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另外一项引发争议的措施是,仇和要求1/3的机关干部离岗招商,副处级干部的任务是500万元/年,完 不成任务的干部,所在部门一把手免职,这种方法同样被人认为“显得霸道”。 在所有的“政绩工程中,仇和从上任就开始推行的“小城镇建设”,引起的争议最大,受到的攻击最多。这项 工程要求各乡镇沿街的房屋改建为贴白磁砖的二层楼房,一楼作商用,二楼作住宅 3年内将城镇化的水平提高到20%,用优惠政策吸引20万先富农民进小城镇。”仇和此议甫出,社会舆论 哗然。一幅漫画贴到县政府门口,画上的仇和,穿着短裤跨大步,结果裤裆裂开了。更极端的说法是,“仇和 想搞政绩工程,把老百姓的钱掏出来,往自己脸上贴金。 县领导班子有不少成员均强烈反对,一位官员后来回忆,“大家认为,小城镇是自然形成的,用政府力量去 强制推动,只能是拔苗助长。” 但仇和执意上马,并给每个乡镇下达任务指标,限时完成,他在常委会上后来宣布,“我也不强求你们统一 思想,但我看准了的事,就要干 事实上,当时反对小城镇建设的,还包括宿迁市的几位领导,甚至省有关领导都打来电话过问此事。 1997年8月发生的一起事故,让压力达到了高潮:阴平镇供销社在改造楼房时,墙体倒塌死伤民工5人。 事故很快演变成对“小城镇建设”之争,沭阳县委向宿迁市递交事故报告,当晚却被该市一位领导打回来, “检讨不够深刻,要从根子上找原因。要检讨小城镇建设的思路问题。” 这份报告最后在出差的宿迁市委书记徐守盛干预下,才由宿迁市委转送省委省政府 “1997年到1998年,是我压力最大的时候。”仇和坦承 仇和当时决策进行大规模建设,更大的一个背景是基于经济测算:1997年至1999年,全国物价低迷,沭阳 城每平方米建筑成本仅400多元,乡镇仅为250元。 正是这一点,后来为他赢得了民心:沭阳城的房产价格现在涨到了900元/平方米,乡镇则涨到了300多 元。家住公园路17栋504室的赵刚,拆迁后获利5万多元。在记者走访的十多户居民中,情况大体相似。 从后来的测算来看,4年时间,沭阳共启动民间资金50多亿元,用于修路、城区改造以及小城镇建设。这 些资金的启动,大部分是政府力量强制性推动,而可以作为参照的是,宿迁全市一年储蓄余额也才100亿元。 短时间的强投入,使沭阳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同样费思量的,还有他逼农民栽杨树,屋前屋后,沟边渠边全部种上,不少农民当时反对,甚至用开水去 浇,现在杨树却成了他们最大的财产,宿迁现在办起了2300多家木材厂,一个产业已经形成。 对于仇和,村民们的想法很单纯,沭阳县赶步村李亚东就曾这样告诉记者,“黄登仁也收钱,收了就没有 了,仇和也收钱”(指扣工资),但他用这些钱给我们办了事。 治民之术 “仇和从来不研究官员,他研究的是群众心理。”一位熟悉他的下属如是评价 清朝时袁枚曾仼沭阳县主簿,他评价沭阳人“性懒惰、嗜赌博、好争斗、喜诉讼”。仇和却说,“民风不正, 弊在官风。”他定出了一个“四风”的行动计划:端正官风、引导民风、净化乡风、树立县风 术阳街头有座三匹马的塑像,被当地老百姓戏谑为:“三匹马,没方向,一匹北京去告状,一匹南京去要账 (注:当地是贫困县),一匹下乡去扫荡。” 在仇和接任前,沭阳县是全国出名的上访大县,国家信访局一位副局长是沭阳人,因感慨“家乡的土特产 全是告状信”,这位副局长十余年没有回过家乡另外一项引发争议的措施是,仇和要求 1/3的机关干部离岗招商,副处级干部的任务是 500万元/年,完 不成任务的干部,所在部门一把手免职,这种方法同样被人认为“显得霸道”。 在所有的“政绩工程”中,仇和从上任就开始推行的“小城镇建设”,引起的争议最大,受到的攻击最多。这项 工程要求各乡镇沿街的房屋改建为贴白磁砖的二层楼房,一楼作商用,二楼作住宅。 “3年内将城镇化的水平提高到 20%,用优惠政策吸引 20 万先富农民进小城镇。”仇和此议甫出,社会舆论 哗然。一幅漫画贴到县政府门口,画上的仇和,穿着短裤跨大步,结果裤裆裂开了。更极端的说法是,“仇和 想搞政绩工程,把老百姓的钱掏出来,往自己脸上贴金。” 县领导班子有不少成员均强烈反对,一位官员后来回忆,“大家认为,小城镇是自然形成的,用政府力量去 强制推动,只能是拔苗助长。” 但仇和执意上马,并给每个乡镇下达任务指标,限时完成,他在常委会上后来宣布,“我也不强求你们统一 思想,但我看准了的事,就要干。” 事实上,当时反对小城镇建设的,还包括宿迁市的几位领导,甚至省有关领导都打来电话过问此事。 1997 年 8 月发生的一起事故,让压力达到了高潮:阴平镇供销社在改造楼房时,墙体倒塌死伤民工 5人。 事故很快演变成对“小城镇建设”之争,沭阳县委向宿迁市递交事故报告,当晚却被该市一位领导打回来, “检讨不够深刻,要从根子上找原因。要检讨小城镇建设的思路问题。” 这份报告最后在出差的宿迁市委书记徐守盛干预下,才由宿迁市委转送省委省政府。 “1997 年到 1998 年,是我压力最大的时候。”仇和坦承。 仇和当时决策进行大规模建设,更大的一个背景是基于经济测算:1997 年至 1999 年,全国物价低迷,沭阳 城每平方米建筑成本仅 400 多元,乡镇仅为 250元。 正是这一点,后来为他赢得了民心:沭阳城的房产价格现在涨到了 900 元/平方米,乡镇则涨到了 300多 元。家住公园路 17 栋 504室的赵刚,拆迁后获利 5万多元。在记者走访的十多户居民中,情况大体相似。 从后来的测算来看,4 年时间,沭阳共启动民间资金 50多亿元,用于修路、城区改造以及小城镇建设。这 些资金的启动,大部分是政府力量强制性推动,而可以作为参照的是,宿迁全市一年储蓄余额也才 100 亿元。 短时间的强投入,使沭阳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同样费思量的,还有他逼农民栽杨树,屋前屋后,沟边渠边全部种上,不少农民当时反对,甚至用开水去 浇,现在杨树却成了他们最大的财产,宿迁现在办起了 2300 多家木材厂,一个产业已经形成。 对于仇和,村民们的想法很单纯,沭阳县赶步村李亚东就曾这样告诉记者,“黄登仁也‘收钱’,收了就没有 了,仇和也‘收钱’(指扣工资),但他用这些钱给我们办了事。” 治民之术 “仇和从来不研究官员,他研究的是群众心理。”一位熟悉他的下属如是评价。 清朝时袁枚曾任沭阳县主簿,他评价沭阳人“性懒惰、嗜赌博、好争斗、喜诉讼”。仇和却说,“民风不正, 弊在官风。”他定出了一个“四风”的行动计划:端正官风、引导民风、净化乡风、树立县风。 沭阳街头有座三匹马的塑像,被当地老百姓戏谑为:“三匹马,没方向,一匹北京去告状,一匹南京去要账 (注:当地是贫困县),一匹下乡去扫荡。” 在仇和接任前,沭阳县是全国出名的上访大县,国家信访局一位副局长是沭阳人,因感慨“家乡的土特产, 全是告状信”,这位副局长十余年没有回过家乡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