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心化篇一(二)、动心论:心化的过程 发布时间:20080619浏览次数:598 二)、动心论:心化的过程 以上论述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体系中的本原论,即在本质上认为文学原于人,本于 心,从而从文学哲学的角度上将古人对于心喲的理解作了必要的分析。在这基础上,我们 就可以进一步把握古人的文学创作论,也即古人如何认识文学创作全过程中是怎样一步 步“心化的 1、感物与物感 在探讨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特别是探讨有关文学最初发生的问题时,人们普遍认 为《乐记》中的几段话是具有经典意义的①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 应,故成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 乐心感者,其声=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 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 《乐记》一书汇集了春秋未年到西汉中期儒家的乐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后人就往往 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这些话的意思具体运用到文学方面来,如汉代有班固在《汉书·艺文 志》中论歌谣创作时曾说过咭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而对后世影响最大者要数刘勰和钟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 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明 诗》)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 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是以 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 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赞曰: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 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物色》) 钟嵘在《诗品序》中也说: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 云夏雨,冬月冬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 竟,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洎 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娥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 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自刘、钟以后,许多人围绕着这一论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如萧统说:“炎凉始贸,触兴自 高,睹物兴情,更向篇什 《答晋安王书》)萧纲说:“至如春庭落景,转蕙承风;秋 雨且晴,檐梧初下;浮云生野,明月入楼。时命亲宾,乍动严驾;车渠屡酌,鹦鹉骤心化篇——(二)、动心论:心化的过程 发布时间: 2008-06-19 浏览次数: 598 (二)、动心论:心化的过程 以上论述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体系中的本原论,即在本质上认为文学原于人,本于 心,从而从文学哲学的角度上将古人对于“心”的理解作了必要的分析。在这基础上,我们 就可以进一步把握古人的文学创作论,也即古人如何认识文学创作全过程中是怎样一步 一步“心化”的。 1、感物与物感 在探讨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特别是探讨有关文学最初发生的问题时,人们普遍认 为《乐记》中的几段话是具有经典意义的①: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 应,故成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 乐心感者,其声=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 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 《乐记》一书汇集了春秋末年到西汉中期儒家的乐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后人就往往 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这些话的意思具体运用到文学方面来,如汉代有班固在《汉书·艺文 志》中论歌谣创作时曾说过“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而对后世影响最大者要数刘勰和钟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 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明 诗》)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 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是以 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 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赞曰: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 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物色》) 钟嵘在《诗品序》中也说: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 云夏雨,冬月冬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 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 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娥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 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自刘、钟以后,许多人围绕着这一论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如萧统说:“炎凉始贸,触兴自 高,睹物兴情,更向篇什。”(《答晋安王书》)萧纲说:“至如春庭落景,转蕙承风;秋 雨且晴,檐梧初下;浮云生野,明月入楼。时命亲宾,乍动严驾;车渠屡酌,鹦鹉骤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