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对精神的根源性和意识对物质的派生性,即努力从物质世界本身来说明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 或变化、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实践与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哲学在其发展中也以不 同的形态出现。按其历史形态而言,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历史形态。与此相对应 辩证法思想的发展大体上也经历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近代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 法、现代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三种历史形态。 第一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这种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存在 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世界的物质本原理解 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例如,公元前7—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 物的本原,后来的赫拉克利特又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宇宙万 物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构成的。其中,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关于万物都由微 小的、不可分的原子所构成的原子论,代表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古代的唯物主 义坚持了世界物质性的正确立场,但缺乏科学的论证带有猜测的成分。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的思想中往往交织着辩证法的思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处于某种程度的自发结合的状态。被 列宁称作辩证法奠基人的赫拉克利特则认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 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被 列宁评价为“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作世 界的本原的同时,还以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否认世界是由神创造的, 并且看到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可以说,在本质上是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但由于受当时具体 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这种世界观带有自发性、直观性的特点 第二种历史形态: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论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近代形 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产生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这种唯物主义以16-17 世纪英国培根、洛克的经验论的唯物主义、欧洲大陆斯宾诺莎的唯理论的唯物主义、18世 纪法国唯物主义以及19世记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代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 本点是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的世界的“始基”,物质即原子,原子的特性 就是物质的特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同近代科学相联系的、富有成果的资产阶级哲学 它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坚持了世界的物质性,在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的 斗争中起了旗帜的作用,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作了理论上的 准备,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曾给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以很高的评价,这是它的历史贡献。但 是,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也有自身无法克服的严重缺陷,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 底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这种状况由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与剥削 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当时的自然科学尚处于“搜集材料”阶段,为了认识不同的事物 就要对既成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这种研究是当时认识自然现象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 本条件,但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一种习惯,即孤立、片面、静止地看待事物。这种考察事物 的方法被培根、洛克引入哲学领域中来,并因此成为近代唯物主义的一大缺陷。加之,在当 时的自然科学中,只有刚体力学达到了比较完善的地步,这就致使法国唯物主义想用机械性 来说明一切。正如笛卡儿把动物视为机器一样,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者也把人说成是机 器。恩格斯指出,“这种想法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是同当时的自然科学状况以及 与此相联系的形而上学的即反辩证法的哲学思维方法相适应的。”至于这些近代资产阶级哲 学,都毫无例外地不能唯物地理解社会生活,至多只能唯物地理解自然界和一般认识的源泉 则是由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所限定的 由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哲学是以往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康德提出的太阳系起源的 星云假说”,第一次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缺口。而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 是全面论述辩证法的第一人。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第一次一一这是他的巨大贡献一一把整 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 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 的辩证法。在他看来,在自然界和人类出现以前,就存在着“绝对观念”,世界上的一切事 物和现象都是“绝对观念”的体现和派生的物。因此,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头脚倒置的辩证法 同时,由于唯心主义体系的需要,他把自己的哲学看作是“绝对观念”发展的顶点,是一个 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包括一切代替一切的“科学之科学”。这样,合理的辩证法思想就对精神的根源性和意识对物质的派生性,即努力从物质世界本身来说明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 或变化、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实践与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哲学在其发展中也以不 同的形态出现。按其历史形态而言,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历史形态。与此相对应, 辩证法思想的发展大体上也经历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近代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 法、现代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三种历史形态。 第一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这种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存在 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世界的物质本原理解 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例如,公元前 7—6 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 物的本原,后来的赫拉克利特又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宇宙万 物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构成的。其中,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关于万物都由微 小的、不可分的原子所构成的原子论,代表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古代的唯物主 义坚持了世界物质性的正确立场,但缺乏科学的论证带有猜测的成分。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的思想中往往交织着辩证法的思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处于某种程度的自发结合的状态。被 列宁称作辩证法奠基人的赫拉克利特则认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 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被 列宁评价为“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作世 界的本原的同时,还以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否认世界是由神创造的, 并且看到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可以说,在本质上是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但由于受当时具体 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这种世界观带有自发性、直观性的特点。 第二种历史形态: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论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近代形 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产生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这种唯物主义以 16—17 世纪英国培根、洛克的经验论的唯物主义、欧洲大陆斯宾诺莎的唯理论的唯物主义、18 世 纪法国唯物主义以及 19 世记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代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 本点是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的世界的“始基”,物质即原子,原子的特性 就是物质的特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同近代科学相联系的、富有成果的资产阶级哲学, 它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坚持了世界的物质性,在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的 斗争中起了旗帜的作用,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作了理论上的 准备,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曾给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以很高的评价,这是它的历史贡献。但 是,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也有自身无法克服的严重缺陷,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 底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这种状况由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与剥削 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当时的自然科学尚处于“搜集材料”阶段,为了认识不同的事物, 就要对既成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这种研究是当时认识自然现象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 本条件,但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一种习惯,即孤立、片面、静止地看待事物。这种考察事物 的方法被培根、洛克引入哲学领域中来,并因此成为近代唯物主义的一大缺陷。加之,在当 时的自然科学中,只有刚体力学达到了比较完善的地步,这就致使法国唯物主义想用机械性 来说明一切。正如笛卡儿把动物视为机器一样,18 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者也把人说成是机 器。恩格斯指出,“这种想法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是同当时的自然科学状况以及 与此相联系的形而上学的即反辩证法的哲学思维方法相适应的。”至于这些近代资产阶级哲 学,都毫无例外地不能唯物地理解社会生活,至多只能唯物地理解自然界和一般认识的源泉, 则是由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所限定的。 由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哲学是以往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康德提出的太阳系起源的 “星云假说”,第一次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缺口。而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 是全面论述辩证法的第一人。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贡献——把整 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 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 的辩证法。在他看来,在自然界和人类出现以前,就存在着“绝对观念”,世界上的一切事 物和现象都是“绝对观念”的体现和派生的物。因此,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头脚倒置的辩证法。 同时,由于唯心主义体系的需要,他把自己的哲学看作是“绝对观念”发展的顶点,是一个 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包括一切代替一切的“科学之科学”。这样,合理的辩证法思想就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