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霜霉病 Cucumber downy mildew 黄瓜霜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我国各地都有发生,露地和保护地栽培的黄瓜,常因此 病为害而遭受很大损失。在适宜发病条件下,流行速度快,一两周内即可使除顶端嫩叶外的 其他所有叶片枯死,减产高达30%~50%,有的地块因此病为害只采1~2次瓜后就提早拉秧 菜农称之为“跑马干”。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子叶受害,正面呈现不规则褪绿黄斑,潮湿条件病斑背面产生灰黑色霉层 随病情发展,子叶变黄干枯。成株期发病,多在植株进入开花结瓜以后,通常从下部叶片开 始发生。发病初期,叶背出现水浸状病斑,早晨或潮湿时更为明显,后病斑扩大呈黄绿色, 渐变为黄色至褐色,受叶脉限制病斑呈多角形,不穿孔: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产生灰黑色至紫 黑色霉层(孢囊梗和孢子囊);病重时常多个病斑连片使叶片变黄枯干。在抗病品种的叶片 上病斑小,圆形,发病慢,霉层稀少 病原 00000y 病原为古巴假霜霉菌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OO0000 (Berk. et Cert) Rostr.,属鞭毛菌亚门假霜霉菌属 Oot 种专性寄生菌。菌丝体无隔膜,无色,在寄主细胞间扩 展蔓延,以卵形或指状分枝的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收 养分。无性繁殖产生孢囊梗和孢子囊。孢囊梗由寄主叶 片的气孔伸出,单生或2~5根丛生,无色,基部稍膨大, 高165420um,主干长105m,主干上有3~5次锐角 分枝,分枝顶端产生孢子囊。孢子囊淡褐色,椭圆形或 卵圆形,顶端具乳突,大小为15~31.15μm×11.5~20μ 图15-1黄瓜霜幂病菌 孢囊梗;2孢子囊
图 15-1 黄瓜霜霉病菌 1.孢囊梗;2.孢子囊 黄瓜霜霉病 Cucumber Downy Mildew 黄瓜霜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我国各地都有发生,露地和保护地栽培的黄瓜,常因此 病为害而遭受很大损失。在适宜发病条件下,流行速度快,一两周内即可使除顶端嫩叶外的 其他所有叶片枯死,减产高达 30%~50%,有的地块因此病为害只采 1~2 次瓜后就提早拉秧, 菜农称之为“跑马干”。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子叶受害,正面呈现不规则褪绿黄斑,潮湿条件病斑背面产生灰黑色霉层; 随病情发展,子叶变黄干枯。成株期发病,多在植株进入开花结瓜以后,通常从下部叶片开 始发生。发病初期,叶背出现水浸状病斑,早晨或潮湿时更为明显,后病斑扩大呈黄绿色, 渐变为黄色至褐色,受叶脉限制病斑呈多角形,不穿孔;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产生灰黑色至紫 黑色霉层(孢囊梗和孢子囊);病重时常多个病斑连片使叶片变黄枯干。在抗病品种的叶片 上病斑小,圆形,发病慢,霉层稀少。 病原 病原为古巴假霜霉菌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Berk. et Cert.) Rostr., 属鞭毛菌亚门假霜霉菌属,是一 种专性寄生菌。菌丝体无隔膜,无色,在寄主细胞间扩 展蔓延,以卵形或指状分枝的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收 养分。无性繁殖产生孢囊梗和孢子囊。孢囊梗由寄主叶 片的气孔伸出,单生或 2~5 根丛生,无色,基部稍膨大, 高 165~420μm,主干长 105μm,主干上有 3~5 次锐角 分枝,分枝顶端产生孢子囊。孢子囊淡褐色,椭圆形或 卵圆形,顶端具乳突,大小为 15~31.15μm×11.5~20μ
m。孢子囊在水中萌发产生6-8个游动孢子(大型孢子囊可产生15~22个)。游动孢子无色, 圆形或卵形,有2根鞭毛,在水中游动30~60min后形成休止孢,再萌发产生芽管,从寄主 气孔侵入。孢子囊在较高温度和湿度不充足的条件下,也可直接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寄主。曾 有人报道该菌产生有性孢子,但至今没有关于卵孢子萌发及接种成功的报道,且卵孢子在一 般情况下又极少见,所以卵孢子在生活史和病害循环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病菌适宜于高湿下生长繁殖,其孢子囊的产生、萌发,游动孢子的萌发、侵入均要求很 高的湿度和水分。叶片上有水膜时,15℃下孢子囊经1.5h即可萌发,2h后游动孢子随即萌 发并侵入寄主。若叶片上无水膜,即使接种病菌也很难发病。在高湿时病斑上产生孢子囊的 速度快、数量大。如空气相对湿度在83%以上并维持4h,病斑上就能产生孢子囊,若相对 湿度为50%~60%时则不能产生孢子囊。在饱和湿度或叶面有水膜的条件下,可产生大型孢 子囊:孢子囊在5~32℃范围内都可萌发,萌发适温为15~22℃,温度升高孢子囊可直接萌 发产生芽管。病菌在10~28℃范围内均可侵入寄主,侵入适温为16~22℃C,产生孢子囊的最 适温度为15~20℃ 孢子囊抗逆性差,寿命短,一般只存活1~5d:24-25℃干燥条件下病叶上的孢子囊只 存活2~3d;病叶于-30℃下经45d孢子囊仍可萌发。孢子囊的形成要求光照和黑暗交替,增 加光照(特别是红光和蓝光照)有利于孢子囊的产生。国外报道,病菌存在不同的专化型或 生理小种。但我国有的学者提出我国的黄瓜霜霉病菌不存在生理分化现象。病菌主要为害黄 瓜,但甜瓜、南瓜、丝瓜、冬瓜、苦瓜等也可受害。 病害循环 我国黄瓜霜霉病菌的越冬问题因地区和黄瓜栽培情况而不尽相同。在南方地区,全年均 有黄瓜栽培,病菌以孢子囊在各茬黄瓜上不断侵染为害,周年循环。华北、东北、西北等黄 瓜区,冬季,病菌在保护地黄瓜上侵染为害,并产生大量孢子囊,第二年逐渐传播到露地黄 瓜上:秋季,黄瓜上的病菌再传到冬季保护地黄瓜上为害并越冬,以此方式完成周年循环 北方高寒地区,全年约有1~4个月不种植黄瓜,推测这一地区的初侵染可能是由发病较早的 地区随季风吹来的孢子囊侵染所致 产生的孢子囊主要是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孢子囊萌发后,从寄主的气孔或直接穿透寄 主表皮侵入。环境适宜时潜育期仅为4~5d,环境不适宜潜育期可延长至8~10d。随后,病 斑上又产生孢子囊进行多次再次侵染,不断扩大蔓延为害。 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温、湿度关系密切。黄瓜生长期间的温度一般能够满足发病要求 所以湿度是决定发病与否和流行程度的关键因素。多雨、多露、多雾、昼夜温差大、阴晴交 替等气候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保护地霜霉病的发生除与上述条件有关外,还受棚 室内小气候条件的影响。而小气候又受棚型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影响很大。在同一地区,有的 大棚结构不合理而不利于通风排湿或结构虽合理但管理不良,温湿度控制不好,通风不当, 棚室内湿度过高,昼夜温差大,夜间易结露,该病会严重发生。相反,棚室结构合理,管理 得当,则发病轻或很少发病。 般气温在10℃以上,湿度合适,即开始发病。20-24℃最利于发病,潜育期最短。 当平均气温达30℃以上时,即使湿度适宜,病害发展也很缓慢。所以,各地的病害发生始 期和流行盛期取决于当地的气候条件 黄瓜不同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差异很大。一般早熟品种、品质好的品种抗病性差。近 年来国内培育出了一些兼抗霜霉病和枯萎病且品质优良的品种,在生产中已大量应用。国外 研究认为,黄瓜霜霉病的抗病性受一隐性基因控制,抗×感杂交一代均为感病类型,F2抗 感分离比接近于1:3,并认为这一隐性基因与决定深绿色的显性基因D有连锁关系。栽培管
m。孢子囊在水中萌发产生 6~8 个游动孢子(大型孢子囊可产生 15~22 个)。游动孢子无色, 圆形或卵形,有 2 根鞭毛,在水中游动 30~60min 后形成休止孢,再萌发产生芽管,从寄主 气孔侵入。孢子囊在较高温度和湿度不充足的条件下,也可直接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寄主。曾 有人报道该菌产生有性孢子,但至今没有关于卵孢子萌发及接种成功的报道,且卵孢子在一 般情况下又极少见,所以卵孢子在生活史和病害循环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病菌适宜于高湿下生长繁殖,其孢子囊的产生、萌发,游动孢子的萌发、侵入均要求很 高的湿度和水分。叶片上有水膜时,15℃下孢子囊经 1.5h 即可萌发,2h 后游动孢子随即萌 发并侵入寄主。若叶片上无水膜,即使接种病菌也很难发病。在高湿时病斑上产生孢子囊的 速度快、数量大。如空气相对湿度在 83%以上并维持 4h,病斑上就能产生孢子囊,若相对 湿度为 50%~60%时则不能产生孢子囊。在饱和湿度或叶面有水膜的条件下,可产生大型孢 子囊;孢子囊在 5~32℃范围内都可萌发,萌发适温为 15~22℃,温度升高孢子囊可直接萌 发产生芽管。病菌在 10~28℃范围内均可侵入寄主,侵入适温为 16~22℃,产生孢子囊的最 适温度为 15~20℃。 孢子囊抗逆性差,寿命短,一般只存活 1~5d;24~25℃干燥条件下病叶上的孢子囊只 存活 2~3d;病叶于-30℃下经 45d 孢子囊仍可萌发。孢子囊的形成要求光照和黑暗交替,增 加光照(特别是红光和蓝光照)有利于孢子囊的产生。国外报道,病菌存在不同的专化型或 生理小种。但我国有的学者提出我国的黄瓜霜霉病菌不存在生理分化现象。病菌主要为害黄 瓜,但甜瓜、南瓜、丝瓜、冬瓜、苦瓜等也可受害。 病害循环 我国黄瓜霜霉病菌的越冬问题因地区和黄瓜栽培情况而不尽相同。在南方地区,全年均 有黄瓜栽培,病菌以孢子囊在各茬黄瓜上不断侵染为害,周年循环。华北、东北、西北等黄 瓜区,冬季,病菌在保护地黄瓜上侵染为害,并产生大量孢子囊,第二年逐渐传播到露地黄 瓜上;秋季,黄瓜上的病菌再传到冬季保护地黄瓜上为害并越冬,以此方式完成周年循环。 北方高寒地区,全年约有 1~4 个月不种植黄瓜,推测这一地区的初侵染可能是由发病较早的 地区随季风吹来的孢子囊侵染所致。 产生的孢子囊主要是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孢子囊萌发后,从寄主的气孔或直接穿透寄 主表皮侵入。环境适宜时潜育期仅为 4~5d,环境不适宜潜育期可延长至 8~10d。随后,病 斑上又产生孢子囊进行多次再次侵染,不断扩大蔓延为害。 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温、湿度关系密切。黄瓜生长期间的温度一般能够满足发病要求, 所以湿度是决定发病与否和流行程度的关键因素。多雨、多露、多雾、昼夜温差大、阴晴交 替等气候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保护地霜霉病的发生除与上述条件有关外,还受棚 室内小气候条件的影响。而小气候又受棚型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影响很大。在同一地区,有的 大棚结构不合理而不利于通风排湿或结构虽合理但管理不良,温湿度控制不好,通风不当, 棚室内湿度过高,昼夜温差大,夜间易结露,该病会严重发生。相反,棚室结构合理,管理 得当,则发病轻或很少发病。 一般气温在 10℃以上,湿度合适,即开始发病。20~24℃最利于发病,潜育期最短。 当平均气温达 30℃以上时,即使湿度适宜,病害发展也很缓慢。所以,各地的病害发生始 期和流行盛期取决于当地的气候条件。 黄瓜不同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差异很大。一般早熟品种、品质好的品种抗病性差。近 年来国内培育出了一些兼抗霜霉病和枯萎病且品质优良的品种,在生产中已大量应用。国外 研究认为,黄瓜霜霉病的抗病性受一隐性基因控制,抗×感杂交一代均为感病类型, F2 抗 感分离比接近于 1:3,并认为这一隐性基因与决定深绿色的显性基因 D 有连锁关系。栽培管
理措施是决定霜霉病发生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在保护地栽培中更是如此。通常,靠近 温室、大棚及苗床附近的黄瓜发病早且病重:地势低洼,栽培过密,通风透光不良,肥料不 足,浇水过多,植株徒长,地表潮湿等都发病重。保护地管理操作不当,放风排湿时间不够, 晚上闭棚过早,叶面水膜形成多,霜霉病发生就重。 病害控制 根据霜霉病的发生特点,控制此病应在选用抗病品种的基础上,加强栽培管理,创造 有利于黄瓜生长而不利于发病的条件,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目前国内已选育出一些抗病性较好、品质优良的品种,各地应因 地制宜地选用。露地栽培的品种有:中农2号、中农6号、中农8号,津杂3号、津杂4 号,京旭2号等:保护地栽培的品种有:津春3号、津春4号,津杂2号,中农7号,碧春 2.加强栽培管理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离温室或塑料大棚较远的地块栽种露 地黄瓜。地块要深耕整平,根据土壤肥力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培育和选用壮苗,定植后在生 长前期适当控制浇水,适时中耕,以促进根系发育。有条件的地方采用滴灌和膜下暗灌技术, 避免大水漫灌。生长后期叶面喷0.1%尿素加0.3%磷酸二氢钾,或喷施宝每ml兑水 l1-12kg,可提高抗病性。另外,喷施1%红糖或蔗糖溶液,也可减轻病害发生。 3.生态防治保护地黄瓜可采用生态防治来控制霜霉病。所谓生态防治法是利用黄 瓜与霜霉病菌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同,创造利于黄瓜生长发育,抑制病原菌的方法达 到防病目的。具体方法是:上午日出后使棚温迅速升至25~30℃,湿度降到75%左右,有条 件的早晨可排湿30min,实现温湿度双控制,既抑制了发病,同时又满足了黄瓜光合作用的 条件,增强了抗病性。下午,温度上升时即放风,使温度下降到20~25℃,湿度降到70%左 右,实现温度单控制。傍晩,放风2~3h,使上半夜温度降至15~20℃,湿度保持在70%左右, 既控制了湿度,不利于发病,又创造了利于光合产物输送和转化的温度条件。下半夜由于不 通风,湿度上升至85%以上,但温度降至12~13℃,低温对霜霉病的发生不利,对黄瓜生理 活动也无影响,当夜间温度高于12℃时,即可整夜通风,实现温湿度双控制 4.药剂防治在预测预报的基础上于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有效药剂有: Armistar、 达克宁、赛露、安克-锰锌、克露、山德生、乙膦铝·锰锌、霜霉威、克霜氰、霉奇洁、普 力克、北方露丹、扑霉特等。保护地还可用烟雾法或粉尘法进行防治,常用的烟剂有:疫霉 净、百菌清、霜霉清等:粉尘剂有:百菌清、多百、防霉灵等。为避免产生抗药性,杀菌剂 要交替使用
理措施是决定霜霉病发生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在保护地栽培中更是如此。通常,靠近 温室、大棚及苗床附近的黄瓜发病早且病重;地势低洼,栽培过密,通风透光不良,肥料不 足,浇水过多,植株徒长,地表潮湿等都发病重。保护地管理操作不当,放风排湿时间不够, 晚上闭棚过早,叶面水膜形成多,霜霉病发生就重。 病害控制 根据霜霉病的发生特点,控制此病应在选用抗病品种的基础上,加强栽培管理,创造 有利于黄瓜生长而不利于发病的条件,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国内已选育出一些抗病性较好、品质优良的品种,各地应因 地制宜地选用。露地栽培的品种有:中农 2 号、中农 6 号、中农 8 号,津杂 3 号、津杂 4 号,京旭 2 号等;保护地栽培的品种有:津春 3 号、津春 4 号,津杂 2 号,中农 7 号,碧春 等。 2.加强栽培管理 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离温室或塑料大棚较远的地块栽种露 地黄瓜。地块要深耕整平,根据土壤肥力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培育和选用壮苗,定植后在生 长前期适当控制浇水,适时中耕,以促进根系发育。有条件的地方采用滴灌和膜下暗灌技术, 避免大水漫灌。生长后期叶面喷 0.1% 尿素加 0.3% 磷酸二氢钾,或喷施宝每 ml 兑水 11~12kg,可提高抗病性。另外,喷施 1%红糖或蔗糖溶液,也可减轻病害发生。 3.生态防治 保护地黄瓜可采用生态防治来控制霜霉病。所谓生态防治法是利用黄 瓜与霜霉病菌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同,创造利于黄瓜生长发育,抑制病原菌的方法达 到防病目的。具体方法是:上午日出后使棚温迅速升至 25~30℃,湿度降到 75%左右,有条 件的早晨可排湿 30min,实现温湿度双控制,既抑制了发病,同时又满足了黄瓜光合作用的 条件,增强了抗病性。下午,温度上升时即放风,使温度下降到 20~25℃,湿度降到 70%左 右,实现温度单控制。傍晚,放风 2~3h,使上半夜温度降至 15~20℃,湿度保持在 70%左右, 既控制了湿度,不利于发病,又创造了利于光合产物输送和转化的温度条件。下半夜由于不 通风,湿度上升至 85%以上,但温度降至 12~13℃,低温对霜霉病的发生不利,对黄瓜生理 活动也无影响,当夜间温度高于 12℃时,即可整夜通风,实现温湿度双控制。 4.药剂防治 在预测预报的基础上于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有效药剂有:Armistar、 达克宁、赛露、安克-锰锌、克露、山德生、乙膦铝·锰锌、霜霉威、克霜氰、霉奇洁、普 力克、北方露丹、扑霉特等。保护地还可用烟雾法或粉尘法进行防治,常用的烟剂有:疫霉 净、百菌清、霜霉清等;粉尘剂有:百菌清、多百、防霉灵等。为避免产生抗药性,杀菌剂 要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