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普通植物病理学 Plant Pathology》课程教学资源(讲义)麦类病害实习指导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5,文件大小:166.01KB,团购合买
二.麦类病害 我国种植的麦类作物主要是小麦和大麦。小麦上病害种类有100多种,危害较大的20余种, 其中危害叶片的主要有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各种叶枯病等,危害穗部的主要有赤霉 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粒线虫病、籽粒黑胚病等,危害根部和茎杄的主要有纹枯病、全蚀 病、根腐病、秆锈病、秆黑粉病、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二.麦类病害 我国种植的麦类作物主要是小麦和大麦。小麦上病害种类有100多种,危害较大的20余种, 其中危害叶片的主要有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各种叶枯病等,危害穗部的主要有赤霉 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粒线虫病、籽粒黑胚病等,危害根部和茎杄的主要有纹枯病、全蚀 病、根腐病、秆锈病、秆黑粉病、胞囊线虫病等,全株性的病害主要有黄矮病、丛矮病、土传 花叶病(黄花叶病)等,每年在各地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大麦上病害种类有40余种,主要 病害有条纹病、网斑病、云纹病和坚黑穗病等,以条纹病危害最大 实验实习一麦类病害识别与鉴定 、目的要求认识小麦及大麦主要病害的症状特点及病原形态特征,为病害诊断、田间 调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仪器用品显微镜、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及多媒体教学设备,载玻片、盖玻片、 解剖刀、挑针、纱布块、蒸馏水滴瓶、新刀片、徒手切片夹持物、革兰氏染色液一套、香桕油、 二甲苯、镜头纸、0.1%升汞水、无菌水等。 三、实习材料小麦和大麦主要病害的蜡叶和浸制标本、新鲜材料、挂图、病原菌玻片 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幻灯片、录象带、光盘等影像资料)。 四、观察内容和方法 (一)小麦条锈病( 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 1.症状条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及穗部。小麦受害后,叶片表面出现 褪绿斑,以后产生黄色疱状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在成株上沿叶脉排列成行,呈 虚线状。后期在发病部位产生黑色的条状冬孢子堆。 2病原条锈病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病菌夏孢子堆长椭圆形,橙黄色。夏孢子单胞 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缢缩,褐色, 有短柄 (二)小麦叶锈病( Puccinia recondita f sp. triCe) 1.症状主要危害小麦叶片,有时也危害叶鞘和茎。叶片受害,产生许多散乱的、不规则 排列的圆形至长椭圆形的橘红色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夏孢子粉。夏孢子堆较秆 锈菌小而比条锈病菌大,多发生在叶片正面。后期在叶背面散生椭圆形黑色冬孢子堆 2病原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叶锈菌是全孢型转主寄生锈菌,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冬 孢子,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担孢子。夏孢子单胞,球形或近球形,黄褐色,表面有微刺。冬孢子 双胞,棍棒状,上宽下窄,顶部平截或稍倾斜,暗褐色 (三)小麦秆锈病( Puccicinia graminis f.sp.mni) 1症状主要危害茎秆和叶鞘,也可危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长椭圆形,在三种锈病中最 大,隆起高,褐黄色,不规则散生。秆锈菌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导致同一侵染点叶正 反面均出现孢子堆,且背面孢子堆比正面大。成熟后表皮大片开裂并向外翻起如唇状,散出锈 褐色夏孢子粉。后期产生黑色冬孢子堆,破裂散出黑色冬孢子粉。 2病原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夏孢子单胞,暗黄色,长圆形,表面有细刺。冬孢子有柄 双胞,椭圆形或长棒形,浓褐色,表面光滑,横隔处稍缢缩,顶端壁厚,圆形或略尖 注意观察比较三种锈病夏孢子堆发生部位、排列、色泽、破裂情况及冬孢子堆的特点,有 何区别?观察三种锈病病菌的切片,比较夏孢子和冬孢子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等方面的区别 对于较难区别的条锈病菌和叶锈病菌的夏孢子,可用浓盐酸或浓磷酸处理后观察原生质浓缩情

二. 麦类病害 我国种植的麦类作物主要是小麦和大麦。小麦上病害种类有 100 多种,危害较大的 20 余种, 其中危害叶片的主要有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各种叶枯病等,危害穗部的主要有赤霉 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粒线虫病、籽粒黑胚病等,危害根部和茎杆的主要有纹枯病、全蚀 病、根腐病、秆锈病、秆黑粉病、胞囊线虫病等,全株性的病害主要有黄矮病、丛矮病、土传 花叶病(黄花叶病)等,每年在各地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大麦上病害种类有 40 余种,主要 病害有条纹病、网斑病、云纹病和坚黑穗病等,以条纹病危害最大。 实验实习一 麦类病害识别与鉴定 一、目的要求 认识小麦及大麦主要病害的症状特点及病原形态特征,为病害诊断、田间 调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仪器用品 显微镜、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及多媒体教学设备,载玻片、盖玻片、 解剖刀、挑针、纱布块、蒸馏水滴瓶、新刀片、徒手切片夹持物、革兰氏染色液一套、香柏油、 二甲苯、镜头纸、0.1%升汞水、无菌水等。 三、实习材料 小麦和大麦主要病害的蜡叶和浸制标本、新鲜材料、挂图、病原菌玻片, 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幻灯片、录象带、光盘等影像资料)。 四、观察内容和方法 (一)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 ) 1. 症状 条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及穗部。小麦受害后,叶片表面出现 褪绿斑,以后产生黄色疱状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在成株上沿叶脉排列成行,呈 虚线状。后期在发病部位产生黑色的条状冬孢子堆。 2.病原 条锈病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病菌夏孢子堆长椭圆形,橙黄色。夏孢子单胞、 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缢缩,褐色, 有短柄。 (二)小麦叶锈病(Puccinia recondita f.sp. tritici) 1. 症状 主要危害小麦叶片,有时也危害叶鞘和茎。叶片受害,产生许多散乱的、不规则 排列的圆形至长椭圆形的橘红色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夏孢子粉。夏孢子堆较秆 锈菌小而比条锈病菌大,多发生在叶片正面。后期在叶背面散生椭圆形黑色冬孢子堆。 2.病原 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叶锈菌是全孢型转主寄生锈菌,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冬 孢子,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担孢子。夏孢子单胞,球形或近球形,黄褐色,表面有微刺。冬孢子 双胞,棍棒状,上宽下窄,顶部平截或稍倾斜,暗褐色。 (三)小麦秆锈病(Puccicinia graminis f.sp.tritici) 1.症状 主要危害茎秆和叶鞘,也可危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长椭圆形,在三种锈病中最 大,隆起高,褐黄色,不规则散生。秆锈菌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导致同一侵染点叶正 反面均出现孢子堆,且背面孢子堆比正面大。成熟后表皮大片开裂并向外翻起如唇状,散出锈 褐色夏孢子粉。后期产生黑色冬孢子堆,破裂散出黑色冬孢子粉。 2.病原 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夏孢子单胞,暗黄色,长圆形,表面有细刺。冬孢子有柄, 双胞,椭圆形或长棒形,浓褐色,表面光滑,横隔处稍缢缩,顶端壁厚,圆形或略尖。 注意观察比较三种锈病夏孢子堆发生部位、排列、色泽、破裂情况及冬孢子堆的特点,有 何区别?观察三种锈病病菌的切片,比较夏孢子和冬孢子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等方面的区别。 对于较难区别的条锈病菌和叶锈病菌的夏孢子,可用浓盐酸或浓磷酸处理后观察原生质浓缩情

况,叶锈病菌夏孢子原生质浓缩成1个圆球,而条锈病菌夏孢子的原生质则浓缩成多个圆球 (四)小麦赤霉病( Gibberella zeae) 1症状赤霉病以穗腐症状最为常见,被害小穗最初在基部变水渍状,后渐失绿褪色而呈褐 色病斑,然后颖壳的合缝处生出一层明显的粉红色霉层。后期病部出现黑色颗粒状物。籽粒发 病后皱缩干瘪,变为苍白色或紫红色,有时籽粒表面有粉红色霉层。观察病穗,注意病穗颜色 变化,病部有无粉红色霉层和黑色颗粒状物产生?籽粒与健粒有何区别? 2病原有性态属于子囊菌亚门赤霉属真菌。子囊壳烧瓶状,深蓝至紫黑色,表面光滑,顶 端有瘤状突起为孔口。子囊棍棒状,无色,内生8个子囊孢子,呈螺旋状排列。子囊孢子无色, 弯纺缍形,多有3个隔膜。无性态为禾谷镰刀菌( Fusarium gmminearun)。大型分生孢子多为 镰刀形,稍弯曲,顶端钝,基部有明显足胞。一般有3~5个隔膜,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成堆时 呈粉红色,一般不产生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挑取病部霉层,制成临时玻片观察,注意病 菌分生孢子形状,有无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观察子囊壳切片,注意子囊壳形状、颜色、 子囊和子囊孢子特征。 (五)小麦白粉病( 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 1症状小麦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危害。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 茎杆和穗部。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表面生一层白粉状 霉层,霉层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点。病斑多时可愈合 成片,并导致叶片发黄枯死。病株穗小粒少,千粒重明显下降。观察病株,注意危害部位,病 部霉层特点及有无黑色颗粒状物产生? 2病原属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属真菌。菌丝上垂直生成分生孢子梗,基部膨大成球形 梗上生有成串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圆形,单胞,无色。闭囊壳为球形,黑色,外有发育不 全的丝状附属丝。闭囊壳内含有子囊9~30个。子囊为长椭圆形,内含子囊孢子8个或4个。子 囊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用镊子撕取病叶表皮,观察病菌分生孢子梗特点,分生孢子着生 方式及其特征。挑取病部小黑点制片镜检,注意闭囊壳形状、颜色、附属丝特征。用挑针轻压 盖片,观察闭囊壳破裂后有几个子囊散出,子囊和子囊孢子特点如何? (六)小麦雪霉叶枯病( Monographella nivalis) 症状自幼苗到灌浆期均可危害。造成芽腐、叶枯、鞘腐和穗腐等症状,以叶枯为主。病 斑初为水浸状,后扩大为近圆形或椭圆形大斑,边缘灰绿色,中央污褐色。叶片上病斑较大或 较多时即可造成叶枯,潮湿时病斑表面常形成砖红色霉层,有时产生黑色小粒点。观察病叶, 注意病斑特点,有无霉层产生及其特征如何? 2病原病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埋生,球形或卵形,顶端乳头状,有孔口,内有侧 丝。子囊棍棒状或圆柱状,内有δ^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纺锤形至椭圆形,无色,13个隔 膜。无性态为 Microdochium nivale。病菌分生孢子无色,镰刀形,两端尖细,无脚胞。分生 孢子梗短而直,棍棒状,无隔,产孢细胞瓶状或倒梨形,有环痕。挑取病部霉层制片观察,注 意病菌分生孢子形状、颜色等特征。观察病菌子囊壳切片,注意子囊壳、子囊和子囊孢子特点。 (七)链格孢叶枯病( ALternaria triticina) 1症状小麦生长中后期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和穗部,造成叶枯和黑胚症状。初期在叶片 上形成较小的黄色褪绿斑,后扩展为中央呈灰褐色,边缘黄褐色长圆形病斑。病斑在适宜条件 下可愈合形成不规则大斑,造成叶枯潮湿时病斑上可产生灰黑色霉层。籽粒受害后,胚部变为 黑褐色。观察病叶,注意病斑大小、形状、颜色、病部霉层等方面与雪腐叶枯病的区别。观察 受害籽粒,注意与健粒的区别。 2病原属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真菌。病部霉层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 孢子梗单生或丛生,直立,黄褐色,从气孔伸出。分生孢子单生或24个串生,褐色,卵圆形

况,叶锈病菌夏孢子原生质浓缩成 1 个圆球,而条锈病菌夏孢子的原生质则浓缩成多个圆球。 (四)小麦赤霉病(Gibberella zeae) 1.症状 赤霉病以穗腐症状最为常见,被害小穗最初在基部变水渍状,后渐失绿褪色而呈褐 色病斑,然后颖壳的合缝处生出一层明显的粉红色霉层。后期病部出现黑色颗粒状物。籽粒发 病后皱缩干瘪,变为苍白色或紫红色,有时籽粒表面有粉红色霉层。观察病穗,注意病穗颜色 变化,病部有无粉红色霉层和黑色颗粒状物产生?籽粒与健粒有何区别? 2.病原 有性态属于子囊菌亚门赤霉属真菌。子囊壳烧瓶状,深蓝至紫黑色,表面光滑,顶 端有瘤状突起为孔口。子囊棍棒状,无色,内生 8 个子囊孢子,呈螺旋状排列。子囊孢子无色, 弯纺缍形,多有 3 个隔膜。无性态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大型分生孢子多为 镰刀形,稍弯曲,顶端钝,基部有明显足胞。一般有 3~5 个隔膜,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成堆时 呈粉红色,一般不产生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挑取病部霉层,制成临时玻片观察,注意病 菌分生孢子形状,有无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观察子囊壳切片,注意子囊壳形状、颜色、 子囊和子囊孢子特征。 (五)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f.sp. tritici) 1.症状 小麦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危害。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 茎杆和穗部。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表面生一层白粉状 霉层,霉层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点。病斑多时可愈合 成片,并导致叶片发黄枯死。病株穗小粒少,千粒重明显下降。观察病株,注意危害部位,病 部霉层特点及有无黑色颗粒状物产生? 2.病原 属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属真菌。菌丝上垂直生成分生孢子梗,基部膨大成球形, 梗上生有成串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圆形,单胞,无色。闭囊壳为球形,黑色,外有发育不 全的丝状附属丝。闭囊壳内含有子囊 9~30 个。子囊为长椭圆形,内含子囊孢子 8 个或 4 个。子 囊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用镊子撕取病叶表皮,观察病菌分生孢子梗特点,分生孢子着生 方式及其特征。挑取病部小黑点制片镜检,注意闭囊壳形状、颜色、附属丝特征。用挑针轻压 盖片,观察闭囊壳破裂后有几个子囊散出,子囊和子囊孢子特点如何? (六)小麦雪霉叶枯病(Monographella nivalis) 1.症状 自幼苗到灌浆期均可危害。造成芽腐、叶枯、鞘腐和穗腐等症状,以叶枯为主。病 斑初为水浸状,后扩大为近圆形或椭圆形大斑,边缘灰绿色,中央污褐色。叶片上病斑较大或 较多时即可造成叶枯,潮湿时病斑表面常形成砖红色霉层,有时产生黑色小粒点。观察病叶, 注意病斑特点,有无霉层产生及其特征如何? 2.病原 病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埋生,球形或卵形,顶端乳头状,有孔口,内有侧 丝。子囊棍棒状或圆柱状,内有 6~8 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纺锤形至椭圆形,无色,1~3 个隔 膜。无性态为 Microdochium nivale。病菌分生孢子无色,镰刀形,两端尖细,无脚胞。分生 孢子梗短而直,棍棒状,无隔,产孢细胞瓶状或倒梨形,有环痕。挑取病部霉层制片观察,注 意病菌分生孢子形状、颜色等特征。观察病菌子囊壳切片,注意子囊壳、子囊和子囊孢子特点。 (七)链格孢叶枯病(Alternaria triticina) 1.症状 小麦生长中后期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和穗部,造成叶枯和黑胚症状。初期在叶片 上形成较小的黄色褪绿斑,后扩展为中央呈灰褐色,边缘黄褐色长圆形病斑。病斑在适宜条件 下可愈合形成不规则大斑,造成叶枯潮湿时病斑上可产生灰黑色霉层。籽粒受害后,胚部变为 黑褐色。观察病叶,注意病斑大小、形状、颜色、病部霉层等方面与雪腐叶枯病的区别。观察 受害籽粒,注意与健粒的区别。 2.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真菌。病部霉层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 孢子梗单生或丛生,直立,黄褐色,从气孔伸出。分生孢子单生或 2~4 个串生,褐色,卵圆形

或椭圆形,喙较短,1~10个横膈膜,0^5个纵隔膜。挑取病部霉层制片观察,注意病菌分生孢 子形状、颜色、分隔情况等特征 (八)小麦纹枯病( Rizoctonia cerealis) 1症状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受害,造成烂芽、死苗、花秆烂茎、枯白穗等多种症状。返青拔 节后形成发病高峰,初在下部叶鞘上产生中部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多个病斑相 连接,形成云纹状的花秆,条件适宜时,病斑向上扩展,并向内扩展到小麦的茎秆,在茎秆上 出现近椭圆形的“眼斑”,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两端稍尖。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蘖 常抽不出穗,有的虽能够抽穗,但结实减少,籽粒秕瘦,形成“枯白穗”。田间湿度较大时,病 株基部可见白色菌丝团,后期可见褐色扁平状的菌核。观察病株基部,注意叶鞘及茎杆上病斑 形状和颜色,有无菌丝团和菌核? 2病原属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真菌。病菌不产生任何类型的分生孢子,初生菌丝无色较 细,分枝处多缢缩变细。菌丝老熟后变褐变粗,分枝和隔膜增多。菌丝分枝与母枝之间几乎呈 直角。菌核初为白色,后变成不同程度的褐色,表面粗糙,不规则。观察初生菌丝和老熟菌丝 玻片,注意其粗细、分隔、颜色等方面的差异。观察病部菌核,注意其形状、颜色等特征 (九)小麦全蚀病( gaeumannomyces gmmims) 1症状小麦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以近成熟时症状最为明显。苗期受害,根部变黑腐烂, 病苗叶片黄化,生长衰弱。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 见的黑褐色菌丝层(即黑脚)。灌浆期病株常提早枯死,形成“枯白穗”。如土壤潮湿,在病株 基部叶鞘上生有黑色颗粒状物,为病原菌的子囊壳。观察病株基部和根部,注意根部是否变黑, 叶鞘内侧和茎杆上有无黑色菌丝层,叶鞘上有无黑色颗粒状物? 2病原属子囊菌亚门顶囊壳属真菌。病菌的匍匐菌丝粗壮,粟褐色,有隔。老化菌丝多呈 锐角分枝,分枝处主枝与侧枝各形成一隔膜,呈现“∧”形。子囊壳黑色,球形或梨形,顶部 有一稍弯的颈。子囊无色,棍棒状,子囊内有8个平行排列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线状 稍弯曲,有3~8个隔膜。取病根或叶鞘内侧组织小块放于乳酚油中加热透明,制成临时玻片观 察,注意组织表面有无黑褐色的匍匐菌丝,菌丝分枝是否呈锐角?挑取病部小黑点制片观察, 注意子囊壳的形状,子囊和子囊孢子特征。 (十)小麦散黑穗病( Ustilago nuda) 1症状系统性侵染病害,病株在抽穗前症状不明显,一般病株抽穗稍早。病穗外面初包被 层灰色薄膜,里面充满黑粉。抽穗后不久,薄膜破裂,黑粉飞散,仅剩下穗轴。 2病原属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属真菌。麦穗上黑粉为冬孢子,冬孢子略呈球形或近球形,浅 黄色至荼褐色,半边颜色较淡,表面生有微细突起。冬孢子萌发后产生先菌丝,先菌丝四个细 胞可分别长出单核分枝菌丝,但不产生担孢子 (十一)小麦腥黑穗病(网腥 tilletia caries;光腥 illetia foetida) 1症状主要在穗部表现症状。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分蘖増多,矮化程度及分蘖情况依品 种而异。病穗短直,颜色较健穗深,初为灰绿色,后变灰黄色,病粒较健粒短而胖,因而颖片 略开裂,露出部分的病粒(称菌瘿),初为暗绿色,后变灰黑色,如用手指微压,则易破裂,内 有黑色粉末(即病菌的冬孢子)。菌瘿因含有挥发性三甲胺,有鱼腥气味,所以称“腥黑穗病”。 2病原真菌。网腥黑粉菌的冬孢子多为球形或近球形,褐色至深褐色,孢子表面有网纹 光腥黑粉菌的冬孢子圆形,卵圆形和椭圆形,淡褐色至青褐色,孢子表面光滑,无网纹。腥黑 穗病菌冬孢子萌发时,先产生不分隔的管状担子,其顶端产生成束的长柱形担孢子,通常412 个,单核。不同性别的担孢子在担子上常结合成“H”形 (十二)小麦秆黑粉病

或椭圆形,喙较短,1~10 个横膈膜,0~5 个纵隔膜。挑取病部霉层制片观察,注意病菌分生孢 子形状、颜色、分隔情况等特征。 (八)小麦纹枯病(Rizoctonia cerealis ) 1.症状 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受害,造成烂芽、死苗、花秆烂茎、枯白穗等多种症状。返青拔 节后形成发病高峰,初在下部叶鞘上产生中部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多个病斑相 连接,形成云纹状的花秆,条件适宜时,病斑向上扩展,并向内扩展到小麦的茎秆,在茎秆上 出现近椭圆形的“眼斑”,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两端稍尖。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蘖 常抽不出穗,有的虽能够抽穗,但结实减少,籽粒秕瘦,形成“枯白穗”。田间湿度较大时,病 株基部可见白色菌丝团,后期可见褐色扁平状的菌核。观察病株基部,注意叶鞘及茎杆上病斑 形状和颜色,有无菌丝团和菌核? 2.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真菌。病菌不产生任何类型的分生孢子,初生菌丝无色较 细,分枝处多缢缩变细。菌丝老熟后变褐变粗,分枝和隔膜增多。菌丝分枝与母枝之间几乎呈 直角。菌核初为白色,后变成不同程度的褐色,表面粗糙,不规则。观察初生菌丝和老熟菌丝 玻片,注意其粗细、分隔、颜色等方面的差异。观察病部菌核,注意其形状、颜色等特征。 (九)小麦全蚀病(Gaeumannomyces gramims) 1.症状 小麦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以近成熟时症状最为明显。苗期受害,根部变黑腐烂, 病苗叶片黄化,生长衰弱。拔节后茎基部 1~2 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 见的黑褐色菌丝层(即黑脚)。灌浆期病株常提早枯死,形成“枯白穗”。如土壤潮湿,在病株 基部叶鞘上生有黑色颗粒状物,为病原菌的子囊壳。观察病株基部和根部,注意根部是否变黑, 叶鞘内侧和茎杆上有无黑色菌丝层,叶鞘上有无黑色颗粒状物? 2.病原 属子囊菌亚门顶囊壳属真菌。病菌的匍匐菌丝粗壮,粟褐色,有隔。老化菌丝多呈 锐角分枝,分枝处主枝与侧枝各形成一隔膜,呈现“∧”形。子囊壳黑色,球形或梨形,顶部 有一稍弯的颈。子囊无色,棍棒状,子囊内有 8 个平行排列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线状 稍弯曲,有 3~8 个隔膜。取病根或叶鞘内侧组织小块放于乳酚油中加热透明,制成临时玻片观 察,注意组织表面有无黑褐色的匍匐菌丝,菌丝分枝是否呈锐角?挑取病部小黑点制片观察, 注意子囊壳的形状,子囊和子囊孢子特征。 (十)小麦散黑穗病(Ustilago nuda) 1.症状 系统性侵染病害,病株在抽穗前症状不明显,一般病株抽穗稍早。病穗外面初包被 一层灰色薄膜,里面充满黑粉。抽穗后不久,薄膜破裂,黑粉飞散,仅剩下穗轴。 2.病原 属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属真菌。麦穗上黑粉为冬孢子,冬孢子略呈球形或近球形,浅 黄色至茶褐色,半边颜色较淡,表面生有微细突起。冬孢子萌发后产生先菌丝,先菌丝四个细 胞可分别长出单核分枝菌丝,但不产生担孢子。 (十一)小麦腥黑穗病(网腥 Tilletia caries;光腥 Tilletia foetida ) 1.症状 主要在穗部表现症状。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分蘖增多,矮化程度及分蘖情况依品 种而异。病穗短直,颜色较健穗深,初为灰绿色,后变灰黄色,病粒较健粒短而胖,因而颖片 略开裂,露出部分的病粒(称菌瘿),初为暗绿色,后变灰黑色,如用手指微压,则易破裂,内 有黑色粉末(即病菌的冬孢子)。菌瘿因含有挥发性三甲胺,有鱼腥气味,所以称“腥黑穗病”。 2.病原 真菌。网腥黑粉菌的冬孢子多为球形或近球形,褐色至深褐色,孢子表面有网纹。 光腥黑粉菌的冬孢子圆形,卵圆形和椭圆形,淡褐色至青褐色,孢子表面光滑,无网纹。腥黑 穗病菌冬孢子萌发时,先产生不分隔的管状担子,其顶端产生成束的长柱形担孢子,通常 4~12 个,单核。不同性别的担孢子在担子上常结合成“H”形。 (十二)小麦秆黑粉病:

1症状主要危害麦秆、叶和叶鞘,拨节期以后症状最明显。病部初生淡灰色条纹,逐渐隆 起,转深灰色,最后寄主表皮破裂,露出黑粉(冬孢子)。病株矮小,分蘖增多,病叶卷曲,很 难抽穗,严重时全株枯死。 2病原属担子菌亚门秆黑粉菌属真菌。病菌以1~4个冬孢子为核心,外围以若干不孕细胞 组成冬孢子团。孢子团圆形或长椭圆形。冬孢子单胞,球形,深褐色。冬孢子萌发产生圆柱状 先菌丝,经由不孕细胞伸出孢子团外,顶端轮生出担孢子3~4个。担孢子长棒状,无色,顶端 尖,稍弯。 比较几种黑穗(粉)病的危害部位、株形变化、穗部破坏程度、黑粉性状等。挑取病菌冬 孢子制片观察,比较各种病菌冬孢子形态、大小、颜色、微刺等特征,观察不同病菌产生担子 和担孢子情况。 (十三)小麦根腐病( Cochliobolus sativus) 1症状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苗期形成苗枯,成株期形成茎基枯死、叶枯和穗枯。由于 小麦受害时期、部位和症状的不同,有根腐病、叶枯病、黑胚病、青死病等名称。观察病株标 本,注意危害部位,各部位症状特点。比较根腐病与纹枯病和全蚀病在根部和茎基部的症状, 有何区别? 2病原病原有性阶段属子囊菌亚门旋孢腔菌属真菌。子囊壳生于病残体上,凸出,球形, 有喙和孔口:;子囊无色,内有4~8个子囊孢子,作螺旋状排列。子囊孢子线形,淡褐色,有61 个隔膜。无性阶段为 Bipolaris sorokiniana,属半知菌亚门离蠕孢属真菌。病菌的分生孢子 梗黑褐色,上部呈曲膝状弯曲。分生孢子纺锤形或圆筒形,向一侧弯曲,暗褐色,两端钝圆 2-11个隔膜。观察病菌玻片,注意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形状、颜色、分隔情况等特点。 (十四)小麦黄矮病( Wheat yellow dwarf) 1症状秋苗期和春季返青后均可发病。早期病株明显矮化,病叶从叶尖开始发黄,呈金 黄色到鲜黄色,黄化部分约占全叶的1/3~1/2。重病株不能抽穗,或穗小粒少,千粒重降低 观察病苗,注意植株高度和叶色变化,与健株有何区别? 2病原由黄症病毒属( Luteovirus)中的大麦黄矮病毒( Wheat yellow dwarf virus,BYDV) 引起。病毒粒体为等轴对称的正二十面体,直径26-30nm。观察病毒电镜照片,注意病毒粒体 形状。 (十五)小麦丛矮病( Wheat rosette stunt) 1症状此病的典型症状是上部叶片有黄绿相间的条纹,分蘖显著增多,植株极度矮化, 形成明显的丛矮状。病株一般不能拔节抽穗或早期枯死,轻病株虽能抽穗,但穗小籽秕。观察 病株,注意植株分蘖是否增多,是否显著矮化,叶上有无条纹症状? 2病原病原为北方禾谷花叶病毒( Northern cereal mosaic virus,NCMV)。弹状病毒,大 小为50~54nm×320~400m。观察病毒电镜照片,注意病毒粒体形状。 (十六)小麦土传花叶病( Wheat soil- borne mosaic) 1症状一般在春季植株返青后逐渐显症。受害植株心叶上产生褪绿斑块或不规则的黄色 短条斑,返青后叶片上形成黄色斑块,拔节后下部叶片多变黄枯死,中部叶片上产生大量黄色 斑驳或条纹。病田植株发黄,似缺肥状。病株常矮化,分蘖枯死,成穗少,穗小粒秕,千粒重 明显下降。观察病株,与健株有何区别,叶上有无黄色条斑? 2病原小麦土传花叶病的病原有3种:小麦土传花叶病毒(WSBMⅣ),病毒粒体为短棒 状: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和小麦梭斑花叶病毒(WYMV)病毒粒体为线状。观察病毒 电镜照片,注意病毒粒体形状。 (十七)小麦粒线虫病( Anguina tritici)

1.症状 主要危害麦秆、叶和叶鞘,拨节期以后症状最明显。病部初生淡灰色条纹,逐渐隆 起,转深灰色,最后寄主表皮破裂,露出黑粉(冬孢子)。病株矮小,分蘖增多,病叶卷曲,很 难抽穗,严重时全株枯死。 2.病原 属担子菌亚门秆黑粉菌属真菌。病菌以 1~4 个冬孢子为核心,外围以若干不孕细胞 组成冬孢子团。孢子团圆形或长椭圆形。冬孢子单胞,球形,深褐色。冬孢子萌发产生圆柱状 先菌丝,经由不孕细胞伸出孢子团外,顶端轮生出担孢子 3~4 个。担孢子长棒状,无色,顶端 尖,稍弯。 比较几种黑穗(粉)病的危害部位、株形变化、穗部破坏程度、黑粉性状等。挑取病菌冬 孢子制片观察,比较各种病菌冬孢子形态、大小、颜色、微刺等特征,观察不同病菌产生担子 和担孢子情况。 (十三)小麦根腐病(Cochliobolus sativus) 1.症状 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苗期形成苗枯,成株期形成茎基枯死、叶枯和穗枯。由于 小麦受害时期、部位和症状的不同,有根腐病、叶枯病、黑胚病、青死病等名称。观察病株标 本,注意危害部位,各部位症状特点。比较根腐病与纹枯病和全蚀病在根部和茎基部的症状, 有何区别? 2.病原 病原有性阶段属子囊菌亚门旋孢腔菌属真菌。子囊壳生于病残体上,凸出,球形, 有喙和孔口;子囊无色,内有 4~8 个子囊孢子,作螺旋状排列。子囊孢子线形,淡褐色,有 6~13 个隔膜。无性阶段为 Bipolaris sorokiniana,属半知菌亚门离蠕孢属真菌。病菌的分生孢子 梗黑褐色, 上部呈曲膝状弯曲。分生孢子纺锤形或圆筒形,向一侧弯曲,暗褐色,两端钝圆, 2-11 个隔膜。观察病菌玻片,注意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形状、颜色、分隔情况等特点。 (十四)小麦黄矮病(Wheat yellow dwarf) 1.症状 秋苗期和春季返青后均可发病。早期病株明显矮化,病叶从叶尖开始发黄,呈金 黄色到鲜黄色,黄化部分约占全叶的 1/3~1/2。重病株不能抽穗,或穗小粒少,千粒重降低。 观察病苗,注意植株高度和叶色变化,与健株有何区别? 2.病原 由黄症病毒属(Luteovirus)中的大麦黄矮病毒(Wheat yellow dwarf virus,BYDV) 引起。病毒粒体为等轴对称的正二十面体,直径 26~30nm。观察病毒电镜照片,注意病毒粒体 形状。 (十五)小麦丛矮病(Wheat rosette stunt) 1.症状 此病的典型症状是上部叶片有黄绿相间的条纹,分蘖显著增多,植株极度矮化, 形成明显的丛矮状。病株一般不能拔节抽穗或早期枯死,轻病株虽能抽穗,但穗小籽秕。观察 病株,注意植株分蘖是否增多,是否显著矮化,叶上有无条纹症状? 2.病原 病原为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orthern cereal mosaic virus,NCMV)。弹状病毒,大 小为 50~54nm×320~400nm。观察病毒电镜照片,注意病毒粒体形状。 (十六)小麦土传花叶病(Wheat soil-borne mosaic) 1.症状 一般在春季植株返青后逐渐显症。受害植株心叶上产生褪绿斑块或不规则的黄色 短条斑,返青后叶片上形成黄色斑块,拔节后下部叶片多变黄枯死,中部叶片上产生大量黄色 斑驳或条纹。病田植株发黄,似缺肥状。病株常矮化,分蘖枯死,成穗少,穗小粒秕,千粒重 明显下降。观察病株,与健株有何区别,叶上有无黄色条斑? 2.病原 小麦土传花叶病的病原有 3 种:小麦土传花叶病毒 (WSBMV), 病毒粒体为短棒 状;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和小麦梭斑花叶病毒(WYMV)病毒粒体为线状。观察病毒 电镜照片,注意病毒粒体形状。 (十七)小麦粒线虫病(Anguina tritici )

1.症状主要危害籽粒。病穗颖壳外张,子房变为虫瘿。虫瘿黑褐色,短而圆,较坚硬。观 察病穗,注意颖壳是否外张,籽粒形状和颜色有何变化? 2病原属线形动物门垫刃目粒线虫属线虫。雌雄同形,均为线状,无色。雌虫肥大,虫体 常弯曲呈环状。切取虫瘿,放入清水中,可见许多白色丝状物。挑取少许丝状物制片观察,注 意虫体形状及结构 (十八)大麦条纹病( Drechislem graminea 1症状全株性病害,叶片及茎秆上形成长条状病斑,初为淡黄色,后变褐色,病部生有黑色 霉层,后期病叶干枯开裂。观察病株,注意叶部病斑形状、颜色,有无黑色霉层? 2病原属半知菌亚门德氏霉属真菌。分生孢子纺锤形或蠕虫状,直或稍弯曲,黄褐色,两 端钝圆,脐点明显,有1-7个隔膜。观察病菌玻片,注意分生孢子形状、颜色、分隔情况等特 征,有无脐点? (十九)大麦网斑病( Drechslera teres 1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叶部病斑淡黄或黄褐色,病斑内呈暗褐色或黑褐色纵横交错的网纹 状。严重时病斑愈合成大斑,使叶片枯黄。观察叶部病斑,注意其颜色、形状等特点。 2病原属半知菌亚门德氏霉属真菌。分生孢子圆柱状,较直,淡褐色,两端钝圆,脐点 明显,有2-9个隔膜。观察病菌玻片,注意分生孢子与大麦条纹病菌异同。 (二十)大麦坚黑穗病( ustilago hordei) 1症状危害穗部,子房、种皮、颖片全部变为黑色厚垣孢子堆,外被一层较坚韧的灰白色 膜,不易破裂,孢子不易飞散。 2病原属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属真菌。病菌冬孢子近球形,表面光滑,深褐色。萌发时产 生圆柱形担子。担子有三个隔膜,共四个细胞,每个细胞近隔膜处产生担孢子1个。观察病菌 玻片,注意冬孢子形状、颜色,以及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情况 (二十一)其他结合当地情况,观察小麦其他病害的症状与病原特征。 五、实习作业 1.绘小麦三种锈病病菌、白粉病菌、赤霉病菌、全蚀病菌、几种黑穗病菌、大麦条纹病 菌形态图(任选两个)。 2.列表比较3种锈病病害的症状区别 3.列表比较几种黑穗(粉)病害的症状区别。 4.列表比较几种叶枯(斑)病害病害的症状区别。 5.列表比较几种根部病害的症状区别 实验实习二小麦病害田间病情调查及品种抗性鉴定 、目的要求了解当地小麦病害发种的种类,掌握小麦主要病害的调查方法与防治操作技术 为小麦病害的调查研究、品种抗病性评价以及制定防治计划奠定基础。 、仪器用品扩大镜、记录本、标本采集用具及其他用品和用具 、内容和方法 (一)小麦病害的普查以实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 (1)调查内容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分别对小麦病害的发生种类、分布特点、危害程度以 及发病条件等基本情况进行普查,从而为制定小麦病害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1. 症状 主要危害籽粒。病穗颖壳外张, 子房变为虫瘿。 虫瘿黑褐色, 短而圆, 较坚硬。观 察病穗,注意颖壳是否外张,籽粒形状和颜色有何变化? 2.病原 属线形动物门垫刃目粒线虫属线虫。雌雄同形,均为线状,无色。雌虫肥大,虫体 常弯曲呈环状。切取虫瘿,放入清水中,可见许多白色丝状物。挑取少许丝状物制片观察,注 意虫体形状及结构。 (十八)大麦条纹病(Drechslera graminea) 1.症状 全株性病害, 叶片及茎秆上形成长条状病斑, 初为淡黄色,后变褐色, 病部生有黑色 霉层,后期病叶干枯开裂。观察病株,注意叶部病斑形状、颜色,有无黑色霉层? 2.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德氏霉属真菌。分生孢子纺锤形或蠕虫状,直或稍弯曲,黄褐色,两 端钝圆,脐点明显,有 1-7 个隔膜。观察病菌玻片,注意分生孢子形状、颜色、分隔情况等特 征,有无脐点? (十九) 大麦网斑病(Drechslera teres) 1.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叶部病斑淡黄或黄褐色, 病斑内呈暗褐色或黑褐色纵横交错的网纹 状。严重时病斑愈合成大斑,使叶片枯黄。观察叶部病斑,注意其颜色、形状等特点。 2.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德氏霉属真菌。分生孢子圆柱状,较直,淡褐色,两端钝圆,脐点 明显,有 2-9 个隔膜。观察病菌玻片,注意分生孢子与大麦条纹病菌异同。 (二十) 大麦坚黑穗病(Ustilago hordei) 1.症状 危害穗部,子房、种皮、颖片全部变为黑色厚垣孢子堆, 外被一层较坚韧的灰白色 膜, 不易破裂,孢子不易飞散。 2.病原 属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属真菌。病菌冬孢子近球形,表面光滑,深褐色。萌发时产 生圆柱形担子。担子有三个隔膜,共四个细胞,每个细胞近隔膜处产生担孢子 1 个。观察病菌 玻片,注意冬孢子形状、颜色,以及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情况。 (二十一)其他 结合当地情况,观察小麦其他病害的症状与病原特征。 五、实习作业 1. 绘小麦三种锈病病菌、白粉病菌、赤霉病菌、全蚀病菌、几种黑穗病菌、大麦条纹病 菌形态图(任选两个)。 2. 列表比较 3 种锈病病害的症状区别。 3. 列表比较几种黑穗(粉)病害的症状区别。 4. 列表比较几种叶枯(斑)病害病害的症状区别。 5. 列表比较几种根部病害的症状区别。 实验实习二 小麦病害田间病情调查及品种抗性鉴定 一、目的要求 了解当地小麦病害发种的种类,掌握小麦主要病害的调查方法与防治操作技术, 为小麦病害的调查研究、品种抗病性评价以及制定防治计划奠定基础。 二、仪器用品 扩大镜、记录本、标本采集用具及其他用品和用具。 三、内容和方法 (一)小麦病害的普查 以实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 (1)调查内容 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分别对小麦病害的发生种类、分布特点、危害程度以 及发病条件等基本情况进行普查,从而为制定小麦病害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2)调查时间小麦病害的普查,应分别于苗期、拔节期和灌浆期进行三次调查,以有利 于掌握小麦病害发生的全面情况 (3)调査方法结合地块情况及病害在田间分布的特点,可采用五点取样、随机取样等方法, 每点取100株(叶),统计各种病害的发病率,并记入表1。 表1小麦病害普查表 调查地点 作物种类 调查日期 项 田地土水品种「播「调查|发|危 块 肥 子 时生病害备注 害种类 号势质条种来期育期率程 (二)小麦锈病的调查 1调查目的在小麦生长不同时期进行锈病调查,其目的分别是:①入冬前,调查秋苗发病 情况,以确定各种锈病的越冬基数:②早舂小麦返青后,调査越冬菌源数量及病害发展情况 以确定防治的有利时机:③小麦乳熟期,调査不同品种的病情,为评选抗病良种提供依据 2调查方法 (1)冬前病情调查:选择播种早、发病条件好的感病品种麦田10余块,每块取4-5个样点 每点50平方米,调查各样点的发病率,并记入表2内 (2)早春病情调查:在入冬病情调查的麦田里,定点检查,条锈病每点检查50平方米;叶 秆锈病每点检査10-50平方米,记载病叶(秆)数,求出病叶(秆),率,即普遍率。如发现有 发病中心时,应记载发病中心数。当田间发病较普遍时,每点只需取100个叶片(秆),检查病 叶(秆)数,求出普遍率。严重率用目测估计。调查时间,条锈病于返青后一个月左右开始 叶(秆)锈病于孕穗期开始。如锈病发生早、春雨多,病害可能严重时,发现病害后,每五天 调查一次,直到开始药剂防治为止。如病害发生晚、天气干旱,则调查间隔的时间可以拉长。 调查结果记于表2内。 表2小麦锈病冬前及早春病情调查记载表 种|地|日|种/种|面|查/点发病总 检 点/面/病 类点期 /积 数/积点((|率|中生备 m2数数 数|(%)/(%)心育

(2)调查时间 小麦病害的普查,应分别于苗期、拔节期和灌浆期进行三次调查,以有利 于掌握小麦病害发生的全面情况。 (3)调查方法 结合地块情况及病害在田间分布的特点,可采用五点取样、随机取样等方法, 每点取 100 株(叶),统计各种病害的发病率,并记入表 1。 表 1 小麦病害普查表 调查地点 作物种类 调查日期 项目 田 地 土 水 品 种 播 调查 发 危 病 块 肥 子 时生 病 害 备 注 害种类 号 势 质 条 种 来 期 育期 率 程 件 源 % 度 (二)小麦锈病的调查 1.调查目的 在小麦生长不同时期进行锈病调查,其目的分别是:①入冬前,调查秋苗发病 情况,以确定各种锈病的越冬基数;②早春小麦返青后,调查越冬菌源数量及病害发展情况, 以确定防治的有利时机;③小麦乳熟期,调查不同品种的病情,为评选抗病良种提供依据。 2.调查方法 (1)冬前病情调查:选择播种早、发病条件好的感病品种麦田 10 余块,每块取 4—5 个样点, 每点 50 平方米,调查各样点的发病率,并记入表 2 内。 (2)早春病情调查:在入冬病情调查的麦田里,定点检查,条锈病每点检查 50 平方米;叶、 秆锈病每点检查 10-50 平方米,记载病叶(秆)数,求出病叶(秆),率,即普遍率。如发现有 发病中心时,应记载发病中心数。当田间发病较普遍时,每点只需取 100 个叶片(秆),检查病 叶(秆)数,求出普遍率。严重率用目测估计。调查时间,条锈病于返青后一个月左右开始; 叶(秆)锈病于孕穗期开始。如锈病发生早、春雨多,病害可能严重时,发现病害后,每五天 调查一次,直到开始药剂防治为止。如病害发生晚、天气干旱,则调查间隔的时间可以拉长。 调查结果记于表 2 内。 表 2 小麦锈病冬前及早春病情调查记载表 锈 病 种 类 调 查 地 点 调 查 日 期 品 种 播 种 期 面 积 检 查 点 数 每 点 面 积 m2 发 病 点 数 病 叶 (秆) 数 总 叶 (秆) 数 普 遍 率 (%) 严 重 率 (%) 发 病 中 心 数 小 麦 生 育 期 备 注

(3)生长后期病情调査:调査不同品种的锈病发生情况及期抗病程度。调查时间,条、叶、秆 锈病均在小麦乳熟期叶片未干枯以前进行,每品种调査3-5块,按五点取样法调査普遍率、 重率、病情指数,并目测反应型。调查结果记于表3 表3小麦不同品种锈病发生情况记载表 调|调小|小|普遍率(%)平严重率(%病情指数 反应型 日地品生条叶条叶科条叶科条叶程注 期点 育诱锈|锈|锈锈|锈|锈|锈|锈|锈|锈|锈 期 3统计方法 (1)普遍率、严重度、病情指数的计算见实验实习?。 (2)反应型:在鉴定品种的抗病性时,尚须记载植株受锈菌侵染后表现的症状特点,即反应 反应型是根据孢子堆的有无、大小以及寄予主组织的反应来划分的,可反映小麦品种对锈 菌抗性的强弱。其记载符号、抗病程度与症状特性列表如4 表4小麦品种对三种锈病反应型记载标准 载|抗病 孢子堆特征 病和秆锈病 0 免疫 无夏孢子堆,也无枯斑,有时有淡白无夏孢子堆,也无枯斑 色小斑点 近免疫无夏孢子堆,但有枯斑 夏孢子堆,但有枯斑 1 夏孢子堆稀少,很小,外有枯斑围绕 夏孢子堆很小,外有明显的枯斑围绕 夏孢子堆稀少而分散,外形正常,叶夏孢子堆小至中等。常生于有失绿或枯死圈的 片有部分变色枯黄 “绿色”中 3 中感 夏孢子堆外形正常,数目较多,叶片夏孢子堆中等大小,不常愈合,无枯斑,有时 很少变色 有失绿现象 夏孢子堆外形正常,数较多,分布均夏孢子堆很大,常愈合,无枯斑,有时有失绿 4高感|匀,早期叶片不变色 表4中0、0、1、2四级属于抗病类型:3、4两级属于感病类型。此外,在同一部位(叶 片、茎秆)上也会同时有抗病及感病的两种反应型存在,这种反应叫做混合型,记载符号为“X”。 锈病调査记载的项目,视调査目的而定,如调查病害流行程度、药剂防治效果或栽培因素影响

(3)生长后期病情调查:调查不同品种的锈病发生情况及期抗病程度。调查时间,条、叶、秆 锈病均在小麦乳熟期叶片未干枯以前进行,每品种调查 3-5 块,按五点取样法调查普遍率、严 重率、病情指数,并目测反应型。 调查结果记于表 3。 表 3 小麦不同品种锈病发生情况记载表 调 查 日 期 调 查 地 点 小 麦 品 种 小 麦 生 育 期 普遍率(%) 平均严重率(%) 病情指数 反应型 备 条 注 锈 叶 锈 秆 锈 条 锈 叶 锈 秆 锈 条 锈 叶 锈 秆 锈 条 锈 叶 锈 秆 锈 3.统计方法 (1) 普遍率、严重度、病情指数的计算见实验实习?。 (2) 反应型:在鉴定品种的抗病性时,尚须记载植株受锈菌侵染后表现的症状特点,即反应 型。 反应型是根据孢子堆的有无、大小以及寄予主组织的反应来划分的,可反映小麦品种对锈 菌抗性的强弱。其记载符号、抗病程度与症状特性列表如 4: 表 4 小麦品种对三种锈病反应型记载标准 记 载 符号 抗病 程度 孢子堆特征 条锈病 叶锈病和秆锈病 0 免疫 无夏孢子堆, 也无枯斑, 有时有淡白 色小斑点 无夏孢子堆, 也无枯斑 0; 近免疫 无夏孢子堆, 但有枯斑 无夏孢子堆, 但有枯斑 1 高抗 夏孢子堆稀少,很小,外有枯斑围绕, 有时叶片一部分枯死或变色 夏孢子堆很小,外有明显的枯斑围绕 2 中抗 夏孢子堆稀少而分散,外形正常,叶 片有部分变色枯黄 夏孢子堆小至中等。常生于有失绿或枯死圈的 “绿色”中 3 中感 夏孢子堆外形正常,数目较多,叶片 很少变色 夏孢子堆中等大小,不常愈合,无枯斑,有时 有失绿现象 4 高感 夏孢子堆外形正常,数较多,分布均 匀,早期叶片不变色 夏孢子堆很大,常愈合,无枯斑,有时有失绿 现象 表 4 中 0、0;、1、2 四级属于抗病类型;3、4 两级属于感病类型。此外,在同一部位(叶 片、茎秆)上也会同时有抗病及感病的两种反应型存在,这种反应叫做混合型,记载符号为“X”。 锈病调查记载的项目,视调查目的而定,如调查病害流行程度、药剂防治效果或栽培因素影响

等,只需记载普遍率、严重度和计算病情指数即可。在品种抗病性鉴定时,应以反应型为主, 附测普遍率和严重率。如反应型为免疫,可记为“0”:又如,反应型为中感,普遍率为30% 严重度最低5%,一般10%,最高30%,可记为35-1030-30。如果某免疫品种中只发现有个别病 叶或病秆,而且不能确定是否为混杂植株时,例如其反应型为中感,发病率极低,以T表示 严重率5%,则可记成0(315)。有时工作量太大,也可只记反应型。 4.药剂防治指标在病害有可能流行的情况下,条锈病的病叶率达2-3%、叶锈病的病叶率 达5-10%、秆锈病的病秆率达1-5%时,即应开始进行药剂防治。 (三)小麦赤霉病的调查 1.主要任务早春开始调査田间病菌动态,为判断当年病害能否流行提供依据:抽穗阶段调查 病害始发期及其病情增长率,以确定药剂防治的有利时机。 2.调查方法 (1)病菌动态的检査:自早春气温回升开始,选择地势高燥和低洼潮湿、土面残留稻桩(或 玉米秆、豆秸、棉茬等)较多的麦田各一块。每田随机检査稻桩100丛(或其他基物100支), 记载子囊孢子形成日期及带菌丛率,直至小麦抽穗扬花时为止,并将调查结果记入表5内 表5麦类赤霉病病原动态调查表 调查地点 田块类型 残株基物名称 调查调查带菌带菌总支带菌带菌 子囊及子囊 庖子成熟情况 (2)穗期病情观测:小麦开始抽穗时,选择地势抵洼的早熟、感病麦田2-3块,每二、三天 调査一次,以掌握大田穗部发病始期。穗部开始发病后,在每块麦田的发病点上取200-400穗, 隔天调查记载一次病穗增长率,并将调查结果记入表6内。 表6麦类赤霉病病情增长调查表 调查田块 检查当日增加累计病 L当日发病 严重程度分级 日期类型品种育 穗数病新穗数穗数|新增%累计%|01 病愷\备注 3)药剂防治指标:齐穗至扬花期,如气温较常年高1-2℃,气象预报有连续降雨天气,病 穗始期早且增长速度快,即应组织防治。 3统计方法 (1)病穗率、病情指数统计公式见实验实习?。 (2)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病 1级发病部分占整个麦穗的1/4以下; 2级发病部分占整个麦穗的1/4-1/2; 3级发病部分占整个麦穗的1/2-3/4

等,只需记载普遍率、严重度和计算病情指数即可。在品种抗病性鉴定时,应以反应型为主, 附测普遍率和严重率。如反应型为免疫,可记为“0”;又如,反应型 为中感,普遍率为 30%, 严重度最低 5%,一般 10%,最高 30%,可记为 3 5- 1030-30。如果某免疫品种中只发现有个别病 叶或病秆,而且不能确定是否为混杂植株时,例如其反应型 为中感,发病率极低,以 T 表示, 严重率 5%,则可记成 0(3 T 5)。有时工作量太大,也可只记反应型。 4.药剂防治指标 在病害有可能流行的情况下,条锈病的病叶率达 2—3%、叶锈病的病叶率 达 5—10%、秆锈病的病秆率达 1—5%时,即应开始进行药剂防治。 (三)小麦赤霉病的调查 1.主要任务 早春开始调查田间病菌动态,为判断当年病害能否流行提供依据;抽穗阶段调查 病害始发期及其病情增长率,以确定药剂防治的有利时机。 2. 调查方法 (1)病菌动态的检查:自早春气温回升开始,选择地势高燥 和低洼潮湿、土面残留稻桩(或 玉米秆、豆秸、棉茬等)较多的麦田各一块。每田随机检查稻桩 100 丛(或其他基物 100 支), 记载子囊孢子形成日期及带菌丛率,直至小麦抽穗扬花时为止,并将调查结果记入表 5 内。 表 5 麦类赤霉病病原动态调查表 调查地点: 田块类型: 残株基物名称: 调查 日期 调查 丛数 带菌 丛数 带菌 丛率% 总支 数 带菌 支数 带菌 支率% 子囊及子囊 孢子成熟情况 (2)穗期病情观测:小麦开始抽穗时,选择地势抵洼的早熟、感病麦田 2—3 块,每二、三天 调查一次,以掌握大田穗部发病始期。穗部开始发病后,在每块麦田的发病点上取 200—400 穗, 隔天调查记载一次病穗增长率,并将调查结果记入表 6 内。 表 6 麦类赤霉病病情增长调查表 调查 日期 田块 类型 品种 生 育 期 检查 穗数 当日增加 病新穗数 累计病 穗数 当日发病率 严重程度分级 病情 指数 备注 新增% 累计% 0 1 2 3 4 (3)药剂防治指标:齐穗至扬花期,如气温较常年高 1—2℃,气象预报有连续降雨天气,病 穗始期早且增长速度快,即应组织防治。 3.统计方法 (1) 病穗率、病情指数统计公式见实验实习?。 (2) 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0 级 无病; 1 级 发病部分占整个麦穗的 1/4 以下; 2 级 发病部分占整个麦穗的 1/4—1/2; 3 级 发病部分占整个麦穗的 1/2—3/4;

4级发病部分占整个麦穗的3/4以上 发病率低时,检査全部病穗的严重度,按一般公式计算病情指数:发病率高时,随机取20 个病穗,检查其严重程度,按下列公式计算 n×1+n2×2+n3×3+n4×4 病情指数 ×100 式中:n1、n2、n3、n4分别代表各级严重程度的病穗数:N代表调查总穗数 (四)小麦白粉病的调查 1调查目的①入冬前,调查秋苗发病情况,以确定白粉病的越冬基数:②早春小麦返青拔 节后,调査病害发展情况,以确定防治的有利时机;③小麦乳熟期,调査不同品种的病情,为 评选抗病良种提供依据。 2调查方法 (1)冬前病情调査:选择播种早、发病条件好的感病品种麦田10余块,每块取4-5个样点, 每点50平方米,调查各样点的发病率,并记入表7 (2)早春病情调查:在入冬病情调查的麦田里,定点检査,每点检查50平方米:叶、秆锈病 每点检查10-50平方米,记载病叶数,求出病叶率。如发现有发病中心时,应记载发病中心数 当田间发病较普遍时,每点只需取100个叶片,检査病叶数,求出病叶率。一般在孕穗期开始 调查,调查结果记于表7内 表7小麦白粉病冬前及早春病情调查记载表 地日种面查点/发 查查品播 病总 病麦 面 叶情 中生 备 数/积|点|叶叶 (%)数心育 (3)生长后期病情调査:调査不同品种的白粉病发生情况及品种抗病程度。调査时间,一般在 小麦乳熟期叶片未干枯以前进行,每品种调查3-5块,按五点取样法调查病叶率、和病情指数 并目测反应型。调查结果记于表8 表8小麦不同品种白粉病发生情况记载表 调查 调查 小麦 小麦病叶率病情 反应型 备注 品种生育期(%) 指数

4 级 发病部分占整个麦穗的 3/4 以上。 发病率低时,检查全部病穗的严重度,按一般公式计算病情指数;发病率高时,随机取 20 个病穗,检查其严重程度,按下列公式计算: n1×1+n2×2+n3×3+n4×4 病情指数= ×100 4N 式中:n1、n2、n3、n4 分别代表各级严重程度的病穗数;N 代表调查总穗数。 (四)小麦白粉病的调查 1.调查目的 ①入冬前,调查秋苗发病情况,以确定白粉病的越冬基数;②早春小麦返青拔 节后,调查病害发展情况,以确定防治的有利时机;③小麦乳熟期,调查不同品种的病情,为 评选抗病良种提供依据。 2.调查方法 (1)冬前病情调查:选择播种早、发病条件好的感病品种麦田 10 余块,每块取 4—5 个样点, 每点 50 平方米,调查各样点的发病率,并记入表 7 内。 (2)早春病情调查:在入冬病情调查的麦田里,定点检查,每点检查 50 平方米;叶、秆锈病 每点检查 10-50 平方米,记载病叶数,求出病叶率。如发现有发病中心时,应记载发病中心数。 当田间发病较普遍时,每点只需取 100 个叶片,检查病叶数,求出病叶率。一般在孕穗期开始 调查,调查结果记于表 7 内。 表 7 小麦白粉病冬前及早春病情调查记载表 调 查 地 点 调 查 日 期 品 种 播 种 期 面 积 检 查 点 数 每 点 面 积 m2 发 病 点 数 病 叶 数 总 叶 数 病 叶 率 (%) 病 情 指 数 发 病 中 心 数 小 麦 生 育 期 备 注 (3)生长后期病情调查:调查不同品种的白粉病发生情况及品种抗病程度。调查时间,一般在 小麦乳熟期叶片未干枯以前进行,每品种调查 3-5 块,按五点取样法调查病叶率、和病情指数, 并目测反应型。 调查结果记于表 8。 表 8 小麦不同品种白粉病发生情况记载表 调查 日期 调查 地点 小麦 品种 小麦 生育期 病叶率 (%) 病情 指数 反应型 备注

附:(1)小麦品种对白粉病侵染反应型记载标准 反应型描述 0免疫可见到过敏性坏死斑或肉眼看不以坏死斑,叶面见不到菌丝体 高抗叶片上有病斑,叶鞘边缘或叶面上有很少量而稀蒲的菌丝层,无孢子或很少 中抗 叶片和叶鞘上有较多的病斑,菌丝体块大小似黄豆粒,病菌不连成片,如菌丝体 则菌丝体也很薄,可透过菌丝体见到叶表,轻度产生孢子 中感 叶片、叶鞘、颖壳及芒上,有很多分散的、较厚的菌丝体层,有1/3病斑连成片 中度产生孢子 高感 十片、叶鞘、颖壳及芒上,有棉絮状的较厚菌丝层,病斑1/2以上连成大片,孢 子产生旺盛 (2)小麦品种感染白粉病病情分级标准 0级:叶片、叶鞘均无病斑 级:病斑占叶面积5%以下 3级:病斑占叶面积6-10% 5级:病斑占叶面积11-25% 7级:病斑占叶面积2650% 9级:病斑占叶面积50%以上 (五)小麦品种抗锈性鉴定 1.目的要求通过试验,掌握小麦品种抗锈性的一般鉴定方法,了解小麦不同品种间存在着 抗锈性的差异,从而为抗病良种的培育与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2.仪器用品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蒸馏水、500毫升三角瓶、带皮头的玻璃棒、医用 10毫升注射器等。 3.实习材料当地小麦生产品种、后备品种、高世代品系以及亲本材料等20-200个,病 圃用地0.5-4分,当地条锈或秆锈优势小种的混合菌种。 4.内容和方法 (1)品种准备将所收集到的小麦品种种子分别编号分装进小种子袋中,每袋50粒,以备 播种。 (2)病圃播种病圃按鍳定品种的编号,进行顺序排列播种。各品种均用条播(种子少时可 点播),行长1米,不设重复。播种时,应特别注意防止种子混杂,影响鉴定结果。播种后,再 于品种行两端的垂直方向播种感病保护行,品种可选择感锈1号。病圃的整地、播期、施肥、 浇水以及田间管理等应和大田一致 3)锈菌接种菌种应选择当地流行的优势小种,一般可向有关科硏单位索取。接种前,将所 给菌种放在三角瓶内,加少量水湿润,然后再加蒸馏水稀释成低倍镜下每视野内有20-30个夏 孢子的悬液,备用。接种时,用注射器吸取混合均匀的夏孢子悬液,然后一手拿注射器,一手 持麦苗,从麦苗茎部上端侧面注射夏孢子液,至心叶有水珠流出为止。应注意防止刺透苗茎, 使孢子液流失。通常在每品种行的两端各接种5个茎;保护行内,每行长一尺接种3个茎,接 种后应立即浇水,保持温度以有利于发病 4)病情调查 ①潜育期和反应型接种时气温一般偏低,潜育期较长。故潜育期调査通常在接种后 天开始进行,每隔一天进行一次,并结合记载反应型。有关潜育期和反应型的记载,是以注射

附:(1)小麦品种对白粉病侵染反应型记载标准 级别 抗性程度 反应型描述 0 免疫 可见到过敏性坏死斑或肉眼看不以坏死斑,叶面见不到菌丝体 1 高抗 叶片上有病斑,叶鞘边缘或叶面上有很少量而稀蒲的菌丝层,无孢子或很少 2 中抗 叶片和叶鞘上有较多的病斑,菌丝体块大小似黄豆粒,病菌不连成片,如菌丝体 连成较大片时,则菌丝体也很薄,可透过菌丝体见到叶表,轻度产生孢子 3 中感 叶片、叶鞘、颖壳及芒上,有很多分散的、较厚的菌丝体层,有 1/3 病斑连成片, 中度产生孢子 4 高感 叶片、叶鞘、颖壳及芒上,有棉絮状的较厚菌丝层,病斑 1/2 以上连成大片,孢 子产生旺盛 (2)小麦品种感染白粉病病情分级标准: 0 级: 叶片、叶鞘均无病斑; 1 级: 病斑占叶面积 5%以下; 3 级: 病斑占叶面积 6-10%; 5 级: 病斑占叶面积 11-25%; 7 级: 病斑占叶面积 26-50%; 9 级: 病斑占叶面积 50%以上。 (五)小麦品种抗锈性鉴定 1. 目的要求 通过试验,掌握小麦品种抗锈性的一般鉴定方法,了解小麦不同品种间存在着 抗锈性的差异,从而为抗病良种的培育与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2. 仪器用品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蒸馏水、500 毫升三角瓶、带皮头的玻璃棒、医用 10 毫升注射器等。 3. 实习材料 当地小麦生产品种、后备品种、高世代品系以及亲本材料等 20—200 个,病 圃用地 0.5—4 分,当地条锈或秆锈优势小种的混合菌种。 4. 内容和方法 (1)品种准备 将所收集到的小麦品种种子分别编号分装进小种子袋中,每袋 50 粒,以备 播种。 (2)病圃播种 病圃按鉴定品种的编号,进行顺序排列播种。各品种均用条播(种子少时可 点播),行长 1 米,不设重复。播种时,应特别注意防止种子混杂,影响鉴定结果。播种后,再 于品种行两端的垂直方向播种感病保护行,品种可选择感锈 1 号。病圃的整地、播期、施肥、 浇水以及田间管理等应和大田一致。 (3)锈菌接种 菌种应选择当地流行的优势小种,一般可向有关科研单位索取。接种前,将所 给菌种放在三角瓶内,加少量水湿润,然后再加蒸馏水稀释成低倍镜下每视野内有 20—30 个夏 孢子的悬液,备用。接种时,用注射器吸取混合均匀的夏孢子悬液,然后一手拿注射器,一手 持麦苗,从麦苗茎部上端侧面注射夏孢子液,至心叶有水珠流出为止。应注意防止刺透苗茎, 使孢子液流失。通常在每品种行的两端各接种 5 个茎;保护行内,每行长一尺接种 3 个茎,接 种后应立即浇水,保持温度以有利于发病。 (4)病情调查 ① 潜育期和反应型 接种时气温一般偏低,潜育期较长。故潜育期调查通常在接种后 10 天开始进行,每隔一天进行一次,并结合记载反应型。有关潜育期和反应型的记载,是以注射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5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