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1期 吴俊升等:催化裂化催化剂机械强度与磨损行为 ,75. 粒粒径很不均匀 100m 100m 图2催化剂微观形貌照片.(a)KD-DsN:(b)MLC-500 Fig 2 Morphologies of catalysts (a)KDSN:(b)MLC-500 2.2催化剂的机械强度与磨损率 小于MLC-500说明前者一次颗粒黏结强度较差, 由于粒度为几十微米的FCC催化剂是由诸多 所选取的黏结剂和制备条件都不适合制备强度较高 次微米或纳米级单体颗粒(一次颗粒)通过黏结剂 的微球催化剂,由于黏结强度较差,催化剂在高速 结合而成的球形颗粒,因此催化剂的机械强度与一 流化条件下将更容易发生断裂或剥落,造成严重 次颗粒本身的强度和颗粒聚集体的黏结强度有关 磨损, 传统显微硬度测试的压痕在微米尺度,主要反映的 2.3催化剂磨损前后粒度分布变化 是颗粒间的黏结强度.纳米压痕可以在更小的尺度 流态化催化剂颗粒磨损行为主要由两种磨损机 范围内测试材料的力学性能,给出次微米或纳米级 制支配,即断裂机制和剥层机制.Ghardiri等认 一次颗粒本身的强度值[-.通过两种不同尺度量 为,断裂机制指固体颗粒在磨损过程中整体粉碎形 级硬度测试方法相结合,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催化剂 成与原来尺寸处于同一数量级的几个较小部分的过 颗粒的机械强度和微观结构信息, 程,伴有一定细粉产生;而剥层机制主要指颗粒表层 表2为催化剂样品机械强度和磨损率测试结 (包括边角、坑洼和凸起)在切应力作用下逐渐从基 果.从表中可以看出,DK-DSN催化助剂的纳米硬 体磨去的过程,同时生成大量的细粉和碎屑,两种 度和弹性模量都小于MLC-500.由于纳米压痕测试 磨损机制中哪一个起主要作用取决于颗粒本身特性 的分辨尺度为纳米量级,因此在选定区域内,通过局 与其所处的流化环境条件.研究认为山,颗粒粒 部二维平面内多,点取值后,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单个 度分布的变化反映了其产生不同磨损机制的倾向, 次微米或纳米级原始一次颗粒的机械强度,测试结 断裂磨损后原有粒度峰下降较大,在粒度高低值区 果说明,DK-DSN催化助剂制备选取的原始物料的 产生明显的双峰分布,而剥层磨损后原有粒度峰主 一次颗粒本身的机械强度较低.由于一次颗粒粒度 要发生水平移动,图3为两种催化剂颗粒磨损前后 较小,其对催化剂磨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次颗粒 的粒度分布图. 的微观摩擦损耗,磨损产生的粉体也更细小.由 由图3可见,KD-DSN磨损后粒度分布范围明 表2可以看出,KD-DSN助剂的显微硬度值也远 显扩大,粒度较大颗粒所占比例显著下降,且高值粒 表2FCC催化剂机械强度和磨损率测试结果 度峰向低值区移动,表现出混合磨损机制的特征, Table 2 Mechanical strength and attrition rale of the FCC catalysts 其粒度分布与三峰对数正态分布曲线相符合,较 tested 低粒度的两个峰主要由剥层磨损和初级断裂产物的 纳米压痕测试结果 二次断裂形成,相比之下,MLC-500的粒度分布在 显微硬度, 磨损 催化剂 弹性模量, 纳米硬度, 率% 磨损后仍然保持了较窄的单峰粒度分布,只是整体 H,MPa E,GPa H/GPa 向低值区平移了约10m,这表明MLC-500在磨损 KD-DSN 12.20 0.54 366 21.65 实验中主要以剥层磨损为主,表现出良好的耐磨 MLC-500 15.38 0.96 688 0.91 性能第 1期 吴俊升等: 催化裂化催化剂机械强度与磨损行为 粒粒径很不均匀. 图 2 催化剂微观形貌照片.(a) KD--DSN;(b) MLC--500 Fig.2 Morphologiesofcatalysts:(a) KD-DSN;(b) MLC-500 2∙2 催化剂的机械强度与磨损率 由于粒度为几十微米的 FCC催化剂是由诸多 次微米或纳米级单体颗粒 (一次颗粒 )通过黏结剂 结合而成的球形颗粒‚因此催化剂的机械强度与一 次颗粒本身的强度和颗粒聚集体的黏结强度有关. 传统显微硬度测试的压痕在微米尺度‚主要反映的 是颗粒间的黏结强度.纳米压痕可以在更小的尺度 范围内测试材料的力学性能‚给出次微米或纳米级 一次颗粒本身的强度值 [9--10].通过两种不同尺度量 级硬度测试方法相结合‚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催化剂 颗粒的机械强度和微观结构信息. 表 2为催化剂样品机械强度和磨损率测试结 果.从表中可以看出‚DK--DSN催化助剂的纳米硬 度和弹性模量都小于 MLC--500.由于纳米压痕测试 的分辨尺度为纳米量级‚因此在选定区域内‚通过局 部二维平面内多点取值后‚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单个 次微米或纳米级原始一次颗粒的机械强度.测试结 果说明‚DK--DSN催化助剂制备选取的原始物料的 一次颗粒本身的机械强度较低.由于一次颗粒粒度 较小‚其对催化剂磨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次颗粒 的微观摩擦损耗‚磨损产生的粉体也更细小.由 表2可以看出‚KD--DSN助剂的显微硬度值也远 表 2 FCC催化剂机械强度和磨损率测试结果 Table2 MechanicalstrengthandattritionrateoftheFCCcatalysts tested 催化剂 纳米压痕测试结果 弹性模量‚ Er/GPa 纳米硬度‚ H/GPa 显微硬度‚ Hv/MPa 磨损 率/% KD--DSN 12∙20 0∙54 366 21∙65 MLC--500 15∙38 0∙96 688 0∙91 小于 MLC--500‚说明前者一次颗粒黏结强度较差‚ 所选取的黏结剂和制备条件都不适合制备强度较高 的微球催化剂.由于黏结强度较差‚催化剂在高速 流化条件下将更容易发生断裂或剥落‚造成严重 磨损. 2∙3 催化剂磨损前后粒度分布变化 流态化催化剂颗粒磨损行为主要由两种磨损机 制支配‚即断裂机制和剥层机制.Ghardiri等 [6]认 为‚断裂机制指固体颗粒在磨损过程中整体粉碎形 成与原来尺寸处于同一数量级的几个较小部分的过 程‚伴有一定细粉产生;而剥层机制主要指颗粒表层 (包括边角、坑洼和凸起 )在切应力作用下逐渐从基 体磨去的过程‚同时生成大量的细粉和碎屑.两种 磨损机制中哪一个起主要作用取决于颗粒本身特性 与其所处的流化环境条件.研究认为 [6‚11]‚颗粒粒 度分布的变化反映了其产生不同磨损机制的倾向‚ 断裂磨损后原有粒度峰下降较大‚在粒度高低值区 产生明显的双峰分布‚而剥层磨损后原有粒度峰主 要发生水平移动.图 3为两种催化剂颗粒磨损前后 的粒度分布图. 由图 3可见‚KD--DSN磨损后粒度分布范围明 显扩大‚粒度较大颗粒所占比例显著下降‚且高值粒 度峰向低值区移动‚表现出混合磨损机制的特征. 其粒度分布与三峰对数--正态分布曲线相符合‚较 低粒度的两个峰主要由剥层磨损和初级断裂产物的 二次断裂形成.相比之下‚MLC--500的粒度分布在 磨损后仍然保持了较窄的单峰粒度分布‚只是整体 向低值区平移了约 10μm‚这表明 MLC--500在磨损 实验中主要以剥层磨损为主‚表现出良好的耐磨 性能. ·75·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