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关注转向了对分歧的利用,政治变成了一种“离心主义博弈”。① 有鉴于此,“向心主义”强烈反对“联盟主义”把族群间的冲突结构通过比例代表制复制到立法 机关里边,而是鼓励族群间宽容氛围的形成力促在分裂社会形成所谓的“中间地带”,以此达到互 相协调的目的 “向心主义”原则上要在选举过程中引入相应的激励机制来促使族群间的对立被打破,和“联 盟主义”不同,凡是主动去合作的政治行为者,在选举过程中都会受到相应的奖励。本着这一原 则,在选举制度的设计上所采纳的是“偏好式投票”。偏好式投票主要有三种方式:替选投票法 (Altemative Voe,.递补投票法(Supplem entary Vote)和单记可让渡投票法(Single Transferable VO)。替选投票法和递补投票法是多数制的变种,候选人要想成功地当选,必须获得绝对多数的 选票。单计可让渡投票法则是比例代表制的变种,依赖于选区的规模,给予居于少数的群体被代表 的机会。这三种选举制度的共同特性在于提供了确保选民完整表达其候选人偏好排序的机制,当 选民最中意的候选人落选后,选民次级偏好的候选人也会被统计。这就使选民在投票时可以做到 情感和理性的平衡,一方面可以凭情感将与自己情感联系比较紧密的候选人放在第一偏好,另一方 面也可以凭着对公共生活的理性认识将政策主张优秀的候选人放在次偏好位置。偏好式投票也为 政党及其领导人提供了另外一种行为激励一要想获得竞选胜利就不能只注重阵营内选民,也必 须注重阵营外选民,因此那些主动去争取阵营外选民次级偏好的政党要比只囿于获得自己阵营选 民一级偏好投票的政党更容易在竞选中获得胜利。这就产生了这样一个后果:大的党派或者集团 要想赢得选举的胜利,也必须考虑在关键领域承诺一些有利于居于少数地位选民的政策,以此来吸 引他们的次级偏好投票,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相互敌对族群间的包容、和睦成为可能.② 就经验效果来看,偏好式选举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北爱尔兰、南非等宗族分裂较为严重的 国家和地区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本杰明·瑞利的《分裂社会的民主》一书对此做了实证分析。但 也并非不存在质疑,昔斯科、李帕特等人均不看好偏好式选举,认为对于地理人口分布相差过于悬 殊的区域。以寡头族群为根基的政治家并不会在意次级偏好投票,这就使偏好式投票促进族群间互 相包容、融合的作用甚微甚至还不如采用比例代表制。就此而言,向心主义也不是完美的,其功效 的发挥受制于区域人口数量与规模、社会结构、族群间人口的地理分布。 尽管现有的研究存在分歧,但无论怎样,选举制度的设计与宪政工程学对于分裂社会的民主有 序化具有一定的建设性,这一点是不少学者的共识,分歧只在于如何进行具体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 排。毋庸置疑,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宪政工程是社会和谐的政治基础,“联盟主义”和“向心主义”两 种方法和研究虽然不能给我们提供完美的答案,但却可以给予很好的启迪,促使政治学界在制度设 计的工程学方面进行更为深入、有效的研究。 四、民主化战略与选举管理 从国际经验来看,民主化很少是一帆风顺的,其中总有曲折反复。传统的研究聚焦在民主实现的 前提条件上,以至于上个世纪6070年代学界较为普遍的共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总是发展的 推动力,而政治和统治看起来则是因变量,它们自身不能独立地发挥作用,只是其他因素的衍生物”③ 有的学者甚至极瑞地认为,美国和外援机构只要对后发现代化国家给予经济援助,如建设高速公路、 发展通讯技术、资助教育事业以及促进社会动员,民主必然像18世纪英、美等国所发生的那样在这些 ①T Sisk Democra tiza ti知n South Afric网TheE lusive SpcialContact(Prince四Princeon Un iversit0Pe51995)23 D I.Horow itz A Democm tic South A fricay Constitutonal Eng neerng n a Divided Socjety Berkek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 naPe91991)196 ③霍华德·威亚尔达著,刘青、牛可译《新兴国家的政治发展一第三世界还存在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5年,第8 页。 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关注转向了对分歧的利用 ,政治变成了一种“离心主义博弈”。 ① 有鉴于此, “向心主义 ”强烈反对 “联盟主义 ”把族群间的冲突结构通过比例代表制复制到立法 机关里边,而是鼓励族群间宽容氛围的形成,力促在分裂社会形成所谓的“中间地带 ”,以此达到互 相协调的目的。 “向心主义”原则上要在选举过程中引入相应的激励机制来促使族群间的对立被打破, 和 “联 盟主义”不同 ,凡是主动去合作的政治行为者, 在选举过程中都会受到相应的奖励 。本着这一原 则 ,在选举制度的设计上所采纳的是 “偏好式投票 ”。偏好式投票主要有三种方式:替选投票法 (AlternativeVote)、递补投票法 (SupplementaryVote)和单记可让渡投票法 (SingleTransferable Vote)。替选投票法和递补投票法是多数制的变种, 候选人要想成功地当选, 必须获得绝对多数的 选票。单计可让渡投票法则是比例代表制的变种, 依赖于选区的规模, 给予居于少数的群体被代表 的机会 。这三种选举制度的共同特性在于提供了确保选民完整表达其候选人偏好排序的机制, 当 选民最中意的候选人落选后,选民次级偏好的候选人也会被统计。这就使选民在投票时可以做到 情感和理性的平衡,一方面可以凭情感将与自己情感联系比较紧密的候选人放在第一偏好 ,另一方 面也可以凭着对公共生活的理性认识将政策主张优秀的候选人放在次偏好位置 。偏好式投票也为 政党及其领导人提供了另外一种行为激励 ———要想获得竞选胜利就不能只注重阵营内选民 ,也必 须注重阵营外选民,因此, 那些主动去争取阵营外选民次级偏好的政党要比只囿于获得自己阵营选 民一级偏好投票的政党更容易在竞选中获得胜利 。这就产生了这样一个后果:大的党派或者集团 要想赢得选举的胜利 ,也必须考虑在关键领域承诺一些有利于居于少数地位选民的政策, 以此来吸 引他们的次级偏好投票,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相互敌对族群间的包容、和睦成为可能 。 ② 就经验效果来看 ,偏好式选举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北爱尔兰、南非等宗族分裂较为严重的 国家和地区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本杰明 ·瑞利的 《分裂社会的民主》一书对此做了实证分析。但 也并非不存在质疑,昔斯科 、李帕特等人均不看好偏好式选举 ,认为对于地理人口分布相差过于悬 殊的区域,以寡头族群为根基的政治家并不会在意次级偏好投票, 这就使偏好式投票促进族群间互 相包容 、融合的作用甚微, 甚至还不如采用比例代表制。就此而言 ,向心主义也不是完美的 ,其功效 的发挥受制于区域人口数量与规模、社会结构 、族群间人口的地理分布 。 尽管现有的研究存在分歧 ,但无论怎样,选举制度的设计与宪政工程学对于分裂社会的民主有 序化具有一定的建设性,这一点是不少学者的共识 ,分歧只在于如何进行具体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 排 。毋庸置疑,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宪政工程是社会和谐的政治基础, “联盟主义”和 “向心主义”两 种方法和研究虽然不能给我们提供完美的答案 ,但却可以给予很好的启迪, 促使政治学界在制度设 计的工程学方面进行更为深入 、有效的研究。 四 、 民主化战略与选举管理 从国际经验来看 ,民主化很少是一帆风顺的 ,其中总有曲折反复。传统的研究聚焦在民主实现的 前提条件上,以至于上个世纪 60、70年代学界较为普遍的共识是 :“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总是发展的 推动力,而政治和统治看起来则是因变量,它们自身不能独立地发挥作用,只是其他因素的衍生物”, ③ 有的学者甚至极端地认为,美国和外援机构只要对后发现代化国家给予经济援助,如建设高速公路 、 发展通讯技术、资助教育事业以及促进社会动员,民主必然像 18世纪英、美等国所发生的那样在这些 122 ① ② ③ T.Sisk, DemocratizationinSouthAfrica:TheElusiveSocialContract(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1995)23. D.L.Horowitz, ADemocraticSouthAfrica? ConstitutionalEngineeringinaDividedSociety(Berkeley, C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1991)196. 霍华德· 威亚尔达著, 刘青、牛可译:《新兴国家的政治发展———第三世界还存在吗?》,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 第 38 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