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10期 彭以超等:未服役C35N45Nb合金真空渗碳行为及相演化机理 ·1311· 2.54四 图9不同几何形态的碳化物.(a)六边形:(b)近八面体 Fig.9 Different carbides with hexagonal (a)and near octahedral morphologies (b) d带中某些能级未被充满,称为“带空穴”,d带空 形成元素M(主要为Cr和Fe)初始浓度,s是扩散 穴具有从外界接受电子和吸附原子并与之成键的能 阻碍系数,v是形成MC,的化学计量系数.可见渗碳 力,这对于炉管表面对乙炔分子的化学吸附及催化 速率与M在合金固溶体中的浓度呈反比例关系。 作用至关重要.在图1工艺曲线的C阶段渗碳炉开 真空渗碳过程中大量的C向合金内部渗入,使 始加热升温并抽真空后,合金表面污染物分子被蒸 得Cr的碳化物的形态多种多样,这是两个过程竞争 发掉,获得了接近晶体学意义上的原子级清洁表面; 的结果.其中表层碳化物的形成是源于C从亚表 材料表面存在与表面悬挂键有关的表面重构,表面 层向表面的快速短程扩散,而内部的析出物则是由 的净化使得Fe和Ni原子d带空穴显露出来,原子 于C的快速渗入.炉管的渗碳行为比较复杂,主要 价键的不饱和度增加的.乙炔(H一C三C一H) 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渗碳开始时,乙炔在内壁表 分子的C=C键能为276.72J·atom-1,而C一H键 面附近发生分解,形成活性碳原子[C].一方面碳 能为378.29J小atom-10,因而C三C键首先发生断 原子直接溶于表面奥氏体中,向内发生扩散:另一方 裂形成=C一H自由基,在d带空穴的作用下 面由于大量的晶界及相界连续分布构成高扩散率通 三C一H自由基化学吸附在原子级清洁表面上, 道网络,使得大量的碳直接从品界或相界快速向内 C一H键发生分解,C原子进入奥氏体原子间隙.由 渗入.此时,碳元素在气固两相间存在较高的化学 于炉管表面“清洁”且碳势高,在渗碳期几分钟内便 位差,表面碳浓度尚未饱和,主要以碳元素直接溶于 形成薄层的碳化物层.(2)初始时合金表面碳浓度 奥氏体为主,渗碳过程主要为扩散控制(如图10中 梯度最大.真空渗碳的特性是碳元素可以在合金表 的曲线1),其动力学规律可用式(1)表示.(2)随着 面可以“瞬间”达到饱和,从而在合金表面形成了很 渗碳的进行,碳元素在气固两相间的化学位差降低, 高的碳浓度梯度,而且此时不存在尚未形成的碳化 亚表层的Cr元素逐渐向表层偏聚,表面局部的或极 物层的扩散阻碍效应,由菲克第一定律可知此时的 薄的形成M,C,碳化物层,可是由于碳仍不断向内扩 扩散流量最高.随着渗碳时间的延长渗碳速率逐渐 散,碳化物发生了分解,此时为扩散一表面反应综合 减慢,一方面由于随着扩散的进行表面与内部的化 控制,本研究中在渗碳5h后依旧保持一定的渗碳 学位差逐渐缩小,另一方面也存在表面及内部大块 析出物(如图7)对于扩散的反作用. 界面 炉管的渗碳是一种广义上的氧化过程,因而也 可以用Wagner理论来解析.令CM和Du分别表示 气态 固态 元素M在合金中的浓度和扩散系数,由于CD≥ CD。(CxD、称为渗透率,X=C或Cr),使得渗碳 扩放控制 层深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的 扩散-表面反应综合控制 X=2k日t, (1) 表面反应控制 40=sC C (2) 渗碳深度 图10渗碳期内不同阶段的控制环节 式中,X,为渗碳层深度,k是渗碳反应的抛物线速 Fig.10 Major controlling factors for different carburizing stages dur- 率常数,C为碳在合金表面的浓度,C。是碳化物 ing carburization process第 10 期 彭以超等: 未服役 Cr35Ni45Nb 合金真空渗碳行为及相演化机理 图 9 不同几何形态的碳化物. ( a) 六边形; ( b) 近八面体 Fig. 9 Different carbides with hexagonal ( a) and near octahedral morphologies ( b) d 带中某些能级未被充满,称为“d 带空穴”,d 带空 穴具有从外界接受电子和吸附原子并与之成键的能 力,这对于炉管表面对乙炔分子的化学吸附及催化 作用至关重要. 在图 1 工艺曲线的 C 阶段渗碳炉开 始加热升温并抽真空后,合金表面污染物分子被蒸 发掉,获得了接近晶体学意义上的原子级清洁表面; 材料表面存在与表面悬挂键有关的表面重构,表面 的净化使得 Fe 和 Ni 原子 d 带空穴显露出来,原子 价键的不饱和度增加[13]. 乙炔 ( H—C C 帒 —H) 分子的 C C 帒 键能为 276. 72 J·atom - 1,而 C—H 键 能为 378. 29 J·atom - 1[14],因而 C C 帒 键首先发生断 裂形 成 帒C—H 自由 基,在 d 带 空 穴 的 作 用 下 帒C—H 自由基化学吸附在原子级清洁表面上, C—H 键发生分解,C 原子进入奥氏体原子间隙. 由 于炉管表面“清洁”且碳势高,在渗碳期几分钟内便 形成薄层的碳化物层. ( 2) 初始时合金表面碳浓度 梯度最大. 真空渗碳的特性是碳元素可以在合金表 面可以“瞬间”达到饱和,从而在合金表面形成了很 高的碳浓度梯度,而且此时不存在尚未形成的碳化 物层的扩散阻碍效应,由菲克第一定律可知此时的 扩散流量最高. 随着渗碳时间的延长渗碳速率逐渐 减慢,一方面由于随着扩散的进行表面与内部的化 学位差逐渐缩小,另一方面也存在表面及内部大块 析出物( 如图 7) 对于扩散的反作用. 炉管的渗碳是一种广义上的氧化过程,因而也 可以用 Wagner 理论来解析. 令 CM和 DM分别表示 元素 M 在合金中的浓度和扩散系数,由于 C( s) C DC C( o) Cr DCr ( CXDX 称为渗透率,X = C 或 Cr) ,使得渗碳 层深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15] X2 i = 2k( i) p t, ( 1) k( i) p = εC( i) C DC νC( o) M . ( 2) 式中,Xi 为渗碳层深度,k( i) p 是渗碳反应的抛物线速 率常数,C( s) C 为碳在合金表面的浓度,C( o) M 是碳化物 形成元素 M( 主要为 Cr 和 Fe) 初始浓度,ε 是扩散 阻碍系数,ν 是形成 MCν的化学计量系数. 可见渗碳 速率与 M 在合金固溶体中的浓度呈反比例关系. 图 10 渗碳期内不同阶段的控制环节 Fig. 10 Major controlling factors for different carburizing stages dur￾ing carburization process 真空渗碳过程中大量的 C 向合金内部渗入,使 得 Cr 的碳化物的形态多种多样,这是两个过程竞争 的结果. 其中表层碳化物的形成是源于 Cr 从亚表 层向表面的快速短程扩散,而内部的析出物则是由 于 C 的快速渗入. 炉管的渗碳行为比较复杂,主要 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 1) 渗碳开始时,乙炔在内壁表 面附近发生分解,形成活性碳原子[C]. 一方面碳 原子直接溶于表面奥氏体中,向内发生扩散; 另一方 面由于大量的晶界及相界连续分布构成高扩散率通 道网络,使得大量的碳直接从晶界或相界快速向内 渗入. 此时,碳元素在气固两相间存在较高的化学 位差,表面碳浓度尚未饱和,主要以碳元素直接溶于 奥氏体为主,渗碳过程主要为扩散控制( 如图 10 中 的曲线 1) ,其动力学规律可用式( 1) 表示. ( 2) 随着 渗碳的进行,碳元素在气固两相间的化学位差降低, 亚表层的 Cr 元素逐渐向表层偏聚,表面局部的或极 薄的形成 M7C3碳化物层,可是由于碳仍不断向内扩 散,碳化物发生了分解,此时为扩散--表面反应综合 控制,本研究中在渗碳 5 h 后依旧保持一定的渗碳 · 1131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