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普通植物病理学 Plant Pathology》课程教学资源(讲义)马铃薯环腐病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4,文件大小:404.01KB,团购合买
马铃薯环腐病 Potato Ring Rot 马铃薯环腐病又称轮腐病,俗称转圈烂、黄眼圈。1906年首先发现于德国,目前在欧 洲、北美、南美及亚洲的部分国家均有发生是一种世界性的由细菌引起的维管束病害。 在我国,此病于20世纪50年代在黑龙江最先发现,60年代在青海、北京等地发生。目前 己遍及全国各马铃薯产区,其中以70年代前期为害最为猖獗。1972年内蒙古自治区22个 旗县的调查,病株率一般在20%,重病地块减产达60%以上。此病不仅影响产量,还造成 贮藏时的烂窖,影响块茎质量。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马铃薯环腐病 Potato ring rot 马铃薯环腐病又称轮腐病,俗称转圈烂、黄眼圈。1906年首先发现于德国,目前在欧 洲、北美、南美及亚洲的部分国家均有发生,是一种世界性的由细菌引起的维管束病害。在 我国,此病于20世纪50年代在黑龙江最先发现,60年代在青海、北京等地发生。目前已 遍及全国各马铃薯产区,其中以70年代前期为害最为猖獗。1972年内蒙古自治区22个旗 县的调查,病株率一般在20%,重病地块减产达60%以上。此病不仅影响产量,还造成贮 藏时的烂窖,影响块茎质量 症状

马铃薯环腐病 Potato Ring Rot 马铃薯环腐病又称轮腐病,俗称转圈烂、黄眼圈。1906 年首先发现于德国,目前在欧 洲、北美、南美及亚洲的部分国家均有发生,是一种世界性的由细菌引起的维管束病害。在 我国,此病于 20 世纪 50 年代在黑龙江最先发现,60 年代在青海、北京等地发生。目前已 遍及全国各马铃薯产区,其中以 70 年代前期为害最为猖獗。1972 年内蒙古自治区 22 个旗 县的调查,病株率一般在 20%,重病地块减产达 60%以上。此病不仅影响产量,还造成贮 藏时的烂窖,影响块茎质量。 症状

田间发病一般在开花期以后,初期症状为叶脉间褪绿,呈斑驳状,以后叶片边缘或全叶 黄枯,并向上卷曲,发病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而后逐渐向上发展至全株。由于环境条件 和品种抗病性的不同,植株症状也有很大差别,它可引起地上部茎叶萎蔫和枯斑,地下部块 茎维管束发生环状腐烂。a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呈绿色, 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叶尖变褐枯干,叶片向内纵卷,病茎部维管束变褐色。 b萎蔫型:从现蕾时发生,叶片自下而上萎蔫枯死,叶缘向叶面纵卷,呈失水状萎蔫,茎基 部维管束变淡黄或黄褐色,植株提前枯死。 块茎轻度感病外部无明显症状,随着病势发展,皮色变暗,芽眼发黑枯死,也有表面龟 裂,切开后可见维管束呈乳白色或黄褐色的环状部分,轻者用手挤压,流出乳黄色细菌黏液, 重病薯块病部变黑褐色,生环状空洞,用手挤压薯皮与薯心易分离,常伴有腐生菌侵入 马铃薯青枯病和黑胫病也是细菌性病害,与本病有相似之处。青枯病多发生在南方,病 叶无黄色斑驳,不上卷,迅速萎蔫死亡,病部维管束变褐明显,病薯的皮层和髓部不分离。 黑胫病虽然在北方也有发生,但病薯无明显的维管束环状变褐,也无空环状空洞。此外,两 种菌都是革兰氏阴性菌。 病原 病原为密执安棒形杆菌环腐亚种 Clavibater michiganense subsp. sepedonium (Spieckermann Kotthoff)Davis et al. 7: Corynebacterium sepedonicum(Spieck. Koth) Skat& Burka。菌体短杆状,有的近圆球形或棒状,大小为0406μm×0.8-1.2un

田间发病一般在开花期以后,初期症状为叶脉间褪绿,呈斑驳状,以后叶片边缘或全叶 黄枯,并向上卷曲,发病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而后逐渐向上发展至全株。由于环境条件 和品种抗病性的不同,植株症状也有很大差别,它可引起地上部茎叶萎蔫和枯斑,地下部块 茎维管束发生环状腐烂。a 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呈绿色, 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叶尖变褐枯干,叶片向内纵卷,病茎部维管束变褐色。 b 萎蔫型:从现蕾时发生,叶片自下而上萎蔫枯死,叶缘向叶面纵卷,呈失水状萎蔫,茎基 部维管束变淡黄或黄褐色,植株提前枯死。 块茎轻度感病外部无明显症状,随着病势发展,皮色变暗,芽眼发黑枯死,也有表面龟 裂,切开后可见维管束呈乳白色或黄褐色的环状部分,轻者用手挤压,流出乳黄色细菌黏液, 重病薯块病部变黑褐色,生环状空洞,用手挤压薯皮与薯心易分离,常伴有腐生菌侵入。 马铃薯青枯病和黑胫病也是细菌性病害,与本病有相似之处。青枯病多发生在南方,病 叶无黄色斑驳,不上卷,迅速萎蔫死亡,病部维管束变褐明显,病薯的皮层和髓部不分离。 黑胫病虽然在北方也有发生,但病薯无明显的维管束环状变褐,也无空环状空洞。此外,两 种菌都是革兰氏阴性菌。 病原 病原为密执安棒形杆菌环腐亚种 Clavibater michiganense subsp. sepedonicum (Spieckermann & Kotthoff) Davis et al.,异名为:Corynebacterium sepedonicum (Spieck.& Kotth.) Skapt. &Burkh.。菌体短杆状,有的近圆球形或棒状,大小为 0.4~0.6µm×0.8~1.2µm;

无鞭毛,不能游动:无芽孢和荚膜,好气:革兰氏染色阳性。生长温度范围1~33℃,适温 20~23℃C,致死温度为56℃,生长最适pH为7~8.4。在液体培养液中,有时成双或四个联 生;在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表面光滑,薄而半透明,有光泽;在PDA及牛肉汁蛋白胨培养基 上,生长缓慢,5~7d才长成针头大小的菌落;若以新鲜培养物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相 连的呈Ⅴ形、L型、Y形菌体:在酵母蛋白胨葡萄糖培养基上生长较快 病菌不还原硝酸盐也不产生吲哚、氨和硫化氢,可利用葡萄糖、乳糖、果糖、蔗糖、麦 芽糖、糊精、阿拉伯糖、木糖、甘露醇、甘油、甜醇等,但不能利用鼠李糖,淀粉水解少。 病菌在自然条件下只侵染马铃薯,人工接种可侵染30余种茄科植物 发生规律 环腐病菌在种薯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病菌也可以在盛放种薯的容器上长期成 活,成为薯块感染的一个来源。病菌主要靠切刀传播,据试验切一刀病薯可传染24-28个健 薯。经伤口侵入,不能从气孔、皮孔、水孔侵入,受到损伤的健薯只有在维管束部分接触到 病菌才能感染。昆虫、水流在病害传播作用不大。病薯播种后,病菌在块茎组织内繁殖到一 定的数量后,部分芽眼腐烂不能发芽。出土的病芽中,病菌沿维管束上下扩展,引起地上部 植株发病。马铃薯生长后期,病菌可沿茎部维管束经由匍匐茎侵入新生的块茎,感病块茎作 种薯时又成为下一季或下一年的侵染来源。 环腐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很短,但在土壤中残留的病薯或病残体内可存活很长时间, 甚至可以越冬。但是第二年或下一季在扩大其再侵染方面的作用不大。收获期是此病的重要 传播时期,病薯和健薯可以接触传染。在收获、运输和入窖过程中有很多传染机会。影响环 腐病流行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病害发展最适土壤温度为19-23℃,超过31℃病害发展受 到抑制,低于16℃症状出现推迟。一般来说,温暖干燥的天气有利于病害发展。贮藏期温 度对病害也有影响,在温度20℃上下贮藏比低温1~3℃贮藏发病率高得多。播种早发病重, 收获早则病薯率低。病害的轻重还取决于生育期的长短,夏播和二季作一般病轻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应采取以加强检疫,杜绝菌源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环腐病的侵染来源主要是带菌种薯,只要不用病薯作种,病区会 逐渐缩小,为害会逐渐减轻。调种时应进行产地调查,种薯检验,确定无病方可调运。 2.建立无病留种基地繁育无病种薯可与脱毒生产体系相结合,从无病试管苗和原种繁 育到各级种薯的生产,每一环节控制环腐病的侵染,以确保种薯无病。 3选用健薯汰除病薯播种前把种薯先放在室内堆放56d,进行晾种,不断剔除烂薯, 使田间环腐病大为减少。此外用50μg/kg硫酸铜浸泡种薯10min有较好效果。提倡小种薯作 种,避免切刀传染,如用切块播种,应进行切刀消毒 4培育和选用抗病品种利用波友1、波友2号,东农303、郑薯4号、克新1号、高 原3号、长薯4、长薯5号等抗病品种。 5栽培管理施用磷酸钙作种肥,在开花后期,加强田间检査,拔除病株及时处理,防 治田间地下害虫,减少传染机会

无鞭毛,不能游动;无芽孢和荚膜,好气;革兰氏染色阳性。生长温度范围 1~33℃,适温 20~23℃,致死温度为 56℃,生长最适 pH 为 7~8.4。在液体培养液中,有时成双或四个联 生;在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表面光滑,薄而半透明,有光泽;在 PDA 及牛肉汁蛋白胨培养基 上,生长缓慢,5~7d 才长成针头大小的菌落;若以新鲜培养物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相 连的呈 V 形、L 型、Y 形菌体;在酵母蛋白胨葡萄糖培养基上生长较快。 病菌不还原硝酸盐也不产生吲哚、氨和硫化氢,可利用葡萄糖、乳糖、果糖、蔗糖、麦 芽糖、糊精、阿拉伯糖、木糖、甘露醇、甘油、甜醇等,但不能利用鼠李糖,淀粉水解少。 病菌在自然条件下只侵染马铃薯,人工接种可侵染 30 余种茄科植物。 发生规律 环腐病菌在种薯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病菌也可以在盛放种薯的容器上长期成 活,成为薯块感染的一个来源。病菌主要靠切刀传播,据试验切一刀病薯可传染 24~28 个健 薯。经伤口侵入,不能从气孔、皮孔、水孔侵入,受到损伤的健薯只有在维管束部分接触到 病菌才能感染。昆虫、水流在病害传播作用不大。病薯播种后,病菌在块茎组织内繁殖到一 定的数量后,部分芽眼腐烂不能发芽。出土的病芽中,病菌沿维管束上下扩展,引起地上部 植株发病。马铃薯生长后期,病菌可沿茎部维管束经由匍匐茎侵入新生的块茎,感病块茎作 种薯时又成为下一季或下一年的侵染来源。 环腐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很短,但在土壤中残留的病薯或病残体内可存活很长时间, 甚至可以越冬。但是第二年或下一季在扩大其再侵染方面的作用不大。收获期是此病的重要 传播时期,病薯和健薯可以接触传染。在收获、运输和入窖过程中有很多传染机会。影响环 腐病流行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病害发展最适土壤温度为 19~23℃,超过 31℃病害发展受 到抑制,低于 16℃症状出现推迟。一般来说,温暖干燥的天气有利于病害发展。贮藏期温 度对病害也有影响,在温度 20℃上下贮藏比低温 1~3℃贮藏发病率高得多。播种早发病重, 收获早则病薯率低。病害的轻重还取决于生育期的长短,夏播和二季作一般病轻。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应采取以加强检疫,杜绝菌源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环腐病的侵染来源主要是带菌种薯,只要不用病薯作种,病区会 逐渐缩小,为害会逐渐减轻。调种时应进行产地调查,种薯检验,确定无病方可调运。 2.建立无病留种基地 繁育无病种薯可与脱毒生产体系相结合,从无病试管苗和原种繁 育到各级种薯的生产,每一环节控制环腐病的侵染,以确保种薯无病。 3.选用健薯,汰除病薯 播种前把种薯先放在室内堆放 5~6d,进行晾种,不断剔除烂薯, 使田间环腐病大为减少。此外用 50µg/kg 硫酸铜浸泡种薯 10min 有较好效果。提倡小种薯作 种,避免切刀传染,如用切块播种,应进行切刀消毒。 4.培育和选用抗病品种 利用波友 1、波友 2 号,东农 303、郑薯 4 号、克新 1 号、高 原 3 号、长薯 4、长薯 5 号等抗病品种。 5.栽培管理 施用磷酸钙作种肥,在开花后期,加强田间检查,拔除病株及时处理,防 治田间地下害虫,减少传染机会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