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合唱艺术原本根植于西方宗教音乐之中。由于合唱这一集体歌咏形式所特有的艺术 性质恰好与天主教、基督教等西方宗教的体道精神相吻合,具有特定的教化功能,因此 在西方宗教仪式上,集体歌咏便成为其传教布道活动的重要形式。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欧洲进入中世纪宗教统治时期,音乐被教会所垄断。 公元590年,教皇格列高利一世制定了配合教仪的唱经本,史称“格列高利圣咏。,并 重建罗马圣歌学院培养唱诗人才。这种宗教圣咏歌唱在14世纪之前基本为单声部(欧洲 自古希腊至13世纪为单音音乐时期),此后逐渐发展成为多声部合唱,最终形成了汇集 人声全部声音类型和全部歌唱音域的混声四部合唱。尽管圣咏合唱至今仍被用于西方宗 教仪式之中,但在14世纪左右随着宗教音乐向世俗音乐的分化,合唱也逐渐形成了一 门独立的声乐艺术。 中国自古以来对音乐的教化功能有着十分精辟的见解,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日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高度概括了人门对音乐教化功能的认识而在诸多的音乐表 现形式中,人们又推祟歌唱艺术为音乐的最高形式。古人日:“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这是指人声乃造化而成,是其他任何乐器都无法比拟的。遗憾的是,中国传统宗教(拂 教、道教等)以及儒家学说,都没能重视集体歌咏的教化功能,而是更注重个人的体道 形式。因此,中国的传统歌唱习惯一般以个人对音乐的精神体验和情感抒发为主。如古 人所祟尚的焚香沐浴、抚琴吟唱的境界,便是一种追求个人音乐体验的形式。 由于中国传统歌唱较注重个体活动,中国传统歌唱的发声方法也比较注重突出歌唱 者个人的噪音特点,而不大注重集体歌唱的协调性,因此对合唱的气息、发声、共鸣等 状态以及合唱的和声功能等都开发不够。虽然在一些传统民歌和佛教、道教等音乐中, 也偶有朴素即兴的多声部片断,如“劳动号子”和“山歌”中领歌者与众人的唱和等, 但这种多声部的歌唱片断一般仅是形成了支声音乐的分支声部,通常被认为只是具有 定的合唱因素,而尚未形成完整的合唱体系。 20世纪初叶,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合唱艺术也开始在中国萌芽。尽管合唱 艺术源于西方宗教教义,然而合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却从一开始就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而始终与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在我国,集体歌咏在20世纪初以学堂乐歌的形式出现。学堂乐歌主要反映了当时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反帝反封建的思想状况,如《何日醒》、《中国男儿蹲作品。 初期的学堂乐歌主要是单声部齐唱,后逐渐发展为多声部合唱。1913年李叔同所写的三 1 引 论 合唱艺术原本根植于西方宗教音乐之中。由于合唱这一集体歌咏形式所特有的艺术 性质恰好与天主教、基督教等西方宗教的体道精神相吻合,具有特定的教化功能,因此 在西方宗教仪式上,集体歌咏便成为其传教布道活动的重要形式。 公元 476 年,西罗马帝国崩溃,欧洲进入中世纪宗教统治时期,音乐被教会所垄断。 公元 590 年,教皇格列高利一世制定了配合教仪的唱经本,史称“格列高利圣咏。,并 重建罗马圣歌学院培养唱诗人才。这种宗教圣咏歌唱在 14 世纪之前基本为单声部(欧洲 自古希腊至 13 世纪为单音音乐时期),此后逐渐发展成为多声部合唱,最终形成了汇集 人声全部声音类型和全部歌唱音域的混声四部合唱。尽管圣咏合唱至今仍被用于西方宗 教仪式之中,但在 14 世纪左右随着宗教音乐向世俗音乐的分化,合唱也逐渐形成了一 门独立的声乐艺术。 中国自古以来对音乐的教化功能有着十分精辟的见解,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曰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高度概括了人们对音乐教化功能的认识而在诸多的音乐表 现形式中,人们又推祟歌唱艺术为音乐的最高形式。古人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这是指人声乃造化而成,是其他任何乐器都无法比拟的。遗憾的是,中国传统宗教(拂 教、道教等)以及儒家学说,都没能重视集体歌咏的教化功能,而是更注重个人的体道 形式。因此,中国的传统歌唱习惯一般以个人对音乐的精神体验和情感抒发为主。如古 人所祟尚的焚香沐浴、抚琴吟唱的境界,便是一种追求个人音乐体验的形式。 由于中国传统歌唱较注重个体活动,中国传统歌唱的发声方法也比较注重突出歌唱 者个人的嗓音特点,而不大注重集体歌唱的协调性,因此对合唱的气息、发声、共鸣等 状态以及合唱的和声功能等都开发不够。虽然在一些传统民歌和佛教、道教等音乐中, 也偶有朴素即兴的多声部片断,如“劳动号子”和‘山歌”中领歌者与众人的唱和等, 但这种多声部的歌唱片断一般仅是形成了支声音乐的分支声部,通常被认为只是具有一 定的合唱因素,而尚未形成完整的合唱体系。 20 世纪初叶,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合唱艺术也开始在中国萌芽。尽管合唱 艺术源于西方宗教教义,然而合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却从一开始就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而始终与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在我国,集体歌咏在 20 世纪初以学堂乐歌的形式出现。学堂乐歌主要反映了当时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反帝反封建的思想状况,如《何日醒》、《中国男儿蹲作品。 初期的学堂乐歌主要是单声部齐唱,后逐渐发展为多声部合唱。1913 年李叔同所写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