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参考答案: A.游子思归乡。【前为观点,后为理由】 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 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 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B.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 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C.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 处闲愁”的情思。 2.先分后总式 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例如,解答200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有一考生这 样作答: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 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 字绘声绘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字的妙处。先分说】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 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再总说】。【此答案从用词之 妙分析其效果】 3.先总后分式 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棡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 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 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先总说】由床上 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 境。【后分说】 4.分点作答式 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 及其参考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 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典例精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参考答案: A.游子思归乡。【前为观点,后为理由】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 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 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B.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 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C.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 处闲愁”的情思。 2.先分后总式 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例如,解答 2003 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有一考生这 样作答: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 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 字绘声绘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字的妙处。先分说】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 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再总说】。【此答案从用词之 妙分析其效果】 3.先总后分式 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请看 2004 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 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 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先总说】由床上 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 境。【后分说】 4. 分点作答式 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请看 2004 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 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典例精析 【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 年高考全国卷一)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