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842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0卷 缺陷的破坏,在本文中,为何刚开始对试样加载时, 试验机刚度不足及设备的灵敏性不高),在应变软化 就有声发射活动?笔者认为是采用了常应变率加载 阶段的后期往往不能监测到声发射信号一1].实 的缘故,而未采用应变率从零开始逐渐增加到某一 验研究的这一缺陷可以被数值试验避免 常量的加载方式,这样,一旦试样被加载,对试样将 文献[17]针对弹一脆一塑性本构关系的数值试 产生一个冲击,因而部分缺陷发生破坏,应力一应变 验表明,声发射数曲线似乎彼此孤立,声发射累计数 曲线出现一定的波动,见图2~5() 曲线存在多个台阶,而本文针对弹一软化一塑性本构 由图2~5()可见,区段2所对应的应力水平大 关系的数值试验表明,声发射数曲线比较密集,声发 致等于残余应力,这是由于缺陷的强度参数与岩石 射累计数曲线比较光滑.文献[17]及本文的数值结 的残余强度参数取值相等的缘故,若缺陷的强度参 果均表明,在残余变形阶段,声发射累计数达到极限 数取值再小些,则会发现区段1及2将会比较接近, 值,不再增加 笔者认为可将区段1及2观察到的声发射现象视为 4结论 前震 3.2区段3的声发射现象一主震 随着密实岩石强度参数的提高,从应力峰值到 众多文献指出,岩石临近破坏时,声发射活动异 残余应力的应力降、轴向应变增量提高,贯通试样的 常活跃28],这表明,当载荷达到一定值时,裂纹 剪切带出现滞后,最终发生破坏的单元数降低,当 稳定扩展,此时出现大量的声发射,当裂纹带逐渐 密实岩石强度参数较高时,缺陷全部破坏之后,密实 形成和贯通时,声发射出现阶跃,声发射达到最大 岩石不马上发生破坏;应力峰值被达到之后,破坏的 值2].这些实验现象与本文区段3的模拟结果是 单元数增长不大, 类似的,笔者认为可将区段3观察到的声发射现象 在加载过程中,在三个区段内声发射有显著的 视为主震 增加,在区段3的峰前阶段,声发射的增加源于缺 值得指出的是,区段3具有两个峰,尤其是当强 陷的长大、聚结、传播和竞争,强度参数越高,区段3 度参数较高时这两个峰较明显,这两个峰均位于峰 越长,区段3的峰值越低,在区段3,存在着声发射 值应力之前.在第1个峰与第2个峰之间,有一声 相对平静阶段,这对于工程岩体稳定性预测具有重 发射低潮区.这一数值模拟结果与一些文献[13- 要的意义, 14]观察到的结果有类似之处.文献[13]指出,岩样 参考文献 在试验接近峰值强度时单位时间内的应力增长速度 减小,声发射事件率出现明显下降,即出现相对平静 [1]Vermeer P A.The orientation of shear bands in biaxial tests Geotechnique,1990,40(2):223 阶段,文献[13]还指出,一些岩石试样在破坏前,其 [2]Vardoulakis I.Shear band inclination and shear modulus of sand 声发射事件率出现明显下降的现象,这一特点可以 in biaxial tests.Int J Numer A nal Methods Geomech,1980.4 用来解释现场岩体声发射监测时,在岩爆、冒顶片帮 (2):103 发生前出现声发射事件相对平静期的现象,它对于 [3]Tang C A.Kou S Q.Crack propagation and coalescence in brittle 工程中的岩体稳定性声发射监测预报、提高预报的 materials under compression.Eng Fract Mech.1998.61(3/4): 311 准确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实际应用价值,文献 [4]Fang Z.Harrison J P.Development of a local degradation ap- [18]发现,大破裂前夕声发射信号与外载信号间调 proach to the modeling of brittle fracture in heterogeneous rocks. 制关系的紊乱,这与材料在进入自驱动阶段后对外 Int J Rock Mech Min Sci.2002.39(4):443 载的敏感性变弱及动力学失稳前的加卸载响应比下 [5]Wang X B.Effects of initial cohesions and friction angles on entire 降具有相同机制 deform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specimen.Shenyang Jianzhu Unin Nat Sci,2005.21(5):472 3.3区段3之后的声发射现象一余震 (王学滨·初始内聚力及摩擦角对岩样全部变形特征的影响 本文的数值结果表明,区段3之后(即残余变形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5):472) 阶段),仍有零星的声发射活动,这些十分微弱的声 [6]Wang X B.Effects of shear dilatancy on entire deformational 发射活动视为余震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specimen.JSichuan Univ Eng Sci.2005. 石灰岩临近峰值应力时,声发射事件率出现明 37(5):25 显下降的现象与本文的模拟结果类似,见图3~ (王学滨,剪胀对岩样全部变形特征的影响.四川大学学报: 工程科学版,2005,37(5):25) 5():矽卡岩声发射累计数曲线]与图6中方案2 [7]Wang X B.Effect of softening modulus on entire deformational 及3的模拟结果有相似之处,限于实验条件(例如,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specimen.Chin J Geotech Eng.2006,28缺陷的破坏.在本文中‚为何刚开始对试样加载时‚ 就有声发射活动?笔者认为是采用了常应变率加载 的缘故‚而未采用应变率从零开始逐渐增加到某一 常量的加载方式.这样‚一旦试样被加载‚对试样将 产生一个冲击‚因而部分缺陷发生破坏‚应力-应变 曲线出现一定的波动‚见图2~5(i). 由图2~5(i)可见‚区段2所对应的应力水平大 致等于残余应力‚这是由于缺陷的强度参数与岩石 的残余强度参数取值相等的缘故.若缺陷的强度参 数取值再小些‚则会发现区段1及2将会比较接近. 笔者认为可将区段1及2观察到的声发射现象视为 前震. 3∙2 区段3的声发射现象---主震 众多文献指出‚岩石临近破坏时‚声发射活动异 常活跃[12-18].这表明‚当载荷达到一定值时‚裂纹 稳定扩展‚此时出现大量的声发射.当裂纹带逐渐 形成和贯通时‚声发射出现阶跃‚声发射达到最大 值[12].这些实验现象与本文区段3的模拟结果是 类似的.笔者认为可将区段3观察到的声发射现象 视为主震. 值得指出的是‚区段3具有两个峰‚尤其是当强 度参数较高时这两个峰较明显.这两个峰均位于峰 值应力之前.在第1个峰与第2个峰之间‚有一声 发射低潮区.这一数值模拟结果与一些文献[13- 14]观察到的结果有类似之处.文献[13]指出‚岩样 在试验接近峰值强度时单位时间内的应力增长速度 减小‚声发射事件率出现明显下降‚即出现相对平静 阶段.文献[13]还指出‚一些岩石试样在破坏前‚其 声发射事件率出现明显下降的现象‚这一特点可以 用来解释现场岩体声发射监测时‚在岩爆、冒顶片帮 发生前出现声发射事件相对平静期的现象‚它对于 工程中的岩体稳定性声发射监测预报、提高预报的 准确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实际应用价值.文献 [18]发现‚大破裂前夕声发射信号与外载信号间调 制关系的紊乱‚这与材料在进入自驱动阶段后对外 载的敏感性变弱及动力学失稳前的加卸载响应比下 降具有相同机制. 3∙3 区段3之后的声发射现象---余震 本文的数值结果表明‚区段3之后(即残余变形 阶段)‚仍有零星的声发射活动‚这些十分微弱的声 发射活动视为余震. 石灰岩临近峰值应力时‚声发射事件率出现明 显下降的现象[14]与本文的模拟结果类似‚见图3~ 5(i);矽卡岩声发射累计数曲线[15]与图6中方案2 及3的模拟结果有相似之处.限于实验条件(例如‚ 试验机刚度不足及设备的灵敏性不高)‚在应变软化 阶段的后期往往不能监测到声发射信号[15-16].实 验研究的这一缺陷可以被数值试验避免. 文献[17]针对弹-脆-塑性本构关系的数值试 验表明‚声发射数曲线似乎彼此孤立‚声发射累计数 曲线存在多个台阶‚而本文针对弹-软化-塑性本构 关系的数值试验表明‚声发射数曲线比较密集‚声发 射累计数曲线比较光滑.文献[17]及本文的数值结 果均表明‚在残余变形阶段‚声发射累计数达到极限 值‚不再增加. 4 结论 随着密实岩石强度参数的提高‚从应力峰值到 残余应力的应力降、轴向应变增量提高‚贯通试样的 剪切带出现滞后‚最终发生破坏的单元数降低.当 密实岩石强度参数较高时‚缺陷全部破坏之后‚密实 岩石不马上发生破坏;应力峰值被达到之后‚破坏的 单元数增长不大. 在加载过程中‚在三个区段内声发射有显著的 增加.在区段3的峰前阶段‚声发射的增加源于缺 陷的长大、聚结、传播和竞争.强度参数越高‚区段3 越长‚区段3的峰值越低.在区段3‚存在着声发射 相对平静阶段‚这对于工程岩体稳定性预测具有重 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Vermeer P A.The orientation of shear bands in biaxial tests. Géotechnique‚1990‚40(2):223 [2] Vardoulakis I.Shear band inclination and shear modulus of sand in biaxial tests.Int J Numer A nal Methods Geomech‚1980‚4 (2):103 [3] Tang C A‚Kou S Q.Crack propagation and coalescence in brittle materials under compression.Eng Fract Mech‚1998‚61(3/4): 311 [4] Fang Z‚Harrison J P.Development of a local degradation ap￾proach to the modeling of brittle fracture in heterogeneous rocks. Int J Rock Mech Min Sci‚2002‚39(4):443 [5] Wang X B.Effects of initial cohesions and friction angles on entire deform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specimen. J Shenyang Jianz hu Univ Nat Sci‚2005‚21(5):472 (王学滨.初始内聚力及摩擦角对岩样全部变形特征的影响.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5):472) [6] Wang X B.Effects of shear dilatancy on entire deform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specimen.J Sichuan Univ Eng Sci‚2005‚ 37(5):25 (王学滨.剪胀对岩样全部变形特征的影响.四川大学学报: 工程科学版‚2005‚37(5):25) [7] Wang X B.Effect of softening modulus on entire deform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specimen.Chin J Geotech Eng‚2006‚28 ·842·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30卷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