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普通植物病理学 Plant Pathology》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瓜类白粉病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2,文件大小:162.01KB,团购合买
瓜类白粉病 Cucurbits Powdery Mildew 瓜类白粉病在我国各地的保护地和露地各种瓜类上普遍发生。黄瓜、西葫芦、南瓜、 甜瓜受害较重,冬瓜和西瓜次之,丝瓜抗病性较强。此病一旦发生,扩展蔓延很快,给生 产造成巨大损失。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瓜类白粉病 Cucurbits Powdery Mildew 瓜类白粉病在我国各地的保护地和露地各种瓜类上普遍发生。黄瓜、西葫芦、南瓜、甜 瓜受害较重,冬瓜和西瓜次之,丝瓜抗病性较强。此病一旦发生,扩展蔓延很快,给生产造 成巨大损失 症状 该病在黄瓜的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但在中、后期危害较重。主要危害叶片,茎和叶柄 也可受害,果实一般不受害。叶片发病,初期叶正面或背面产生白色近圆形的小粉斑,后逐 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斑,形似撒上一层白粉状物,此即病原菌的菌丝体、分生孢 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白粉布满整个叶片,随后白色粉状物也渐变为灰白色或灰褐色。 秋季或生长后期,有些地区的病斑上可散生许多黑色小颗粒(闭囊壳)。叶柄和嫩茎受害, 症状与叶片相似,只是霉斑较小,白粉较少 病原 瓜类白粉病病原有葫芦科白粉菌 Erysiphe cucurbitacearum Zheng et Chen和瓜类单囊壳 Sphaerotheca cucurbitae(Jacz.)Z.Y.zhao两种。分属于子囊菌亚门白粉菌属和单囊壳属 后者比前者更为常见。 两种病菌的无性态相似,都产生成串、椭圆形、单胞无色的分生孢子。二孢白粉菌的分 生孢子大小24~45umx13~24um;单丝壳菌的分生孢子大小为2645um×13~24um。分生 孢子梗不分枝,圆柱形,无色,有2-4个隔。有性态均产生扁球形,暗褐色的闭囊壳,附属

瓜类白粉病 Cucurbits Powdery Mildew 瓜类白粉病在我国各地的保护地和露地各种瓜类上普遍发生。黄瓜、西葫芦、南瓜、甜 瓜受害较重,冬瓜和西瓜次之,丝瓜抗病性较强。此病一旦发生,扩展蔓延很快,给生产造 成巨大损失。 症状 该病在黄瓜的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但在中、后期危害较重。主要危害叶片,茎和叶柄 也可受害,果实一般不受害。叶片发病,初期叶正面或背面产生白色近圆形的小粉斑,后逐 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斑,形似撒上一层白粉状物,此即病原菌的菌丝体、分生孢 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白粉布满整个叶片,随后白色粉状物也渐变为灰白色或灰褐色。 秋季或生长后期,有些地区的病斑上可散生许多黑色小颗粒(闭囊壳)。叶柄和嫩茎受害, 症状与叶片相似,只是霉斑较小,白粉较少。 病原 瓜类白粉病病原有葫芦科白粉菌 Erysiphe cucurbitacearum Zheng et Chen 和瓜类单囊壳 Sphaerotheca cucurbitae (Jacz.)Z.Y. zhao 两种。分属于子囊菌亚门白粉菌属和单囊壳属。 后者比前者更为常见。 两种病菌的无性态相似,都产生成串、椭圆形、单胞无色的分生孢子。二孢白粉菌的分 生孢子大小 24~45μm×13~24μm;单丝壳菌的分生孢子大小为 26~45μm×13~24μm。分生 孢子梗不分枝,圆柱形,无色,有 2~4 个隔。有性态均产生扁球形,暗褐色的闭囊壳,附属

丝菌丝状。两者的主要区别是闭囊壳内子囊数和子囊内子囊孢子数目。 葫芦科白粉菌:闭囊壳生于灰黄色至锈褐色的菌丝层内,较少见,直径80~140μm 每一闭囊壳内有439个子囊,一般10~15个,子囊卵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40~58um×30-50 μm:每个子囊内只有2个单细胞,无色,椭圆形的子囊孢子,大小为20-28um×12-20μ 瓜类单囊壳:闭囊壳生于白色至淡灰色的菌丝表 面,较常见,直径70~120μm;每一闭囊壳内只有 个子囊,阔卵圆形或近球形,无小柄,大小为63~98 um×46~74um;每个子囊内有8个单细胞,无色, 椭圆形的子囊孢子,大小为15-26umx12~17um 病菌分生孢子萌发要求的湿度范围较大,相对湿 度25%以上即可萌发,叶面上有水膜时反而对萌发不 利。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20~25℃,温度范围10~30℃ 两种白粉菌都是活体营养型生物。寄主范围广 除葫芦科作物外,还可侵染向日葵、车前草、蒲公英 月季等多种植物。都有许多变种和生理小种,专化图153瓜类白粉病菌(二孢白粉 性较强 1.闭囊壳;2.子囊 发病规律 3.分生孢子;4分生孢子梗 北方低温干燥地区,病菌常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在冬季有保护地栽培的地区, 病菌也可以分生孢子和菌丝在被害寄主植物上越冬,并不断进行再侵染。第二年春天,当气 温在20~25℃时,越冬后的闭囊壳释放子囊孢子或菌丝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在温、湿度适宜 时萌发产生菌丝在寄主表皮扩展蔓延,以吸器伸入寄主表皮细胞内吸取营养和水分。条件适 宜,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飞溅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至晚秋或生长后期, 在受害部位再次形成闭囊壳越冬 空气相对湿度大,温度在20~24℃时,最利于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保护地瓜类白粉 病发生较露地为重:施肥不足,管理不当,土壤缺水,灌溉不及时,光照不足,浇水过多, 氮肥过量,植株徒长,通风不良,排水不畅等均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 病害控制 控制白粉病应以选用抗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为主,结合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与加强栽培管理一般抗霜霉病的品种也抗白粉病,防治霜霉病的栽培 管理措施也适用于防治白粉病。主要是:注意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加强肥水管理,防 止植株徒长和脱肥早衰等。具体品种和管理方法参照黄瓜霜霉病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施下列杀菌剂:15%粉锈宁、6225%仙生、45%特克多、2% 抗霉菌素、2%武夷霉素、40%多硫悬浮剂、福星、特富美、70%甲基硫菌灵、多·硫悬浮剂、 高脂膜、农抗120、Bo-10等喷雾防治。多种药剂交替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保护地可采 用百菌清或三唑酮烟雾剂熏蒸,45%百菌清烟剂6kg/hm2:15%三唑酮烟剂115-13.5kg/hm2

图 15-3 瓜类白粉病菌(二孢白粉菌) 1. 闭囊壳; 2.子囊; 3.分生孢子; 4.分生孢子梗 丝菌丝状。两者的主要区别是闭囊壳内子囊数和子囊内子囊孢子数目。 葫芦科白粉菌:闭囊壳生于灰黄色至锈褐色的菌丝层内,较少见,直径 80~140μm; 每一闭囊壳内有 4~39 个子囊,一般 10~15 个,子囊卵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 40~58μm×30~50 μm;每个子囊内只有 2 个单细胞,无色,椭圆形的子囊孢子,大小为 20~28μm×12~20μ m。 瓜类单囊壳:闭囊壳生于白色至淡灰色的菌丝表 面,较常见,直径 70~120μm;每一闭囊壳内只有一 个子囊,阔卵圆形或近球形,无小柄,大小为 63~98 μm×46~74μm;每个子囊内有 8 个单细胞,无色, 椭圆形的子囊孢子,大小为 15~26μm×12~17μm。 病菌分生孢子萌发要求的湿度范围较大,相对湿 度 25%以上即可萌发,叶面上有水膜时反而对萌发不 利。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 20~25℃,温度范围 10~30℃。 两种白粉菌都是活体营养型生物。寄主范围广, 除葫芦科作物外,还可侵染向日葵、车前草、蒲公英、 月季等多种植物。都有许多变种和生理小种,专化 性较强。 发病规律 北方低温干燥地区,病菌常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在冬季有保护地栽培的地区, 病菌也可以分生孢子和菌丝在被害寄主植物上越冬,并不断进行再侵染。第二年春天,当气 温在 20~25℃时,越冬后的闭囊壳释放子囊孢子或菌丝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在温、湿度适宜 时萌发产生菌丝在寄主表皮扩展蔓延,以吸器伸入寄主表皮细胞内吸取营养和水分。条件适 宜,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飞溅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至晚秋或生长后期, 在受害部位再次形成闭囊壳越冬。 空气相对湿度大,温度在 20~24℃时,最利于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保护地瓜类白粉 病发生较露地为重;施肥不足,管理不当,土壤缺水,灌溉不及时,光照不足,浇水过多, 氮肥过量,植株徒长,通风不良,排水不畅等均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 病害控制 控制白粉病应以选用抗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为主,结合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与加强栽培管理 一般抗霜霉病的品种也抗白粉病,防治霜霉病的栽培 管理措施也适用于防治白粉病。主要是:注意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加强肥水管理,防 止植株徒长和脱肥早衰等。具体品种和管理方法参照黄瓜霜霉病。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喷施下列杀菌剂:15%粉锈宁、62.25%仙生、45%特克多、2% 抗霉菌素、2%武夷霉素、40%多硫悬浮剂、福星、特富美、70%甲基硫菌灵、多·硫悬浮剂、 高脂膜、农抗 120、Bo-10 等喷雾防治。多种药剂交替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保护地可采 用百菌清或三唑酮烟雾剂熏蒸,45%百菌清烟剂 6kg/ hm2 ;15%三唑酮烟剂 11.5~13.5kg/ hm2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