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新闻大学(98.冬) 社会功能进行客观介绍。之后,有关西方传播学评价岗先生十分感慨地说:“运用科学的方法,采用现代 和介绍的文章不断见诸于各种新闻刊物。从1982年化的统计方法,对一个地区的读者、听众和观众进行 10月至1985年12月在报刊上发表的传播学文章综合考察和研究,这在我国新闻史上还是第一次,是 有82篇,属于介绍和评述的占56.7%以分析研中国新闻事业史上一次突破性的行动。”②1985年 究为主的占43.3%。这些文章的译者和作者达105出版的《北京读者听众观众调查》一书是我国受众 人之多。这说明“大陆第一次传播学讨论会所起的作究的第一本著作 用,不是把传播学研究推向深入,而是在更广的范围 1984年,首都有关新闻单位和教育单位倡议准 内形成传播学介绍和引进的热潮。”①193年,我国备成立传播学研究小组。1985年2月,首都新闻学 内地第一本传播学著作《传播学(简介)》出版。书中会传播学研究组成立 收集汇编了明安香、徐耀魁、张黎、范东生等人写的 1985年6月,复旦大学成立“文化与传播研究 西方传播硏究情况介绍和书籍评价、译文共10篇,中心”,这是我国第一所高校传播学研究机构。 成为风行一时的普及性读物 在中美两国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基础上,我国 1982年以来,我国与国际传播学界的交流活动些新闻理论研究工作者致力于向国内读者提供 亦逐步打开局面。复旦大学新闻系郑北渭等应邀参些有价值的研究材料。这一时期出版了两本重要译 加在美国夏威夷和日本横滨举行的国际传播理论讨著:李启等人翻译的《传播学概论》(1984年)、陈韵 论会。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同美国科学院的高级学昭翻译的《传播学的起源、研究和应用》(1985年) 者交流计划,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世界新闻使西方传播学在中国更大范围内得到传播 研究室主任张黎从1983年3月9日起,在美国进行 1985年6月20日,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传 了为期两个月的学术访问重点考察了美国传播学播学国际讨论会在上海召开,这是在中国大陆举行 理论研究的历史、现状和美国报业的读者工作。1983的第一次有外国学者参加的传播学讨论会。会议着 年6月,美国加利福尼亚洲大学奇科分校传播系主重探讨了新科技的发展对传播媒介的影响,以及对 任祝基滢访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并与部分教师新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这次会议进一步深化了人 座谈.交流了大众传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1984年6们对传播学的认识,也反映出对传播学持疑义的人 月间,美国夏威夷大学新闻系主任路特教授到复旦仍不在少数。但不可否认,在1982年—1985年这一 大学讲授传播学同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传播阶段,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已逐渐深入人 系主任爱德斯坦也来复旦讲学,介绍传播学。美国学 人们把传播学当作一门学科对待的态度的确 者W·赛弗林作为富布赖特计划的一部分到复旦立,其原因与传播学得以在我国重新引进、介绍的背 大学开设传播学课程。北京、上海等地一些新闻单位景是同一的。要使中国的社会主义新闻学和社会主 或新闻系陆续派人去美国、日本等国留学、进修、研义新闻事业能与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 读传播学的基础课程 适应,与世界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给社会带来巨大 1982年春,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宣伟伯和香港中影响的现状相适应,与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 文大学新闻与传播系主任余也鲁应邀访华,先后访活需要相适应,新闻研究者就必须解放思想,把研究 问了广州、上海、北京等地的大学新闻系和新闻研究的视野投入到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不仅把新闻事业 机构。我国领导人曾会见宣伟伯、余也鲁。余也鲁教看作宣传的工具,而且把它和完善经济、科技情报系 授还就“在中国有无进行传播研究的可能”作了一个统、进行大量信息传递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新闻事业 很有启发性的报告 的发展使它和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越来越密切的 这一阶段,新闻界更加重视传播学的理论指导联系,研究者必须重视研究介于新闻学和其他学科 作用。1982年5月,陈韵昭教授被浙江新闻界邀请之间的新闻边缘科学 前往讲授传播学 人们对传播学基本态度的确立,为传播学在中 1982年1月一8月间,在西方传播学采用概率国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是,他们不是对传播 统计方法进行民意调查的启发下,为了解读者、听学作独立的研究,而是抱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 众、观众的需要.为报纸、广播、电视的改革提供依精神,吸取传播学中的“合理内核”以改造新闻学。甚 据,北京新闻学会严格按照随机抽样原则,并采用分至预先设立攻击的靶子,再去了解传播学。当时较有 层抽样法,对北京市337个单位、2629名居民进行代表性的观点是:“传播学在世界上已引起不同程度 了统一问卷调查,全部数据委托北京市计算中心用的重视,我国也有人在研究,并没有这方面的专业。 计算机处理。调查结果均以百分比显示。著名报人安现在尚处于介绍、了解、研究阶段。有的研究者断言 C1994-2012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新 闻大学    冬 社会 功能进行 客观介绍 。 之后 , 有关西方传播学 评价 和介绍的文章不断见诸于各种新闻刊物 。 从    年  月至   年  月在报 刊上发表 的传播 学文章 有   篇 , 属于 介绍和 评述 的占     , 以 分析研 究为主 的占     。 这些文章的译者和作者达   人 之多 。 这说 明 “ 大陆第一次传播学讨论会所起的作 用 , 不是把传播学研究推向深入 , 而是在更广的范围 内形成传播学 内地第一本 传纂 和 引进 的热潮 。 ”     年 , 我国 著作《传播学  简介 出版 。 书中 收集汇编 了明安香 、 徐耀魁 、 张 黎 、 范 东生等人 写 的 西方传播研 究情况介绍和 书籍评 价 、 译 文共  篇 , 成为风行一时的普及性读物 。  ! 年以 来 , 我国与国际传播学界 的交流 活动 亦逐 步打 开局面 。 复旦大学新 闻系郑北渭等应邀参 加在美国夏威夷和 日本横滨举行的 国际传播理 论讨 论会 。 根据 中国社会科学院同美国科学院的高级学 者交流计划 , 中国社 会科学院新 闻研 究所世界新 闻 研究室 主任 张黎从    年  月  日起 , 在美国进行 了为期两 个月的学术访 问 , 重点考察 了美国 传播学 理论研究的历 史 、 现状和 美国报业 的读者工作 。  ! 年  月 , 美国加利福 尼亚洲 大学奇科分 校传播 系主 任祝基澄访 问 中国人 民大学 新闻系 , 并与部分教师 座谈 , 交流了大众传播教学过程 中的问题 。    年  月间 , 美国夏威夷大 学新闻系主任路特 教授到复 旦 大学讲授传播 学 。 同年 , 美 国西雅 图华盛顿大学传播 系主 任爱德斯坦也来复旦讲学 , 介 绍传播学 。 美国学 者  · 赛 弗林作 为富布赖 特计划 的一部分 到复 旦 大学开设传播学课程 。 北京 、 上海等地一些新闻单位 或新闻 系陆续 派人 去美 国 、 日本 等国留学 、 进 修 、 研 读传播学 的基础课程 。    年春 , 美 国著 名传播学 家宣伟伯和香港 中 文大学新 闻与 传播系主任余也 鲁应邀访 华 , 先后访 间了广州 、 上 海 、 北京等地的大学新闻系和新闻研 究 机构 。 我国领导 人 曾会 见宣伟伯 、 余也鲁 。 余也鲁教 授还 就 “ 在 中国有无进行传播研 究的可能 ” 作了一个 很有启发性 的报告 。 这 一 阶段 , 新闻界更加 重视传播学 的理论指导 作用 。   年  月 , 陈韵 昭教授 被浙江新闻界邀请 前往 讲授传播学 。  ! 年  月一 月 间 , 在西方 传播学采 用概率 统计方 法进 行 民意调 查的 启发下 , 为 了解读 者 、 听 众 、 观 众的 需要 , 为报 纸 、 广播 、 电视 的改 革提 供依 据 , 北京新闻学会严 格按 照 随机抽样原则 , 并采用分 层 抽样 法 , 对 北京市  个单 位 、  名居 民进行 了统一问卷调查 , 全部数据 委托北京市计算 中心用 计算机处理 。 调查结果均 以百分 比显示 。 著名报 人安 岗先生十分感慨地 说  “ 运用科学 的方法 , 采用 现代 化 的统计方法 , 对一个地 区 的读者 、 听众和观众进行 综合考察和研究 , 这 在我国新 闻史上还是 第一 次 , 是 中国新 闻事业 史上 一次 突破性 的行 动 。 ”     年 出版 的《北京读 者听众观 众调查 》一书是我国受众研 究的第一本著作 。  ! 年 , 首都有关新 闻单位 和教育单 位倡议 准 备 成立传播学研究小组 。    年  月 , 首 都新闻学 会传播学研究组成立 。    年  月 , 复 旦大学 成立 “ 文 化与 传播研 究 中心 ” , 这是我 国第一所高校传播学研究机构 。 在中美两国学者进 行学术交 流 的基础上 , 我国 一些 新闻理论研 究工作者致力于 向国 内读者提供一 些有 价值 的研究材料 。 这一时期出版 了两本重要译 著  李启等 人 翻译 的《传播 学概 论 》    年  、 陈韵 昭翻译 的《传播学 的起 源 、 研究 和应 用 》   年 , 使西方传播学在 中国更大范 围内得到传播 。    年  月  日 , 上 海外 国语 大学 主办 的传 播学 国际讨论 会在上海 召开 , 这是在 中 国大 陆举行 的第一次有外 国学者参加的传播学讨论会 。 会议着 重探 讨了新科技 的发展对传播 媒介 的影响 , 以 及对 新闻教育提 出的新要求 。 这次会议进一步深化了人 们对传播学 的认识 , 也 反 映出对传播 学持疑 义 的人 仍不在少 数 。 但不可否认 , 在    年一    年这一 阶段 ,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 科已逐渐深 入人 心 。 人 们把 传播 学 当作一 门学科 对待 的态 度 的确 立 , 其原因与传播学 得以 在我国重新 引进 、 介绍的背 景是 同一 的 。 要使 中国的社会主义新闻学和社会主 义新 闻事业能与飞速发展的社会主 义 现代化建设相 适应 , 与世 界科学突飞 猛进 的发展给社 会带来 巨大 影 响的现状相适应 , 与 人们不断增长 的精神文 化生 活需要相适应 , 新闻研 究者就必 须解放 思 想 , 把研究 的视 野投入到一个更 广阔的天地 , 不仅 把新 闻事业 看作宣传 的工具 , 而 且把 它和 完善经 济 、 科技情报系 统 、 进行大 量信息传递工 作紧密联 系起来 。 新闻事业 的发展使它和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越来越密切的 联 系 , 研究者 必须重视研究介 于新 闻学 和其他学 科 之 间的新 闻边缘科学 。 人 们对传播学基本 态度的确 立 , 为传播学 在中 国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 但是 , 他们不是对传播 学作独立的研究 , 而是抱 着 “ 他山 之石 , 可 以攻玉 ” 的 精神 , 吸取 传播学 中的 “ 合理内核 ” 以改造新闻学 。 甚 至 预先设立攻击的靶子 , 再去 了解传播学 。 当时较有 代表性的观点是  “ 传播学在世界上 已 引起不同程度 的重视 , 我 国也 有人 在研究 , 并没 有这方面 的专业 。 现在 尚处 于介绍 、 了解 、 研究阶段 。 有 的研 究者断言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