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672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0卷 的不同入射角度下折射波相对电场强度随折射角度 3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的变化情况如图6所示,此时数值模拟计算所得的 数值模拟选用的参数为N=100,是=0,3, 折射角与理论折射角的比较如表2所示 表1从介质1射入到介质2时折射角模拟值与理论值比较 是=0.5.模拟中相对电场强度最大值对应的角度取 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simulated value with theoretical one of re- 为反射角与折射角,当热辐射从介质1射入到介质 fraction angle from medium I into medium 2 2时,模拟所得的反射波相对电场强度如图4所示, 入射角, 反射角, 理论折射 模拟计算折 折射波相对电场强度如图5所示,此时数值模拟计 /° /( 角,/( 射角/(° 算所得的折射角与理论折射角的比较如表1所示. 30.0000 30.0000 17.5000 17.4576 60.0000 60.0000 31.3000 31.3064 1.0 0.8 表2从介质2射入到介质1时折射角模拟值与理论值 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simulated value and theoretical one of the 0.6 refraction angle from Medium 2 into 1 入射角 反射角 理论折射 模拟计算折 0l(') /( 角,/( 射角/( 0.2 30.0000 30.0000 56.4000 17.4576 36.0000 36.0000 78.4000 78.4191 60 -30 0 30 60 90 60.0000 60.0000 反射波与法线的夹角() 图4反射波相对电场强度在反射面内的分布(入射角为30°,从 此时可以由数值模拟结果得到入射角为 介质1射入介质2) 30.0000°和36.0000°时,数值模拟所得的电场强度 Fig-4 Relative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f reflection wave in the reflee- 的变化情况与热辐射从介质1射入到介质2中时的 tion plane (the incident angle is 30,from Mediuml into 2) 结论一致.但是,当入射角增大到60.0000°时,数值 模拟得到的图显示此时相对电场强度大大减小,表 1.0 明此时已经发生了全反射,这个结果说明全反射现 0.8 象可以从叠加得到机理性解释,本文所建的模型可 以很好地预测全反射现象 0.6 模拟的结果表明本文所用的物理、数学模型完 全符合物理实际,与经典的由实验观测所总结的计 0.4 算公式符合得很好,同时,反射和折射本质上都是 0.2 由散射引起的,它们只不过是散射波在不同介质中 发生叠加产生的不同结果.即在入射热辐射波同种 0g0 60 -30 0 30 60 90 介质中,散射波的叠加会形成反射;而另一种介质 折射波与法线的夹角() 中,散射波的叠加形成了折射,这就是反射和折射 图5折射波相对电场强度在折射面内的分布(入射角为60°,从 的本质 介质1射入介质2) 根据反射及折射的机理分析可知,反射波及折 Fig-5 Relative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f refraction waves in the re- fraction plane (the incident angle is 60.from Medium 1 into 2) 射波在严格意义上已经不再是投射波的一部分,它 们都是由材料中微观粒子再次发射电磁波而重新产 由数值模拟得到的图4可以看出,反射电场强 生的,若不加投射辐射,材料中的微观粒子仍将发 度以相应的反射角与折射角为中心衰减得很快,从 射出电磁波,这些电磁波在材料外的叠加就是材料 表1可以看出模拟得到的折射角与给定参数换算得 发射的热辐射.因此,发射、反射及折射的微观机理 到的折射角相差非常微弱 是统一的,产生这三种热辐射现象的最终本质都可 当热辐射从介质2射入到介质1时,模拟所得 以归结为材料中微观粒子振动产生的电磁波叠加3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数值模拟选用的参数为 N =100‚ d λ =0∙3‚ d λ′ =0∙5.模拟中相对电场强度最大值对应的角度取 为反射角与折射角.当热辐射从介质1射入到介质 2时‚模拟所得的反射波相对电场强度如图4所示‚ 折射波相对电场强度如图5所示.此时数值模拟计 算所得的折射角与理论折射角的比较如表1所示. 图4 反射波相对电场强度在反射面内的分布(入射角为30°‚从 介质1射入介质2) Fig.4 Relative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f reflection wave in the reflec￾tion plane (the incident angle is30°‚from Medium1into2) 图5 折射波相对电场强度在折射面内的分布(入射角为60°‚从 介质1射入介质2) Fig.5 Relative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f refraction waves in the re￾fraction plane (the incident angle is60°‚from Medium 1into2) 由数值模拟得到的图4可以看出‚反射电场强 度以相应的反射角与折射角为中心衰减得很快.从 表1可以看出模拟得到的折射角与给定参数换算得 到的折射角相差非常微弱. 当热辐射从介质2射入到介质1时‚模拟所得 的不同入射角度下折射波相对电场强度随折射角度 的变化情况如图6所示.此时数值模拟计算所得的 折射角与理论折射角的比较如表2所示. 表1 从介质1射入到介质2时折射角模拟值与理论值比较 Table1 Comparison of the simulated value with theoretical one of re￾fraction angle from medium 1into medium 2 入射角‚ θ/(°) 反射角‚ ●/(°) 理论折射 角‚β/(°) 模拟计算折 射角/(°) 30∙0000 30∙0000 17∙5000 17∙4576 60∙0000 60∙0000 31∙3000 31∙3064 表2 从介质2射入到介质1时折射角模拟值与理论值 Table2 Comparison of the simulated value and theoretical one of the refraction angle from Medium 2into1 入射角‚ θ/(°) 反射角‚ ●/(°) 理论折射 角‚β/(°) 模拟计算折 射角/(°) 30∙0000 30∙0000 56∙4000 17∙4576 36∙0000 36∙0000 78∙4000 78∙4191 60∙0000 60∙0000 — — 此 时 可 以 由 数 值 模 拟 结 果 得 到 入 射 角 为 30∙0000°和36∙0000°时‚数值模拟所得的电场强度 的变化情况与热辐射从介质1射入到介质2中时的 结论一致.但是‚当入射角增大到60∙0000°时‚数值 模拟得到的图显示此时相对电场强度大大减小‚表 明此时已经发生了全反射.这个结果说明全反射现 象可以从叠加得到机理性解释‚本文所建的模型可 以很好地预测全反射现象. 模拟的结果表明本文所用的物理、数学模型完 全符合物理实际‚与经典的由实验观测所总结的计 算公式符合得很好.同时‚反射和折射本质上都是 由散射引起的‚它们只不过是散射波在不同介质中 发生叠加产生的不同结果.即在入射热辐射波同种 介质中‚散射波的叠加会形成反射;而另一种介质 中‚散射波的叠加形成了折射.这就是反射和折射 的本质. 根据反射及折射的机理分析可知‚反射波及折 射波在严格意义上已经不再是投射波的一部分‚它 们都是由材料中微观粒子再次发射电磁波而重新产 生的.若不加投射辐射‚材料中的微观粒子仍将发 射出电磁波‚这些电磁波在材料外的叠加就是材料 发射的热辐射.因此‚发射、反射及折射的微观机理 是统一的‚产生这三种热辐射现象的最终本质都可 以归结为材料中微观粒子振动产生的电磁波叠加. ·672·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30卷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