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绿肥”为“名词十动词”式的主谓短语,“红瘦”与“绿肥”的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字数相等,因而 构成“句内对偶”,亦称“句内自对”。 对比。一“绿”一“红”,一“肥”一“瘦”,“把同一事物(海棠)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构成 鲜明的对比,形象的表现了海棠花蔫叶茂的暮春景色。 反衬。(说明:映衬,包括正衬、反衬和旁衬等,属于广义的修辞格)从全词看,《如梦令》一词的写 作意图是通过描绘暮春叶茂花蔫的景色,曲折地抒写作者借花自怜的心情。所以,“绿肥”是为了反衬 “即“用相反的事物(‘绿肥)作背景加以烘托”。 摹色。“绿”与"红″是色彩词,而“利用色彩词描摹客观事物的色彩″,是摹色。摹色属于摹绘格的一种。 摹态。“肥"和“瘦”是用来描摹人和动物的体态的形容词,而“利用表现事物状态的形容词来描摹客观事 物的状态”,是摹态。摹态也属于摹绘格的一种 通感。“绿”、“红”,付诸人视觉,“肥”、“瘦",给人以触觉,“用一种感觉(触觉)来形容另一种感觉 (视觉)”,是通感(也称移觉)。 示现。联系全词或上下句看,綠绿肥红瘦的暮春之景,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听卷帘人,却道:海 棠依旧”后的“悬想”,即“把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加以具体形象的描绘"的手法,属于“示现”格的一种。 移用。“绿肥红瘦”使景物描写带上了人惜花的情感,“叙述中将描写甲事物(人或动物的体态)的形容 词(‘肥'、‘瘦’)挪移用来描写乙事物(海棠花与叶)的性状”,这种手法是移用(或移就) 《如梦令·咋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 春天的热爱。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 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这首小令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 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 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嗨海業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 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 宛借之情。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 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 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 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 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 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 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 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 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试问”的结果 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 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亳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 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 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 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 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 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 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 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4 对偶。“绿肥”为“名词+动词”式的主谓短语,“红瘦”与“绿肥”的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字数相等,因而 构成“句内对偶”,亦称“句内自对”。 对比。一“绿”一“红”,一“肥”一“瘦”,“把同一事物(海棠)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构成 鲜明的对比,形象的表现了海棠花蔫叶茂的暮春景色。 反衬。(说明:映衬,包括正衬、反衬和旁衬等,属于广义的修辞格)从全词看,《如梦令》一词的写 作意图是通过描绘暮春叶茂花蔫的景色,曲折地抒写作者惜花自怜的心情。所以,“绿肥”是为了反衬 “即“用相反的事物(‘绿肥’)作背景加以烘托”。 摹色。“绿”与“红”是色彩词,而“利用色彩词描摹客观事物的色彩”,是摹色。摹色属于摹绘格的一种。 摹态。“肥”和“瘦”是用来描摹人和动物的体态的形容词,而“利用表现事物状态的形容词来描摹客观事 物的状态”,是摹态。摹态也属于摹绘格的一种。 通感。“绿”、“红”,付诸人视觉,“肥”、“瘦”,给人以触觉,“用一种感觉(触觉)来形容另一种感觉 (视觉)”,是通感(也称移觉)。 示现。联系全词或上下句看,“绿肥红瘦”的暮春之景,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听“卷帘人,却道:‘海 棠依旧’”后的“悬想”,即“把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加以具体形象的描绘”的手法,属于“示现”格的一种。 移用。“绿肥红瘦”使景物描写带上了人惜花的情感,“叙述中将描写甲事物(人或动物的体态)的形容 词(‘肥’、‘瘦’)挪移用来描写乙事物(海棠花与叶)的性状”,这种手法是移用(或移就)。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 春天的热爱。 翻译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 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这首小令写 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 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 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 “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 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 对春天将逝的 惋惜之情。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 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 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 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 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 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 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 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 一件 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 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 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 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试问”的结果 ——“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 雨,海棠花一定 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 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 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 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 知道 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 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 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 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 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 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