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复旦大学:《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阅读资料)我国20年来传播学研究的回顾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7,文件大小:2.72M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新闻大学(98.冬) 传播学 我国独等家播学究的回呗 廖圣清 1998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第20个较全面的整理分析:如《传播学原理与应用》(戴元 年头,传播学作为“舶来品”也历经了20个春秋。,光、邵培仁、龚炜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大 1996年,新闻学由二级学科晋升为一级学科新闻传众传播社会学》张咏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播学这不仅意味着传播学在中国大陆的学科地位年版)、《现代大众传播学》张国良四川人民出版社 得到确立,同时标志着中国传播学到达了一个深入1998年版) 发展的关键时刻。中国传播学下一步应向何处去?对 本文以《中国新闻年鉴》(19821997)、《中国人 此前的历程作一番回顾与总结,把握其发展脉络,也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新闻学》(1985-1998)为 许能为她顺利走向21世纪、走向世界提供一些参主要依据,力求较全面地占有我国传播学研究的有 关资料,作出综合性评述。 我国传播学从引进到今日渐成气候,毫无疑问, 广大研究者为之付出大量心血和关爱。一个例证是 传播学每发展到一定阶段,都有学者对其进行小结 传播学基本概念的传播与普及阶段 提出新的发展方向。例如:《近年来国内有关西方传 (1978年-1981年) 播学的研究概况》(祝建华、吕继红《新闻大学》83年 总第6期)、《论我国传播学研究之得失及新的突破》 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传播学被正式 刘力群,《新闻学刊》80年第1期)、《传播学在中国介绍进来。“传播”逐渐成为一个对社会具有影响力 大陆的历史沿革及走向》(刘海贵,《新闻大学》91年的词汇 秋季号)、《我国新闻传播受众调查十年》(姜秀珍《中 1978年7月,复旦大学新闻学系郑北渭教授在 国广播电视学刊》92年第3期)、《新闻广播电视受该系编辑出版的《外国新闻事业资料》第一期上发表 众调查研究十年》陈崇山《中国广播电视学刊》92编译文章《公共传播学的研究》和《美国资产阶级 年第10期)、《对中国大陆传播学研究的思考》(吴文新闻学:公共传播学》,由此,中国传播学舞台的幕布 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4年第2期)、《我国被重新开启。 传播学研究与传播业的互动》(胡正荣,《现代传播 实际上,传播学早在50年代就传入了中国 95年第6期)、《论中国的当代传播学研究》(裴人,1957年,由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的《新闻学译丛》首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96年第2期)、《1981-1996:次刊登了介绍“群众思想交通”(即大众传播)的文章 我国传播学研充的历史和现状—对几种新闻学术《美国报纸的职能》同年初复旦大学新闻系王中教 刊物的简略考察》(黄旦、韩国飚,《新闻大学》97年授在讲课中就引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有关知识。但随 春季号)等等。另外,一些传播学著作也就此进行了着反右斗争的开展,这项工作很快就中断了,未能产 C1994-2012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新 闻大学   冬  碍圈 砌到黝 廖 圣 清   年 是我 国实行改 革 、 开 放政策 的第  个 年 头 , 传播 学 作为 “ 舶来 品 ” 也 历 经 了  个 春 秋 。   年 , 新闻学 由二级学科晋升为 一级学科新 闻传 播学 , 这不仅 意味着传播学在 中国大陆 的学 科地位 得到 确立 , 同时标志着 中国传播 学到达 了一个 深入 发展 的关键时刻 。 中国传播学下一步应 向何处去 对 此前 的历程作一番 回顾与总 结 , 把握其发展脉络 , 也 许 能为她 顺利 走 向  世纪 、 走 向世界提 供一 些参 考 。 我 国传播学从 引进到今 日渐成气候 , 毫无疑问 , 广大研 究者为之付出大量心血和关爱 。 一个例证 是  传播学每发展到一定阶段 , 都有学者对其进 行小结 , 提 出新 的发展方 向 。 例如  《近年 来国内有关西方传 播 学的研究概况  祝建华 、 吕继红 《新闻大学 》 年 总第  期 、 《论我 国传播学研究之得失及新 的突破》 刘力群 , 《新 闻学刊 》 年第  期 、 《传播学 在中 国 大 陆的历 史沿革及走 向》刘海贵 , 《新闻大学   年 秋季号  、 《我 国新 闻传播受众调查十年  姜 秀珍 《中 国广播 电视学刊 》 年 第  期  、 《新 闻广播 电视受 众 调 查研 究十年 》陈崇 山 《中国广播 电视 学刊 》 年第  期  、 《对中国大 陆传播学研究的思 考  吴文 虎 ,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版  年 第  期  、 《我 国 传播 学研究与 传播 业的互动 》胡 正荣 , 《现代传 播》  年 第  期  、 《论 中 国的当代 传播学研 究  裴 人 , 《杭 州师范 学 院学报 》 年 第  期  、 《  一    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历 史和现状 — 对几种新闻学术 刊 物 的简略考察 》黄旦 、 韩 国腌 , 《新闻大 学 》 年 春季号 等等 。 另外 , 一些传播学著作也就此进行 了 较 全面 的整理分 析  如《传播 学原 理 与应 用 戴 元 光 、 邵培 仁 、 龚炜 兰州大 学 出版社   年 版 、 《大 众 传播社会学  张 咏华 上海外语 教育 出版社     年版 、 《现代大众 传播学  张国 良 四 川人 民出版社   年版 。 本文 以《中国新闻年鉴 》  一     、 长中国 人 民 大学报 刊复印 资料—新 闻学》  一  为 主要依据 , 力求较 全面地 占有 我国传播 学研究的 有 关资料 , 作 出综合性评述 。 一 、 传播学基本概 念的传播 与普及阶段    年一     年   。 年代末 , 中国开始 改革开 放 , 传播 学被正 式 介绍进来 。 “ 传播 ” 逐渐 成为一个对社 会具有影 响力 的词汇 。     年  月 , 复 旦大学新闻学 系郑北渭教授在 该系编辑出版的《外国新闻事业资料 》第一期上发表 了编译 文章《公 共传播学 的研 究 》和 《美 国资产 阶级 新闻学  公共传播学 》 , 由此 , 中国传播学舞 台的幕 布 被重新开启 。 实际 上 , 传播 学 早 在  年 代 就 传入 了 中国 。   年 , 由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 的《新 闻学译丛 》首 次刊登了介绍 “ 群众思 想交通 ” 即大众传播的文章 《美 国报纸的职能 》 。 同年初 , 复旦大学新 闻系王 中教 授在讲课中就引用了大众传播学 的有关 知识 。 但 随 着反右斗争的开展 , 这项工作很快就中断 了 , 未能产

新闻大学(98.冬) 生广泛的影响。传播学在中国较为广泛的介绍,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新闻界的一项重大成果传播 1978年以后的事 学,自然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 1978年9月,复旦大学新闻系在高年级学生中 (2)日益发达和初具规模的新闻事业为传播学 干设了介绍传播学的选修课 研究提供了动力。“文革”结束后,中国的报纸、杂志 1978年10月,日本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的内种类大大增加,电视迅速普及,新闻内容也有很大进 川芳美教授,到复旦大学新闻系作了题为“日本公众步,大众传媒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根支柱,社会要求 传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讲座 推进对大众传播的研究。如何全面发挥新闻媒介的 179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张隆栋教授功能?如何使新闻媒介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化?如 在该系编辑出版的《国际新闻界》上,连续三期发表何把握新时期受众的特点?如何掌握不同媒介的特 摘译文章《公众通讯的过程、制度和效果》 长?如何在竞争中吸引读者?这些问题成了中国新闻 1979年,广州、上海、北京等地的有关单位开始界急需探索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而以这些 研究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宣伟伯及其代表作《媒介·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传播学,无疑给了人们许多 信息与人》基本内容 启示和新鲜感 1980年1月5日,《人民日报》副总编安岗赴夏 传播学的引进、介绍,在中国新闻界引起较大震 威夷参加美国东西方中心举办的为期十天的亚洲太动。许多新闻工作者开阔了视野,纷纷在这门学科里 平洋地区关于国际政治和大众传播的学术讨论会,寻找新的研究方法但是,绝大部分人对传播学还是 并作学术报告,最后为会议作总结 初次接触,一知半解;少部分人则侧目而视,甚至以 1980年2月,复旦大学新闻系在本科生中开设为传播学就是资产阶级新闻学而持完全排斥的态 了传播学的选修课 度 1981年,复旦大学新闻系编辑出版的《新闻大 学》连载陈韵昭教授的《传播学讲座》。文章阐述了传 的含义、传的发展史、传的构成要素、传通路线与符 二、对传播学基本态度的确立阶段 号传递、传的回馈、传播中的“把关人”等传播学基本 (1982年-1985年) 概念 1981年6月,首篇以传播学为题由复旦大学新 1982年11月23日—25日,我国第一次有关西 闻系居延安所撰的硕士论文《美国传播理论研究》通方传播学的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 过答辩。论文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关于“传播的社会功学院新闻研究所倡议召开,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 能”、“传播的效果”和“美国传播理论产生的土壤”等学、北京广播学院、国际政治学院、厦门大学、暨南大 内容。 学、新华社、《新闻战线》杂志社、《北京周报》社等单 同年还出现了几篇较有深度的文章,注意从西位的代表30多人参加会议。此外,中宣部新闻局 方传播学中引进若干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以分析《百科知识》编辑部、天津师范大学等单位也派代表 我国新闻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如,郑兴东、陈仁风参加了会议。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座谈传 合写的《传播方式的探讨》,刘国胜撰写的《控制原理播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传播学研究的对 在报刊通讯系统中的应用》等。 象、内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第二阶段讨论我们 1981年,复旦大学新闻系77级毛用雄等五位应对传播学采取什么态度。会议最后明确:“既然传 同学,于宣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新闻发布的当播学是一门新科学就应当了解、介绍、分析、研究 天,以复旦大学图书馆和上海市图书馆读者为对象,并提出了“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和自主创 作过一次初始的流程调查 造”的16字研究方针。与会者认为,这次会议开得及 1978年以来,传播学得以在我国重新引进、介时,为今后在我国进行传播学研究解决了一些实际 绍并产生广泛的影响的主要原因有: 问题。表示今后应加强合作,进一步深入系统地开展 (1)改革、开放的政策为传播学研究开了绿灯。传播学研究工作,召开学术讨论会 当时正开始拨乱反正,提出建立四个现代化的宏伟 随后,郑北渭教授在《新闻战线》、张隆栋教授在 日标,学术界人心振奋。为了追回失去的时间,学者《国际新闻界》陈韵昭教授在《新闻大学》杂志上继 们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去。我国新闻界续发表介绍(大众)传播学的文章。系统地介绍传播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指引下,解放思想、摒弃了学在美国产生、发展与演变情况,对美国关于传播学 关门主义,睁开眼睛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作为的主要观点和流派、代表人物、传播模式、研究成果 C1994-2012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新 闻大 学    冬 生广泛的影响 。 传播学 在中国较 为广泛 的介绍 , 则是    年以 后的事 。  ! 年  月 , 复旦大学新 闻系在高年级学 生 中 开设了介绍传播学的选 修课 。    年  月 , 日本东京 大学 新 闻研 究所 的 内 川芳美教授 , 到复旦大 学新 闻系作了题 为 ‘旧 本公众 传播研究 的历史和现状 ” 的讲座 。    年  月 , 中国人 民大 学新闻系张 隆栋教授 在 该系编辑 出版的《国际新闻界 》上 , 连续三 期发表 摘译文章《公众通讯的过程 、 制度和效果 》 。    年 , 广 州 、 上 海 、 北京 等地的有关 单位开 始 研 究传播学 的集大成者 宣伟 伯及其代表 作《媒介 · 信 息与人 》的基本 内容 。    年  月  日 , 《人 民 日报 》副 总编安 岗赴 夏 威夷参加 美国东西方 中心举办 的为期 十天 的亚洲太 平 洋地 区关 于国际政治和大 众传播 的学术讨 论会 , 并作学术报告 , 最后为会议作总结 。    年  月 , 复旦大学新闻 系在本科生 中开设 了传播学的选修课 。   年 , 复旦大学 新 闻系编辑 出版 的《新 闻大 学 》连载 陈韵昭教授 的《传播学讲座 》 。 文章阐述 了传 的含 义 、 传 的发展史 、 传 的构成要 素 、 传通路 线与符 号传递 、 传的回 馈 、 传播 中的 “ 把关 人 ” 等传播学基本 概念 。    年  月 , 首篇 以传播学 为题 由复 旦大学新 闻系居延安所撰 的硕士论文《美国传播 理论 研究》通 过答辩 。 论文 比较全面地 阐述 了关 于 “ 传播的社会功 能 ” 、 “ 传播的效果 ” 和 “ 美国传播理 论产生的土壤 ” 等 内容 。 同年还 出现了几篇较 有深度 的文章 , 注意从 西 方传播学 中引进若干 基本概念与研 究方法 , 以分 析 我 国新闻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 。 如 , 郑兴东 、 陈仁风 合写 的《传播方式 的探讨 》 , 刘 国胜撰写 的《控 制原理 在报刊通讯 系统 中的应用 》等 。    年 , 复 旦大学 新 闻系  级 毛用雄 等 五位 同学 , 于 宣判林 彪 、 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新闻发布的当 天 , 以 复旦大学 图书馆 和 上海 市图书馆读 者为对象 , 作过一次初始 的流程调查 。    年 以 来 , 传播学 得以 在我 国重 新引进 、 介 绍并 产生广泛 的影响的主要原 因有   改 革 、 开放 的政策为 传播学研 究开 了绿灯 。 当时正开 始拨乱反正 , 提出建立 四 个现代 化 的宏 伟 目标 , 学术界人 心振奋 。 为了追 回失去的时间 , 学者 们以 巨 大的热情 , 投入到学术研究 中去 。 我国新闻界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指引下 , 解放思想 、 摒弃了 关 门主 义 , 睁开 眼睛看世界 , 开始 向西方 学习 , 作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国际新闻界的一项重大成果传播 学 , 自然引起 了学者 们的普遍关 注 。  日益发达 和 初具规 模的新 闻事业为 传播学 研究提供 了动力 。 “ 文革 ” 结束后 , 中国的报 纸 、 杂 志 种类大大增加 , 电视 迅速普及 , 新闻 内容也有很大进 步 , 大众传媒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根支柱 , 社会要 求 推进对大众传播 的研 究 。 如何全 面发挥 新闻媒介 的 功 能 如何使新闻媒介从单一功能 向多功能转化 如 何把握新 时期 受众 的特 点 如何 掌握 不同媒介 的特 长如何在竞争 中吸 引读者 这些问题成了中国新闻 界急需探索 的重大理论 问题和实践 问题 , 而以 这 些 问题为主要 研究 内容 的传播学 , 无疑给 了人 们许 多 启示和新鲜感 。 传播 学的引进 、 介绍 , 在中国新闻界引起较大 震 动 。 许多新 闻工作者开 阔了视野 , 纷纷在这门学 科里 寻找新的研究方法 。 但是 , 绝大部分人对传播学 还是 初次接触 , 一知 半解  少部分人 则侧 目而 视 , 甚 至 以 为 传播学 就是资 产 阶级新 闻学 而持 完全 排斥 的态 度 。 二 、 对传播学基本态度 的确立阶段     年一   年    年  月  日一 日 , 我国第一次有关 西 方 传播学 的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 会议 由中国社会 科 学 院新 闻研 究所 倡议 召开 , 复 旦大学 、 中国 人 民大 学 、 北京 广播学院 、 国际政 治学院 、 厦 门大学 、 暨南大 学 、 新华社 、 《新 闻战线 》杂志社 、 《北 京周报 》社 等单 位的代 表  多人参加 会议 。 此外 , 中宣 部新 闻局 、 《百科知识 》编辑部 、 天津师 范大学等单 位也派 代表 参加 了会议 。 会议分 两个阶段 进行 。 第一阶段座谈传 播学 产生的历史背 景和社会条 件 , 传播 学研 究的对 象 、 内容 、 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 第二阶段讨论我们 应对传播学采取什 么态度 。 会议最后 明确  “ 既然传 播学是一 门新科学 , 就应当了解 、 介绍 、 分 析 、 研 究 ” , 并提 出了 “ 系统 了解 、 分析研 究 、 批 判吸 收和 自主 创 造 ” 的  字研究方针 。 与会者认为 , 这次会议开得及 时 , 为今后在我 国进行 传播学研 究解决 了一些 实际 问题 。 表示 今后应加强合作 , 进一步深入系统地 开展 传播学研究工作 , 召开学术讨论会 。 随后 , 郑北 渭教授在《新闻战线》 、 张隆栋教授在 《国际新 闻界 》 、 陈韵 昭教授在《新闻大学》杂志上 , 继 续发表介绍 大 众传播学的文章 。 系统地 介绍传播 学在美 国产生 、 发展与演变情况 , 对美国关于传播学 的主要观点和流派 、 代表人物 、 传播模式 、 研 究成 果 、

新闻大学(98.冬) 社会功能进行客观介绍。之后,有关西方传播学评价岗先生十分感慨地说:“运用科学的方法,采用现代 和介绍的文章不断见诸于各种新闻刊物。从1982年化的统计方法,对一个地区的读者、听众和观众进行 10月至1985年12月在报刊上发表的传播学文章综合考察和研究,这在我国新闻史上还是第一次,是 有82篇,属于介绍和评述的占56.7%以分析研中国新闻事业史上一次突破性的行动。”②1985年 究为主的占43.3%。这些文章的译者和作者达105出版的《北京读者听众观众调查》一书是我国受众 人之多。这说明“大陆第一次传播学讨论会所起的作究的第一本著作 用,不是把传播学研究推向深入,而是在更广的范围 1984年,首都有关新闻单位和教育单位倡议准 内形成传播学介绍和引进的热潮。”①193年,我国备成立传播学研究小组。1985年2月,首都新闻学 内地第一本传播学著作《传播学(简介)》出版。书中会传播学研究组成立 收集汇编了明安香、徐耀魁、张黎、范东生等人写的 1985年6月,复旦大学成立“文化与传播研究 西方传播硏究情况介绍和书籍评价、译文共10篇,中心”,这是我国第一所高校传播学研究机构。 成为风行一时的普及性读物 在中美两国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基础上,我国 1982年以来,我国与国际传播学界的交流活动些新闻理论研究工作者致力于向国内读者提供 亦逐步打开局面。复旦大学新闻系郑北渭等应邀参些有价值的研究材料。这一时期出版了两本重要译 加在美国夏威夷和日本横滨举行的国际传播理论讨著:李启等人翻译的《传播学概论》(1984年)、陈韵 论会。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同美国科学院的高级学昭翻译的《传播学的起源、研究和应用》(1985年) 者交流计划,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世界新闻使西方传播学在中国更大范围内得到传播 研究室主任张黎从1983年3月9日起,在美国进行 1985年6月20日,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传 了为期两个月的学术访问重点考察了美国传播学播学国际讨论会在上海召开,这是在中国大陆举行 理论研究的历史、现状和美国报业的读者工作。1983的第一次有外国学者参加的传播学讨论会。会议着 年6月,美国加利福尼亚洲大学奇科分校传播系主重探讨了新科技的发展对传播媒介的影响,以及对 任祝基滢访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并与部分教师新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这次会议进一步深化了人 座谈.交流了大众传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1984年6们对传播学的认识,也反映出对传播学持疑义的人 月间,美国夏威夷大学新闻系主任路特教授到复旦仍不在少数。但不可否认,在1982年—1985年这一 大学讲授传播学同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传播阶段,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已逐渐深入人 系主任爱德斯坦也来复旦讲学,介绍传播学。美国学 人们把传播学当作一门学科对待的态度的确 者W·赛弗林作为富布赖特计划的一部分到复旦立,其原因与传播学得以在我国重新引进、介绍的背 大学开设传播学课程。北京、上海等地一些新闻单位景是同一的。要使中国的社会主义新闻学和社会主 或新闻系陆续派人去美国、日本等国留学、进修、研义新闻事业能与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 读传播学的基础课程 适应,与世界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给社会带来巨大 1982年春,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宣伟伯和香港中影响的现状相适应,与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 文大学新闻与传播系主任余也鲁应邀访华,先后访活需要相适应,新闻研究者就必须解放思想,把研究 问了广州、上海、北京等地的大学新闻系和新闻研究的视野投入到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不仅把新闻事业 机构。我国领导人曾会见宣伟伯、余也鲁。余也鲁教看作宣传的工具,而且把它和完善经济、科技情报系 授还就“在中国有无进行传播研究的可能”作了一个统、进行大量信息传递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新闻事业 很有启发性的报告 的发展使它和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越来越密切的 这一阶段,新闻界更加重视传播学的理论指导联系,研究者必须重视研究介于新闻学和其他学科 作用。1982年5月,陈韵昭教授被浙江新闻界邀请之间的新闻边缘科学 前往讲授传播学 人们对传播学基本态度的确立,为传播学在中 1982年1月一8月间,在西方传播学采用概率国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是,他们不是对传播 统计方法进行民意调查的启发下,为了解读者、听学作独立的研究,而是抱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 众、观众的需要.为报纸、广播、电视的改革提供依精神,吸取传播学中的“合理内核”以改造新闻学。甚 据,北京新闻学会严格按照随机抽样原则,并采用分至预先设立攻击的靶子,再去了解传播学。当时较有 层抽样法,对北京市337个单位、2629名居民进行代表性的观点是:“传播学在世界上已引起不同程度 了统一问卷调查,全部数据委托北京市计算中心用的重视,我国也有人在研究,并没有这方面的专业。 计算机处理。调查结果均以百分比显示。著名报人安现在尚处于介绍、了解、研究阶段。有的研究者断言 C1994-2012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新 闻大学    冬 社会 功能进行 客观介绍 。 之后 , 有关西方传播学 评价 和介绍的文章不断见诸于各种新闻刊物 。 从    年  月至   年  月在报 刊上发表 的传播 学文章 有   篇 , 属于 介绍和 评述 的占     , 以 分析研 究为主 的占     。 这些文章的译者和作者达   人 之多 。 这说 明 “ 大陆第一次传播学讨论会所起的作 用 , 不是把传播学研究推向深入 , 而是在更广的范围 内形成传播学 内地第一本 传纂 和 引进 的热潮 。 ”     年 , 我国 著作《传播学  简介 出版 。 书中 收集汇编 了明安香 、 徐耀魁 、 张 黎 、 范 东生等人 写 的 西方传播研 究情况介绍和 书籍评 价 、 译 文共  篇 , 成为风行一时的普及性读物 。  ! 年以 来 , 我国与国际传播学界 的交流 活动 亦逐 步打 开局面 。 复旦大学新 闻系郑北渭等应邀参 加在美国夏威夷和 日本横滨举行的 国际传播理 论讨 论会 。 根据 中国社会科学院同美国科学院的高级学 者交流计划 , 中国社 会科学院新 闻研 究所世界新 闻 研究室 主任 张黎从    年  月  日起 , 在美国进行 了为期两 个月的学术访 问 , 重点考察 了美国 传播学 理论研究的历 史 、 现状和 美国报业 的读者工作 。  ! 年  月 , 美国加利福 尼亚洲 大学奇科分 校传播 系主 任祝基澄访 问 中国人 民大学 新闻系 , 并与部分教师 座谈 , 交流了大众传播教学过程 中的问题 。    年  月间 , 美国夏威夷大 学新闻系主任路特 教授到复 旦 大学讲授传播 学 。 同年 , 美 国西雅 图华盛顿大学传播 系主 任爱德斯坦也来复旦讲学 , 介 绍传播学 。 美国学 者  · 赛 弗林作 为富布赖 特计划 的一部分 到复 旦 大学开设传播学课程 。 北京 、 上海等地一些新闻单位 或新闻 系陆续 派人 去美 国 、 日本 等国留学 、 进 修 、 研 读传播学 的基础课程 。    年春 , 美 国著 名传播学 家宣伟伯和香港 中 文大学新 闻与 传播系主任余也 鲁应邀访 华 , 先后访 间了广州 、 上 海 、 北京等地的大学新闻系和新闻研 究 机构 。 我国领导 人 曾会 见宣伟伯 、 余也鲁 。 余也鲁教 授还 就 “ 在 中国有无进行传播研 究的可能 ” 作了一个 很有启发性 的报告 。 这 一 阶段 , 新闻界更加 重视传播学 的理论指导 作用 。   年  月 , 陈韵 昭教授 被浙江新闻界邀请 前往 讲授传播学 。  ! 年  月一 月 间 , 在西方 传播学采 用概率 统计方 法进 行 民意调 查的 启发下 , 为 了解读 者 、 听 众 、 观 众的 需要 , 为报 纸 、 广播 、 电视 的改 革提 供依 据 , 北京新闻学会严 格按 照 随机抽样原则 , 并采用分 层 抽样 法 , 对 北京市  个单 位 、  名居 民进行 了统一问卷调查 , 全部数据 委托北京市计算 中心用 计算机处理 。 调查结果均 以百分 比显示 。 著名报 人安 岗先生十分感慨地 说  “ 运用科学 的方法 , 采用 现代 化 的统计方法 , 对一个地 区 的读者 、 听众和观众进行 综合考察和研究 , 这 在我国新 闻史上还是 第一 次 , 是 中国新 闻事业 史上 一次 突破性 的行 动 。 ”     年 出版 的《北京读 者听众观 众调查 》一书是我国受众研 究的第一本著作 。  ! 年 , 首都有关新 闻单位 和教育单 位倡议 准 备 成立传播学研究小组 。    年  月 , 首 都新闻学 会传播学研究组成立 。    年  月 , 复 旦大学 成立 “ 文 化与 传播研 究 中心 ” , 这是我 国第一所高校传播学研究机构 。 在中美两国学者进 行学术交 流 的基础上 , 我国 一些 新闻理论研 究工作者致力于 向国 内读者提供一 些有 价值 的研究材料 。 这一时期出版 了两本重要译 著  李启等 人 翻译 的《传播 学概 论 》    年  、 陈韵 昭翻译 的《传播学 的起 源 、 研究 和应 用 》   年 , 使西方传播学在 中国更大范 围内得到传播 。    年  月  日 , 上 海外 国语 大学 主办 的传 播学 国际讨论 会在上海 召开 , 这是在 中 国大 陆举行 的第一次有外 国学者参加的传播学讨论会 。 会议着 重探 讨了新科技 的发展对传播 媒介 的影响 , 以 及对 新闻教育提 出的新要求 。 这次会议进一步深化了人 们对传播学 的认识 , 也 反 映出对传播 学持疑 义 的人 仍不在少 数 。 但不可否认 , 在    年一    年这一 阶段 ,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 科已逐渐深 入人 心 。 人 们把 传播 学 当作一 门学科 对待 的态 度 的确 立 , 其原因与传播学 得以 在我国重新 引进 、 介绍的背 景是 同一 的 。 要使 中国的社会主义新闻学和社会主 义新 闻事业能与飞速发展的社会主 义 现代化建设相 适应 , 与世 界科学突飞 猛进 的发展给社 会带来 巨大 影 响的现状相适应 , 与 人们不断增长 的精神文 化生 活需要相适应 , 新闻研 究者就必 须解放 思 想 , 把研究 的视 野投入到一个更 广阔的天地 , 不仅 把新 闻事业 看作宣传 的工具 , 而 且把 它和 完善经 济 、 科技情报系 统 、 进行大 量信息传递工 作紧密联 系起来 。 新闻事业 的发展使它和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越来越密切的 联 系 , 研究者 必须重视研究介 于新 闻学 和其他学 科 之 间的新 闻边缘科学 。 人 们对传播学基本 态度的确 立 , 为传播学 在中 国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 但是 , 他们不是对传播 学作独立的研究 , 而是抱 着 “ 他山 之石 , 可 以攻玉 ” 的 精神 , 吸取 传播学 中的 “ 合理内核 ” 以改造新闻学 。 甚 至 预先设立攻击的靶子 , 再去 了解传播学 。 当时较有 代表性的观点是  “ 传播学在世界上 已 引起不同程度 的重视 , 我 国也 有人 在研究 , 并没 有这方面 的专业 。 现在 尚处 于介绍 、 了解 、 研究阶段 。 有 的研 究者断言 

新闻大学(98.冬) 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传播 1986年5月下旬,全国首届新闻受众研究学术 学以→学理’为重点,新闻学以‘术为重点,新闻学是讨论会召开 站在新闻业务圈子内研究新闻工作的,所涉及的问 1986年,《人民日报》组织全国读者调查,根据 题只是新闻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即传播者单方面的问读者意见调整版面,改进报道内容,对全国报界产生 题。它不是从社会整体上去考察新闻事业也没有或了很大影响 很少将新闻传播的对象——读者、听众、观众列入研 86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建立。 究领域内。暂不去评论此种观点,理应首先感谢他提 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组织《首都 醒我们,应进行新闻学与传播学的比较研究,先把他知名人土龙年展望》调查,经《人民日报》等全国性 们的相似和差别的特征确定下来,更进一步运用唯大报的传播,引起全国受众注目 物辩证法分析其内在的过程,深入到被比较的现象 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广播电视受众的工作略 的本质揭示它的产生和演变规律,从而正确地认识晚于报界,但后来居上 新闻学。"③ 1986年8月,天津广播电视局进行的天津市居 民对广播电视节目需求的调查,样本数达10028人, 、传播学研究的深人与曲折阶段 是我国首次万人大调查。 (1986年-1989年) 1987年6月1988年1月,中央电视台和全国 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级电视台(宁夏、陕西没有 参加)联合进行了全国电视观众调查,共调查24893 1986年,全国第二次传播学研讨会在黄山召人,这是迄今我国受众调查规模最大的一次 开。会议回顺了1982年第一次传播学讨论会以来我 198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国29个省、 开展传播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成果,对国外传播区、市抽样调查 学理论的新发展,对美国传播学派和西欧的批判学 1987年6月—1988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 派两个学派进行分析和评价,对我国普及和发展传广播电影电视部的联合调查组,对中国不发达地区 播学的前景作了讨论和规划。从会议发表的论文农村的广播电视事业进行了综合考察。这次调查对 看,我国学者对西方传播学了解得更深入、更全面事业建设、宣传规模和内容、传播效果(农民现代化 了。会议提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的目标,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农村不发达地 并明确把新闻传播作为今后传播学研究的主攻方区同发达地区有很大的差距 向,决定集中人力撰写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闻传播学 (2)理论性研究 其实,1982年以来,我国传播学研究在系统介 国大陆的传播学者,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绍西方传播学的同时,就出现了探讨建立中国传播法论,对西方传播学理论进行汇集梳理、分析研究 学理论体系和模式的趋势,特别是对西方传播学的弄清来龙去脉,辨明是非,而后写成著作出版。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指出 1986年,居延安的著作《信息·沟通·传播》出 了其局限性,开始思考传播学中国化的问题。黄山会版 议标志着我国传播学真正从介绍走向尝试建立有中 1988年,戴元光、邵培仁、龚炜合著的《传播学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这一新情况激励着我国原理与应用》出版,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本传播学教 学者从应用和理论两个方面对传播学进行认真深入材。 的研究 随着传播学介绍和研究的全面展开,传播学逐 (1)应用研究 步被认可、被接受,我国传播学者开始总结、回顾中 我国的传播学者,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传播实国传播学的发展情况,侧重于对传播学本身的研究 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展大规模的全国或和传播学在中国新闻学研究中的运用,这标志着我 地方的大众传播效果调查和民意调查、受众调查以国传播学已从常识介绍转入到以我为主的研究阶 及一系列专题调查新闻受众调查已形成全国规模,段。这方面的主要论文有:《传播学研究评述》人大 受众研究进入黄金时代,组织受众调查的单位,不仅报刊复印资料《新闻学〗987·2)《关于传播学的几 有学术团体,研究和教育机构,还有党和政府部门,个问题》(《中国新闻年鉴》,1988,P106-107)、《论我 最多的是新闻机构为自身改革而进行的调查。受众国传播研究的得失及新的突破》(《中国新闻年鉴》, 调查成为新闻改革的主旋律。这种研究方法开始从1989,P127)。传播学研究的论文数量不多,但质量 新闻研究机构扩展到新闻单位 有明显提高 C1994-2012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新 闻大 学    冬   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 , 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 究 传播 学 以 ‘学理 ’ 为重点 , 新闻学以 ‘术 ’ 为重点 , 新 闻学是 站在新 闻业务 圈子 内研 究新闻工 作的 , 所涉及 的问 题 只是新闻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即传播者单方面的 问 题 。 它不是从社会整体上去考察新 闻事业 , 也没有或 很少将新闻传播的对象 —读者 、 听众 、 观众列入研 究领域 内 。 暂 不去评论此种观点 , 理应首先感谢他提 醒我 们 , 应进 行新 闻学与传播学的 比较研究 , 先把他 们的相似 和差别 的特 征确定下来 , 更进 一步运 用唯 物辩证 法分析其 内在的过程 , 深入到被 比较 的现象 的本质 , 揭示它 的产生和演变规律 , 从而正确地认识 新闻学 。 ”  三 、 传播学研究 的深人与 曲折阶段   ! 年一    年    年 , 全 国第 二次 传 播学 研讨 会 在 黄 山 召 开 。 会议 回顾 了   年第一次传播学讨论会 以来 我 国开展传播学 教学和科研工作 的成果 , 对 国外传播 学理 论的新发 展 , 对美 国传播学派和 西欧 的批判学 派两个学派进 行分析和评价 , 对我 国普及和 发展 传 播学 的前 景 作 了讨论和规 划 。 从会议 发表 的论 文 看 , 我国学 者对 西方 传播学 了 解得更 深入 、 更全 面 了 。 会议提 出了 “ 建立有中国特色 的传播 学 ” 的 目标 , 并明确 把新 闻传播 作为 今后 传播学 研 究的 主攻 方 向 , 决定集 中人 力撰写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闻传播学 。 其实 ,    年 以 来 , 我国 传播学 研 究在 系统 介 绍西方传播学 的同时 , 就出现 了探 讨建立 中 国传 播 学理论体 系和 模式 的趋势 , 特别是 对西方 传播学 的 理论意义 和实践意义进行 了较为深 刻的分 析 , 指 出 了其局限性 , 开始 思考传播学 中国化的 问题 。 黄 山会 议标 志着我国传播学真正从介绍走向尝试建立有中 国特色 的社会 主义传播学 。 这一新情况激励着我国 学者从应用和理论两个方面对传播学进行认真深入 的研究 。   应用研究 我国的传播学者 , 从 中国 的具体 国情和 传播实 际出发 , 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 开展大规模的全 国或 地方 的大众传播效 果调查和 民意调查 、 受众调 查 以 及一 系列专题调查 。 新闻受众调查 已形 成全国规模 , 受众研究进入黄金 时代 。 组织受众调 查的单位 , 不仅 有学 术团 体 , 研究和教育 机构 , 还有 党和政府 部门 , 最 多的是新 闻机构 为 自身改革而进行 的调查 。 受众 调查 成为新闻改革 的主旋律 。 这种研究方法开 始从 新闻研究机构扩展到新 闻单位 。  ! 年  月下旬 , 全国首 届 新闻受众研 究学术 讨论会召 开 。   年 , 《人 民 日报 》组织全 国读 者调 查 , 根 据 读者意见 调整版面 , 改进 报道 内容 , 对全 国报界产 生 了很大影响 。  ! 年  月 , 中国人民 大学舆论研究所建卒 。    年 , 中国 人民大学 舆论 研究所 组织 《首 都 知名人士龙年展望 》的调 查 , 经《人民 日报 》等全 国性 大报的传播 , 引起全 国受众注 目 。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广播 电视受众 的工作略 晚于报界 , 但后来居上 。    年  月 , 天津广播 电视局进行 的天津市居 民对 广播 电视节 目需求的调查 , 样本数达   人 , 是 我国首次万 人大调查 。    年  月一    年  月 , 中央 电视 台和 全 国  个 省 、 直辖 市 、 自治 区 级 电视台  宁夏 、 陕西 没有 参 加 联合进行 了全 国电视观众调 查 , 共调 查  ! ∀ 人 , 这是迄今我国受众调查规模最大的一次 。    年 , 中央 人 民广播 电台 在全 国  个 省 、 区 、 市抽样调查 。    年  月一    年  月 , 中共 中央宣传部 和 广播 电影 电视部的联合调 查组 , 对 中 国不发达地 区 农 村的广播电视事业 进行 了综 合考察 。 这次调查 对 事业建设 、 宣传规 模和 内容 、 传播效 果 农民现代 化 思 想观念 等方面进行 比较研 究 , 发现农 村不发达地 区 同发达地区 有很大的差距 。  理论性研究 中国大陆 的传播学者 , 运用 科学的 世界观和 方 法论 , 对西方传播学 理论进行 汇集梳理 、 分 析研究 , 弄清来龙去脉 , 辨 明是非 , 而后写成著作出版 。  ! 年 , 居延安的著作《信息 · 沟通 · 传播 》出 版 。  年 , 戴元光 、 邵培 仁 、 龚炜 合著 的《传播 学 原理 与 应用 》出版 , 这 是 中国大 陆第一 本 传播学 教 材 。 随着 传播学介 绍和 研究 的全面展 开 , 传播 学逐 步被 认可 、 被接受 , 我国传播学 者开始 总结 、 回 顾 中 国 传播学的发 展情况 , 侧重于对传 播学本 身的研究 和传播学在 中国新闻学研 究中的运 用 , 这 标志着我 国传播学 已从 常识 介绍转 入到 以 我 为 主 的研 究阶 段 。 这方面 的主要论文有  《传播学研究评述 》 人 大 报刊 复印资料《新闻学 》    ·  、 《关于传播学的几 个 问题 》《中国新闻年鉴 》 ,    ,   一   、 《论我 国传播研 究的得失及 新的突破 》 《中国新 闻年 鉴》 ,   ,    。 传播学研 究的论文数量 不多 , 但质量 有明显提高 。

新闻大学(98.冬) 1989年发生“六四”风波期间,新闻界的作用令 不过,在1989-1992年这一时期,中国大陆还 人注目。之后,新闻界认真反思并引申出对传播学的是出版了一批传播学著作。190年,中国人民大学 批判。 出版社出版了沙莲香主编的《传播学—一以人为主 在分析一些新闻单位为何在一段时间里迷失方体的图像之迷》。它由各个学科的学者集体写作,体 向时,有人指出新闻界搞自由化的两个特点:多元现了一种整体的学术优势。1990年,范东生、张雅宾 化、中性化。多元化即“他们鼓吹报刊、通讯社、广播、的《传播学原理》出版。周晓明的《人类交流与传播 电视的功能或任务是多方面的:宣传政策、反映舆出版。1990年起,江苏人民出版社和南京大学出版 情、舆论监督、传播知识、交流信息、娱乐消遺、提供社联合推岀《当代传播学丛书》,其中包括张学洪主 服务、介绍商品等等。他们这样讲,你不能说这样多编的《舆论传播学》,邵培仁主编的《经济传播学》 种功能和任务没有道理,确实有多种功能,多种任《政治传播学》、《艺术传播学》、《教育传播学》、《新闻 务,也确实应当发挥多种作用。但问题在于他们这样传播学》等。这些著作试图在吸取西方传播学理论成 做的目的和结果,就是把报刊、广播、电视等的主要果同时,注意从中国文化中发掘材料,而且尝试采用 任务,主要功能即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将传播理论与社会政治和教育领域联系起来,显示 都冲淡以至冲掉了,淹没在多种功能和多种作用的出传播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取向。然而,这些著作只是 汪洋大海中了。……总之,他们的目的是用多种多样中国传播学者在上一阶段研究成果的总结。 的要求和功能来冲淡以至淹没党领导下的报纸、通 1991年4月2日,“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受众研 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的主要性质、主要任务和主究会”在广州宣告成立(现在该会改名为“中国广播 作用。”中性化即“他们宣传一种理论,给新闻事业电视学会受众研究会”)。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研究 定出一个定义,既不是酸性,也不是碱性,而是一个广播电视受众的学术团体 中性的定义。具体说,把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电 这一时期受众调查的数量比上一阶段明显 视台通通叫做‘传播媒介’。你不能说这些新闻工具少但开展了几次有代表性的受众调査:亚运会宣传 不是‘传播媒介’。这个中性定义是各种不同阶段、不效果调查、广播电视“海湾战争”报道效果调查 同利益集团、不同政治集团都可以接受的,这么一个 1990年,我国新闻媒介对在中国举行的第十 定义,能解决什么问题呢?这等于说报纸是新闻纸一届亚运会宣传报道的规模声势之大、影响面之广,为 样,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它只能说明,这个中性定近年来所罕见。首都8家新闻单位和新闻舆论研究 义是为了回避新闻工具的阶级性和政治倾向性。因机构的调研人员,及时抓住了这个有利的时机,对我 为问题的实质在于,传播什么,为谁传播,由谁传播,国亚运宣传的社会效果,展开了以着重反映亿万人 怎样传播这里不可避免的因立场不同而不同。不同民对亚运心态的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受众调 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不可避免的表现政治倾向查。以这些调查报告汇集成册并公开出版发行的题 性。”那些‘传播媒介’的鼓吹者,虚伪地掩盖他们的为《中国社会心理的轨迹》书,“从一个侧面记录了 目的,宣扬所谓‘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来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民心、民情和民意”(见该书“编 骗群众。”4 者的话”),客观、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了亚运前后 这里所说的“一种理论”,无疑是指传播学;而对亿万中国人民的社会心态,同时也对造成这种宣传 新闻媒介多种功能的探讨,无疑是在传播学的指导效果的内在机理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解释,为中国 下展开的。在此气候下,传播学研究举步唯艰 受众调查树了一座里程碑。此次亚运宣传效果调查 不仅把我国受众调查的质量和水平大大提高了 四、传播学研究走出低谷阶段 步,而且也使中国新闻传播受众研究取得了令人瞩 (1990年-1992年) 日的学术研究成果。尤其是这次调查在研究方法、问 卷设计、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法的突破和创新 在我国受众调查的历史上都属首次。本次调查不 1989年下半年开始中国传播学跌入低谷。黄首次把调查对象扩大到小学生及他们的家长,而且 旦、韩国飚曾对我国的主要新闻学杂志上发表的传首次把在华的外籍和香港受众列入了调查对象之 播学论文作内容分析,发现1981-1996年间,这些内,用英文问卷了解他们对外语节目的视听行为、态 刊物中的传播学文章形成两个高峰时期即1985年度及评价在研究方法上,首次对受者(受众)和传者 到1988年和1993年到1996年两个时期,而1989(参加亚运宣传的记者)同时进行调查。在资料的测 年至1992年则为低谷时期 度上,首次对问卷作信度和效度分析。在资料分析的 C1994-2012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新 闻大 学    冬    年 发生 “ 六 四 ” 风波期 间 , 新闻界的作 用令 人注 目 。 之后 , 新 闻界认真反 思并引 申出对传播学的 批 判 。 在分析一些新 闻单位为何在一段时间里迷 失方 向时 , 有人 指出新 闻界 搞 自由化 的两个 特点  多元 化 、 中性 化 。 多元化 即 “ 他们鼓 吹报 刊 、 通讯社 、 广播 、 电视 的功能 或任 务是多 方面 的  宣传政 策 、 反映 舆 情 、 舆论监 督 、 传播 知识 、 交流信 息 、 娱 乐消遣 、 提 供 服务 、 介绍商品等等 。 他 们这样讲 , 你不能说这 样多 种 功能 和任 务没 有道理 , 确 实有 多种 功能 , 多种 任 务 , 也确实应当发挥多种作用 。 但问题在于 他们这样 做 的 目的和 结 果 , 就是把报 刊 、 广播 、 电视等 的主要 任务 , 主要功能即宣传党和政 府的路线 、 方针 、 政策 , 都冲淡 以至 冲掉 了 , 淹没在多种功能和 多种作 用的 汪洋大海 中了 。 … … 总之 , 他 们的 目的是用多种多样 的要求和功 能来冲淡 以至 淹没党 领导 下的报纸 、 通 讯社 、 广播 电台 、 电视 台的主 要性 质 、 主 要任务和 主 要作用 。 ” 中性化即 “ 他们宣传一种理论 , 给新闻事业 定出一个定 义 , 既不是酸性 , 也 不是碱性 , 而是 一个 中性 的定义 。 具体说 , 把 报纸 、 通讯社 、 广播 电台 、 电 视台通通 叫做 ‘传播媒介 ’ 。 你不能说这些新闻工具 不是 ‘传播媒介 ’ 。 这个中性定义是各种不同阶段 、 不 同利益集团 、 不同政治集团 都可以 接受的 , 这么 一个 定义 , 能解决什 么问题呢 这 等于说报纸是新闻纸一 样 , 它不能解决任何 问题 。 它只 能说明 , 这个中性定 义是为了回 避新闻工具的阶级性和政治倾 向性 。 因 为问题的实质在于 , 传播什么 , 为谁传播 , 由谁 传播 , 怎样传播 。 这里不可避免的因立场不同而不同 。 不同 的阶级 、 阶层 、 社会 集团 , 不 可避免 的表 现政 治倾 向 性 。 ” “ 那些 ‘传播媒介 ’ 的鼓 吹者 , 虚 伪地掩盖他们的 目的 , 宣扬所谓 ‘真 实性 ’ 、 ‘客观性 ’ 、 ‘公正性 ’ , 来欺 骗群众 。 ” 这里所说的 “ 一种理论 ” , 无疑是指传播学  而对 新闻媒介 多种功能的探讨 , 无疑是 在传播学 的指导 下展 开的 。 在此气候 下 , 传播学研究举步 唯艰 。 四 、 传播学研究走出低谷阶段    年一   年  年 下半年开 始 , 中 国传播学跌 入低谷 。 黄 旦 、 韩 国庵曾对我 国的主 要新闻学 杂志上发表 的传 播学论 文作 内容分 析 , 发现   一  年 间 , 这 些 刊物中的传播 学文章形成两 个高峰时期 , 即    年 到    年和  年到   年 两个 时 期 , 而     年至   年则为低谷时期 。 不过 , 在  一  年 这一 时期 , 中国大 陆还 是 出版了一批传播学著作 。   年 , 中国人 民大学 出版社 出版 了沙莲香主编 的《传播学— 以 人为主 体 的图像之迷 分 。 它由各 个学 科的学 者集体写作 , 体 现 了一种整体 的学术优势 。  年 , 范东生 、 张雅宾 的《传播学原理 》出版 。 周晓明的《人类 交流与传播 》 出版 。  。 年起 , 江苏 人 民出版社和南 京大学 出版 社 联合推 出《当代传播 学丛书 》 , 其 中包括 张学洪 主 编的 《舆论 传播 学 》 , 邵 培 仁主 编 的《经 济传 播学 》 、 《政治传播学 》 、 《艺术传播学 》 、 《教育 传播学 》 、 《新 闻 传播学 》等 。 这些著作试 图在 吸取西方传播学理论成 果同时 , 注意从 中国文化 中发掘材料 , 而 且尝 试采用 将传播理论 与社会政治和 教育领域联 系起 来 , 显示 出传播社 会学 研究领域 的取 向 。 然而 , 这 些著作只是 中国传播学者在上一阶段研究成果 的总结 。    年  月  日 , “ 中国广播 电视 学会 受众研 究会 ” 在广州宣告 成立 现 在该会改 名为 “ 中国广播 电视学会 受众研 究会 ”  。 这是我 国第一个专 门研 究 广播 电视 受众 的学 术团体 。 这 一 时期受 众调 查 的数量 比上 一 阶段 明显减 少 。 但开展 了几次有代表性的受众调查  亚运 会宣传 效果 调查 、 广播 电视 “ 海湾 战争 ” 报道效果调查 。  。 年 , 我 国新 闻媒介对在 中国举行的第十一 届亚运会宣传报道 的规模声 势之大 、 影 响面之广 , 为 近年来所罕见 。 首 都  家新 闻单位 和新 闻舆 论研 究 机构的调研人员 , 及时抓住 了这个有利的时机 , 对 我 国亚运宣 传的社会效果 , 展开 了以 着重 反映亿万 人 民对亚运 心态 的多侧 面 、 多层 次 、 多角度的 受众调 查 。 以这些调查报告汇集成册并公开 出版发行的题 为《中国社会心理的轨迹 》一书 , “ 从一个侧面记录 了 这一特定历史时期 的民 心 、 民情和民意 ”  见该 书 “ 编 者的话 ”  , 客观 、 真 实 、 准确 、 全面地反映 了亚运前 后 亿万 中国人 民的社会心 态 , 同时 也对造 成这种 宣 传 效果的 内在机理 作出 了科 学的分 析和解释 , 为 中国 受众调查树了 一座 里程碑 。 此次亚运宣 传效果调查 , 不仅把 我 国受众调 查的 质量 和水 平大 大提高 了一 步 , 而且也使 中国新 闻传播受众 研究取得 了令 人瞩 目的学术研究成果 。 尤其是这次调查在研究方法 、 问 卷设计 、 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法的突破和创新 , 在我国受众调查的历史上都属 首次 。 本 次调 查不但 首次把调查对象 扩大到小学 生及他 们的家长 , 而 且 首次把 在华 的外籍 和香港 受众 列入 了调 查对 象之 内 , 用英文问 卷 了解他们对外语节 目的视听行为 、 态 度及 评价 。 在研究方法上 , 首次对受者  受众 和传者  参加亚运宣传的记者 同时进行调查 。 在 资料 的测 度上 , 首次对问卷作信度和效度分析 。 在 资料分析的

新闻大学(98.冬) 29 方法上,首先采用了社会统计中高层次的多元相关 分析方法以及传播研究中最理想的调查分析方法 路径分析方法。另外,这次调查还首次应用线性结构 五、传播学掌科地位确立阶段 方程式模型研究广播电视宣传效果。 (1993年-1998年) 虽然1989年下半年以来,我国传播学因受批判 而受到较大影响,但许多学者此时正埋头著书立说 1992年中国传播学研究开始逐渐走出低谷, (1992年在中国出版了一大批传播学著作),一些学1993年第三次全国传播研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 者则以科学的态度来为传播学申辩。例如,1990年传播学研究进入新阶段。会议回顾总结了传播学研 第4期《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发表了题为《西方新究的经验教训,就如何使传播学本土化提出四条齐 闻传播有哪些可供借鉴》的文章。作者指岀:“如果因头并进的研究途径,这可以说是我国传播学研究的 为西方传播理论中的穊念、范畴的中性抽象作用难新规划,为此必須注意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 以把握,易受其影响,于是就把其中符合科学抽象的结合,全面吸收、引进西方传播学与自主创新相结 东西也一齐抛掉,那样就不可取了。”而是需要“介绍合。一些学者重新梳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探讨传播 和借鉴西方新闻学中一些符合我国新闻事业需要的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开展受众调查、用传播学理论研 观念和信息观念、新闻反馈观念和受众观念等。” 究中国的现实问题等,中国传播学研究由此全面展 在争论中,新闻理论界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开。在随后连续定期召开的两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 传播学有了更加正确的评价和准确的理解,传播学上所提交的会议论文,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传播学 的研究又逐渐热闹起来。1992年,中国传播学开始研究成果与努力方向。这一时期,科技对传媒的影响 走出低谷,逐渐趋向活跃。与前面三年相比,传播理和国际传播研究,成为两个研究热点 论研究有所发展,出版了八部专著。1992年,传播理 1993年,我国传播学研究成果比较突出。第三 论研究重点是传播信息接受者即受众的研究。1992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的研究选题,标志着中国的传 年发表的有关论文中,有几篇文章已转向人际传播,播学正进入各具体的研究领域进行探索。5月25日 特别是有关利用电话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30日,第三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 促使中国传播研究走出低谷的主要原因: 开。来自全国22个新闻研究、新闻教育和新闻宣传 (1)小平同志南巡发表重要讲话再次解放了人单位的35名代表出席了这次学术讨论会,共提交论 们的思想。十四大的召开确定了要发展社会主义市文34篇。这次学术讨论会回顾了1982年和1986年 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界又遇到两次传播学研讨会以来,我国传播学的进展情况,并 一次很好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中国新闻事业又跃结合近几年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紧紧围绕“新闻传播 上了新台阶〔工作重心转移、管理体制改革、新闻媒与改革开放”这一中心议题,就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 介的功能扩大、新闻竞争加剧等)。市场经济的特征播理论体系、传播理论如何为新闻传播实践服务 是开放性,作为反映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之一的新以及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受众本位、大众文化、跨国 闻如仍处于封闭状态,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建设社会传播等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热烈的探讨。与 主义新闻学如同其他学科一样,需要吸收世界优秀会者认为,10多年来,我国传播学研究取得了很大 的思想文化成果 成绩,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研究队伍不够壮大 2)传播学原理被广泛运用于新闻学科,传播学研究课题尚待展开,新闻宜传单位研兗传播学的很 从常识介绍、评介转入到了以我为主的研究阶段。十少,多数新闻期刊对传播学宣传不够。与会者呼吁重 多年来,传播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信息的概念、视传播学研究、并希望对其他学科特别是新闻界有 媒介的概念、受众的概念、反馈的概念,都已在新闻所推动,进一步繁荣传播学的研究。经过讨论,与会 实践、研究乃至决策领域得到广泛普及和运用,传播者认为,所谓建立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就是 学中的一些重要方法,如间卷设计、抽样调查、定量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为中国实践服务,研究和借蓥外 分析等,在新闻传播和其他领域越来越得到重视。传国传播理论,概括和总结中国的传播观念与实践,并 播学中的一些应用学科,如大众传播学、公共关系学以中国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建立自己的传播理论体 在中国发展迅猛,并在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中发系。为此,与会者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一是系统研 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究国外传播学的主要学派,摒弃其错误的观点和繁 杂无用的成份,吸收借鉴其科学性研究成果。二是 认真总结中国悠久的传播历史和丰富的传播思想 C1994-2012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新闻 大 学    冬  方 法上 , 首 先采用 了社 会统计 中高 层次 的多元 相 关 分 析方法 以 及传播研究 中最理想 的调 查分 析方法 , 路径分析 方法 。 另外 , 这 次调查还 首次 应用线性结 构 方程式模 型研究广播电视宣 传效 果 。 虽然   年下半年以 来 , 我 国传播学 因受批判 而受到较 大影响 , 但许多学者此 时正 埋 头著书 立说    年在 中国 出版了一大批 传播学著作  , 一些学 者则 以科学 的态度 来为传播学 申辩 。 例如 ,   年 第  期《中国广播 电视学 刊》上 发表 了题为 《西 方新 闻传播有哪些可供 借鉴 》的文章 。 作者指出  “ 如果因 为西方传播理论中的概念 、 范畴的 中性 , 抽象作用难 以把握 , 易受其影 响 , 于是就把其中符合科学抽象的 东西也一齐抛掉 , 那样就不可取 了 。 ”而是需要 “ 介绍 和借鉴西方新 闻学 中一些符合我国 新闻事业需要 的 观念和 信息观念 、 新 闻反 馈观念和 受众观念 等 。 ” 在争论 中 , 新闻理论界本 着实事求 是的精神 , 对 传播学有 了更加 正 确的评价和 准 确的理解 , 传播学 的研 究又 逐渐热闹起来 。   年 , 中 国传播 学开 始 走 出低谷 , 逐 渐趋向活跃 。 与前 面三年相 比 , 传播理 论研究有所 发展 , 出版了八部 专著 。   年 , 传播理 论研 究重点 是传播信 息接受者 即受众的研 究 。  年发表的有 关论文 中 , 有几篇 文章已 转向人际传播 , 特别是有关 利用电话媒介进行 的信 息交流 活动 。 促使 中国传播研究走 出低谷的 主要原 因    小平同志南巡发 表重要讲 话再 次解 放 了 人 们的思想 。 十四大 的召开确定 了要发展社会 主义市 场 经济 , 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新 闻界又遇 到 一次很好 的契机 , 抓住这个契机 , 中国新 闻事业 又 跃 上 了新台 阶工 作重心转移 、 管 理体 制改革 、 新 闻媒 介的功能扩大 、 新 闻竞争加剧等 。 市场经济 的特征 是开放性 , 作为反映 经济基础的 上层建筑 之一 的新 闻如仍处于封闭状态 , 这 显然是行不通 的 。 建设社会 主 义新 闻学如同其他学 科 一 样 , 需要 吸收世界优 秀 的思 想文化成果 。   传播学原理被广泛运用于新闻学科 , 传播学 从常识介绍 、 评介转入到 了以我为主 的研 究阶段 。 十 多年来 , 传播学 中的一些重 要概念 , 如信 息的概 念 、 媒介 的概 念 、 受 众的概念 、 反馈 的概念 , 都 已 在新闻 实践 、 研 究乃 至决 策领域得到 广泛普及 和运 用 , 传播 学 中的一 些重要方法 , 如 问 卷设计 、 抽样 调查 、 定量 分析等 , 在新 闻传播和 其 他领域越来越 得到重 视 。 传 播学 中的一些应用学科 , 如大众 传播学 、 公共关系学 在 中国发展迅猛 , 并在现代 化建设和 市场经 济 中发 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 五 、 传播学学科地位确立阶段   年一    年    年 中国 传播 学研 究 开 始逐 渐 走 出低谷 ,  年第三 次全国传播研讨会 的召 开 , 标志着我 国 传播学研究进入新阶段 。 会议 回顾总结 了传播学研 究 的经验 教训 , 就如何使 传播学本 土化提 出四 条齐 头并进 的研究途径 , 这 可以 说是我 国传播学研 究 的 新规 划 , 为此 必须注意 基础 理论研 究与应用研 究相 结 合 , 全面 吸 收 、 引进 西方 传 播学 与 自主 创新 相结 合 。 一 些学者重新梳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 探讨传播 学 的基本研 究方法 、 开展受众调查 、 用传播学理论研 究 中国的现实 问题等 , 中国传播学 研究 由此全 面展 开 。 在随 后连续 定期 召开 的两次全 国传播学研讨会 上所提交的 会议 论文 , 集中反映 了这一 时期 传播学 研 究成果 与努 力方 向 。 这一时期 , 科 技对 传媒 的影 响 和 国际传播 研究 , 成为两个研究热点 。  年 , 我 国传播 学研 究成果 比较 突出 。 第 三 次全 国传播 学研讨会 的研究选题 , 标志 着中国 的传 播学 正进 入各具体 的研 究领域进行探索 。  月  日 一  日 , 第三 次全 国 传播 学研 讨 会 在厦 门大 学 召 开 。 来 自全国  个新闻研究 、 新 闻教育和新 闻宣传 单位的  名代表 出席 了这次学术讨论会 , 共提 交论 文  篇 。 这次学术讨论会 回顾 了  ! 年和   年 两次传播学研讨会以 来 , 我 国传播学 的进展情况 , 并 结合近几 年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 紧紧围绕 “ 新闻传播 与改革开放 ” 这一 中心议题 , 就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 播理 论体 系 、 传播 理论 如何 为新 闻传播 实践 服务 , 以 及传播 学的基本概 念 、 受 众本位 、 大众 文化 、 跨 国 传播等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 了深入 、 热烈 的探讨 。 与 会者认 为 ,  多年 来 , 我国 传播学 研究取 得 了很大 成绩 , 但也 存在着明显 的不足  研究 队伍 不够壮 大 , 研 究课题 尚待展 开 , 新 闻宣传单位研 究传播学 的很 少 , 多数新闻期 刊对传播学 宣传不够 。 与会者呼 吁重 视 传播学研 究 、 并希望 对其他学科 特别是 新闻界有 所推动 , 进一步繁荣传播学 的研究 。 经过 讨论 , 与会 者认 为 , 所谓建立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 , 就是 要从 中国实际 出发 , 为中国实践服务 , 研究和借鉴外 国传播理 论 , 概括和总结中国的传播观念与实践 , 并 以 中国大众 喜闻乐见 的形式 建立 自己 的传播理论体 系 。 为此 , 与会者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一是 系统研 究国外传播 学的主要学 派 , 摒弃其 错误 的观点和繁 杂无用的成份 , 吸收 借鉴其科学性研究成果 。 二是 认真总结 中国悠久 的 传播历 史和 丰富的传播 思 想 、

新闻大学(98.冬) 传播经验。三是调查研究我国传播事业的现状和问巨大的冲击,带来了思想解放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 题。四是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需要,开系问题,自大范围引进传播学十多年来,中国学者时 展传播学主要课题的研究 有涉及,但一直未能够深入探讨。1996年,从各方面 94年发表的关于传播学研究的论文较多。有情况(如传播媒介的空前发展、传播学的一定普及 的文章认为要加强传播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以避免学术界和实践者的期待)看,较为深入、科学地探究 西方传播学出现过的理论误区;有的探讨了传播学这一课题已成必需,时机亦相对成熟。1996年出现 研究中实证方法在中国的应用问题;介绍和研究国了一些这方面的论文,例如中国新闻学院李启教授 外传播学理论的文章,则多有较新的内容,例如传播的《试论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定位》(《新闻与传播研 学批判学派的思想渊源和理论辨析,传播学研究中充》1996年第一期)。5月8日,复旦大学与解放日报 的仪式派,传媒与沟通的悖论,符号活动的社会渊源社联合主办的《新闻大学》编辑部邀请本院部分师生 和基础,传播学方法论问题,大众媒介与社会关系的与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系教师,就“新闻学与传播学 动态平衡与结构,受众主体和受众接受理论再传播的关系问题,举行了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在对新 理论等等。出现了若干关于传播学中国化的文章,闻学与传播学的研究作了一番简单回顾的基础上, 其中三篇探讨了中国古代先哲语录,民间谚语格言分析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区别,着重探讨了传播学 中的传播原理;有的文章论证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不会取代新闻学,并预测中国新闻学发展的前景, 组织传播学的必要性;还有的认为,中国新闻学研究就如何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提出建议。虽然没 应转入以大众传播研究为主的阶段。 有得出统一的结论性意见,但是,从中大家都感觉到 1995年发表的传播学论文比往年多,涉及的问传统新闻学教学与研究的困境,更看到传播学在我 题也更为广泛,包括传播学本土化、传播学与传播业国已站住了脚跟。正是这一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 的互动、传播功能、传媒的五大特征、传播的受众因准,原新闻学由二级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并定名为 素和受众心理特征、美国传播学中的功利主义、传播新闻与传播学。 学批判学派、沉默的螺旋理论、跨文化传播、传播心 1997年4月22日,第五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 理、心理实验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等。有的文章对传在杭州大学召开。会议以“传播与经济发展”为主题 播学学科建设提出一些建议:1、更多地借鉴传播学来自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的60余名传播学界的专 批判学派的方法和观点;2、加强对最根本的传播现家学者,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演讲与讨论。他们不时游 象——语言和其他符号交流的研究。加强对思维与离于设定的主题之外,转向思考学科建设本身所存 信息传播关系的研究;3注意其他与传播学相关学在的方法和规范等问题,表现出一种深切的反思意 科的发展特别是当代文化的发展;4、把传播学研究识,这恰好表明我国传播学界正在向健康方向发展 建立在不同文化传播史的深刻理解之上 以往的研究确实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例如缺少方法 6月26日至30日,全国第四次传播学研讨会可靠的定量研究成果;对自己所提出的概念、术语缺 都召开。会议以“传播与发展”为主题,着重研讨少缜密的定义;对提出理论的科学过程不甚尊重;缺 传播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交流国少逻辑的、思辩的或可证伪、可检验、可操作的程序; 内外传播与社会发展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可以许多概念只是描述的,而非分析的,等等。由此可见, 看出,此次会议旨在推动中国传播学界以社会学的中国的传播学研究仍需全力呼唤学术的规范化 广阔视野,结合中国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实际从事 作者为新闻学硕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师) 研究。这也反映出传播学对社会文化领域影响日益 注释 广泛,说明传播学研究的外在需要不断加强。 ①《对中国大陆传播研究的思考》,吴文虎,暨南 自193年起中国传播学走出研究低谷,特别是学报晢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P129 1993年、1995年连续召开的两次全国传播学研讨 ②《传播学在中国大陆的历史沿革及走向》,刘 会,总结了我国传播学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新阶段的海贵,《新闻大学》91年秋季号,P10; 努力方向,共同讨论了一些问题,中国传播学全面走 ③《面向未来改革新闻教育》,《中国新闻年鉴》 向活跃,渐成气候 1985年,P44 新闻学界将传播学引进、介绍到我国以后,传播 ④《新闻舆论界的作用令人深思》,中国新闻年 学与传统新闻学产生了碰撞,给理论界和实践界以鉴1990,P71 C1994-2012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新 闻大学   冬 传播经验 。 三是调查研究我国传播事业的现状和问 题 。 四 是结合中国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需要 , 开 展传播学主 要课题的研究 。  年发表的关于传播学研究的论 文较 多 。 有 的文章认为要 加强传播学基础理论 的研究 , 以 避免 西方传播学 出现过 的理论误 区  有的探讨 了传播学 研究中实证方 法在 中国的应用 问题  介绍 和研究 国 外传播学理论 的文章 , 则多有较新的 内容 , 例如传播 学 批判学派的 思 想渊源和理论辨析 , 传播学 研究 中 的仪式 派 , 传媒与沟通 的悖论 , 符号活动的社会渊源 和基础 , 传播学方法论 问题 , 大众媒介 与社会关 系的 动 态平衡与结构 , 受众主体和受众接受理论 , 再传播 理论 等等 。 出现 了若干关于传播学中国化的文章 , 其中三篇探讨 了中国古代先哲语录 , 民间谚语格 言 中的传播原理 ;有的文章论证 了建立有 中国特色 的 组织传播学的必要性 ;还有的认 为 , 中国新闻学研 究 应转入 以 大众传播研 究为主 的阶段 。 1 9 9 5 年发表的传播学论文 比往年 多 , 涉及 的问 题也更为广泛 , 包括传播学本土化 、 传播学与传播业 的互动 、 传播功能 、 传媒的五大特 征 、 传播的受众 因 素和受众心 理特征 、 美国传播学 中的功利主义 、 传播 学批判学 派 、 沉默 的螺旋 理论 、 跨文化传 播 、 传播 心 理 、 心理实验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 等 。 有的文章对传 播学学科建设 提出一些建议 :1 、 更 多地借鉴传 播学 批判学 派的方 法和观点 ;2 、 加强对 最根本的传 播现 象—语言和其他符号交流 的研究 。 加强对思 维与 信 息传播关 系的研 究 ;3 、 注意其他 与传播学相 关学 科 的发展特别 是当代文化 的发展 ;4 、 把传播学 研究 建立在不同文化传播 史的深刻理解之上 。 6 月 26 日至 30 日 , 全 国第四 次传播 学研讨 会 在成都召开 。 会议 以 “ 传播与发展 ”为主题 , 着重研讨 传播在国家政 治 、 经济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 交流国 内外传播与社会发 展的研究成果 与发展趋势 。 可以 看 出 , 此次会议 旨在 推动 中国传播 学界以 社 会学的 广 阔视野 , 结合 中国大 众传播与社 会发展实际 从事 研究 。 这也反映出传播学对社会文化领域影响 日益 广泛 , 说 明传播学研究的外在需要不断加强 。 自 1 993 年起 中国传播学走出研 究低谷 , 特别是 1993 年 、 1 9 9 5 年连 续 召开 的两次 全 国传播 学 研讨 会 , 总结 了我 国传播学 的发展历程 , 提 出了新阶段的 努力方 向 , 共 同讨论 了一些问题 , 中国传播学全面走 向活跃 , 渐成气候 。 新闻学界将传播学引进 、 介绍到我国以后 , 传播 学 与传统新闻学产 生了碰 撞 , 给理 论界和实践 界以 巨大的冲击 , 带来 了思 想解放 。 新 闻学 与传播学 的关 系 间题 , 自大范 围引进传播学十多年来 , 中国学 者时 有涉及 , 但一直未能够深入探讨 。 1 9 9 6 年 , 从 各方面 情况 (如传播媒 介的空前发展 、 传播 学的一 定普及 、 学术界 和实践者的期待 )看 , 较为深 入 、 科学地探 究 这一课题 已成 必需 , 时机亦相 对成熟 。 1 9 9 6 年 出现 了 一些 这方面 的论 文 , 例如 中国新闻学 院李 启教授 的 《试论 传播学与 新闻学 的 定位 》( 新 闻 与传 播研 究 》199 6 年第一期 ) 。 5 月 8 日 , 复旦大学与解放 日报 社联合主办的《新 闻大学 》编辑部邀请 本院部分师生 与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系教师 , 就 “ 新闻学与传播学 的关系 ” 问题 , 举行了一次学术研 讨会 。 会议 在对新 闻学 与传播学 的研 究作 了一番简 单 回顾 的基础上 , 分析 了新闻学与传播学 的区 别 , 着重探 讨 了传 播学 会不会取代新闻学 , 并预测 中国新 闻学发展 的前景 , 就如何发展有 中国特色的传播学提出 建议 。 虽然没 有得 出统一 的结论性意见 , 但是 , 从中大家都感觉到 传统 新闻学教学与研 究的困境 , 更看 到传播学 在我 国 已站住 了脚跟 。 正是 这一年 , 经 国家有关 部门批 准 , 原新闻学 由二级学 科提 升为 一级学 科 , 并定名为 新 闻与传播学 。 1 9 9 7 年 4 月 2 日 , 第 五次 全 国传播 学研讨 会 在杭州大学 召开 。 会议 以 “ 传播与经济发展 ” 为主题 , 来 自大陆 、 香 港 、 台湾 三地 的 60 余名 传播学 界的专 家学者 , 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演讲 与讨论 。 他 们不时游 离于设定的 主题之 外 , 转 向思 考学科 建设本 身所存 在的方法和规 范等问题 , 表现出一 种深切 的反思意 识 , 这恰好表明我国传播学界正在向健康方 向发展 。 以往 的研 究确实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 例如 , 缺少方法 可靠的定量研 究成果 ;对 自己所提出的概念 、 术语缺 少填密的定 义;对提出理论的科学过程 不甚尊重 ;缺 少逻辑 的 、 思辩的或可证 伪 、 可检验 、 可操作 的程序 ; 许多概念只是描述 的 , 而非分析的 , 等等 。 由此可见 , 中国的传播学研 究仍需全力呼唤学术 的规范化 。 ( 作者为 新闻学硕士 , 复旦 大 学新 闻学院教师) 注释 : ¹ 《对中国大陆传播研究的思 考》 , 吴文虎 , 暨南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 94 年第 2 期 , P 1 29 ; 《传播学在 中国大 陆的历史 沿革及走 向》 , 刘 海贵 , 《新闻大学 》91 年秋季号 , P l o ; 《面向未来改革 新闻教育 》 , 《中国新闻年鉴 》 19 85 年 , P 4 4 ; 《新 闻舆论界的作 用令人深 思 》 , 中国新 闻年 鉴 1 990 , P 7 1 。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