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422·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4卷 (流体密度、比热容、导热率、黏度和热膨胀系数 等)、冷却方式、钢板状态(温度、形状、尺寸和粗糙 是(A)+(w)=, (1) 度等)和冷却设备参数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式中:z为钢板厚度方向尺寸,m;r为远离轴线的径 向距离,m;A为导热系数,Wm1.℃1;p为钢板的 1实验方法 密度,kgm3;c,为钢板的定压比热容,Jkg℃-;T 1.1实验材料 为温度,℃;t为时间,s 为了减小冷却过程中氧化层和相变对换热的影 为了减少计算机内存与计算时间,采用交替方 响,采用奥氏体不锈钢(AISI304L)试样进行冷却实 向隐式方法(alternating direction implicit,ADI)求解 验,试样尺寸为25mm×200mm×400mm.为了避 上述非稳态热传导问题,不论时间步长△:大小,其 免热电偶对冷却水流动状态及汽泡等产生影响,在 解都是稳定的.计算过程中考虑材料的热物性是随 试样射流冲击区的背面预钻测温孔,测温点到钢板 温度变化的,采用加权平均法求解两节点间导热系 表面的距离为5mm,测温孔位置如图1所示.落水 数值. 由于实验材料(AII304L)的热物性日(导热系 点即驻点位置为零点,其余测温点距驻点的距离d 数和比热容)是随温度变化的,为了便于数值运算, 分别为70、140和210mm.实验采用直径为0.5mm 将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导热系数入(T)及比热容 的NiCr一NiSi热电偶丝,b3mm×1500mm的 c(T)分别拟合成函数曲线,其相关系数分别为 WRNK一191K型热电偶作为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 0.997和0.998.密度为常数,其值为7860kgm-3 系统采样速率为10s1. c(T)=481.71177+0.00231T+0.00013TP, (2) λ(T)=12.05197+0.00556T+0.0000064586. 冷却水 (3) 2.2对流换热系数求解 钢板 一般温度场的计算,在给定初始温度分布与相 应的边界条件后,就可以计算出钢板上各点任意时 70 mm 70 mm 70 mm 刻的温度.实际上,层流冷却过程中各冷却区的对 流换热系数不同,且未知.反向热传导法(Inverse heat conduction,IHC)提供了一种求解淬火过程对流 螺丝 热电偶 换热系数或热流密度的方法,它是根据已知试样内 图1试样测温点位置图 部位置处的温度曲线来预测传热边界条件. Fig.I Position of temperature measuring spots for samples 换热系数或热流密度的计算一般需要两步:首 先,给定一个初始换热系数或热流密度值,利用有限 1.2实验过程 差分(或有限元)法直接求解热传导问题,可求得任 将制备好的试样放在电加热炉中加热、保温至 意时刻温度分布;其次,比较温度的实测值和计算 预设温度且样体温度基本均匀,然后从加热炉中将 值.视其差别,调整换热系数或热流密度值,重新计 试样运送到输出辊道水冷区域内,固定好试样冷却 算、比较.如此反复,直至温度的计算值和实测值在 位置,并将热电偶与温度采集数据仪连接.调整冷 一定误差范围内为止.此时的换热系数值,就是根 却水量后,对试样进行强制冷却.与此同时,计算机 据实测的钢板温降曲线计算得到的平均换热系数 开始采集各测温点的温度值.本实验在北京科技大 值.不同反向传热法被用于计算淬火过程对流换热 学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发的具备多功能控 系数或热流密度B).有研究者.o利用有限差分 制冷却实验平台上进行 法求解一维热传导问题,还有研究者1采用有限 2对流换热系数的确定 元法求解二维热传导问题.笔者采用了有限差分法 和反热传导法相结合的方法求解对流换热系数. 2.1温度场的计算 根据层流冷却过程中厚钢板传热特点,认为钢 3结果分析与讨论 板冷却过程为无内热源、变物性的二维轴对称的非 3.1对流换热系数与表面温度的关系 稳态导热问题.其完整数学描述如下: 图2为水流量为2.1m3·h-1时,层流冷却过程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34 卷 ( 流体密 度、比 热 容、导 热 率、黏度和热膨胀系数 等) 、冷却方式、钢板状态( 温度、形状、尺寸和粗糙 度等) 和冷却设备参数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1 实验方法 1. 1 实验材料 为了减小冷却过程中氧化层和相变对换热的影 响,采用奥氏体不锈钢( AISI 304L) 试样进行冷却实 验,试样尺寸为 25 mm × 200 mm × 400 mm. 为了避 免热电偶对冷却水流动状态及汽泡等产生影响,在 试样射流冲击区的背面预钻测温孔,测温点到钢板 表面的距离为 5 mm,测温孔位置如图 1 所示. 落水 点即驻点位置为零点,其余测温点距驻点的距离 d 分别为 70、140 和 210 mm. 实验采用直径为 0. 5 mm 的 NiCr--NiSi 热 电 偶 丝,3 mm × 1 500 mm 的 WRNK--191 K 型热电偶作为温度传感器. 数据采集 系统采样速率为 10 s - 1 . 图 1 试样测温点位置图 Fig. 1 Position of temperature measuring spots for samples 1. 2 实验过程 将制备好的试样放在电加热炉中加热、保温至 预设温度且样体温度基本均匀,然后从加热炉中将 试样运送到输出辊道水冷区域内,固定好试样冷却 位置,并将热电偶与温度采集数据仪连接. 调整冷 却水量后,对试样进行强制冷却. 与此同时,计算机 开始采集各测温点的温度值. 本实验在北京科技大 学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发的具备多功能控 制冷却实验平台上进行. 2 对流换热系数的确定 2. 1 温度场的计算 根据层流冷却过程中厚钢板传热特点,认为钢 板冷却过程为无内热源、变物性的二维轴对称的非 稳态导热问题. 其完整数学描述如下:   ( z λ T  ) z + 1 r   ( r λr T  ) r = ρcp T t . ( 1) 式中: z 为钢板厚度方向尺寸,m; r 为远离轴线的径 向距离,m; λ 为导热系数,W·m - 1 ·℃ - 1 ; ρ 为钢板的 密度,kg·m - 3 ; cp为钢板的定压比热容,J·kg·℃ - 1 ; T 为温度,℃ ; t 为时间,s. 为了减少计算机内存与计算时间,采用交替方 向隐式方法( alternating direction implicit,ADI) 求解 上述非稳态热传导问题,不论时间步长 Δt 大小,其 解都是稳定的. 计算过程中考虑材料的热物性是随 温度变化的,采用加权平均法求解两节点间导热系 数值. 由于实验材料( AISI 304L) 的热物性[4]( 导热系 数和比热容) 是随温度变化的,为了便于数值运算, 将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导热系数 λ( T) 及比热容 c( T) 分别拟合成函数曲线,其相关系数分别为 0. 997 和 0. 998. 密度为常数,其值为 7 860 kg·m - 3 . c( T) = 481. 711 77 + 0. 002 31T + 0. 000 13T2 , ( 2) λ( T) = 12. 051 97 + 0. 005 56T + 0. 000 006 458 6T2 . ( 3) 2. 2 对流换热系数求解 一般温度场的计算,在给定初始温度分布与相 应的边界条件后,就可以计算出钢板上各点任意时 刻的温度. 实际上,层流冷却过程中各冷却区的对 流换热系数不同,且未知. 反向热传导法( Inverse heat conduction,IHC) 提供了一种求解淬火过程对流 换热系数或热流密度的方法,它是根据已知试样内 部位置处的温度曲线来预测传热边界条件. 换热系数或热流密度的计算一般需要两步: 首 先,给定一个初始换热系数或热流密度值,利用有限 差分( 或有限元) 法直接求解热传导问题,可求得任 意时刻温度分布; 其次,比较温度的实测值和计算 值. 视其差别,调整换热系数或热流密度值,重新计 算、比较. 如此反复,直至温度的计算值和实测值在 一定误差范围内为止. 此时的换热系数值,就是根 据实测的钢板温降曲线计算得到的平均换热系数 值. 不同反向传热法被用于计算淬火过程对流换热 系数或热流密度[5--9]. 有研究者[3,10]利用有限差分 法求解一维热传导问题,还有研究者[11--14]采用有限 元法求解二维热传导问题. 笔者采用了有限差分法 和反热传导法相结合的方法求解对流换热系数.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 1 对流换热系数与表面温度的关系 图 2 为水流量为 2. 1 m3 ·h - 1 时,层流冷却过程 ·1422·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