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社会接触和国家印象 以刻板印象为研究视角 廖圣清景杨张帅 内容提要本研究分析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精许多有关(刻板)印象的研究,从不同文化中 确新闻报道课题组《上海市大学生的共和国印的印象硏究,转移到探索“人们对自己有何想 象和记忆》调查数据,以上海大学生为研究对法”的问题,而非“人们对其他人有何想法” 象,以大学生的国家印象为研究主题,首次对的疑问(李少南,2005)。 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国家印象及其影响因素进行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形象成为各国共同 实证考察。研究发现,无论是个体层面还是群关心的话题。当前,中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 体层面的国家印象,都是以正面印象为主;个期,需通过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营造良好 体层面的国家印象受到性别、收看电视的频率、的舆论环境以及与外部世界和谐互动的氛围 收听广播的时长、使用媒介中的财经新闻、社(程曼丽,2007)。如何全面、真实、有效地塑 会接触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媒介对大学生个体造中国国家形象,成为我们当下一个重要的理 层面的国家印象的影响都是正向的;社会接触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也有 对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的影响却是负向助于为国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 的;这些变量虽然没有对群体层面的国家印象建等相关重大问题的研究,提供经验材料和理 产生显著影响,但它们对其影响的方向与对个论思考。 体层面国家印象影响的方向是一致的;需要从 本研究试图以刻板印象为研究视角,探讨 个人认知与社会互动的关系角度,深入分析国我国大学生的国家印象及其影响因素。我们之 家印象的形成机制。 所以选择大学生为研究样本,因为作为年轻人, 大学生仍处在社会化过程的活跃阶段( Erikson,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E.H,1968)。为此,我们分析了复旦大学新闻 学院精确新闻报道课题组《上海市大学生的共 诗人艾青在一首诗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和国印象和记忆》调查数据,以上海大学生为 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研究对象,以大学生的国家印象为研究主题, 历史进入到21世纪,在当代大学生的头脑首次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国家印象及其影响因 中,祖国母亲又是怎样的印象? 素进行实证考察。我们希望了解当代大学生的 Nimm和 Savage(1976)把印象界定为,国家印象是怎样的?这些印象是如何建构的 “人们对某一事物、事件或人的一系列被感知的媒介使用、社会接触等相关因素在其中起了怎 特征所形成的构念”。他们还对传播者塑造的印样的作用? 象和接收者感知的印象,做了重要的区分,并 认为二者不大一致。 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 Merrill(1962)则认为,印象和刻板印象是 刻板印象是“关于某一个人、群体、事件 同义的;刻板印象是一个合成的印象,它代表或问题的,并用于指代它们的通常过于简化的 个人或群体的主要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来,概念、意见和信仰”( Elza ibroscheva& Jyotika ·40· ?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社会接触和国家印象: 以刻板印象为研究视角 廖圣清 景 杨 张 帅 内容提要 本研究分析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精 确新闻报道课题组 《上海市大学生的共和国印 象和记忆》调查数据,以上海大学生为研究对 象,以大学生的国家印象为研究主题,首次对 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国家印象及其影响因素进行 实证考察。研究发现,无论是个体层面还是群 体层面的国家印象,都是以正面印象为主; 个 体层面的国家印象受到性别、收看电视的频率、 收听广播的时长、使用媒介中的财经新闻、社 会接触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媒介对大学生个体 层面的国家印象的影响都是正向的; 社会接触 对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的影响却是负向 的; 这些变量虽然没有对群体层面的国家印象 产生显著影响,但它们对其影响的方向与对个 体层面国家印象影响的方向是一致的; 需要从 个人认知与社会互动的关系角度,深入分析国 家印象的形成机制。 一、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诗人艾青在一首诗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 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1]。 历史进入到 21 世纪,在当代大学生的头脑 中,祖国母亲又是怎样的印象? Nimmo 和 Savage ( 1976 ) 把 印 象 界 定 为, “人们对某一事物、事件或人的一系列被感知的 特征所形成的构念”。他们还对传播者塑造的印 象和接收者感知的印象,做了重要的区分,并 认为二者不大一致。 Merrill ( 1962) 则认为,印象和刻板印象是 同义的; 刻板印象是一个合成的印象,它代表 个人或群体的主要特征。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许多有关 ( 刻板) 印象的研究,从不同文化中 的印象研究,转移到探索 “人们对自己有何想 法”的问题,而非 “人们对其他人有何想法” 的疑问 ( 李少南,2005) 。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形象成为各国共同 关心的话题。当前,中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 期,需通过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营造良好 的舆论环境以及与外部世界和谐互动的氛围 ( 程曼丽,2007) 。如何全面、真实、有效地塑 造中国国家形象,成为我们当下一个重要的理 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也有 助于为国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 建等相关重大问题的研究,提供经验材料和理 论思考。 本研究试图以刻板印象为研究视角,探讨 我国大学生的国家印象及其影响因素。我们之 所以选择大学生为研究样本,因为作为年轻人, 大学生仍处在社会化过程的活跃阶段 ( Erikson, E. H. ,1968) 。为此,我们分析了复旦大学新闻 学院精确新闻报道课题组 《上海市大学生的共 和国印象和记忆》调查数据,以上海大学生为 研究对象,以大学生的国家印象为研究主题, 首次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国家印象及其影响因 素进行实证考察。我们希望了解当代大学生的 国家印象是怎样的? 这些印象是如何建构的? 媒介使用、社会接触等相关因素在其中起了怎 样的作用?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 刻板印象是 “关于某一个人、群体、事件 或问题的,并用于指代它们的通常过于简化的 概念、意见和信仰” ( Elza Ibroscheva & Jyotika ·40·
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社会接触和国家印象:以刻板印象为研究视角 amaprasad.,2008),是“有关某一群体的特征印象在帮助人们理解同类事物的共性以及与其 及其原因的比较固定的观念或想法”( Fiske,他事物之间的差异的过程中,常常由于“过度 S.T.,2004)。 概括”、“一律化判断”或“指认不当”导致人 刻板印象( stereotype)由希腊文中的 stereo们的认知错误,使人们的认识僵化、停滞,阻 和type组成,它们的原意分别是坚硬的( ragid)碍人们接受新事物和开拓新视野(王艳, 和痕迹( trace);这个词在生成之初指的是刻印2007)。 铅字的模版(康初莹,2007)。这一术语由 刻板印象的实证研究,可追溯至Katz和 alter. Lippman于1922年在其著作《公众舆论》Brly(193)于190年代开展的关于种族刻板 中提出。他认为,刻板印象或者说个人“头脑印象的研究。在对普林斯顿大学100名大学生就 中的图象”,是“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10个国民或民族的刻板印象研究中,他们发现, 等特征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学生在形容特定的种族时,高度的一致;如 固定印象”( Lippmann,W.,1922)。 85%的学生认为黑人是迷信的,78%的学生认为 分类是我们感知世界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德国人是科学的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社会群体看作一个整 目前西方的刻板印象研究,对国民或民族 体,进而对其中个体的认知,总是忽略个体差刻板印象的研究很多,探讨的多是关于国民刻 异而把群体特征加诸个体之上。刻板印象就是板印象的维度问题,但没有涉及到对中国人的 人们如此进行类别思维的结果之一,是人们对研究(孙利,2008)。国内的刻板印象研究主要 内在和外在世界的简单化概括的自然认知趋向有三种类型,一是心理学界对国外刻板印象研 ( Hamilton,D.L,1981; Hamiltion,D.L&究的介绍(杜秀芳,2004;贺雯、梁宁建, Troller,T.K.,1986)。 2008;佐斌、张阳阳、赵菊、王娟,2006;王 从认知理论的角度出发,刻板印象是把某沛,1999;罗伟,2008;李锐、凌文辁, 个社会群体或某类事件与一系列品质或特征进2008);二是心理学界关于中国人对中国人刻板 连接的抽象知识结构( Macrae c n., Stangor印象的初步检验和探讨(蔡浩、西林、买合甫 C.& Hewstone M.,1996; Hamiltion,D.L&来提·坎吉,2009;李春凯、杨立状、罗娇、刘 Troller,,T.K.,1986)。相应地,作为一种简化燕吉、唐菁华、郭秀艳,2009;孙利,2008;佐 或类型化的认知方式的结果,刻板印象可以用斌、陈晶、周少惠,2003;陈晶、佐斌、周少 “X相信Y特别的Z”模式形象表示,例如,美惠,2007);三是新闻传播学界对大众传媒所呈 国人相信老年人的记忆力特别的差(罗伟,现的某一社会群体、社会机构(包括国家的) 2008)。 刻板印象的内容分析和批判(王艳,2007;康 刻板印象可区分为个体的和群体的两个不初莹,2007;徐小鸽,1996;夏倩芳、张明新, 同层面。在个体层面,刻板印象被理解为某一2007;金兼斌,2006;卞冬磊、张稀颖,2005; 个体的特别信念;在群体层面,刻板印象被视柯惠新、郑春丽、吴彦,2007) 为个体成员之间共享的信念体系( Elza ibros 国家形象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 cheva& Jyotika Ramaprasad.,2008; Danasty,体”、“一个完整有序的整体结构”(张昆、徐 A.S.,1997; Ruscher,J.,1998)。刻板印象还琼,2007)。关于国家形象的概念界定,存在诸 被概念化为描述性部分和评价性部分两个组成多争议;从表象的角度,国家形象被认为是 部分;其中描述性部分指信念,评价性部分指“国际公众对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熊超, 态度( Seiter,E.,1986)。 2009),是“现代民族-国家向本国国民和国际 刻板印象对决定个体关于人与事的知觉、社会展示、传播的形象”(刘康,2009)。国家 判断的影响很大。一方面,刻板印象是一种形象的构成要素包括:国家的社会制度、民族 “心理功能装置”,具有节省认知资源、促进认文化、综合国力、政治局势、国际关系、领袖 知加工的功效,使人们高效地了解和应付周围风范、公民素质、社会文明等诸多方面(谢晓 环境的变化(康初莹,2007);另一方面,刻板娟,200 2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Ramaprasad. ,2008) ,是 “有关某一群体的特征 及其原因的比较固定的观念或想法” ( Fiske, S. T. ,2004) 。 刻板印象 ( stereotype) 由希腊文中的 stereo 和 type 组成,它们的原意分别是坚硬的 ( ragid) 和痕迹 ( trace) ; 这个词在生成之初指的是刻印 铅字 的 模 版 ( 康 初 莹,2007 ) 。这 一 术 语 由 Walter. Lippman 于 1922 年在其著作 《公众舆论》 中提出。他认为,刻板印象或者说个人 “头脑 中的图象”,是 “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 等特征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一类人的 固定印象”( Lippmann,W. ,1922) 。 分类是我们感知世界的必要组成部分。在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社会群体看作一个整 体,进而对其中个体的认知,总是忽略个体差 异而把群体特征加诸个体之上。刻板印象就是 人们如此进行类别思维的结果之一,是人们对 内在和外在世界的简单化概括的自然认知趋向 ( Hamilton, D. L. , 1981; Hamiltion, D. L. & Trolier,T. K. ,1986) 。 从认知理论的角度出发,刻板印象是把某 个社会群体或某类事件与一系列品质或特征进 行连接的抽象知识结构 ( Macrae C N. ,Stangor C. & Hewstone M. , 1996; Hamiltion, D. L. & Trolier,T. K. ,1986) 。相应地,作为一种简化 或类型化的认知方式的结果,刻板印象可以用 “X 相信 Y 特别的 Z”模式形象表示,例如,美 国人相信老年人的记忆力特别的差 ( 罗 伟, 2008) 。 刻板印象可区分为个体的和群体的两个不 同层面。在个体层面,刻板印象被理解为某一 个体的特别信念; 在群体层面,刻板印象被视 为个体成员之间共享的信念体系 ( Elza Ibroscheva & Jyotika Ramaprasad. ,2008; Harasty, A. S. ,1997; Ruscher,J. ,1998) 。刻板印象还 被概念化为描述性部分和评价性部分两个组成 部分; 其中描述性部分指信念,评价性部分指 态度 ( Seiter,E. ,1986) 。 刻板印象对决定个体关于人与事的知觉、 判断 的 影 响 很 大。一 方 面,刻 板 印 象 是 一 种 “心理功能装置”,具有节省认知资源、促进认 知加工的功效,使人们高效地了解和应付周围 环境的变化 ( 康初莹,2007) ; 另一方面,刻板 印象在帮助人们理解同类事物的共性以及与其 他事物之间的差异的过程中,常常由于 “过度 概括”、“一律化判断”或 “指认不当”导致人 们的认知错误,使人们的认识僵化、停滞,阻 碍人 们 接 受 新 事 物 和 开 拓 新 视 野 ( 王 艳, 2007) 。 刻板 印 象 的 实 证 研 究,可 追 溯 至 Katz 和 Braly ( 1933) 于 1930 年代开展的关于种族刻板 印象的研究。在对普林斯顿大学 100 名大学生就 10 个国民或民族的刻板印象研究中,他们发现, 学生在形容特定的种族时,高 度 的 一 致; 如 85% 的学生认为黑人是迷信的,78% 的学生认为 德国人是科学的。 目前西方的刻板印象研究,对国民或民族 刻板印象的研究很多,探讨的多是关于国民刻 板印象的维度问题,但没有涉及到对中国人的 研究 ( 孙利,2008) 。国内的刻板印象研究主要 有三种类型,一是心理学界对国外刻板印象研 究 的 介 绍 ( 杜 秀 芳,2004; 贺 雯、梁 宁 建, 2008; 佐 斌、张 阳 阳、赵 菊、王 娟,2006; 王 沛, 1999; 罗 伟, 2008; 李 锐、 凌 文 辁, 2008) ; 二是心理学界关于中国人对中国人刻板 印象的初步检验和探讨 ( 蔡浩、西林、买合甫 来提·坎吉,2009; 李春凯、杨立状、罗娇、刘 燕吉、唐菁华、郭秀艳,2009; 孙利,2008; 佐 斌、陈 晶、周 少 惠,2003; 陈 晶、佐 斌、周 少 惠,2007) ; 三是新闻传播学界对大众传媒所呈 现的某一社会群体、社会机构 ( 包括国家[2]) 刻板印象的内容分析和批判 ( 王艳,2007; 康 初莹,2007; 徐小鸽,1996; 夏倩芳、张明新, 2007; 金兼斌,2006; 卞冬磊、张稀颖,2005; 柯惠新、郑春丽、吴彦,2007) 。 国家形象是 “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 体”、“一个完整有序的整体结构” ( 张昆、徐 琼,2007) 。关于国家形象的概念界定,存在诸 多争 议; 从 表 象 的 角 度,国 家 形 象 被 认 为 是 “国际公众对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 熊超, 2009) ,是 “现代民族 - 国家向本国国民和国际 社会展示、传播的形象”( 刘康,2009) 。国家 形象的构成要素包括: 国家的社会制度、民族 文化、综合国力、政治局势、国际关系、领袖 风范、公民素质、社会文明等诸多方面 ( 谢晓 娟,2004) 。 ·41· 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社会接触和国家印象: 以刻板印象为研究视角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1期 国民与国家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已被对重要的,它们更可能被注意、被认知( Bandura 群体(刻板)印象有兴趣的社会心理学家所认A.,1986; Bandura,A.,2002) 识到。然而,只有少数研究,很好地把这种区 社会认知理论为探讨刻板印象提供了一个 别运用到国家(刻板)印象的实证研究中,并全新的概念框架(王沛,1999)。根据这一理 试图分别处理各种印象( Richard H. Willis.,论,刻板印象是“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类 人群或事件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 1939年《幸福》杂志的一项研究,已把国( Hamiltion,D.L& Troller,T.K.,1986;Mac- 民印象与政府印象区别开来进行研究 rae C n., Stangor c.& Hewstone m.,1996)。其 (W. Buchanan&H. Cantril,1953)。20世纪50中 Allport接触假设认为,个体通过直接接触外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了人们对国家的在群体成员,经过印象形成过程收集外在群体 刻板印象,试图探讨国家的刻板印象可能对世成员信息;经常接触导致使用更复杂的维度评 界和平带来负面影响( Buchanan,w& Cantril,估外在群体成员,结果,更多的接触培育正面 H,1965)。 Richard h. Willis.(2001)的民族与的态度,甚至改变原先负面的刻板印象为正面 国家形象研究,则是目前唯一特意把国民印象的刻板印象,缺乏接触则导致负面的刻板印象 与国家印象进行比较分析的研究。该研究把国和偏见( Allport,G.W.,1954/1979; Alexis 家界定为“地理的和政治的”单位,并证明了Tan, Yuki Fujioka& Nancy Lucht.,1997)。 区别国民印象与国家印象进行研究的理论上的、 我们由此认为,大学生对社会接触的程度 方法上的有用性。李少南(2005)新近在研究影响其国家印象 香港人对日本与南韩这两个国家的印象时,把 研究假设1:大学生接触社会越充分,他们 日本印象和韩国印象区分为“地方”印象与的国家印象越正面 “人民”印象,并说明两者属于不同范畴的 同时,媒介被认为是容易接触和可广泛利 印象。 用的主要信息来源;当上述直接接触缺乏时 这些有限的关于国家印象的研究,证明了大众传媒在刻板印象的形成中成为重要的社会 国民印象与国家印象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机构( Fujioka,Y.,1999)。 两个概念,并说明需把它们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涵化理论集中论述了电视媒介对人们的认 我们希望了解国家在大学生心中的印象是知、判断以及世界观的影响。该理论从以往注 怎样的。 重短期的、行为层面的媒介效果,转向长期的、 研究问题1:大学生对国家的印象如何? 认知层面的媒介效果,关注电视对观众所产生 关于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不同的心理学的潜移默化的长期效果。涵化理论认为,接触 家有不同的解释,较具代表性的有社会认同理电视较多的人,相比接触电视较少的人,更倾 论、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环境影响理论(杜秀向于认同电视所描绘的社会世界;换句话说, 芳,2004)。但是,刻板印象的形成原因,在传电视观众的社会现实观接近于电视所呈现的现 播领域获得的关注有限。然而,社会认知理论实世界( Gerbner,G.,1998)。 和涵化理论,提供了我们分析媒介使用和刻板 该理论的提出者格伯纳,随后发明并运用 印象之间关系的丰富基础(Ie,MonJ.,Bi-主流化和共鸣两个重要概念,进一步解释了不 chard, Shannon L,Irey, Meagan S.,wlt,同群体之间的效果差异。主流化指的是,来自 Carlson, Alana J., 2009) 不同背景、社会群体的重度收视者,其主观社 社会认知理论解释了,人们如何通过在他会现实倾向于与电视媒介所呈现的社会现实相 们所处的环境中,观察和模式化他人的行为和一致,而且,电视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 态度,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 Bandura,社会价值观,这些观念就能跨越不同的文化和 A.,1986; Bandura,A.,2002)。该理论认为,社会团体,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主流化观点 当所观察到的行为和信息,是易接近、简单的、说明,电视所建构的社会现实影响受众对客观 重复的和被感知为真实的、特别的、有用的和世界的认知。共鸣指的是,当电视中所呈现的 ·42· ?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国民与国家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已被对 群体 ( 刻板) 印象有兴趣的社会心理学家所认 识到。然而,只有少数研究,很好地把这种区 别运用到国家 ( 刻板) 印象的实证研究中,并 试图 分 别 处 理 各 种 印 象 ( Richard H. Willis. , 2001) 。 1939 年,《幸福》杂志的一项研究,已把国 民印 象 与 政 府 印 象 区 别 开 来 进 行 研 究 ( W. Bauchanan & H. Cantril. ,1953) 。20 世纪5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了人们对国家的 刻板印象,试图探讨国家的刻板印象可能对世 界和平带来负面影响 ( Buchanan,W & Cantril, H. ,1965) 。Richard H. Willis. ( 2001) 的民族与 国家形象研究,则是目前唯一特意把国民印象 与国家印象进行比较分析的研究。该研究把国 家界定为 “地理的和政治的”单位,并证明了 区别国民印象与国家印象进行研究的理论上的、 方法上的有用性。李少南 ( 2005) 新近在研究 香港人对日本与南韩这两个国家的印象时,把 日本印 象 和 韩 国 印 象 区 分 为 “地 方” 印 象 与 “人 民” 印 象,并说明两者属于不同范畴的 印象。 这些有限的关于国家印象的研究,证明了 国民印象与国家印象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两个概念,并说明需把它们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我们希望了解国家在大学生心中的印象是 怎样的。 研究问题 1: 大学生对国家的印象如何? 关于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不同的心理学 家有不同的解释,较具代表性的有社会认同理 论、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环境影响理论 ( 杜秀 芳,2004) 。但是,刻板印象的形成原因,在传 播领域获得的关注有限。然而,社会认知理论 和涵化理论,提供了我们分析媒介使用和刻板 印象之间关系的丰富基础 ( Lee,Moon J. ,Bichard, Shannon L. , Irey, Meagan S. , Walt, Heather M. ,Carlson,Alana J. ,2009) 。 社会认知理论解释了,人们如何通过在他 们所处的环境中,观察和模式化他人的行为和 态度,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 ( Bandura, A. ,1986; Bandura,A. ,2002) 。该理论认为, 当所观察到的行为和信息,是易接近、简单的、 重复的和被感知为真实的、特别的、有用的和 重要的,它们更可能被注意、被认知 ( Bandura, A. ,1986; Bandura,A. ,2002) 。 社会认知理论为探讨刻板印象提供了一个 全新的概 念 框 架 ( 王 沛,1999 ) 。根 据 这 一 理 论,刻板印象是 “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类 人群或事件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 ( Hamiltion,D. L. & Trolier,T. K. ,1986; Macrae C N. ,Stangor C. & Hewstone M. ,1996) 。其 中 Allport 接触假设认为,个体通过直接接触外 在群体成员,经过印象形成过程收集外在群体 成员信息; 经常接触导致使用更复杂的维度评 估外在群体成员,结果,更多的接触培育正面 的态度,甚至改变原先负面的刻板印象为正面 的刻板印象,缺乏接触则导致负面的刻板印象 和 偏 见 ( Allport, G. W. , 1954 /1979; Alexis Tan,Yuki Fujioka & Nancy Lucht. ,1997) 。 我们由此认为,大学生对社会接触的程度 影响其国家印象。 研究假设 1: 大学生接触社会越充分,他们 的国家印象越正面。 同时,媒介被认为是容易接触和可广泛利 用的主要信息来源; 当上述直接接触缺乏时, 大众传媒在刻板印象的形成中成为重要的社会 机构 ( Fujioka,Y. ,1999) 。 涵化理论集中论述了电视媒介对人们的认 知、判断以及世界观的影响。该理论从以往注 重短期的、行为层面的媒介效果,转向长期的、 认知层面的媒介效果,关注电视对观众所产生 的潜移默化的长期效果。涵化理论认为,接触 电视较多的人,相比接触电视较少的人,更倾 向于认同电视所描绘的社会世界; 换句话说, 电视观众的社会现实观接近于电视所呈现的现 实世界 ( Gerbner,G. . ,1998) 。 该理论的提出者格伯纳,随后发明并运用 主流化和共鸣两个重要概念,进一步解释了不 同群体之间的效果差异。主流化指的是,来自 不同背景、社会群体的重度收视者,其主观社 会现实倾向于与电视媒介所呈现的社会现实相 一致,而且,电视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 社会价值观,这些观念就能跨越不同的文化和 社会团体,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主流化观点 说明,电视所建构的社会现实影响受众对客观 世界的认知。共鸣指的是,当电视中所呈现的 ·42·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1 年第 1 期
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社会接触和国家印象:以刻板印象为研究视角 内容和观点与个人经验相一致,或电视中的角所大学中,随机抽取“985”、“21r”、“一般高 色和个人社会角色相近时,涵化效果显著扩大,校”三类共18所大学950名大学生,于2009年 并与收视时间无关。共鸣观点说明,在理解电9月15-19日进行问卷调查,回收906份有效 视所呈现的社会世界中,个人的亲身经验是重问卷。本研究主要分析的是该调查收集的有关 要的影响因素( Gerbner,G.,1998;蔡骐、杨国家印象的数据(n=814) 静,2005)。 (二)变量的测量与数据处理 而且,中国媒介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报 1.刻板印象 道原则(廖圣清、李晓静、张国良,2005),我 刻板印象的测量方法主要有直接测量和间 们由此认为,电视媒介的使用影响大学生的国接测量两大类型,前者包括自由反应法、Ktz 家印象 和 Braly法、 Gardener法和 Bigham法等,后者 研究假设2:大学生越经常使用电视,他们包括直接联想测量、词汇决定测量、认知干涉 的国家印象越正面。 测量和内隐联想测量等(罗伟,2008)。其中比 近年来,有一些研究者试图拓展已有研究,较常用的方法是由Katz和Brly提出的“典型特 考察分析电视之外的其它媒介对刻板印象的影质指定法”。它给予调查对象描绘某个民族或团 响,但得出的结论不大一致( Daniel bar-Tal,体一般特征的形容词词表后,要求他们指出符 1997: Elza ibroscheva& Jyotika Ramaprasad.,合这一民族或团体特征的词汇,那些被指认处 2008)。媒介影响刻板印象包括媒介消费的许多于最高频率的词汇则是该民族或团体刻板印象 重要方面,如接触媒介的模式(频率、时长)、的定义集;也就是说,刻板印象被认为是所探 媒介呈现的内容(即广泛的不同情境,如新闻、询的群体最具典型性属性的集合( Alexis 连续剧、喜剧,音乐、体育等)( Daniel bar-S.Tan.,1982;王沛,1999。 Tal, 1997: Elza Ibroscheva Jyotika Ramapras- “典型特质指定法”随后逐渐成为刻板印象 d.,2008)。我们试图了解电视之外的报纸、测量的标准方法。但是,其自身也存在一些缺 播、网络等其它媒介对大学生的国家印象的陷,例如,刻板印象的内容只能局限于研究者 影响如何 通过词表提供的特征,调查对象往往因为社会 研究问题2:大学生使用报纸、广播、网络需要而扭曲自己的反应(王沛,1999。然而, 等媒介对他们的国家印象的影响如何? 自由反应法被认为能获得“更基模、自动认知 人口学变量中,教育已作为一个可能预测处理反应、“实际感知的形象,对这些形象的 外国国民刻板印象的因素而经常被测量,(Ela阐释”,从而“减少了不希望的测量误差”得到 也因此认为教育对国家印象产生影响。相关文 Gerdean Tan.,2000; Fujioka,Y.,199 Ibroscheya& Jyotika Ramaprasad,2008)本研究相对精确的数据”( Alexis tar, Yuki Fujioka 献反映,性别、年龄还没有作为刻板印象的重 本研究采用自由反应法,利用开放式问卷, 要预测因素而被检验( Elza ibroscheva& Jyotika让大学生写出描述国家的词汇,指导语是“如 Ramaprasad.,208),本研究希望了解年龄变量果把祖国比作母亲,她在您心中的印象是怎样 对国家印象的影响。 的?”,要求大学生回答他们对国家的印象,并 研究问题3:性别、教育、年龄对大学生的且用他们的回答作为其态度的指数。我们认为, 国家印象的影响如何? 大学生有能力记住和报告他们的国家印象。 本研究共收到814位大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有 、研究方法 效回答。此前的研究对刻板印象的测量,一般 (一)资料来源 通过词频统计、因子分析等技术,局限于对刻 为回答上述研究问题、检验相关假设,本板印象的内容与维度的测量,只能获得人们在 研究分析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精确新闻报道课某一方面或某些类别(维度)上刻板印象的程 题组《上海市大学生的共和国印象和记忆》调度差异。本研究对这些回答进行了两种不同方 查数据。该调查采用分层抽样,在上海市60多式的处理,测量了大学生在个体层面、群体层 43· ?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内容和观点与个人经验相一致,或电视中的角 色和个人社会角色相近时,涵化效果显著扩大, 并与收视时间无关。共鸣观点说明,在理解电 视所呈现的社会世界中,个人的亲身经验是重 要的影响因素 ( Gerbner,G. ,1998; 蔡骐、杨 静,2005) 。 而且,中国媒介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报 道原则 ( 廖圣清、李晓静、张国良,2005) ,我 们由此认为,电视媒介的使用影响大学生的国 家印象。 研究假设 2: 大学生越经常使用电视,他们 的国家印象越正面。 近年来,有一些研究者试图拓展已有研究, 考察分析电视之外的其它媒介对刻板印象的影 响,但得出的结论不大一致 ( Daniel Bar - Tal. , 1997; Elza Ibroscheva & Jyotika Ramaprasad. , 2008) 。媒介影响刻板印象包括媒介消费的许多 重要方面,如接触媒介的模式 ( 频率、时长) 、 媒介呈现的内容 ( 即广泛的不同情境,如新闻、 连续剧、喜剧,音乐、体育等) ( Daniel Bar - Tal. ,1997; Elza Ibroscheva & Jyotika Ramaprasad. ,2008) 。我们试图了解电视之外的报纸、 广播、网络等其它媒介对大学生的国家印象的 影响如何。 研究问题 2: 大学生使用报纸、广播、网络 等媒介对他们的国家印象的影响如何? 人口学变量中,教育已作为一个可能预测 外国国民刻板印象的因素而经常被测量, ( Elza Ibroscheva & Jyotika Ramaprasad. ,2008) 本研究 也因此认为教育对国家印象产生影响。相关文 献反映,性别、年龄还没有作为刻板印象的重 要预测因素而被检验 ( Elza Ibroscheva & Jyotika Ramaprasad. ,2008) ,本研究希望了解年龄变量 对国家印象的影响。 研究问题 3: 性别、教育、年龄对大学生的 国家印象的影响如何? 三、研究方法 ( 一) 资料来源 为回答上述研究问题、检验相关假设,本 研究分析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精确新闻报道课 题组 《上海市大学生的共和国印象和记忆》调 查数据。该调查采用分层抽样,在上海市 60 多 所大学中,随机抽取 “985”、“211”、“一般高 校”三类共 18 所大学 950 名大学生,于 2009 年 9 月 15 - 19 日进行问卷调查,回收 906 份有效 问卷。本研究主要分析的是该调查收集的有关 国家印象的数据 ( n = 814) 。 ( 二) 变量的测量与数据处理 1.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测量方法主要有直接测量和间 接测量两大类型,前者包括自由反应法、Katz 和 Braly 法、Gadener 法和 Bighham 法等,后者 包括直接联想测量、词汇决定测量、认知干涉 测量和内隐联想测量等 ( 罗伟,2008) 。其中比 较常用的方法是由 Katz 和 Braly 提出的 “典型特 质指定法”。它给予调查对象描绘某个民族或团 体一般特征的形容词词表后,要求他们指出符 合这一民族或团体特征的词汇,那些被指认处 于最高频率的词汇则是该民族或团体刻板印象 的定义集; 也就是说,刻板印象被认为是所探 询的群体最具典型性属性的集合 ( Alexis S. Tan. ,1982; 王沛,1999) 。 “典型特质指定法”随后逐渐成为刻板印象 测量的标准方法。但是,其自身也存在一些缺 陷,例如,刻板印象的内容只能局限于研究者 通过词表提供的特征,调查对象往往因为社会 需要而扭曲自己的反应 ( 王沛,1999) 。然而, 自由反应法被认为能获得 “更基模、自动认知 处理反应”、“实际感知的形象,对这些形象的 阐释”,从而 “减少了不希望的测量误差”得到 “相对精确的数据”( Alexis Tan,Yuki Fujioka & Gerdean Tan. ,2000; Fujioka,Y. ,1999) 。 本研究采用自由反应法,利用开放式问卷, 让大学生写出描述国家的词汇,指导语是 “如 果把祖国比作母亲,她在您心中的印象是怎样 的?”,要求大学生回答他们对国家的印象,并 且用他们的回答作为其态度的指数。我们认为, 大学生有能力记住和报告他们的国家印象。 本研究共收到 814 位大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有 效回答。此前的研究对刻板印象的测量,一般 通过词频统计、因子分析等技术,局限于对刻 板印象的内容与维度的测量,只能获得人们在 某一方面或某些类别 ( 维度) 上刻板印象的程 度差异。本研究对这些回答进行了两种不同方 式的处理,测量了大学生在个体层面、群体层 ·43· 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社会接触和国家印象: 以刻板印象为研究视角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1期 面国家刻板印象的强度,获得了大学生在个体印象 层面和群体层面的国家刻板印象变量,并可比 2.媒介使用 较他们在这两个层面的国家印象上的整体程度 媒介使用的测量,包括媒介使用的频率、 差异 时长和主要新闻内容。 第一、我们采用传统的刻板印象操作性定 (1)媒介使用的频率和时长 义的思路,强调刻板印象为“大多人的集中意 针对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被访者先 见”,也就是说,被大多人认同的少数的关于国分别回答“平时一周有几天使用(阅读、收看 家的看法即群体层面的国家刻板印象;通过对或收听)”该媒体[、从不接触,2偶尔接触 大学生描绘国家的词汇的内容分析和频次统计(1天以下),3、有时接触(2-3天),4、经常 分析,获得大学生群体层面的国家印象的内容接触(4-5天),5、几乎每天接触(6-7 和相应变量。 天)];然后回答在使用的那些天内,平均每天 首先,我们对这些回答进行内容分析和词花多长时间(分钟 频统计分析,获得大学生群体层面的国家刻板 (2)、使用媒介的主要新闻内容 印象的内容。每份回答可能包含了多个词汇, 针对上述所有媒介,被访者回答了使用 比如“伟大、慈祥”这一回答包含了两个词汇。(阅读、收看或收听)大众传媒的七种主要新闻 内容分析和词频统计分析,是以包含于每个答内容“政治新闻,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报道, 案的每个词汇而不是每个答案整体作为分析单财经新闻,娱乐、体育新闻,文化、教育新闻 元进行的。根据合并近义词或剔除词义不清的民生新闻”的情况;接触赋值为1,不接触赋值 回答,本研究共收集到770名大学生提供的为0。 l012频次描述国家主要特征的词汇。依据频次 3.社会接触 的高低,我们获得了18个高频词,其累积频次 被访者回答参加实习的情况,参加过赋值 (767)占所有词汇的频次(1012)近80%为1,未参加过赋值为0。 (75.8%),这些词汇所描绘的即大学生群体层 4.人口学变量 面国家刻板印象的内容 本文的分析包括了被访者的年龄、性别 其次,我们参考Aeis.Tan.(1982)的研教育程度(年级)。 究,对这些回答进行内容分析和相应的赋值 获得了大学生群体层面的国家刻板印象变量。 四、研究的主要发现 我们将没有进入上述前18个高频词榜单的词汇 本研究的样本构成如下:在成功访问的906 赋值为1,位于18个高频词榜单9-18位的词名大学生中,女生占48.3%,男生占51.7% 汇赋值为2,位于18个高频词榜单6-8位的年级占21.3%,二年级占16.9%,三年级占 词汇赋值为3,位于18个高频词榜单4-5位21.8%,四年级占40%;文科占43.1%,理科 的词汇赋值为2,位于18个高频词榜单1-3占24.1%,工科占31.5%,医科占1.3%;平 位的词汇赋值为5;以每个答案整体作为分析均年龄为20.4岁,最小的16岁,最大的29岁 单元,对每个答案包含的每个词汇先依此赋 (一)大学生的国家印象 值,然后把它们加总,再除以每个答案所包含 1.群体层面的国家印象 的词汇个数,获得了大学生群体层面的国家刻 表一显示,在18个高频词中,位居前3的 板印象变量。 词汇“伟大、慈祥、和蔼”的累积频次(424) 第二、我们对这些回答所反映出的大学生占18个词的累计频次55.3%,占所有词汇的累 对国家的态度进行内容分析和统计分析;以每计频次(1012)41.%%;前5个词“伟大、慈 个答案整体作为分析单元,对其所反映出的大祥、和蔼、坚强、高大”的累积频次(517)占 学生关于国家的态度,进行5级(肯定为5、比18个词的累计频次61.8%,占所有词汇的累计 较肯定为4、中立为3、比较否定为2、否定为频次51.1%;前8个词“伟大、慈祥、和蔼 1)编码,获得了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国家刻板坚强、高大、宽容、饱经沧桑、博大”的累积 44 ?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面国家刻板印象的强度,获得了大学生在个体 层面和群体层面的国家刻板印象变量,并可比 较他们在这两个层面的国家印象上的整体程度 差异。 第一、我们采用传统的刻板印象操作性定 义的思路,强调刻板印象为 “大多人的集中意 见”,也就是说,被大多人认同的少数的关于国 家的看法即群体层面的国家刻板印象; 通过对 大学生描绘国家的词汇的内容分析和频次统计 分析,获得大学生群体层面的国家印象的内容 和相应变量。 首先,我们对这些回答进行内容分析和词 频统计分析,获得大学生群体层面的国家刻板 印象的内容。每份回答可能包含了多个词汇, 比如 “伟大、慈祥”这一回答包含了两个词汇。 内容分析和词频统计分析,是以包含于每个答 案的每个词汇而不是每个答案整体作为分析单 元进行的。根据合并近义词或剔除词义不清的 回答,本研究共收集到 770 名大学生提供的 1012 频次描述国家主要特征的词汇。依据频次 的高低,我们获得了 18 个高频词,其累积频次 ( 767 ) 占 所 有 词 汇 的 频 次 ( 1012 ) 近 80% ( 75. 8% ) ,这些词汇所描绘的即大学生群体层 面国家刻板印象的内容。 其次,我们参考 Alexis S. Tan. ( 1982) 的研 究,对这些回答进行内容分析和相应的赋值, 获得了大学生群体层面的国家刻板印象变量。 我们将没有进入上述前 18 个高频词榜单的词汇 赋值为 1,位于 18 个高频词榜单 9 - 18 位的词 汇赋值为 2,位于 18 个高频词榜单 6 - 8 位的 词汇赋值为 3,位于 18 个高频词榜单 4 - 5 位 的词汇赋值为 2,位于 18 个高频词榜单 1 - 3 位的词汇赋值为 5; 以每个答案整体作为分析 单元,对每个答案包含的每个词汇先依此赋 值,然后把它们加总,再除以每个答案所包含 的词汇个数,获得了大学生群体层面的国家刻 板印象变量。 第二、我们对这些回答所反映出的大学生 对国家的态度进行内容分析和统计分析; 以每 个答案整体作为分析单元,对其所反映出的大 学生关于国家的态度,进行 5 级 ( 肯定为 5、比 较肯定为 4、中立为 3、比较否定为 2、否定为 1) 编码,获得了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国家刻板 印象。 2. 媒介使用 媒介使用的测量,包括媒介使用的频率、 时长和主要新闻内容。 ( 1) 媒介使用的频率和时长 针对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被访者先 分别回答 “平时一周有几天使用 ( 阅读、收看 或收听) ”该媒体 [1、从不接触,2 偶尔接触 ( 1 天以下) ,3、有时接触 ( 2 - 3 天) ,4、经常 接触 ( 4 - 5 天) ,5、几 乎 每 天 接 触 ( 6 - 7 天) ]; 然后回答在使用的那些天内,平均每天 花多长时间 ( 分钟) 。 ( 2) 、使用媒介的主要新闻内容 针对上述所有媒介,被 访 者 回 答 了 使 用 ( 阅读、收看或收听) 大众传媒的七种主要新闻 内容 “政治新闻,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报道, 财经新闻,娱乐、体育新闻,文化、教育新闻, 民生新闻”的情况; 接触赋值为 1,不接触赋值 为 0。 3. 社会接触 被访者回答参加实习的情况,参加过赋值 为 1,未参加过赋值为 0。 4. 人口学变量 本文的分析包括了被访者的年龄、性 别、 教育程度 ( 年级) 。 四、研究的主要发现 本研究的样本构成如下: 在成功访问的 906 名大学生中,女生占 48. 3% ,男生占 51. 7% ; 一年级占 21. 3% ,二年级占 16. 9% ,三年级占 21. 8% ,四年级占 40% ; 文科占 43. 1% ,理科 占 24. 1% ,工科占 31. 5% ,医科占 1. 3% ; 平 均年龄为 20. 4 岁,最小的 16 岁,最大的 29 岁。 ( 一) 大学生的国家印象 1. 群体层面的国家印象 表一显示,在 18 个高频词中,位居前 3 的 词汇 “伟大、慈祥、和蔼”的累积频次 ( 424) 占 18 个词的累计频次 55. 3% ,占所有词汇的累 计频次 ( 1012) 41. 9% ; 前 5 个词 “伟大、慈 祥、和蔼、坚强、高大”的累积频次 ( 517) 占 18 个词的累计频次 61. 8% ,占所有词汇的累计 频次 51. 1% ; 前 8 个 词 “伟 大、慈 祥、和 蔼、 坚强、高大、宽容、饱经沧桑、博大” 的累积 ·44·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1 年第 1 期
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社会接触和国家印象:以刻板印象为研究视角 频次(619)占18个词的累计频次80.7%,占 (二)大学生国家印象的影响因素 所有词汇的累计频次61.2%。 1.媒介使用 无论是18个高频词的累计频次占所有词汇 表二显示,从接触的频率来看,大学生经 累计频次的比重,还是18个高频词中前半部分常接触的媒介主要是网络,近八成(79.4% 少数词汇的累计频次占18个高频词累计频次或的同学经常接触、几乎每天接触网络,其次是 所有词汇累计频次的比重,都显示出,大学生电视和报纸,同学经常接触、几乎每天接触电 确实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关于国家的群体层面的视、报纸的比率都在二成左右(分别为23.7%、 刻板印象 22.9%),广播则是同学接触最少的媒介,同学 另外,在18个高频词中,除了“严厉”为经常接触、几乎每天接触广播的比率不到二成 中性词,其余词汇皆明显属于褒义词。由此可(13.9%) 知,从内容上来看,大学生关于国家的群体层 表三显示,从接触的时间来看,大学生接 面的刻板印象以正面印象为主 触的媒介主要是网络,同学平均每天接触网络 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层面的国家印象均两个半小时(152.14分钟),其次是电视,同学 值为3.35,用5点量表的中值(3)作为标准,平均每天接触电视近50(48.51)分钟,报纸和 对大学生群体层面的国家印象做单样本t检验,广播则是同学接触少的媒介,同学平均每天接 结果显示,被访者群体层面的国家印象显著高触报纸和广播的时间都在20分钟左右(分别为 于量表中值(t=6.23,p<.001),即大学生关23.66分钟、20.77分钟) 于国家的群体层面的刻板印象是以正面印象表四显示,大学生接触的媒介新闻内容最 主要是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其所占比 2.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 例近80%(77.8%),其次是娱乐、体育新闻, 结果显示,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均其所占比例近70%(67.5%),第三是文化、教 值为4.42,用5点量表的中值(3)作为标准,育新闻和政治新闻,它们所占的比例在50%左 对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做单样本t检验,右(分别为52.2%、49.2%),第四是民生新 结果显示,被访者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显著高闻,其所占比例在四成以上(43%),最少的是 于量表中值(t=32.52,p<.001),即大学生关财经新闻,其所占比例在三成以上(34.1%) 于国家的个体层面的刻板印象也是以正面印象 2.社会接触 为主 结果显示,48%的被访者参加过实习。 表一大学生的国家印象 百分比 百分比 排序 词汇 频次 排序 词汇 频次 (N=767) (N=767) 伟大 哺育 83 0.8 神圣 和藹 强大 2.0 4 6.5 温暖 2.0 高大 43 5.6 2.0 567 宽容 012345678 艰辛 97555330 饱经沧桑 博爱 关爱 2.7 庄严 1.3 ·45· ?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频次 ( 619) 占 18 个词的累计频次 80. 7% ,占 所有词汇的累计频次 61. 2% 。 无论是 18 个高频词的累计频次占所有词汇 累计频次的比重,还是 18 个高频词中前半部分 少数词汇的累计频次占 18 个高频词累计频次或 所有词汇累计频次的比重,都显示出,大学生 确实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关于国家的群体层面的 刻板印象。 另外,在 18 个高频词中,除了 “严厉”为 中性词,其余词汇皆明显属于褒义词。由此可 知,从内容上来看,大学生关于国家的群体层 面的刻板印象以正面印象为主。 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层面的国家印象均 值为 3. 35,用 5 点量表的中值 ( 3) 作为标准, 对大学生群体层面的国家印象做单样本 t 检验, 结果显示,被访者群体层面的国家印象显著高 于量表中值 ( t = 6. 23,p < . 001) ,即大学生关 于国家的群体层面的刻板印象是以正面印象 为主。 2. 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 结果显示,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均 值为 4. 42,用 5 点量表的中值 ( 3) 作为标准, 对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做单样本 t 检验, 结果显示,被访者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显著高 于量表中值 ( t = 32. 52,p < . 001) ,即大学生关 于国家的个体层面的刻板印象也是以正面印象 为主。 ( 二) 大学生国家印象的影响因素 1. 媒介使用 表二显示,从接触的频率来看,大学生经 常接触的媒介主要是网络,近 八 成 ( 79. 4% ) 的同学经常接触、几乎每天接触网络,其次是 电视和报纸,同学经常接触、几乎每天接触电 视、报纸的比率都在二成左右 ( 分别为 23. 7% 、 22. 9% ) ,广播则是同学接触最少的媒介,同学 经常接触、几乎每天接触广播的比率不到二成 ( 13. 9% ) 。 表三显示,从接触的时间来看,大学生接 触的媒介主要是网络,同学平均每天接触网络 两个半小时 ( 152. 14 分钟) ,其次是电视,同学 平均每天接触电视近 50 ( 48. 51) 分钟,报纸和 广播则是同学接触少的媒介,同学平均每天接 触报纸和广播的时间都在 20 分钟左右 ( 分别为 23. 66 分钟、20. 77 分钟) 。 表四显示,大学生接触的媒介新闻内容最 主要是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其所占比 例近 80% ( 77. 8% ) ,其次是娱乐、体育新闻, 其所占比例近 70% ( 67. 5% ) ,第三是文化、教 育新闻和政治新闻,它们所占的比例在 50% 左 右 ( 分别 为 52. 2% 、49. 2% ) ,第 四 是 民 生 新 闻,其所占比例在四成以上 ( 43% ) ,最少的是 财经新闻,其所占比例在三成以上 ( 34. 1% ) 。 2. 社会接触 结果显示,48% 的被访者参加过实习。 表一 大学生的国家印象 排序 词汇 频次 百分比 ( N = 767) 排序 词汇 频次 百分比 ( N = 767) 1 伟大 280 36. 5 10 哺育 19 2. 5 2 慈祥 83 10. 8 11 神圣 17 2. 2 3 和蔼 61 8. 0 12 强大 15 2. 0 4 坚强 50 6. 5 13 温暖 15 2. 0 5 高大 43 5. 6 14 无私 15 2. 0 6 宽容 40 5. 2 15 艰辛 13 1. 7 7 饱经沧桑 40 5. 2 16 博爱 13 1. 7 8 博大 22 2. 9 17 关爱 10 1. 3 9 严厉 21 2. 7 18 庄严 10 1. 3 ·45· 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社会接触和国家印象: 以刻板印象为研究视角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1期 (三)相关要素对国家印象的影响 结果显示,人口学变量中性别对大学生个 我们采用OLS回归分析,考察以上这些体层面的国家印象产生显著影响;与男生相比, 因素(媒介使用、社会接触以及人口学变女生所持的国家印象更加正面。但是,年龄 量),对大学生个体层面、群体层面的国家印文化程度(年级)对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国家印 象的影响。因变量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在样象都没有显著影响。 本中的分布严重向左拖延,偏离正态分布比 使用电视的频率对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国家 较严重,因此,我们首先对它们各自做了反印象产生显著影响;越经常收看电视,同学对 向转化、取对数的处理,用大学生个体层面国家持有越正面的印象。但是,收看电视的时 的国家印象反向的对数作为回归模型的因变长,对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没有显著的 量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其中自变量媒介使影响。 用的时长在样本中的分布严重向右拖延,偏 收听广播的频率对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国家 离正态分布比较严重,因此,我们首先对它印象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是,收听广播的时长 们各自做了开平方根的处理,用媒介使用的对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产生显著的影响 时长的平方根作为回归模型的自变量之一。收听广播时间越长,同学对国家持有的印象越 结果呈现在表五中 正面。 结果显示,媒介使用、社会接触以及人口 媒介内容中财经新闻对大学生个体层面的 学变量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群体层面的国家印国家印象产生显著影响;同学对财经新闻接触 都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越多,越倾向于对国家持有正面印象。 表二大学生接触媒介的频率 接触频率(%) 煤介 样本量(N 从不接触 偶尔接触 有时接触 常接触 每天接触 10.0 4 13.0 电视 广播 41.9 12.2 6 878 5.9 21.2 893 表三大学生接触媒介的时长 样本量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标准差 读报 60 23.66 33.03 看电视 3 720 48.51 听广播 360 20.77 43.75 上网 831 1200 152.14 153.98 表四大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内容(N=906) 政治新闻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报道财经新闻娱乐、体育新闻文化、教育新闻民生新闻 49.2% 77.8% 34.1% 67.5% 52.2% 43% ?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 三) 相关要素对国家印象的影响 我们采 用 OLS 回 归 分 析,考 察 以 上 这 些 因素 ( 媒 介 使 用、社会接触以及人口学变 量) ,对大学生个体层面、群体层面的国家印 象的影响。因变量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在样 本中的分布严重向左拖延,偏离正态分布比 较严重,因 此,我们首先对它们各自做了反 向转化、取 对 数 的 处 理,用 大 学 生 个 体 层 面 的国家印象反向的对数作为回归模型的因变 量个体层 面 的 国 家 印 象。其中自变量媒介使 用的时长在样本中的分布严重向右拖延,偏 离正态分布比较严重,因 此,我 们 首 先 对 它 们各自做了开平方根的处理,用 媒 介 使 用 的 时长的平方根作为回归模型的自变量之一。 结果呈现在表五中。 结果显示,媒介使用、社会接触以及人口 学变量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群体层面的国家印 象,都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结果显示,人口学变量中性别对大学生个 体层面的国家印象产生显著影响; 与男生相比, 女生所持的国家印象更加正面。但 是,年 龄、 文化程度 ( 年级) 对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国家印 象都没有显著影响。 使用电视的频率对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国家 印象产生显著影响; 越经常收看电视,同学对 国家持有越正面的印象。但是,收看电视的时 长,对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没有显著的 影响。 收听广播的频率对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国家 印象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是,收听广播的时长, 对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产生显著的影响; 收听广播时间越长,同学对国家持有的印象越 正面。 媒介内容中财经新闻对大学生个体层面的 国家印象产生显著影响; 同学对财经新闻接触 越多,越倾向于对国家持有正面印象。 表二 大学生接触媒介的频率 媒介 接触频率 ( % ) 从不接触 偶尔接触 有时接触 经常接触 每天接触 样本量 ( N) 报纸 10. 0 40. 6 26. 5 13. 0 9. 9 887 电视 15. 2 36. 6 24. 6 11. 6 12. 1 883 广播 32. 0 41. 9 12. 2 7. 3 6. 6 878 网络 1. 2 5. 9 13. 4 21. 2 58. 2 893 表三 大学生接触媒介的时长 媒介 样本量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标准差 读报 840 . 00 660 23. 66 33. 03 看电视 833 . 00 720 48. 51 68. 71 听广播 850 . 00 360 20. 77 43. 75 上网 831 . 00 1200 152. 14 153. 98 表四 大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内容 ( N = 906) 政治新闻 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报道 财经新闻 娱乐、体育新闻 文化、教育新闻 民生新闻 49. 2% 77. 8% 34. 1% 67. 5% 52. 2% 43% ·46·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1 年第 1 期
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社会接触和国家印象:以刻板印象为研究视角 表五预测大学生的国家印象(OIS回归分析) 个体层面国家印象 群体层面国家印象 自变量 学变量 性别(男性=1) -.010 年龄 )2 教有程度(年级 AR(%) 媒介使用的频率 报纸 电视 广播 109 网络 000 64 41 媒介使用的时长 报纸 32 019 033 电视 001 网络 媒介使用的主要新闻内容 政治新 闻 -.050 225 072 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报道 0l18 财经新闻 101 娱乐、体育新闻 034 文化、教育新闻 038 民生新闻 068 AR(%) 祛会接触 实习 △R2(%) 622 调整后R(% 注:*因变量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为反向、取对数的处理后的赋值。媒介使用的时长变量为取平方根的处理后的 赋值。回归模型中采用的是反向、取对数处理后的因变量个体层面的囯家印象、取平方根处理后的媒介使用时长变量 实习对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产生显( Tajima,R.E.,1989;Le, Moon I., Bichard, 著影响;与没有参加实习的同学相比,参加了 Shannon L,lrey, Meagan S.,walt, Heather 实习的同学对国家持有的印象更为负面 M., Carlson, Alana J.,200)、“大学生更少负 五、结论和讨论 面刻板印象”( Alexis tan, Yuki Fujioka& Nancy Lucht.,1997)的相关观点。同时,我们从群体 本研究考察了上海大学生对国家所持印象层面国家印象的内容可以看到,虽然这些国家 的状况,呈现了影响他们的国家印象的各种印象整体上呈现褒扬为主的特征,但是它们并 要素。 不是单维的结构而是一种丰富、多元的结构 结果显示,无论是个体层面还是群体层面,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维度和结构 大学生的国家印象都是以正面印象为主。这从 本研究还考察了大学生的媒介使用和实习 个方面验证了“刻板印象可能是正面的”等因素的基本情况,并检验了这些因素以及人 ?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47 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表五 预测大学生的国家印象 ( OLS 回归分析) * 自变量 个体层面国家印象 群体层面国家印象 B Beta B Beta 人口学变量 性别 ( 男性 = 1) . 098* . 097* - . 010 - . 003 年龄 . 002 . 004 - . 102 - . 092 教育程度 ( 年级) . 037 . 085 . 092 . 069 ΔR2 ( % ) 2. 4** . 03 媒介使用的频率 报纸 . 039 . 086 - . 081 - . 057 电视 - . 043* - . 104* . 048 . 037 广播 . 048 . 109 . 075 . 055 网络 . 000 . 000 - . 064 - . 041 媒介使用的时长 报纸 - . 006 - . 032 . 019 . 033 电视 . 001 . 008 - . 002 - . 006 广播 - . 021** - . 151** . 032 . 074 网络 . 003 . 030 . 017 . 057 媒介使用的主要新闻内容 政治新闻 - . 050 - . 049 - . 225 - . 072 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报道 - . 018 - . 014 . 063 . 016 财经新闻 - . 106* - . 101* . 274 . 084 娱乐、体育新闻 - . 037 - . 034 - . 053 - . 016 文化、教育新闻 - . 038 - . 038 . 053 . 017 民生新闻 . 069 . 068 . 035 . 011 ΔR2 ( % ) 3. 9** 3. 0 社会接触 实习 . 107* . 106* - . 227 - . 072 ΔR2 ( % ) . 9*** . 04 N 622 594 调整后 R2 ( % ) 4. 4*** . 07 注: * 因变量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为反向、取对数的处理后的赋值。媒介使用的时长变量为取平方根的处理后的 赋值。回归模型中采用的是反向、取对数处理后的因变量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取平方根处理后的媒介使用时长变量。 * p < . 05,** p < . 01,*** p < . 001。 实习对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产生显 著影响; 与没有参加实习的同学相比,参加了 实习的同学对国家持有的印象更为负面。 五、结论和讨论 本研究考察了上海大学生对国家所持印象 的状 况,呈现了影响他们的国家印象的各种 要素。 结果显示,无论是个体层面还是群体层面, 大学生的国家印象都是以正面印象为主。这从 一个 方 面 验 证 了 “刻板印象可能是正面的” ( Tajima,R. E. ,1989; Lee,Moon J. ,Bichard, Shannon L. , Irey, Meagan S. , Walt, Heather M. ,Carlson,Alana J. ,2009) 、“大学生更少负 面刻板印象”( Alexis Tan,Yuki Fujioka & Nancy Lucht. ,1997) 的相关观点。同时,我们从群体 层面国家印象的内容可以看到,虽然这些国家 印象整体上呈现褒扬为主的特征,但是它们并 不是单维的结构而是一种丰富、多元的结构; 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维度和结构。 本研究还考察了大学生的媒介使用和实习 等因素的基本情况,并检验了这些因素以及人 ·47· 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社会接触和国家印象: 以刻板印象为研究视角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1期 口学变量对大学生的个体层面、群体层面的国层面的国家印象的影响却是负向的。这些结果 家印象的影响 反映了个体层面的国家影响的形成机制的复杂 回归分析所得的结果给我们新的信息,男性。当人们对这些问题和群体已经有了第一手 生和女生在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上存在显著差的经验,并建立了感知,他们从大众传媒获得 异,即性别是一个可能预测刻板印象的因素。的信息和印象,影响更小( Shapiro, Michael 然而,年龄以及经常被认为刻板印象的可能影A., MeDonald,& Daniel g.,1992)。这还进 响因素的教育程度,都没有对大学生的个体层步反映出,刻板印象是个人认知和群体互动 面的国家印象产生显著影响。这或许一方面因的结果( Brown,J.D.,2003; Dominic lasorsa, 为大学生群体在这两个因素上的差异不显著,& Jia Dai.,2007; Tim Kurz,& Anthony Lyons., 另一方面说明刻板印象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它2009);这尤其从媒介使用、社会接触以及人口 旦形成,如果不采取措施进行干预,一般不学变量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群体层面的国家印象 大改变( Katz d& Braly K W.,1933:卜安康、的影响中凸显出来。这些变量虽然没有对大学 周坤,2007;张洪英、高丽娟,2005)。 生群体层面的国家印象产生显著影响,但它们 本研究的结果还显示,大学生的个体层面对其影响的方向与对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影响 的国家印象受到媒介的显著影响。无论是媒介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对大学生的国家印象 的接触频率、时长、内容,都对大学生的个体的研究,我们需要从他们的个人认知与社会互 层面的国家印象产生显著影响。但是不同的媒动的关系角度,深入分析国家印象的形成机制。 介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电视的影响主 本研究还有一些局限,需在后续的研究中 要反映在对其接触的频率上,广播的影响主要加以改进。我们没有对大学生所接触的媒介进 反映在对其接触的时长上。各种媒介对大学生行内容分析,本研究的参与者是大学生,结论 的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的综合影响,更直接反不能外推到一般大众;而且,任何潜在的关于 映在大学生综合接触媒介内容的情况上,大学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存在文化普适性的假设都 生接触媒介中的财经新闻显著影响其个体层面应该在多种文化中加以测试(佐斌等,2060), 的国家印象。在媒介迅猛发展的当代,如何结我们需要继续探讨“其他人对我们(中国)有 合媒介、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媒介资源进行学习,何想法”的课题,藉以加强了解(中国)国家 从而对学生有效开展国家认同、爱国主义教育,印象及其影响因素。 值得进一步思考(佐斌、陈晶、周少惠,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10CXW01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 本研究的结果还显示,大学生的个体层面目(09YJc86000、复旦大学“"985工程”哲 的国家印象受到实习的显著影响。本研究的结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基地资助项目 果同时显示,参加过实习的同学与没有参加过(08 FCZDO27)的研究成果之一。感谢祝建华教 实习的同学,在接触社会充分程度的自我评估授、孙少晶副教授的指导和帮助。 上存在显著差异;与没有实习过的同学相比,作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主任,副教 实习过的同学更认为自己接触社会充分(实习 授,博士,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 过同学M=3.01,SD=.97;没有实习过同学M 心主任助理 2.66,SD=.90,t=5.51,p<.001)。这进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系本科生 步说明,大学生的社会接触确实显著影响他们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系本科生 的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这也进一步显示,国 家形象的塑造是一项由上到下的系统工程,需 参考文献 要全方位的参与,其主体不但包括政府,还应 卞冬磊、张稀颖(200s,《转型期大众传媒报道与 包括企业和全体国民(程曼丽,2007) 大学形象塑造关系研究一以2004年1月1日以来的相 媒介对大学生的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的影关报道为研究对象》,《新闻与传播研究》第2期 响,都是正向的;但是,实习对大学生的个体71、85页 ·48· ?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口学变量对大学生的个体层面、群体层面的国 家印象的影响。 回归分析所得的结果给我们新的信息,男 生和女生在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上存在显著差 异,即性别是一个可能预测刻板印象的因素。 然而,年龄以及经常被认为刻板印象的可能影 响因素的教育程度,都没有对大学生的个体层 面的国家印象产生显著影响。这或许一方面因 为大学生群体在这两个因素上的差异不显著, 另一方面说明刻板印象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它 一旦形成,如果不采取措施进行干预,一般不 大改变 ( Katz D & Braly K W. ,1933; 卜安康、 周坤,2007; 张洪英、高丽娟,2005) 。 本研究的结果还显示,大学生的个体层面 的国家印象受到媒介的显著影响。无论是媒介 的接触频率、时长、内容,都对大学生的个体 层面的国家印象产生显著影响。但是不同的媒 介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电视的影响主 要反映在对其接触的频率上,广播的影响主要 反映在对其接触的时长上。各种媒介对大学生 的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的综合影响,更直接反 映在大学生综合接触媒介内容的情况上,大学 生接触媒介中的财经新闻显著影响其个体层面 的国家印象。在媒介迅猛发展的当代,如何结 合媒介、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媒介资源进行学习, 从而对学生有效开展国家认同、爱国主义教育, 值 得 进 一 步 思 考 ( 佐 斌、 陈 晶、 周 少 惠, 2003) 。 本研究的结果还显示,大学生的个体层面 的国家印象受到实习的显著影响。本研究的结 果同时显示,参加过实习的同学与没有参加过 实习的同学,在接触社会充分程度的自我评估 上存在显著差异; 与没有实习过的同学相比, 实习过的同学更认为自己接触社会充分 ( 实习 过同学 M = 3. 01,SD = . 97; 没有实习过同学 M = 2. 66,SD = . 90,t = 5. 51,p < . 001) 。这进一 步说明,大学生的社会接触确实显著影响他们 的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这也进一步显示,国 家形象的塑造是一项由上到下的系统工程,需 要全方位的参与,其主体不但包括政府,还应 包括企业和全体国民 ( 程曼丽,2007) 。 媒介对大学生的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的影 响,都是正向的; 但是,实习对大学生的个体 层面的国家印象的影响却是负向的。这些结果 反映了个体层面的国家影响的形成机制的复杂 性。当人们对这些问题和群体已经有了第一手 的经验,并建立了感知,他们从大众传媒获得 的信 息 和 印 象,影 响 更 小 ( Shapiro,Michael A. ,McDonald,& Daniel G. . ,1992) 。这还进 一步反映出,刻板印象是个人认知和群体互动 的结果 ( Brown,J. D. ,2003; Dominic Lasorsa, & Jia Dai. ,2007; Tim Kurz,& Anthony Lyons. , 2009) ; 这尤其从媒介使用、社会接触以及人口 学变量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群体层面的国家印象 的影响中凸显出来。这些变量虽然没有对大学 生群体层面的国家印象产生显著影响,但它们 对其影响的方向与对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影响 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对大学生的国家印象 的研究,我们需要从他们的个人认知与社会互 动的关系角度,深入分析国家印象的形成机制。 本研究还有一些局限,需在后续的研究中 加以改进。我们没有对大学生所接触的媒介进 行内容分析,本研究的参与者是大学生,结论 不能外推到一般大众; 而且,任何潜在的关于 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存在文化普适性的假设都 应该在多种文化中加以测试 ( 佐斌等,2006) , 我们需要继续探讨 “其他人对我们 ( 中国) 有 何想法”的课题,藉以加强了解 ( 中国) 国家 印象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 为 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青 年 项 目 ( 10CXW01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 目 ( 09YJC860006) 、复旦大学 “985 工程” 哲 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基地资助项目 ( 08FCZD027) 的研究成果之一。感谢祝建华教 授、孙少晶副教授的指导和帮助。 作者: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主任,副教 授,博士,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 心主任助理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系本科生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系本科生 参考文献 卞冬磊、张稀颖 ( 2005) ,《转型期大众传媒报道与 大学形象塑造关系研究———以 2004 年 1 月 1 日以来的相 关报道为研究对象》,《新闻与传播研究》第 2 期,68 - 71、85 页。 ·48·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1 年第 1 期
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社会接触和国家印象:以刻板印象为研究视角 卜安康、周坤(200,《大学生的国家科技成就刻 熊超(2009,《传媒在我国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的 板印象》,《社会心理科学》第3-4期,72-78页 作用》,《济宁学院学报》第1期,52-54页。 蔡浩、西林、买合甫来提·坎吉(2009,《维吾尔 徐小鸽(199,《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家形象问 族大学生的民族刻板印象》,《新疆社科论坛》第1期,题,《新闻与传播研究》第2期,36-46页 77-81页 王沛(1999,《刻板印象的社会认知研究论述》, 蔡骐、杨静(200,《关于涵化理论的历史考察和《心理科学》第4期,342-345页。 方法论反思》,《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王艳(2007,《表征变迁、大众传播与改写中的刻 期,84-87页 板印象——以媒介对高校教师的报道为例》,《现代传 陈晶、佐斌、周少惠(200,《5-16岁儿童对中播》第3期,125-127页。 国人形象的评价与喜好研究》,《心理科学》第4期 张洪英、高丽娟(2005,《刻板印象稳定性的理论 833-835页 分析》,《理论学刊》第3期,106-108页 程曼丽(200,《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 张昆、徐琼(2007,《国家形象刍议》,《国际新 《国际新闻界》第3期,5-10页。 闻界》第3期,11-16页 杜秀芳(200,《国外刻板印象研究新进展》, 佐斌、陈晶、周少惠(2003,《城市儿童对中国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6期,105 的印象及其信息来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第3 期,第188-191页 贺雯、梁宁建(2008,《元刻板印象的研究及其进 佐斌、张阳阳、赵菊、王娟(2000,《刻板印象内 展》,《心理科学》第3期,759-761页 容模型:理论假设及研究》,《心理科学进展》第1期 金兼斌(2006,《大众传媒中的大学形象》,《国138-145页 际新闻界》第2期,27-31页 Alport, G. W.(1954/1979),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康初莹(2007,《电视广告中人物角色表现的刻板(25 anniversary ed.) Reading,MA: Addison-We 印象调查》,《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Alexis S. Tan. (1982), Television Use And Social Ster- 第4期,78-82页。 ecotypes, Journalism Quarterly, 59(1),119-122 柯惠新、郑春丽、吴彦(2007,《中国媒体中的俄 Alexis Tan, Yuki Fujioka Nancy Lucht(1997),N 罗斯国家形象一—以对(中国青年报》的内容分析为 ative American Stereotypes, Ty portrayals, And Personal 例,《现代传播》第5期,31-34页 Contact,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4 李春凯、杨立状、罗娇、刘燕吉、唐菁华、郭秀艳(2),265-284. (200,《上海人刻板印象的结构及其动态变化》,《宁 Alexis Tan, Yuki Fujioka& Gerdean Tan (2000),Tel- 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1期,140-144页 evision Use, Stereotypes Of African Americans And Opinion 李少南(2005,《香港人对日本与南韩的刻板印 On Affirmative action: An Affective Model of Policy Reason- 象》,《中国传媒报告》第3期,22-30页。 ing,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67(4),362-371 李锐、凌文辁(2008,《自我刻板化及其影响因素 Bandura, A.(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与效果》,《心理科学进展》第4期,623-630页 And Action: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廖圣清、李晓静、张国良(2005,《中国大陆大众 Prentice-Hall 传媒公信力的实证研究》,《新闻大学》春季号,19 Bandura, A.(2002),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Mas 27页 刘康(2009,《全球传媒与中国国家形象》,《新Efts(2ed,p121-153). Mahwah,N:E- 闻与传播研究》第6期,7-10页 baum 罗伟(2008,《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模型及方法 Brown, J. D.(2003), Social Psychology Theory Ane 综述》,《社会心理科学》第6期,527-532页 Research. Boston: McGraw hill 孙利(2008,《武汉青少年对中国人印象的调查研 Buchanan, W& Cantril, H.(1965), National Stereo- 究》,《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68-70页, types,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1"edi- 夏倩芳、张明新(2007,《新闻框架与固定成见:tion,W. Schramm(eds.), University ofⅢ linois, Urbana 1979-2005年中国大陆主流报纸新闻中的党员形象与精 Daniel Bar-TaL.(1997), Formation And Change Of 英形象》,《新闻与传播研究》第2期,29-41页。 谢晓娟(2004,《论软权利中的国家形象及其塑Int.J. Intercultural rel,21(4),491-523. 造》,《理论前沿》第19期,19-21页。 Dominic Lasorsa, Jia Dai(2007), When News Re- ?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卜安康、周坤 ( 2007) ,《大学生的国家科技成就刻 板印象》,《社会心理科学》第 3 - 4 期,72 - 78 页。 蔡浩、西林、买合甫来提·坎吉 ( 2009) ,《维吾尔 族大学生的民族刻板印象》,《新疆社科论坛》第 1 期, 77 - 81 页。 蔡骐、杨静 ( 2005) ,《关于涵化理论的历史考察和 方法论反思》,《吉首大学学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第 4 期,84 - 87 页。 陈晶、佐斌、周少惠 ( 2007) ,《5 - 16 岁儿童对中 国人形象的评价与喜好研究》,《心理科学》 第 4 期, 833 - 835 页。 程曼丽 ( 2007) ,《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 《国际新闻界》第 3 期,5 - 10 页。 杜秀芳 ( 2004) ,《国外刻板印象研究新进展》,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 第 6 期,105 - 108 页。 贺雯、梁宁建 ( 2008) ,《元刻板印象的研究及其进 展》,《心理科学》第 3 期,759 - 761 页。 金兼斌 ( 2006) ,《大众传媒中的大学形象》,《国 际新闻界》第 2 期,27 - 31 页。 康初莹 ( 2007) ,《电视广告中人物角色表现的刻板 印象调查》,《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 4 期,78 - 82 页。 柯惠新、郑春丽、吴彦 ( 2007) ,《中国媒体中的俄 罗斯国家形象———以对 《中国青年报》的内容分析为 例》,《现代传播》第 5 期,31 - 34 页。 李春凯、杨立状、罗娇、刘燕吉、唐菁华、郭秀艳 ( 2009) ,《上海人刻板印象的结构及其动态变化》,《宁 波大学学报 ( 人文科学版) 》第 1 期,140 - 144 页。 李少南 ( 2005) ,《香港人对日本与南韩的刻板印 象》,《中国传媒报告》第 3 期,22 - 30 页。 李锐、凌文辁 ( 2008) ,《自我刻板化及其影响因素 与效果》,《心理科学进展》第 4 期,623 - 630 页。 廖圣清、李晓静、张国良 ( 2005) ,《中国大陆大众 传媒公信力的实证研究》,《新闻大学》春季号,19 - 27 页。 刘康 ( 2009) ,《全球传媒与中国国家形象》,《新 闻与传播研究》第 6 期,7 - 10 页。 罗伟 ( 2008) ,《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模型及方法 综述》,《社会心理科学》第 6 期,527 - 532 页。 孙利 ( 2008) ,《武汉青少年对中国人印象的调查研 究》,《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第 1 期,68 - 70 页。 夏倩芳、张明新 ( 2007) ,《新闻框架与固定成见: 1979 - 2005 年中国大陆主流报纸新闻中的党员形象与精 英形象》,《新闻与传播研究》第 2 期,29 - 41 页。 谢晓娟 ( 2004) ,《论软权利中的国家形象及其塑 造》,《理论前沿》第 19 期,19 - 21 页。 熊超 ( 2009) ,《传媒在我国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的 作用》,《济宁学院学报》第 1 期,52 - 54 页。 徐小鸽 ( 1996) ,《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家形象问 题》,《新闻与传播研究》第 2 期,36 - 46 页。 王沛 ( 1999) ,《刻板印象的社会认知研究论述》, 《心理科学》第 4 期,342 - 345 页。 王艳 ( 2007) ,《表征变迁、大众传播与改写中的刻 板印象———以媒介对高校教师的报道为例》,《现代传 播》第 3 期,125 - 127 页。 张洪英、高丽娟 ( 2005) ,《刻板印象稳定性的理论 分析》,《理论学刊》第 3 期,106 - 108 页。 张昆、徐琼 ( 2007) ,《国家形象刍议》,《国际新 闻界》第 3 期,11 - 16 页。 佐斌、陈晶、周少惠 ( 2003) ,《城市儿童对中国人 的印象及其信息来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第 3 期,第 188 - 191 页; 佐斌、张阳阳、赵菊、王娟 ( 2006) ,《刻板印象内 容模型: 理论假设及研究》,《心理科学进展》第 1 期, 138 - 145 页。 Allport,G. W. ( 1954 /1979)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 25th anniversary ed. ) Reading,MA: Addison - Wesley. Alexis S. Tan. ( 1982) ,Television Use And Social Stereotypes,Journalism Quarterly,59 ( 1) ,119 - 122. Alexis Tan,Yuki Fujioka & Nancy Lucht. ( 1997) ,Native American Stereotypes,Tv Portrayals,And Personal Contact,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74 ( 2) ,265 - 284. Alexis Tan,Yuki Fujioka & Gerdean Tan. ( 2000) ,Television Use,Stereotypes Of African Americans And Opinion On Affirmative Action: An Affective Model Of Policy Reasoning,Communication Monographs,67 ( 4) ,362 - 371. Bandura,A. ( 1986 )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 - Hall. Bandura,A. ( 2002)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 In J. Bryant & D. Zillman ( Eds. ) ,Media Effects ( 2nd ed. , pp. 121 - 153 ) . Mahwah, NJ: Erlbaum. Brown,J. D. ( 2003) ,Social Psychology: Theory And Research. Boston: McGraw Hill. Buchanan,W & Cantril,H. ( 1965) ,National Stereotypes,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1st edition,W. Schramm ( eds. ) ,University of Illinois,Urbana. Daniel Bar - Tal. ( 1997) ,Formation And Change Of Ethnic And National Stereotypes : An Integrative Model, Int. J. Intercultural Rel,21 ( 4) ,491 - 523. Dominic Lasorsa,& Jia Dai. ( 2007) ,When News Re- ·49· 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社会接触和国家印象: 以刻板印象为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