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辽宁省铁岭高中2014届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考试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 中国文化是心的文化 叶匡政 在台湾新儒家徐复观看来,“心的文化”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特性。这个观点, 无疑可以成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视角。 徐复观认为,文化是人性对生活的一种自觉而产生的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价 值判断。按照这一定义,价值是文化的核心所在,宗教、道德与艺术等价值系统 共同构成了文化的内容。他认为,要辨别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别,就必须从 中国文化对价值根源问题的回答入手。徐复观的观点是:“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 是指出这个价值根源是来自人生命的本身一一人的‘心’。”也就是说,中国文 化并没有像西方文化那样,把价值的根源归结于至高的上帝,或其他外在的权威, 而是从内在的心性中去寻找价值的根源,所以中国文化显示出由外向内的性格, 它的很多努力都是趋向人的内心的。 儒家文化中最早论及“心”的是孟子。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 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 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 子认为,“心”不仅是人体的一部分,还能判是非、别善恶、发恻隐、行辞让, 是一个人价值判断的来源,所以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这一哲学判断,使 得中国文化将价值判断的根源最终落实到了“心”上。徐复观认为,这是对中国 哲学的巨大贡献,照亮了人的混沌生命,使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方向和主宰,也成 为所有中国人人生的基本立足点 提到“心”的文化,很多人便认为中国文化是唯心论的,这在徐复观看来, 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误解。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心”,与唯心论完全无关 中国“心的文化”,要求的正是一个未被主观成见和私欲所遮蔽的澄明之心。荀 子在《解蔽篇》对心有一个解释:“心何以知道?曰:虚一而静。”也就是说 心只有在静、虚与未被遮蔽的状态中,才能对外界进行认知,同样心在作认知活 动时,也自然会静下来。中国是以心为艺术的根源,这种虚而静明的心体,也成 就了一种艺术的心灵。他认为从魏晋开始中国伟大的画家,都是在虚、静、明 之心下从事创作的。 徐复观还把“心的文化”看做是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程颢说过一句话“只 心便是天”,就是把由知识所获得的内在经验,落实到自己的生命之中。这是种 由外向内的落实,由知识向心的转化。徐复观认为,比任何形而上学都来得更为 切实、可靠,也更有根基。他认为,中国文化一直有这样的力量,就是把原始宗 教转化为伟大的道德精神,把无法证知的神转化为内在人生命之中的道德主体, 这才是人类宗教最高、最后的形态 徐复观对中国文化的这种独特理解,为我们认知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角 度。“心的文化”,将一切价值追求安置于人心,将心安置在现实世界当中,人 才能真正实现天然自足。“心的文化”的背后,彰显的其实是一种既有尊严也有 个性的自由人格。因为当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内心,开辟出一个自在而自足的世 界时,自然会少了许多外在的争斗。徐复观认为,这是中国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 化的根本原因,因为它有一颗完全自足的心。辽宁省铁岭高中 2014 届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每题 3 分,共 9 分) 中国文化是心的文化 叶匡政 在台湾新儒家徐复观看来,“心的文化”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特性。这个观点, 无疑可以成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视角。 徐复观认为,文化是人性对生活的一种自觉而产生的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价 值判断。按照这一定义,价值是文化的核心所在,宗教、道德与艺术等价值系统 共同构成了文化的内容。他认为,要辨别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别,就必须从 中国文化对价值根源问题的回答入手。徐复观的观点是:“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 是指出这个价值根源是来自人生命的本身——人的‘心’。”也就是说,中国文 化并没有像西方文化那样,把价值的根源归结于至高的上帝,或其他外在的权威, 而是从内在的心性中去寻找价值的根源,所以中国文化显示出由外向内的性格, 它的很多努力都是趋向人的内心的。 儒家文化中最早论及“心”的是孟子。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 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 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 子认为,“心”不仅是人体的一部分,还能判是非、别善恶、发恻隐、行辞让, 是一个人价值判断的来源,所以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这一哲学判断,使 得中国文化将价值判断的根源最终落实到了“心”上。徐复观认为,这是对中国 哲学的巨大贡献,照亮了人的混沌生命,使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方向和主宰,也成 为所有中国人人生的基本立足点。 一提到“心”的文化,很多人便认为中国文化是唯心论的,这在徐复观看来, 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误解。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心”,与唯心论完全无关。 中国“心的文化”,要求的正是一个未被主观成见和私欲所遮蔽的澄明之心。荀 子在《解蔽篇》对心有一个解释:“心何以知道?曰:虚一而静。”也就是说, 心只有在静、虚与未被遮蔽的状态中,才能对外界进行认知,同样心在作认知活 动时,也自然会静下来。中国是以心为艺术的根源,这种虚而静明的心体,也成 就了一种艺术的心灵 。他认为从魏晋开始中国伟大的画家,都是在虚、静、明 之心下从事创作的。 徐复观还把“心的文化”看做是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程颢说过一句话“只 心便是天”,就是把由知识所获得的内在经验,落实到自己的生命之中。这是种 由外向内的落实,由知识向心的转化。徐复观认为,比任何形而上学都来得更为 切实、可靠,也更有根基。他认为,中国文化一直有这样的力量,就是把原始宗 教转化为伟大的道德精神,把无法证知的神转化为内在人生命之中的道德主体, 这才是人类宗教最高、最后的形态。 徐复观对中国文化的这种独特理解,为我们认知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角 度。“心的文化”,将一切价值追求安置于人心,将心安置在现实世界当中,人 才能真正实现天然自足。“心的文化”的背后,彰显的其实是一种既有尊严也有 个性的自由人格。因为当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内心,开辟出一个自在而自足的世 界时,自然会少了许多外在的争斗。徐复观认为,这是中国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 化的根本原因,因为它有一颗完全自足的心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