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评价近亲婚配对群体的危害时,除近亲婚配率以外,平均近婚系 数( average inbreeding coefficient,a)有重要作用。a值可按下列公式 计算 ∑MFi 其中,Mi为某型近亲婚配数,N为总婚配数,Fi为某型婚配的 近婚系数 例如,在一次群体普查中,某群体中共有1000例婚配,其中兄 妺1例,姑侄婚1例,舅甥女婚1例,表兄妹婚45例,二级表兄妹 婚18例,二级半表兄妹婚6例,三级表兄妹婚3例,其余均为非近 亲婚配。这个群体的平均近婚系数a可按上述公式计算 a=1/000×14+1/000×18+1/1000×1/8+45/1000×1/16+18/1000 1/64+6/1000×1/128+3/1000×1256=0.003315 般说来,a值如达到0.01即为高值。在发达国家的开放社会中, a值较低;在一些封闭或隔离的群体中或有特殊婚配风俗的人群中,a 值较高。表8-9是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人群中a值的比较 表8-9不同国家、地区人群中a值的比较 国家或地区 调查年代 调查婚姻数 近亲婚率 平均近婚系数(a) 美国 1958 133228 0.11% 0.00008 德国 1946~1954 l19899 0.59% 0.00019 法国 530000 0.67% 0.00023 意大利 1956~1960 1646612 0.90% 0.00070 日本 1950 213148 0.004 南印度 950 26042 39.37% 0.02835 北京、湖北(汉) 1980~1 7729 14% 0.000665 甘肃(回) 1980~19 1376 9.70% 0.005 四川(彝) 1980~1981 2054 14.16% 0.00913 贵州赤水(苗) 1980~1981 234 0.007696 黑龙江(鄂伦春)1980~1981 183 1.6% 黑龙江(鄂温克)1980-19816634%0016评价近亲婚配对群体的危害时,除近亲婚配率以外,平均近婚系 数(average inbreeding coefficient,a)有重要作用。a 值可按下列公式 计算: a = ∑Mi.Fi N 其中,Mi 为某型近亲婚配数,N 为总婚配数,Fi 为某型婚配的 近婚系数。 例如,在一次群体普查中,某群体中共有 1000 例婚配,其中兄 妹 1 例,姑侄婚 1 例,舅甥女婚 1 例,表兄妹婚 45 例,二级表兄妹 婚 18 例,二级半表兄妹婚 6 例,三级表兄妹婚 3 例,其余均为非近 亲婚配。这个群体的平均近婚系数 a 可按上述公式计算: a=1/1000×1/4+1/1000 ×1/8+1/1000×1/8+45/1000×1/16+18/1000× 1/64+6/1000×1/128+3/1000×1/256=0.003315 一般说来,a 值如达到 0.01 即为高值。在发达国家的开放社会中, a 值较低;在一些封闭或隔离的群体中或有特殊婚配风俗的人群中,a 值较高。表 8-9 是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人群中 a 值的比较。 表 8-9 不同国家、地区人群中 a 值的比较 国家或地区 调查年代 调查婚姻数 近亲婚率 平均近婚系数(a) 美国 德国 法国 意大利 日本 南印度 北京、湖北(汉) 甘肃(回) 四川(彝) 贵州赤水(苗) 黑龙江(鄂伦春) 黑龙江(鄂温克) 1958 1946~1954 1956~1958 1956~1960 1950 1950 1980~1981 1980~1981 1980~1981 1980~1981 1980~1981 1980~1981 133228 119899 530000 1646612 213148 26042 7729 1376 2054 234 183 626 0.11% 0.59% 0.67% 0.90% 8.16% 39.37% 1.4% 9.70% 14.16% 16.24% 1.6% 3.4% 0.00008 0.00019 0.00023 0.00070 0.004 0.02835 0.000665 0.005 0.00913 0.007696 0.000256 0.000116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