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96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6卷 表4不同区域内X70钢试样表面三维形貌的幅度参数 面处传质速率不断加快.壁面喷射区(Ⅲ区)传质系 Table 4 Surface characteristic amplitude parameters of X70 steel at dif- 数介于滞留区和过渡区之间,且随距喷射中心径向 ferent locations 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小.这是由于随着湍流强度衰 试样 S./μm Sa/μm 减,流体边界层厚度增加,速度变化梯度不断降低所 A 2.14 2.69 0.04 2.13 致.同时,由喷射条件下材料表面的壁面切应力T. B 9.33 11.51 -0.072 3.28 分布规律(图6)可见,随着距喷射中心径向距离r C 4.64 5.76 0.313 3.12 的延长呈现先增加后逐渐减小的趋势,即壁面切应 D 4.03 4.74 0.094 2.57 力?在滞留区内不断增大,并在过渡内达到峰值后 区(Ⅲ区)及流体边界层(Ⅳ区).在本研究中,试样 迅速下降,在壁面喷射区内缓慢下降并最终保持恒 A处于层流滞留区,B处于高湍流过渡区,C和D处 定。这与Zhang及吴欣强等1.B的流体力学模拟 计算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于低湍流壁面喷射区(如图2所示), 研究表明,流体流态对腐蚀过程的影响主要表 根据喷射条件下材料表面传质和壁面切应力结 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第一,由于C0,腐蚀过程 果,对不同流态区域内试样腐蚀特征及原因分析 在大多数条件下受到扩散控制或者电化学与扩散混 如下. 试样A所处的层流滞留区内,流体传质过程较 合控制,因此腐蚀过程主要受腐蚀反应物向腐蚀产 物膜的传输及通过腐蚀产物膜向基体表面传输的影 为缓慢.同时,材料表面壁面切应力T较小,对腐蚀 响.其中,腐蚀反应物向腐蚀产物膜的传输主要与 产物膜的力学破坏作用弱.因此,试样A表面腐蚀 流体边界层厚度和流速有关,而腐蚀产物向材料基 产物表现为平整致密,相互连通的特点.完整致密 体的传输过程,则与腐蚀产物膜的致密度、覆盖度、 的腐蚀产物将会抑制腐蚀介质通过腐蚀产物向基体 厚度等性能有关.第二,流体冲刷引起的力学作用, 的传质扩散过程,导致腐蚀相对缓慢,对基体起到一 定的保护作用.因此,材料A基体表面三维形貌破 尤其是壁面切应力,会造成材料表面腐蚀产物的减 薄或脱落,从而改变材料的表面状态,进而影响整个 坏程度最弱,表面平均偏差S,和均方根偏差S,值最 腐蚀的过程. 小,腐蚀减薄量平均值以g最小且分布集中.与 在喷射条件下,不同区域内流体的传质系数K Zhang等在常温常压下对层流滞留区X65钢腐蚀产 可分别为-0: 物膜微观形貌相比较,高温高压条件形成的腐蚀产 滞留区(I区), 物更为致密完整,这与不同环境条件下C02腐蚀产 物膜的形成机理有关 K1=0.54r。a5u-Q”D0.67m5,L≤2.2; (6) ro 试样B所处的湍流过渡区内,湍流态完全发 过渡区(Ⅱ区), 展,传质系数最大,即腐蚀介质与基体表面间的物质 K1=0.74.5v-0D65,2.2<∠≤4.4: 传输速率加快,从传质的角度来看对腐蚀起到了促 进作用,容易形成致密完整的腐蚀产物膜.另一方 (7) 面,在湍流区内高壁面切应力的作用下,表面形成的 壁面喷射区(Ⅲ区), 腐蚀产物不断受到流体的冲刷破坏,造成腐蚀产物 Km=0.585r60mr-2D(V/w)a4,4.4<I≤10, 出现裂纹、孔隙等缺陷,腐蚀产物不断减薄甚至出现 脱落.最终导致试样B的腐蚀产物微观形貌表现为 (8) 图7所示的疏松多孔、覆盖不完整的特征.腐蚀产 式中:r为距喷射中心的径向距离,m;ro为喷嘴的半 物膜的致密度、完整性等性能的降低,使得腐蚀介质 径,m;v为运动黏度,m2·s:D为分子扩散系数;V 在产物膜层中传质阻力大大减弱.此外,当局部位 为喷射速度,m·s1.通过上述计算分析可知,过渡 置腐蚀产物脱落后,基体材料直接暴露于腐蚀介质 区(Ⅱ区)内流体的传质系数要远大于滞留区(I 中,试样表面形成腐蚀产物一基体的电偶腐蚀,腐蚀 区)内.这是由于随着距喷射中心径向距离r的增 将进一步加剧,最终在基体表面形成腐蚀“凹坑” 大,层流滞留区内流体运动方向由轴向逐渐过渡为 特征.研究表明,湍流态下材料表面“凹坑”区域内 径向,同时流态由层流向湍流转变,流体边界层厚度 更容易导致微湍流以及涡旋的形成,凹坑内流体的 开始逐渐减小,因此传质速率相对较低;而过渡区内 紊乱程度将更加剧烈,传质速度进一步加速且剪切 湍流已经完全发展,流体边界层厚度非常小,在近壁 力达到峰值,最终导致局部位置腐蚀加速,腐蚀减薄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36 卷 表 4 不同区域内 X70 钢试样表面三维形貌的幅度参数 Table 4 Surface characteristic amplitude parameters of X70 steel at dif￾ferent locations 试样 Sa /μm Sq /μm Ssk Sku A 2. 14 2. 69 0. 04 2. 13 B 9. 33 11. 51 - 0. 072 3. 28 C 4. 64 5. 76 0. 313 3. 12 D 4. 03 4. 74 0. 094 2. 57 区( Ⅲ区) 及流体边界层( Ⅳ区) . 在本研究中,试样 A 处于层流滞留区,B 处于高湍流过渡区,C 和 D 处 于低湍流壁面喷射区( 如图 2 所示) . 研究表明,流体流态对腐蚀过程的影响主要表 现在以下两个方面[21--22]: 第一,由于 CO2 腐蚀过程 在大多数条件下受到扩散控制或者电化学与扩散混 合控制,因此腐蚀过程主要受腐蚀反应物向腐蚀产 物膜的传输及通过腐蚀产物膜向基体表面传输的影 响. 其中,腐蚀反应物向腐蚀产物膜的传输主要与 流体边界层厚度和流速有关,而腐蚀产物向材料基 体的传输过程,则与腐蚀产物膜的致密度、覆盖度、 厚度等性能有关. 第二,流体冲刷引起的力学作用, 尤其是壁面切应力,会造成材料表面腐蚀产物的减 薄或脱落,从而改变材料的表面状态,进而影响整个 腐蚀的过程. 在喷射条件下,不同区域内流体的传质系数 K 可分别为[23--24]: 滞留区( Ⅰ区) , KⅠ = 0. 54r - 0. 5 0 υ - 0. 17D0. 67V0. 5,r r0 ≤2. 2; ( 6) 过渡区( Ⅱ区) , KⅡ = 0. 74r - 0. 5 0 υ - 0. 17D0. 67V0. 5,2. 2 < r r0 ≤4. 4; ( 7) 壁面喷射区( Ⅲ区) , KⅢ = 0. 585r 1. 04 0 r - 1. 2D( V /υ) 0. 84,4. 4 < r r0 ≤10, ( 8) 式中: r 为距喷射中心的径向距离,m; r0为喷嘴的半 径,m; υ 为运动黏度,m2 ·s - 1 ; D 为分子扩散系数; V 为喷射速度,m·s - 1 . 通过上述计算分析可知,过渡 区( Ⅱ区) 内流体的传质系数要远大于滞留区( Ⅰ 区) 内. 这是由于随着距喷射中心径向距离 r 的增 大,层流滞留区内流体运动方向由轴向逐渐过渡为 径向,同时流态由层流向湍流转变,流体边界层厚度 开始逐渐减小,因此传质速率相对较低; 而过渡区内 湍流已经完全发展,流体边界层厚度非常小,在近壁 面处传质速率不断加快. 壁面喷射区( Ⅲ区) 传质系 数介于滞留区和过渡区之间,且随距喷射中心径向 距离 r 增大而逐渐减小. 这是由于随着湍流强度衰 减,流体边界层厚度增加,速度变化梯度不断降低所 致. 同时,由喷射条件下材料表面的壁面切应力 τw 分布规律( 图 6) 可见,随着距喷射中心径向距离 r 的延长呈现先增加后逐渐减小的趋势,即壁面切应 力 τw在滞留区内不断增大,并在过渡内达到峰值后 迅速下降,在壁面喷射区内缓慢下降并最终保持恒 定. 这与 Zhang 及吴欣强等[11,13--14]的流体力学模拟 计算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根据喷射条件下材料表面传质和壁面切应力结 果,对不同流态区域内试样腐蚀特征及原因分析 如下. 试样 A 所处的层流滞留区内,流体传质过程较 为缓慢. 同时,材料表面壁面切应力 τw较小,对腐蚀 产物膜的力学破坏作用弱. 因此,试样 A 表面腐蚀 产物表现为平整致密,相互连通的特点. 完整致密 的腐蚀产物将会抑制腐蚀介质通过腐蚀产物向基体 的传质扩散过程,导致腐蚀相对缓慢,对基体起到一 定的保护作用. 因此,材料 A 基体表面三维形貌破 坏程度最弱,表面平均偏差 Sa和均方根偏差 Sq值最 小,腐蚀减薄量平均值 μH 最小 且 分 布 集 中. 与 Zhang 等在常温常压下对层流滞留区 X65 钢腐蚀产 物膜微观形貌相比较,高温高压条件形成的腐蚀产 物更为致密完整,这与不同环境条件下 CO2 腐蚀产 物膜的形成机理有关[25]. 试样 B 所处的湍流过渡区内,湍流态完全发 展,传质系数最大,即腐蚀介质与基体表面间的物质 传输速率加快,从传质的角度来看对腐蚀起到了促 进作用,容易形成致密完整的腐蚀产物膜. 另一方 面,在湍流区内高壁面切应力的作用下,表面形成的 腐蚀产物不断受到流体的冲刷破坏,造成腐蚀产物 出现裂纹、孔隙等缺陷,腐蚀产物不断减薄甚至出现 脱落. 最终导致试样 B 的腐蚀产物微观形貌表现为 图 7 所示的疏松多孔、覆盖不完整的特征. 腐蚀产 物膜的致密度、完整性等性能的降低,使得腐蚀介质 在产物膜层中传质阻力大大减弱. 此外,当局部位 置腐蚀产物脱落后,基体材料直接暴露于腐蚀介质 中,试样表面形成腐蚀产物--基体的电偶腐蚀,腐蚀 将进一步加剧[26],最终在基体表面形成腐蚀“凹坑” 特征. 研究表明,湍流态下材料表面“凹坑”区域内 更容易导致微湍流以及涡旋的形成,凹坑内流体的 紊乱程度将更加剧烈,传质速度进一步加速且剪切 力达到峰值,最终导致局部位置腐蚀加速,腐蚀减薄 · 692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