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呢?因为这样语气更坚决,不容置疑,从而更加强调了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富有诗意。 3.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 回旋上升。 水声怎么重叠?一个是听觉,一个是视觉,这里所用的是通感,仿佛水声的热闹伸手可 及。另外,这句话还用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 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然而不论是“江南丝竹”,还是裹着的“万 般柔情”都是一个目的:为了表现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 4.那花船已经转了个弯,消失在后面的桥洞里,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 不平的河面上飘绕不绝 管弦声“飘绕不绝”,这个“绕”字将丝竹之声写活了,因为“绕”完全是主动的行为, 而不是客观的,能够主动飘绕河面该是怎样地富有灵气呀!不禁让我们想起“余音绕梁,三 日不绝”这句话来 5.突然,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 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 “飞”、“划”,读到这句话,我们不禁感叹这两个字所用之妙:星星的光亮是静止的, 它们能透过夜的黑暗给我们带来一束束暗红的光亮,但在作者的眼里它们仿佛是突然飞出来 的,而且在飞上天空的同时还划出了一道道暗红的光线,就像冲天而起的萤火虫,这种想像 是何等丰富 十一、写作特色 1.文章开头安排特写镜头,独具匠心 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是周庄,而是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一支弯曲的木橹,在 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随着这搅动的木橹,我们也不知不觉走进了这个世界。原来这 个世界里还有这么多丰富的东西:桥、楼、树、云、鸟,还有那美丽的似彩绸一般的水面, 真是让人浮想联翩,无限向往。达到了这个目的,作者才笔锋一转,告诉你这就是周庄,而 且是富有诗意的周庄,于是牵引着你不断随他的文字探索。这种独特的开头方式安排得非常 巧妙,也很有吸引力,值得我们学习。 2.文中写景语言清新优美,抒情性强。 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也像周庄水乡一般让人赏心悦目,“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 雨雾笼罩着,古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 宣纸上的水墨画。”小雨中,“飘动的雨雾”、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的古桥和屋脊似 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头带面纱的少女形象,朦胧、绰约、富有魅力。“水声重重叠叠,如诉 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则使用通感的手 法,将听觉和视觉融合起来,很形象,仿佛水声的热闹伸手可及。而且,比喻与拟人两种修问呢?因为这样语气更坚决,不容置疑,从而更加强调了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富有诗意。 3.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 回旋上升。 水声怎么重叠?一个是听觉,一个是视觉,这里所用的是通感,仿佛水声的热闹伸手可 及。另外,这句话还用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 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然而不论是“江南丝竹”,还是裹着的“万 般柔情”都是一个目的:为了表现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 4.那花船已经转了个弯,消失在后面的桥洞里,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 不平的河面上飘绕不绝…… 管弦声“飘绕不绝”,这个“绕”字将丝竹之声写活了,因为“绕”完全是主动的行为, 而不是客观的,能够主动飘绕河面该是怎样地富有灵气呀!不禁让我们想起“余音绕梁,三 日不绝”这句话来。 5.突然,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 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 “飞”、“划”,读到这句话,我们不禁感叹这两个字所用之妙:星星的光亮是静止的, 它们能透过夜的黑暗给我们带来一束束暗红的光亮,但在作者的眼里它们仿佛是突然飞出来 的,而且在飞上天空的同时还划出了一道道暗红的光线,就像冲天而起的萤火虫,这种想像 是何等丰富。 十一、写作特色 1.文章开头安排特写镜头,独具匠心。 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是周庄,而是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一支弯曲的木橹,在 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随着这搅动的木橹,我们也不知不觉走进了这个世界。原来这 个世界里还有这么多丰富的东西:桥、楼、树、云、鸟,还有那美丽的似彩绸一般的水面, 真是让人浮想联翩,无限向往。达到了这个目的,作者才笔锋一转,告诉你这就是周庄,而 且是富有诗意的周庄,于是牵引着你不断随他的文字探索。这种独特的开头方式安排得非常 巧妙,也很有吸引力,值得我们学习。 2.文中写景语言清新优美,抒情性强。 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也像周庄水乡一般让人赏心悦目,“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 雨雾笼罩着,古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 宣纸上的水墨画。”小雨中,“飘动的雨雾”、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的古桥和屋脊似 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头带面纱的少女形象,朦胧、绰约、富有魅力。“水声重重叠叠,如诉 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则使用通感的手 法,将听觉和视觉融合起来,很形象,仿佛水声的热闹伸手可及。而且,比喻与拟人两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