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00621021叶怀敏 价值的意识。 并且,上帝、人类与自然三者同时存在,相互联系而不是相互隔绝,相互交流而不是 相互混同,三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和共生的纽带,是人之为人、自然之为自然、上帝之为 上帝的必须,在这样的“团聚”中,三者缺一不可。进一步说,如果人不能与自然正当联系 在一起,人就不能与上帝正当联系起来:人一旦不能与上帝正当联系起来,与自然的联系也 就会遭到破坏。因为自然和人都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是高于二者的,既然人不能与自然进 行直接的交流和联系,则都只有通过上帝,崇拜上帝才能够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说 中国的“天人合一”中为了创造人与自然的联系塞入了皇权即“天子”作为中间物和统率 者的话基督教搬出了上帝,其中的区别是,中国的天子们是人,是有世俗需要和欲求的,而 上帝,他住在天国,他的生活不需要世俗供给,则他对自然也就没有诉求。 对于人来说,作为绝对超越权威的上帝与作为不可须臾分离之朋友的自然,是缺一不 可的,失去任何一个都会失去另一个,而最后终究失去自我。这就像在人类现代社会中,人 与人的关系是建立在契约之上的,而要保障契约必须有超越契约双方的权威。在契约双方发 生权利与义务的纠纷而不能自行解决时,就需要司法的仲裁,而仲裁者必须是独立的、超越 的和强大有力的。如果要把自然的地位由人类的仆人上升为平等的友人,要保障这两个平 等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就需要一个既超越了人类存在又超越了自然存在的另一个独立而伟大 的存在,这样一个存在只能是天或上帝。在上帝、自然和人这样的三角关系里,形成了一个 有保障的人与自然相互制约平衡和相互依靠、共生共荣的稳定格局,一个人既不会失去上帝 因而也不会失去自然以及因而也不会最终失去自我 3.3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及“移情”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大地,与自己的生存环境之间形 成了既相互以来又相互作用的关系。人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依赖于大自然。 海德格尔说:“拯救的真正含义,是把某个自由之物置入它的本质中,拯救大地远非利 用大地,把大地盘剥殆尽。拯救大地不是主宰大地,征服大地。主宰和征服同贪得无厌地榨 取仅仅一步之遥。。”1上帝创造的所有存在物都处于一个共同体中,个体不能脱离其作为 个共同体成员的背景。这是一种共同体主义的认识。1 在新教那里,它承认自然价值的客观性,同时也意味着承认和欣赏自然万物的主体性价 值的客观性,更加重要的是承认和欣赏万物的客观性价值的客观性。罗尔斯顿说道:“峡谷 确实不能体验它自身的审美性能。但要说当人们置身荒野时,他们所高度评价的就只是他们 的体验,那就谬不可言了。一名恋爱者经历了某种有价值的体验,他梭高度评价的并不仅仅 是这些体验,他还高度评价他的爱人的存在。”6 因此,基督教传统揭示了自然是有限的、是由相互依赖的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并且获 得了更多的理论可能性去承认那些无感官事物的价值,这意味着对大漠洪荒、生死循环的爱 和承诺,意味着在自然面前,真正从自己传统深处发出共鸣的价值观和理念:美好、平静、 12其实,中国的“天人合一”是一个二元的结构关系,如果纯理论地考虑,这似乎能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 谐,但实际情况是,在二元论的话语之下实际操作的理解是三元化的。也许这可以解释为人需要一个高于 其上的权威存在,一再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平等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因为没有权威,所以需要制造权威 于是,“天子”占据了权威的位置,而在西方的基督教观念中,就不存在这样的顾虑 13这恰恰可以解释前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郜元宝编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页 转引自熊自银《道教与基督教的环境观分析》,载《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 13以此形成了戴利的稳态经济模式,它对循环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具体参见李亮《两种 经济理论生态文明观之比较及启示》。 6杨通进译,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著,《环境伦理学》,中国科学出版社,第42页。转引自庞滔《寻求 荒野的价值:新教传统在生态危机的困难与选择》,载《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00621021 叶怀敏 5 价值的意识。 并且,上帝、人类与自然三者同时存在,相互联系而不是相互隔绝,相互交流而不是 相互混同,三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和共生的纽带,是人之为人、自然之为自然、上帝之为 上帝的必须,在这样的“团聚”中,三者缺一不可。进一步说,如果人不能与自然正当联系 在一起,人就不能与上帝正当联系起来;人一旦不能与上帝正当联系起来,与自然的联系也 就会遭到破坏。因为自然和人都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是高于二者的,既然人不能与自然进 行直接的交流和联系,则都只有通过上帝,崇拜上帝才能够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说 中国的“天人合一”中为了创造人与自然的联系塞入了皇权即“天子”作为中间物12和统率 者的话基督教搬出了上帝,其中的区别是,中国的天子们是人,是有世俗需要和欲求的,而 上帝,他住在天国,他的生活不需要世俗供给,则他对自然也就没有诉求。 对于人来说,作为绝对超越权威的上帝与作为不可须臾分离之朋友的自然,是缺一不 可的,失去任何一个都会失去另一个,而最后终究失去自我。这就像在人类现代社会中,人 与人的关系是建立在契约之上的,而要保障契约必须有超越契约双方的权威。在契约双方发 生权利与义务的纠纷而不能自行解决时,就需要司法的仲裁,而仲裁者必须是独立的、超越 的和强大有力的。13如果要把自然的地位由人类的仆人上升为平等的友人,要保障这两个平 等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就需要一个既超越了人类存在又超越了自然存在的另一个独立而伟大 的存在,这样一个存在只能是天或上帝。在上帝、自然和人这样的三角关系里,形成了一个 有保障的人与自然相互制约平衡和相互依靠、共生共荣的稳定格局,一个人既不会失去上帝 因而也不会失去自然以及因而也不会最终失去自我 3.3 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及“移情”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大地,与自己的生存环境之间形 成了既相互以来又相互作用的关系。人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依赖于大自然。 海德格尔说:“拯救的真正含义,是把某个自由之物置入它的本质中,拯救大地远非利 用大地,把大地盘剥殆尽。拯救大地不是主宰大地,征服大地。主宰和征服同贪得无厌地榨 取仅仅一步之遥。。”14上帝创造的所有存在物都处于一个共同体中,个体不能脱离其作为一 个共同体成员的背景。这是一种共同体主义的认识。15 在新教那里,它承认自然价值的客观性,同时也意味着承认和欣赏自然万物的主体性价 值的客观性,更加重要的是承认和欣赏万物的客观性价值的客观性。罗尔斯顿说道:“峡谷 确实不能体验它自身的审美性能。但要说当人们置身荒野时,他们所高度评价的就只是他们 的体验,那就谬不可言了。一名恋爱者经历了某种有价值的体验,他梭高度评价的并不仅仅 是这些体验,他还高度评价他的爱人的存在。”16 因此,基督教传统揭示了自然是有限的、是由相互依赖的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并且获 得了更多的理论可能性去承认那些无感官事物的价值,这意味着对大漠洪荒、生死循环的爱 和承诺,意味着在自然面前,真正从自己传统深处发出共鸣的价值观和理念:美好、平静、 12 其实,中国的“天人合一”是一个二元的结构关系,如果纯理论地考虑,这似乎能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 谐,但实际情况是,在二元论的话语之下实际操作的理解是三元化的。也许这可以解释为人需要一个高于 其上的权威存在,一再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平等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因为没有权威,所以需要制造权威。 于是,“天子”占据了权威的位置,而在西方的基督教观念中,就不存在这样的顾虑。 13 这恰恰可以解释前注。 14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郜元宝编译,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17 页。 转引自熊自银《道教与基督教的环境观分析》,载《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 7 月。 15 以此形成了戴利的稳态经济模式,它对循环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具体参见李亮《两种 经济理论生态文明观之比较及启示》。 16 杨通进译,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著,《环境伦理学》,中国科学出版社,第 42 页。转引自庞滔《寻求 荒野的价值:新教传统在生态危机的困难与选择》,载《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 年第 2 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