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十六章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性食品 本章要点 1.肠道主要有益菌及其作用 2.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功能的物质 第一节概述 人体和动植物体一样,按生态学( ecology)规律在一定的生态环境( ecological environment)中生活,机体与机体外环境生态间或与机体内定居的微生物群之间的关系, 分别属于外生物态学或宏观生态学( macroecology)和内生态学或微观生态学 ( microecology)。为着本文的目的,我们只讨论微观生态学的一些方面 肠道微生态 1.肠道微生态简介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宿主与其体内寄生的微生物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最 佳生理状态,双方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转,因而机体携带的微生物与其自身的生理 营养、消化、吸收、免疫及生物拮抗等有密切关系 有学者曾提出,一个健康人全身寄生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有1271g之多,其中眼 lg、鼻lg、口腔20g、肺20g、阴道20g、皮肤200g,当然最多的还是肠道,达1000,总 数为100万亿个(1014),相当于人体细胞数(1013)的10倍。在人体微生态系统中,肠道 微生态是主要的,最活跃的,一般情况下也是对人体健康有更加显著影响的。 2.人体肠道菌群及其构成 人类肠道菌群约有100余种菌属,400余菌种,菌数约为102-1013个/g粪便,占干粪 便重1/3以上,其中以厌氧和兼性厌氧菌为主,需氧菌比较少。形态上有拟杆菌、球菌、拟 球菌和梭菌。这些细菌产生各种酶,起着对人体有益、无关和有害的作用,有的是肠道定植 菌,有的只是一时的过路菌。肠道是一个细菌的寄宿地或者说是一个发酵车间。在人体功能 与饮食或药物影响下产生的肠道环境条件的改变,肠道菌群的构成与数量也随之而变化。从 而也对机体健康,首先是肠道功能产生重要影响。因而人们要研究并力求保持对人体健康最 佳的肠道菌群构成,这便是本节及有关章节的阐述的主要问题。 婴儿在出生之前的肠道是无菌的。在出生同时,各种菌开始在婴儿的肠道内繁殖。最初 是大肠菌和肠球菌、梭菌占主体,出生后5天左右,双歧杆菌开始占优势。在婴儿期双歧杆 菌保持者绝对优势的状态,母乳喂养儿之所以抗病力强,其理由之一即为肠道内双歧杆菌占 绝对优势而起到防御感染的作用。 在婴幼儿期占绝对优势的双歧杆菌从断奶开始直到成年期渐渐显示出减少的趋势,类杆1 第十六章 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性食品 本章要点 1.肠道主要有益菌及其作用 2.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功能的物质 第一节 概述 人体和动植物体一样,按生态学(ecology)规律在一定的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中生活,机体与机体外环境生态间或与机体内定居的微生物群之间的关系, 分别属于外生物态学或宏观生态学( macroecology )和内生态学或微观生态学 (microecology)。为着本文的目的,我们只讨论微观生态学的一些方面。 一、肠道微生态 1. 肠道微生态简介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宿主与其体内寄生的微生物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最 佳生理状态,双方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转,因而机体携带的微生物与其自身的生理、 营养、消化、吸收、免疫及生物拮抗等有密切关系。 有学者曾提出,一个健康人全身寄生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有 1271g 之多,其中眼 1g、鼻 1g、口腔 20g、肺 20g、阴道 20g、皮肤 200g,当然最多的还是肠道,达 1000g,总 数为 100 万亿个(1014),相当于人体细胞数(1013)的 10 倍。在人体微生态系统中,肠道 微生态是主要的,最活跃的,一般情况下也是对人体健康有更加显著影响的。 2.人体肠道菌群及其构成 人类肠道菌群约有 100 余种菌属,400 余菌种,菌数约为 1012~1013 个/g 粪便,占干粪 便重 1/3 以上,其中以厌氧和兼性厌氧菌为主,需氧菌比较少。形态上有拟杆菌、球菌、拟 球菌和梭菌。这些细菌产生各种酶,起着对人体有益、无关和有害的作用,有的是肠道定植 菌,有的只是一时的过路菌。肠道是一个细菌的寄宿地或者说是一个发酵车间。在人体功能 与饮食或药物影响下产生的肠道环境条件的改变,肠道菌群的构成与数量也随之而变化。从 而也对机体健康,首先是肠道功能产生重要影响。因而人们要研究并力求保持对人体健康最 佳的肠道菌群构成,这便是本节及有关章节的阐述的主要问题。 婴儿在出生之前的肠道是无菌的。在出生同时,各种菌开始在婴儿的肠道内繁殖。最初 是大肠菌和肠球菌、梭菌占主体,出生后 5 天左右,双歧杆菌开始占优势。在婴儿期双歧杆 菌保持者绝对优势的状态,母乳喂养儿之所以抗病力强,其理由之一即为肠道内双歧杆菌占 绝对优势而起到防御感染的作用。 在婴幼儿期占绝对优势的双歧杆菌从断奶开始直到成年期渐渐显示出减少的趋势,类杆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