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个孩子。我无法想像,孩子们的父亲在亲手制作这只骨灰盒时,会是怎样的 心情。孩子们都依偎在母亲的身边去了,独独扔下了孤寂的他:究竟是死去 的人更不幸,还是活者的人更不幸呢?(钱钢《唐山大地震》) 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设问句。表面看来,有问无答,而且提出了两种供选择的情况,似乎不 是设问句,而是选择问句,其实上文就是答案:死去的人是不幸的:而活者的人还在承受着 失去亲人的痛苦,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更不幸的。这个意思直说就平淡了,作者故意问而不答, 让读者思考,感情显得格外深沉。 (二)反问句 反问句又叫反诘句,它是用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反问句和设问句都不是有疑而 问,这一点相同:但又有所不同:设问句主要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反问句则表示强烈的语 气和感情色彩:设问句是自问自答,答案在问句之外,反问句则不用回答,答案已包含在问 句之中:设问句句末一般用问号,反问句可以用问号,也可以用叹号。下面看一些例子。 (1)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繁花无边 的天山呢?(碧野《天山景物记》) (2)我觉得他讲的是最浅显,最实际的道理。在来西岭以前,我还没有考虑过这 些问题。诚然买卖婚烟是可恶,但主要责任在农民身上吗?不从根本上解决 农村问题,不想方设法使广大农民富裕起来,光靠宣传婚姻法能解决多少问 题呢?(马烽《结婚现场会》) 例(1)第二句比用陈述句“没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繁花无边的天山”更为有 力。例(2)有两处用了反问句。一处意思是说买卖婚姻主要责任不在农民身上。另一处意 思是说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只有想方设法使农民富裕起来,才能使婚姻法得以贳彻 实行。这些用反问句,感情更强烈。 反问句和否定句结合使用,类似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的意思,感情色彩、语气往往更 强。例如: (1)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 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 (2)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鸣呜的响 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远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鲁迅《故乡》) 例(1)共两句。第一句先摆出结论,第二句用反问句和香定句结合的形式提出例证,具有 无可辩驳的力量,中国的“反人民的势力”,也一定要“倒下去”。例(2)末句用反问句和 否定句结合的形式更有表现力。“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美好故乡,如今竟是这般衰败景象, 几乎难以辨认,却又不容否认,表现了复杂的情感 个孩子。我无法想像,孩子们的父亲在亲手制作这只骨灰盒时,会是怎样的 心情。孩子们都依偎在母亲的身边去了,独独扔下了孤寂的他;究竟是死去 的人更不幸,还是活着的人更不幸呢?(钱钢《唐山大地震》) 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设问句。表面看来,有问无答,而且提出了两种供选择的情况,似乎不 是设问句,而是选择问句,其实上文就是答案:死去的人是不幸的;而活着的人还在承受着 失去亲人的痛苦,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更不幸的。这个意思直说就平淡了,作者故意问而不答, 让读者思考,感情显得格外深沉。 (二)反问句 反问句又叫反诘句,它是用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反问句和设问句都不是有疑而 问,这一点相同;但又有所不同:设问句主要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反问句则表示强烈的语 气和感情色彩;设问句是自问自答,答案在问句之外,反问句则不用回答,答案已包含在问 句之中;设问句句末一般用问号,反问句可以用问号,也可以用叹号。下面看一些例子: (1)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繁花无边 的天山呢?(碧野《天山景物记》) (2)我觉得他讲的是最浅显,最实际的道理。在来西岭以前,我还没有考虑过这 些问题。诚然买卖婚姻是可恶,但主要责任在农民身上吗?不从根本上解决 农村问题,不想方设法使广大农民富裕起来,光靠宣传婚姻法能解决多少问 题呢?(马烽《结婚现场会》) 例(1)第二句比用陈述句“没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繁花无边的天山”更为有 力。例(2)有两处用了反问句。一处意思是说买卖婚姻主要责任不在农民身上。另一处意 思是说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只有想方设法使农民富裕起来,才能使婚姻法得以贯彻 实行。这些用反问句,感情更强烈。 反问句和否定句结合使用,类似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的意思,感情色彩、语气往往更 强。例如: (1)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 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 (2)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 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远横着几个箫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鲁迅《故乡》) 例(1)共两句。第一句先摆出结论,第二句用反问句和否定句结合的形式提出例证,具有 无可辩驳的力量,中国的“反人民的势力”,也一定要“倒下去”。例(2)末句用反问句和 否定句结合的形式更有表现力。“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美好故乡,如今竟是这般衰败景象, 几乎难以辨认,却又不容否认,表现了复杂的情感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