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A B 病原为致病疫霉 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 de bary,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 菌丝分枝,无色无隔,较细,多核。在寄主间隙生长,以少量的丝状吸器吸收寄主养分 孢囊梗无色,单根或多根成束从气孔长出,具3~4个分枝,无限生长,当孢囊梗顶端形成 个孢子囊后,孢囊梗又向上生长而把孢子囊推向一侧,顶端又形成新的孢子囊。孢囊梗膨 大呈节状,顶端尖细。孢子囊单胞无色,卵圆形,顶端有乳状突起,大小22.5-40um 17.5~22.5um。温度15℃以上时,孢子囊不产生游动孢子,直接产生芽管侵入寄主,低温下 萌发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形,双鞭毛,水中游动片刻后静止,鞭毛收缩,变为圆形休 止孢,休止孢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寄主。卵孢子不多见。 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10~-25℃,最适为20~23℃。孢子囊形成温度为7~25℃,最适 18~22℃。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的温度6~15℃,最适温度为10~13℃。相对湿度达97% 以上时易产生孢子囊,孢子囊及游动孢子都需要在水滴或水膜中才能萌发。病菌可危害番茄 和马铃薯等多种茄科植物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马铃薯块茎中越冬,或在冬季棚室栽培的番茄上危害,为翌年发病 的初侵染来源。孢子囊借气流或雨水传播,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在田间形成中心病株 病菌的营养菌丝在寄主细胞间或细胞内扩展蔓延,3~4d后病部长出菌丝和孢子囊,借风雨 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引起病害流行 晚疫病是一种危害性大,流行性强的病害。发生轻重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低温高湿是 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在番茄的生育期内,温度条件容易满足,病害能否流行与相对 湿度密切相关。在相对湿度95%-100%且有水滴或水膜条件下,病害易流行。因此,降雨的 早晚,雨日多少,雨量大小及持续时间长短是决定病害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田间地势低病原为致病疫霉 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 菌丝分枝,无色无隔,较细,多核。在寄主间隙生长,以少量的丝状吸器吸收寄主养分。 孢囊梗无色,单根或多根成束从气孔长出,具 3~4 个分枝,无限生长,当孢囊梗顶端形成 一个孢子囊后,孢囊梗又向上生长而把孢子囊推向一侧,顶端又形成新的孢子囊。孢囊梗膨 大呈节状,顶端尖细。孢子囊单胞无色,卵圆形,顶端有乳状突起,大小 22.5~40m× 17.5~22.5m。温度 15℃以上时,孢子囊不产生游动孢子,直接产生芽管侵入寄主,低温下 萌发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形,双鞭毛,水中游动片刻后静止,鞭毛收缩,变为圆形休 止孢,休止孢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寄主。卵孢子不多见。 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 10~25℃,最适为 20~23℃。孢子囊形成温度为 7~25℃,最适 18~22℃。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的温度 6~15℃,最适温度为 10~13℃。 相对湿度达 97% 以上时易产生孢子囊,孢子囊及游动孢子都需要在水滴或水膜中才能萌发。病菌可危害番茄 和马铃薯等多种茄科植物。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马铃薯块茎中越冬,或在冬季棚室栽培的番茄上危害,为翌年发病 的初侵染来源。孢子囊借气流或雨水传播,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在田间形成中心病株。 病菌的营养菌丝在寄主细胞间或细胞内扩展蔓延,3~4d 后病部长出菌丝和孢子囊,借风雨 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引起病害流行。 晚疫病是一种危害性大,流行性强的病害。发生轻重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低温高湿是 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在番茄的生育期内,温度条件容易满足,病害能否流行与相对 湿度密切相关。在相对湿度 95%~100%且有水滴或水膜条件下,病害易流行。因此,降雨的 早晚,雨日多少,雨量大小及持续时间长短是决定病害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田间地势低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