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 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此题的开口面很小,只要从“折柳”切入作答即可。请看所给的参考答案: “折柳”这首曲子寓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 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题目开口面大,可自选角度切入。 请看下题 阅读下文,试从一个角度切人,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2002年上海 试题) 虞美人·听雨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解答此题,不要面面俱到,围绕一点写即可。例如从内容、形象、线索、语言风 格等等方面均可。 参考答案 ①从谋篇行文的角度看,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到今日之我,在时间上为顺叙; 但它的写作触发点却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逆推上去的。词中 居主要地位的应当是今我,而非旧我。因此,词中的三幅画,是紧密相连的,当 我们读到第三幅画时,只会感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 这样一个极其单调的画面,正表现出画中人处境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萧索。 他在尝遍悲欢离合的滋味,又经历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 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愁恨,一切皆空,万念俱灰,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 声,虽然感到雨声的无情,而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词的结尾,以“悲欢 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样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他“听雨” 的一生。 ②从线索的角度看,这首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词的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 片是慨叹目前的境况,它按时间顺序,由少年写到壮年,再写到老年,写了三个 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而以“听雨”作为一条贯串始终的 线索。 ③从组材的角度看,作者非常高明。作者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度过的。这首词 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其写作的高妙之处在于:作者没有用抽象的叙述来进 行概括,而是从自己漫长的一生和曲折的经历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 性的画面,通过它们,形象地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 的变化,其概括本领是极其高明的。 (三)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请看2004年髙考浙江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 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 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 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 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此题的开口面很小,只要从“折柳”切入作答即可。请看所给的参考答案: “折柳”这首曲子寓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 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题目开口面大,可自选角度切入。 请看下题: 阅读下文,试从一个角度切人,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2002 年上海 试题) 虞美人·听雨 蒋 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解答此题,不要面面俱到,围绕一点写即可。例如从内容、形象、线索、语言风 格等等方面均可。 参考答案: ①从谋篇行文的角度看,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到今日之我,在时间上为顺叙; 但它的写作触发点却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逆推上去的。词中 居主要地位的应当是今我,而非旧我。因此,词中的三幅画,是紧密相连的,当 我们读到第三幅画时,只会感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 这样一个极其单调的画面,正表现出画中人处境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萧索。 他在尝遍悲欢离合的滋味,又经历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 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愁恨,一切皆空,万念俱灰,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 声,虽然感到雨声的无情,而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词的结尾,以“悲欢 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样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他“听雨” 的一生。 ②从线索的角度看,这首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词的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 片是慨叹目前的境况,它按时间顺序,由少年写到壮年,再写到老年,写了三个 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而以“听雨”作为一条贯串始终的 线索。 ③从组材的角度看,作者非常高明。作者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度过的。这首词 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其写作的高妙之处在于:作者没有用抽象的叙述来进 行概括,而是从自己漫长的一生和曲折的经历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 性的画面,通过它们,形象地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 的变化,其概括本领是极其高明的。 (三)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请看 2004 年高考浙江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 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 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 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