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晚疫病 Tomato Late Blight 番茄晚疫病是露地和保护地番茄上的重要病害之一。1847年在法国首次报道,1861年 heinrich Anton de Bary证明晚疫病菌的致病性。该病发病后扩展迅速,流行性强,如遇7-8 月多雨季节病害极易发生和流行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茎和果实,以叶片和青果受害最重。叶片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 初为暗绿色或灰绿色水浸状不规则病斑,边缘不明显,扩大后病斑变为褐色。湿度大时,叶 背病健交界处长白霉。病斑扩展至全叶,使叶片腐烂。干燥时病部干枯,呈青白色,脆而易 破。茎及叶柄发病,初呈水浸状斑点,病斑呈暗褐色或黑褐色腐败状,很快绕茎及叶柄一周 呈软腐状缢缩或凹陷。潮湿时表面生有稀疏霉层,引起病部以上枝叶萎蔫。果实发病,主要 危害青果,病斑呈不规则形的灰绿色水浸状硬斑块,后变成暗褐色至棕褐色云纹状,边缘明 显,病果一般不变软:湿度大时长少量白霉,迅速腐烂 病原
番茄晚疫病 Tomato Late Blight 番茄晚疫病是露地和保护地番茄上的重要病害之一。1847 年在法国首次报道,1861 年 Heinrich Anton de Bary 证明晚疫病菌的致病性。该病发病后扩展迅速,流行性强,如遇 7~8 月多雨季节病害极易发生和流行。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茎和果实,以叶片和青果受害最重。叶片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 初为暗绿色或灰绿色水浸状不规则病斑,边缘不明显,扩大后病斑变为褐色。湿度大时,叶 背病健交界处长白霉。病斑扩展至全叶,使叶片腐烂。干燥时病部干枯,呈青白色,脆而易 破。茎及叶柄发病,初呈水浸状斑点,病斑呈暗褐色或黑褐色腐败状,很快绕茎及叶柄一周 呈软腐状缢缩或凹陷。潮湿时表面生有稀疏霉层,引起病部以上枝叶萎蔫。果实发病,主要 危害青果,病斑呈不规则形的灰绿色水浸状硬斑块,后变成暗褐色至棕褐色云纹状,边缘明 显,病果一般不变软;湿度大时长少量白霉,迅速腐烂。 病原
A B 病原为致病疫霉 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 de bary,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 菌丝分枝,无色无隔,较细,多核。在寄主间隙生长,以少量的丝状吸器吸收寄主养分 孢囊梗无色,单根或多根成束从气孔长出,具3~4个分枝,无限生长,当孢囊梗顶端形成 个孢子囊后,孢囊梗又向上生长而把孢子囊推向一侧,顶端又形成新的孢子囊。孢囊梗膨 大呈节状,顶端尖细。孢子囊单胞无色,卵圆形,顶端有乳状突起,大小22.5-40um 17.5~22.5um。温度15℃以上时,孢子囊不产生游动孢子,直接产生芽管侵入寄主,低温下 萌发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形,双鞭毛,水中游动片刻后静止,鞭毛收缩,变为圆形休 止孢,休止孢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寄主。卵孢子不多见。 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10~-25℃,最适为20~23℃。孢子囊形成温度为7~25℃,最适 18~22℃。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的温度6~15℃,最适温度为10~13℃。相对湿度达97% 以上时易产生孢子囊,孢子囊及游动孢子都需要在水滴或水膜中才能萌发。病菌可危害番茄 和马铃薯等多种茄科植物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马铃薯块茎中越冬,或在冬季棚室栽培的番茄上危害,为翌年发病 的初侵染来源。孢子囊借气流或雨水传播,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在田间形成中心病株 病菌的营养菌丝在寄主细胞间或细胞内扩展蔓延,3~4d后病部长出菌丝和孢子囊,借风雨 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引起病害流行 晚疫病是一种危害性大,流行性强的病害。发生轻重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低温高湿是 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在番茄的生育期内,温度条件容易满足,病害能否流行与相对 湿度密切相关。在相对湿度95%-100%且有水滴或水膜条件下,病害易流行。因此,降雨的 早晚,雨日多少,雨量大小及持续时间长短是决定病害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田间地势低
病原为致病疫霉 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 菌丝分枝,无色无隔,较细,多核。在寄主间隙生长,以少量的丝状吸器吸收寄主养分。 孢囊梗无色,单根或多根成束从气孔长出,具 3~4 个分枝,无限生长,当孢囊梗顶端形成 一个孢子囊后,孢囊梗又向上生长而把孢子囊推向一侧,顶端又形成新的孢子囊。孢囊梗膨 大呈节状,顶端尖细。孢子囊单胞无色,卵圆形,顶端有乳状突起,大小 22.5~40m× 17.5~22.5m。温度 15℃以上时,孢子囊不产生游动孢子,直接产生芽管侵入寄主,低温下 萌发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形,双鞭毛,水中游动片刻后静止,鞭毛收缩,变为圆形休 止孢,休止孢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寄主。卵孢子不多见。 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 10~25℃,最适为 20~23℃。孢子囊形成温度为 7~25℃,最适 18~22℃。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的温度 6~15℃,最适温度为 10~13℃。 相对湿度达 97% 以上时易产生孢子囊,孢子囊及游动孢子都需要在水滴或水膜中才能萌发。病菌可危害番茄 和马铃薯等多种茄科植物。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马铃薯块茎中越冬,或在冬季棚室栽培的番茄上危害,为翌年发病 的初侵染来源。孢子囊借气流或雨水传播,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在田间形成中心病株。 病菌的营养菌丝在寄主细胞间或细胞内扩展蔓延,3~4d 后病部长出菌丝和孢子囊,借风雨 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引起病害流行。 晚疫病是一种危害性大,流行性强的病害。发生轻重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低温高湿是 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在番茄的生育期内,温度条件容易满足,病害能否流行与相对 湿度密切相关。在相对湿度 95%~100%且有水滴或水膜条件下,病害易流行。因此,降雨的 早晚,雨日多少,雨量大小及持续时间长短是决定病害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田间地势低
洼,排灌不良,过度密植,行间郁蔽,导致田间湿度大,易诱发此病。凡与马铃薯连作或邻 茬地块易发病。土壤瘠薄,追肥不及时,偏施氮肥造成植株徒长,或肥力不足,植株长势衰 弱,会降低寄主抗病力,均利于发病。此外,番茄品种间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应采用加强栽培管理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技术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氮、磷、钾配合使用,避免植株徒长,提高寄主抗病性。 及时整枝打杈和绑架,适当摘除底部老叶、病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雨季及时排水,降低 田间湿度。保护地番茄从苗期开始严格控制生态条件,防治棚室高湿条件出现 2实行轮作重病田与非茄科作物实行2~-3年以上轮作,选择土壤肥沃,排灌良好的地 块种植番茄 3选用抗病品种渝红2号、中蔬4号、中蔬5号、佳红、中杂4号、荷兰5号、6号 等番茄品种对晚疫病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性,可因地制宜地选种 4药剂防治中心病株后,及时摘除、深埋或烧毁,并立即进行全田喷雾保护。保护地 采用烟雾法和粉尘法防病,傍晚关闭大棚或温室,施用45%百菌清烟剂,每hm2用药 1.5~1.8kg(ai),或每hm2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075kg(ai),第二天通风换气,隔9左 右1次。发病初期,喷施下列杀菌剂:百得富、722%普力克、80%必备、40%疫霜灵、25% 甲霜灵、58%雷多米尔-锰锌、η2%賽露、40%甲霜铜、64%杀毒矾、η%克露等,注意保护 植株中下部叶片和果实,隔7~10d喷1次,连续45次。保护地用药掌握在上午10点以后, 喷药后通风散湿
洼,排灌不良,过度密植,行间郁蔽,导致田间湿度大,易诱发此病。凡与马铃薯连作或邻 茬地块易发病。土壤瘠薄,追肥不及时,偏施氮肥造成植株徒长,或肥力不足,植株长势衰 弱,会降低寄主抗病力,均利于发病。此外,番茄品种间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应采用加强栽培管理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技术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氮、磷、钾配合使用,避免植株徒长,提高寄主抗病性。 及时整枝打杈和绑架,适当摘除底部老叶、病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雨季及时排水,降低 田间湿度。保护地番茄从苗期开始严格控制生态条件,防治棚室高湿条件出现。 2.实行轮作 重病田与非茄科作物实行 2~3 年以上轮作,选择土壤肥沃,排灌良好的地 块种植番茄。 3.选用抗病品种 渝红 2 号、中蔬 4 号、中蔬 5 号、佳红、中杂 4 号、荷兰 5 号、6 号 等番茄品种对晚疫病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性,可因地制宜地选种。 4.药剂防治 中心病株后,及时摘除、深埋或烧毁,并立即进行全田喷雾保护。保护地 采用烟雾法和粉尘法防病,傍晚关闭大棚或温室,施用 45%百菌清烟剂,每 hm2 用药 1.5~1.8kg(a.i),或每 hm2 喷撒 5%百菌清粉尘剂 0.75kg(a.i),第二天通风换气,隔 9d 左 右 1 次。发病初期,喷施下列杀菌剂:百得富、 72.2%普力克、80%必备、40%疫霜灵、25% 甲霜灵、58%雷多米尔-锰锌、72%赛露、40%甲霜铜、64%杀毒矾、72%克露等,注意保护 植株中下部叶片和果实,隔 7~10d 喷 1 次,连续 4~5 次。保护地用药掌握在上午 10 点以后, 喷药后通风散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