水稻苗期病害 Rice Seedling diseases 烂秧是水稻苗期多种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总称。生理性烂秧常见的有:烂种、漂 秧、“黑根”等。烂种是播种后不发芽而腐烂,或幼芽陷λ秧板泥层中腐烂而死。漂秧是出 芽后长久不能扎根,稻芽漂浮倾倒,最后腐烂而死。以上两种是由于种子质量差,催芽过程 中稻种受热或受寒或秧田整地播种质量欠佳,蓄水过深,缺氧窒息等原因所致,严格说不属 病害范围之内。“黑根”是一种中毒现象。当施用未腐熟的绿肥或大量施用有机肥和硫铵苗 肥后,又蓄水过深,土壤还原态过强,土壤中广泛存在的硫酸根还原细菌迅速繁殖,产生大 量硫化氢、硫化铁等还原性物质,毒害稻苗,使稻根变黑腐烂,叶片逐渐枯死。周围土壤也 变黑,有强烈臭气。侵染性烂秧主要包括绵腐病和立枯病 症状 绵腐病( Seed and seedling rot播种后5~6内即可发生。初期从种壳裂口处或幼芽基 部先出现少量乳白色胶状物,逐渐向四周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呈放射状,后常因氧化铁沉淀 或藻类、泥土黏附而呈铁锈色、绿褐色或泥土色。受侵稻种内部腐烂不能萌发,或病苗基部 腐烂而枯死。初发病时秧田中零星点片出现,如持续低温复水,可迅速蔓延,全田枯死 立枯病( Damping-of)早期受害,植株枯萎,茎基软弱,易拔断,较晩受害心叶萎垂 卷缩,茎基软腐,全株黄褐枯死,病部长出白色、粉红色或黑色霉层。 病原 绵腐病:主要由绵霉属( Achlya spp.)真菌引起,包括层出绵霉 A. prolifera( Nees) Debary 稻绵霉Aonη vcae Ito et nagal、鞭绵霉A.∫ agellata Coder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菌丝管状, 无隔膜,发达而有分枝。游动孢子逸出时,先聚集在孢子囊开口处,呈休止状态。经过一段 时间后再形成具有两根鞭毛的肾状游动孢子而分散。有性生殖由雄器中的精子与藏卵器中的 卵子结合形成卵孢子。卵孢子球形,厚膜,抗逆力强,经休眠后萌发,内部分割而形成游动 孢子。此外腐霉属( Pythium spp.)、网囊霉属( Dictyuchus spp)以及类腐霉菌( Pythiogeton spp.)等有时也引致稻苗腐烂。 立枯病:主要由下列半知菌所引起。←镰刀霉属( Fusarium spp.)真菌,包括:禾谷镰 刀菌 F graminearum Schw、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 Corda) Saco.和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 Schlecht等,属于丝孢纲真菌。分生孢子镰刀状,弯曲或稍直,无色透明,有多个分隔,小 型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卵圆形。木贼镰刀菌小型分生孢子稀少,尖孢镰刀菌易产生小型分生孢 子和大型分生孢子,且大型分生孢子多型;菌丝在生长后期可产生蓝绿或暗蓝色菌核。↑立 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 Kuhn.,此菌只产生菌丝和菌核。幼嫩菌丝无色,成锐角分枝, 分枝处缢缩,多分隔。老熟菌丝淡褐色,分隔缢缩显著,细胞中部膨大而呈藕节状。菌核形 状不规则,直径1~3mm,褐色。 发病规律 引致烂秧的病菌均属土壤习居性真菌,能在土壤中长期营腐生生活。绵霉菌、腐霉菌还 普遍存在于污水中,它们一般不易侵染健壮幼苗,仅当秧苗生机衰弱时才猖獗危害
水稻苗期病害 Rice Seedling Diseases 烂秧是水稻苗期多种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总称。生理性烂秧常见的有:烂种、漂 秧、“黑根”等。烂种是播种后不发芽而腐烂,或幼芽陷入秧板泥层中腐烂而死。漂秧是出 芽后长久不能扎根,稻芽漂浮倾倒,最后腐烂而死。以上两种是由于种子质量差,催芽过程 中稻种受热或受寒或秧田整地播种质量欠佳,蓄水过深,缺氧窒息等原因所致,严格说不属 病害范围之内。“黑根”是一种中毒现象。当施用未腐熟的绿肥或大量施用有机肥和硫铵苗 肥后,又蓄水过深,土壤还原态过强,土壤中广泛存在的硫酸根还原细菌迅速繁殖,产生大 量硫化氢、硫化铁等还原性物质,毒害稻苗,使稻根变黑腐烂,叶片逐渐枯死。周围土壤也 变黑,有强烈臭气。侵染性烂秧主要包括绵腐病和立枯病。 症状 绵腐病(Seed and seedling rot):播种后 5~6d 内即可发生。初期从种壳裂口处或幼芽基 部先出现少量乳白色胶状物,逐渐向四周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呈放射状,后常因氧化铁沉淀 或藻类、泥土黏附而呈铁锈色、绿褐色或泥土色。受侵稻种内部腐烂不能萌发,或病苗基部 腐烂而枯死。初发病时秧田中零星点片出现,如持续低温复水,可迅速蔓延,全田枯死。 立枯病(Damping-off):早期受害,植株枯萎,茎基软弱,易拔断,较晚受害心叶萎垂 卷缩,茎基软腐,全株黄褐枯死,病部长出白色、粉红色或黑色霉层。 病原 绵腐病:主要由绵霉属(Achlya spp.)真菌引起,包括:层出绵霉A. prolifera (Nees) Debary、 稻绵霉 A. oryzae Ito et Nagal、鞭绵霉 A. flagellata Coder 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菌丝管状, 无隔膜,发达而有分枝。游动孢子逸出时,先聚集在孢子囊开口处,呈休止状态。经过一段 时间后再形成具有两根鞭毛的肾状游动孢子而分散。有性生殖由雄器中的精子与藏卵器中的 卵子结合形成卵孢子。卵孢子球形,厚膜,抗逆力强,经休眠后萌发,内部分割而形成游动 孢子。此外腐霉属(Pythium spp.)、网囊霉属(Dictyuchus spp.)以及类腐霉菌(Pythiogeton spp.)等有时也引致稻苗腐烂。 立枯病:主要由下列半知菌所引起。镰刀霉属(Fusarium spp.)真菌,包括:禾谷镰 刀菌 F. graminearum Schw.、木贼镰刀菌 F. equiseti (Corda) Sacc.和尖孢镰刀菌 F. oxysporum Schlecht 等, 属于丝孢纲真菌。分生孢子镰刀状,弯曲或稍直,无色透明,有多个分隔,小 型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卵圆形。木贼镰刀菌小型分生孢子稀少,尖孢镰刀菌易产生小型分生孢 子和大型分生孢子,且大型分生孢子多型;菌丝在生长后期可产生蓝绿或暗蓝色菌核。立 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此菌只产生菌丝和菌核。幼嫩菌丝无色,成锐角分枝, 分枝处缢缩,多分隔。老熟菌丝淡褐色,分隔缢缩显著,细胞中部膨大而呈藕节状。菌核形 状不规则,直径 1~3mm,褐色。 发病规律 引致烂秧的病菌均属土壤习居性真菌,能在土壤中长期营腐生生活。绵霉菌、腐霉菌还 普遍存在于污水中,它们一般不易侵染健壮幼苗,仅当秧苗生机衰弱时才猖獗危害
腐霉菌以菌丝、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游动孢子靠流水传播。镰刀菌一般以菌丝和厚壁 孢子在多种寄主的残体上及土壤中越冬,靠菌丝蔓延于行株间而传播。 侵染性烂秧的菌源条件或多或少是经常具备的,主导发生烂秧的因素乃是秧苗抗病性。 当天气不良和管理不当,致使秧苗生机衰弱,各种弱寄生菌乘虚而入。低温阴雨,光照不足 是引起烂秧的重要因素,其中尤以低温影响最大。秧苗抗寒性与品种类型、种子质量、幼苗 生育期及生长状况等都有关系。各类秧田由于环境条件不同,引起烂秧的原因也有差异。在 侵染性烂秧中,水秧田绵腐病较重,湿润秧田较轻,旱秧田则极少发生。秧田位于风口处 易受冷风吹袭,水温下降,烂秧严重。光照不足的秧田,烂秧也较严重。此外,土质黏软 整地粗放,播种后常因种谷陷于泥中而引起腐烂。秧板不平,积水而妨碍幼芽的呼吸作用 或隆起处的秧苗易遭受霜冻和阳光灼伤,都易引致烂秧。秧苗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是抗寒 力的物质基础。凡秧田施用速效氮肥过多致使叶片黑绿,碳氮比低的,则抗寒性差,一遇低 温即易诱致烂秧。秧田灌溉技术对烂秧的关系也很密切,适当控制水量,即使在不良的外界 环境下,也能减轻或避免烂秧发生。当寒流来临气温下降时,如未能及时灌水保温,或阴雨 天深灌过久,或用污水灌溉的都易烂秧。 病害控制 烂秧的防治应以提高育秧技术,改善环境条件,增强稻苗抗病力为主,必要时适时进行 药剂防治 1改进育秧方式,保证秧田质量应因地制宜采用塑料薄膜育秧和温室蒸气育秧。露地 育秧应在湿润秧田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秧田应选择避风向阳,地势较高而平坦,肥力中等灌 溉方便的田块。整地力求精细。凡冬闲田作秧田要冬耕晒白,施足基肥,多施温性肥料,以 增加土温及其通透性,播种前除去板面杂草和稻根 2精选谷种种谷要做到纯、净、健壮。在浸种前认真做好晒种工作,以提高种子的生 活力和发芽率。晒种后,进行风选,盐(泥)水选种和对种子浸种消毒后再行催芽 3提高浸种催芽技术浸种催芽应掌握在温度基本稳定在10℃以上进行,催芽时掌握好 温度和水分 4掌握短期播种,注意播种质量早春寒流频繁,天气多变,南方稻区要在当地日平均 气温12℃以上,方可大批播种露地秧:北方稻区一般采用水床或改良水床育秧,气温要稳 定在10℃时播种。播种量要适当,落谷要均匀,塌(埋)谷不见谷。覆盖物要因地制宜采 用暖性又有肥效的草木灰等,播种后让其自然落干和晒秧板。増温通气消除土壤中还原性毒 物,利于扎根出苗,使秧苗得以齐、全、匀、壮 5科学管水,合理施肥在管水上要做到既能控水勇气促根,又能灌水保暖护苗。一般 保持寸水育苗。施肥要掌握稳、轻、重的原则,使秧苗“得氮增糖”,增强抗寒力 6药剂防治在水稻3叶期,每m2浇洒65%70%敌克松1000倍液或55%浸种灵Ⅱ号 3000~5000倍液2~3kg,对秧苗青枯、黄枯防效显著:5.5%浸种灵Ⅱ号乳油5000倍液浸种, 对立针期立枯病有显著防效;对苗床土壤进行调酸处理和恶霉灵处理,也能有效防治水稻秧 田立枯病、青枯病
腐霉菌以菌丝、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游动孢子靠流水传播。镰刀菌一般以菌丝和厚壁 孢子在多种寄主的残体上及土壤中越冬,靠菌丝蔓延于行株间而传播。 侵染性烂秧的菌源条件或多或少是经常具备的,主导发生烂秧的因素乃是秧苗抗病性。 当天气不良和管理不当,致使秧苗生机衰弱,各种弱寄生菌乘虚而入。低温阴雨,光照不足 是引起烂秧的重要因素,其中尤以低温影响最大。秧苗抗寒性与品种类型、种子质量、幼苗 生育期及生长状况等都有关系。各类秧田由于环境条件不同,引起烂秧的原因也有差异。在 侵染性烂秧中, 水秧田绵腐病较重,湿润秧田较轻,旱秧田则极少发生。秧田位于风口处, 易受冷风吹袭,水温下降,烂秧严重。光照不足的秧田,烂秧也较严重。此外,土质黏软, 整地粗放,播种后常因种谷陷于泥中而引起腐烂。秧板不平,积水而妨碍幼芽的呼吸作用, 或隆起处的秧苗易遭受霜冻和阳光灼伤,都易引致烂秧。秧苗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是抗寒 力的物质基础。凡秧田施用速效氮肥过多致使叶片黑绿,碳氮比低的,则抗寒性差,一遇低 温即易诱致烂秧。秧田灌溉技术对烂秧的关系也很密切,适当控制水量,即使在不良的外界 环境下,也能减轻或避免烂秧发生。当寒流来临气温下降时,如未能及时灌水保温,或阴雨 天深灌过久,或用污水灌溉的都易烂秧。 病害控制 烂秧的防治应以提高育秧技术,改善环境条件,增强稻苗抗病力为主,必要时适时进行 药剂防治。 1.改进育秧方式,保证秧田质量 应因地制宜采用塑料薄膜育秧和温室蒸气育秧。露地 育秧应在湿润秧田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秧田应选择避风向阳,地势较高而平坦,肥力中等灌 溉方便的田块。整地力求精细。凡冬闲田作秧田要冬耕晒白,施足基肥,多施温性肥料,以 增加土温及其通透性,播种前除去板面杂草和稻根。 2.精选谷种 种谷要做到纯、净、健壮。在浸种前认真做好晒种工作,以提高种子的生 活力和发芽率。晒种后,进行风选,盐(泥)水选种和对种子浸种消毒后再行催芽。 3.提高浸种催芽技术 浸种催芽应掌握在温度基本稳定在 10℃以上进行,催芽时掌握好 温度和水分。 4.掌握短期播种,注意播种质量 早春寒流频繁,天气多变,南方稻区要在当地日平均 气温 12℃以上,方可大批播种露地秧;北方稻区一般采用水床或改良水床育秧,气温要稳 定在 10℃时播种。播种量要适当,落谷要均匀,塌(埋)谷不见谷。覆盖物要因地制宜采 用暖性又有肥效的草木灰等,播种后让其自然落干和晒秧板。增温通气消除土壤中还原性毒 物,利于扎根出苗,使秧苗得以齐、全、匀、壮。 5.科学管水,合理施肥 在管水上要做到既能控水勇气促根,又能灌水保暖护苗。一般 保持寸水育苗。施肥要掌握稳、轻、重的原则,使秧苗“得氮增糖”,增强抗寒力。 6.药剂防治 在水稻 3 叶期,每 m2 浇洒 65%~70%敌克松 1000 倍液或 5.5%浸种灵 II 号 3000~5000 倍液 2~3kg,对秧苗青枯、黄枯防效显著;5.5%浸种灵 II 号乳油 5000 倍液浸种, 对立针期立枯病有显著防效;对苗床土壤进行调酸处理和恶霉灵处理,也能有效防治水稻秧 田立枯病、青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