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战”:李教导员等人放弃出城的机会冒死一战,就是为了从日本人的魔掌下拯救那 群教会女学生;约翰从懦弱到挺身而岀,是因为女学生即将被蹂躏;十二个妓女 和男扮女装的陈乔治替代十二个女学生去日本人的军营“从容赴死”,也是因为那些 女学生还是处女。此外,影片还希望将“贞操与民族气节、“人格操守°等内涵形 成互文式的表达,当那十二个妓女牺牲自我时,她们不仅成为拯救他人的“英雄, 救赎了自己此前的不清白经历,更完成了人格、气节、操守的重建 其实,影片用妓女去成全处女”,不仅缺少充分的伦理动机,还会遭遇一 道义上的难题。正如约翰所疑惑的,“不是说人人平等吗?·还有,影片试图证 明商女也知亡国恨ˆ和婊子有情”,是为千百年来被误读和蒙羞的妓女正名,还是 为家国沦陷的子民重塑刚健的人格?为了完成这种宏大叙事ˆ的崇高表达,影片甚 至没有交代十二位妓女如何完成了那个致命的心理嬗变:她们最初决定代替女学 生去日本人军营时,只是出于作为“专业人士的老练想把它当成一次惨烈的“工作 经历”,未必会死,她们也不想死;但是,她们出发前又个个身藏用碎镜子做成的 利器,决心以死保卫身体的清白。影片对这中间的情感逻辑缺少铺垫和交代,只 能视为张艺谋对民族气节一次僵硬而矫情的表达。更进一步,十二个“承受天 恩的女学生面对他人的牺牲为何有些无动于衷,甚至认为理所当然?鉴于影片用 了幸存者书娟的旁白,观众有理由质问,她们在此后的人生中怎么就没有任何的 愧疚和感动? 为了获得奥斯卡的青睐,影片《金陵十三钗》除了有“奥斯卡配方”,还有 种全球视野ˆ,那就是表现战争或极端情境下人性的嬗变与升华。这是一个普适 性的主题,能得到全世界观众的认同与共鸣。确实,影片在约翰、妓女、女学生 等人之间融注了人类关于偏见与超越,沟通与理解,人性的偏狭、圆融与升华的 种种内心起伏。这样的主题表达也许能征服奥斯卡的评委或海外观众,但却轻易 地消费了南京大屠杀这样一个沉重的题材。因为,《金陵十三钗》中的南京大 屠杀”可以虚设成任何一个其它的灾难性情境,日本人也可以置换成任何邪恶的力 量。这样,‘南京大屠杀ˆ冷峻残酷的历史气息就没有得到真正的凸显与强调。而 且,由于影片没有交代那金陵十三钗的最终命运,使影片对于日本人的惨无人道 还缺少一次控诉,对于这“十三钗的慷慨与从容,高贵与坚贞也缺少一次形象的呈 要全面分析《金陵十三钗》的“全球视野”,还有必要比较它的前世,即《避 难》(1988,导演韩三平、周力,编剧李克威、李贵、严歌苓)。在《避难》 中,弥漫着种异常冷峻悲壮的气息,影片对于那个沉重的历史情境保持了历史 书写的谨慎与诚意。当然,由于当时的影片制作水准以及艺术创作观念的局限 《避难》的观赏性比较差,大多数场景似乎都用的是自然光效,暗调画面非常 多,没有激烈的战斗场面,更没有香艳的女性身体展示。但是,《避难》和《金 陵十三钗》一样,都强调了“上帝的无力”,或者说“上帝在人间的理念。如《避 难》,它不断渲染教堂的圣洁与庄严,但它在日本人的残暴和邪恶面前不堪 击,甚至最血腥的屠杀就发生在主教的面前,当杨柳风、小彩月和胡醉花从阁楼 下走下来从容迎对日本人时,她们才是真正的圣母玛丽亚再生。在《金陵十三 钗》中,主教早已死亡,“上帝对于人间的灾难无能无力,最终的拯救来自于人性 的复苏和众人自我牺牲的精神。 由于1988年中国娱乐片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全球视野和“北美市场ˇ的野 心当然更是无从谈起,《避难》没有将焦点放在“娱乐`或普适性主题的表达”上, 而是希望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再现或还原那段酷烈的历史,并从三位妓女(其实小 彩月是个唱戏曲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妓女)身上见证人性的光辉和民族气节的 高贵(她们引爆了手榴弹与一车日本人同归于尽,这也符合当时观众的心理需 求)。当然,影片对人物的心理刻划略显空洞,未能在三位妓女身上施加足够的战”:李教导员等人放弃出城的机会冒死一战,就是为了从日本人的魔掌下拯救那 群教会女学生;约翰从懦弱到挺身而出,是因为女学生即将被蹂躏;十二个妓女 和男扮女装的陈乔治替代十二个女学生去日本人的军营“从容赴死”,也是因为那些 女学生还是处女。此外,影片还希望将“贞操”与“民族气节”、“人格操守”等内涵形 成互文式的表达,当那十二个妓女牺牲自我时,她们不仅成为拯救他人的“英雄”, 救赎了自己此前的不清白经历,更完成了人格、气节、操守的重建。 其实,影片用“妓女”去成全“处女”,不仅缺少充分的伦理动机,还会遭遇一些 道义上的难题。正如约翰所疑惑的,“不是说人人平等吗?”还有,影片试图证 明“商女也知亡国恨”和“婊子有情”,是为千百年来被误读和蒙羞的妓女正名,还是 为家国沦陷的子民重塑刚健的人格?为了完成这种“宏大叙事”的崇高表达,影片甚 至没有交代十二位妓女如何完成了那个致命的心理嬗变:她们最初决定代替女学 生去日本人军营时,只是出于作为“专业人士”的老练想把它当成一次惨烈的“工作 经历”,未必会死,她们也不想死;但是,她们出发前又个个身藏用碎镜子做成的 利器,决心以死保卫身体的清白。影片对这中间的情感逻辑缺少铺垫和交代,只 能视为张艺谋对“民族气节”一次僵硬而矫情的表达。更进一步,十二个“承受天 恩”的女学生面对他人的牺牲为何有些无动于衷,甚至认为理所当然?鉴于影片用 了幸存者书娟的旁白,观众有理由质问,她们在此后的人生中怎么就没有任何的 愧疚和感动? 为了获得奥斯卡的青睐,影片《金陵十三钗》除了有“奥斯卡配方”,还有一 种“全球视野”,那就是“表现战争或极端情境下人性的嬗变与升华”。这是一个普适 性的主题,能得到全世界观众的认同与共鸣。确实,影片在约翰、妓女、女学生 等人之间融注了人类关于偏见与超越,沟通与理解,人性的偏狭、圆融与升华的 种种内心起伏。这样的主题表达也许能征服奥斯卡的评委或海外观众,但却轻易 地消费了“南京大屠杀”这样一个沉重的题材。因为,《金陵十三钗》中的“南京大 屠杀”可以虚设成任何一个其它的灾难性情境,日本人也可以置换成任何邪恶的力 量。这样,“南京大屠杀”冷峻残酷的历史气息就没有得到真正的凸显与强调。而 且,由于影片没有交代那“金陵十三钗”的最终命运,使影片对于日本人的惨无人道 还缺少一次控诉,对于这“十三钗”的慷慨与从容,高贵与坚贞也缺少一次形象的呈 现。 要全面分析《金陵十三钗》的“全球视野”,还有必要比较它的前世,即《避 难》(1988,导演韩三平、周力,编剧李克威、李贵、严歌苓)。在《避难》 中,弥漫着一种异常冷峻悲壮的气息,影片对于那个沉重的历史情境保持了历史 书写的谨慎与诚意。当然,由于当时的影片制作水准以及艺术创作观念的局限, 《避难》的观赏性比较差,大多数场景似乎都用的是自然光效,暗调画面非常 多,没有激烈的战斗场面,更没有香艳的女性身体展示。但是,《避难》和《金 陵十三钗》一样,都强调了“上帝的无力”,或者说“上帝在人间”的理念。如《避 难》,它不断渲染教堂的圣洁与庄严,但它在日本人的残暴和邪恶面前不堪一 击,甚至最血腥的屠杀就发生在主教的面前,当杨柳风、小彩月和胡醉花从阁楼 下走下来从容迎对日本人时,她们才是真正的“圣母玛丽亚”再生。在《金陵十三 钗》中,主教早已死亡,“上帝”对于人间的灾难无能无力,最终的拯救来自于人性 的复苏和众人自我牺牲的精神。 由于1988年中国“娱乐片”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全球视野”和“北美市场”的野 心当然更是无从谈起,《避难》没有将焦点放在“娱乐”或“普适性主题的表达”上, 而是希望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再现或还原那段酷烈的历史,并从三位妓女(其实小 彩月是个唱戏曲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妓女)身上见证人性的光辉和民族气节的 高贵(她们引爆了手榴弹与一车日本人同归于尽,这也符合当时观众的心理需 求)。当然,影片对人物的心理刻划略显空洞,未能在三位妓女身上施加足够的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