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项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认为,人类的择偶标准、择偶观和择偶行为具有进化基础。最有代表性的是Buss (l993)提出的性策略理论(Sexual strategies theory,SST)。该理论认为,在 历史发展过程中,男性、女性为了获取资源或配偶而赢得最终的生育成功,他们各 自面临着不同的“适应性问题”,在解决各自不同的问题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择 偶偏好或行为方式。从理论上讲,男女分别进化了不同的“性策略”,有短期性策 略(short-term sexual strategy)或长期性策略(long-term sexual strategy)。 BuSs等人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种族和人群 中,尽管存在着地理位置、文化、种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所有的男性 比女性更强调未来配偶的身体吸引力和较年轻的,而女性比男性则更重视未来配偶 的经济能力、雄心和勤奋等特征(王娟,2005)。 2.3.3 Edward的交换理论 Edward(1969)发表了一篇名为《作为社会交换的家庭行为》的文章,此理论认 为择偶也是一种交换行为,交换或选择发生在个体层面,双方将自身的资源与对方 交换,以期望得到最大的回报(Reward))。社会交换理论者Pawlowski(l999)还基 于交换理论的逻辑假设,研究分析了异性恋通过报纸择偶启事来交友及择偶这一社 会现象中所包含的交易过程及交易原则。他们发现择偶者总是试图通过“展现个人 的正面形象”来将婚配利益最大化(Pawlowski,1999)。 2.3.4 Hayes的杜会学习理论 在择偶研究领域当中,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Hayes(1995),他认为:不 同性别人群对于择偶的选择都源于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同以及社会化的力量。在男权 社会中,处于优势社会经济地位的男性,比女性具有更大的自由选择在生育力和性 上使自己满意的女性,而相对处于劣势地位的女性则很难独立地生存,因而会寻找 资源丰富、年纪大些的男性以求得社会经济地位上的依附,因而她们在择偶中不太 在乎男性的外貌特征。而这一社会现实一经社会确认,便会以社会化的力量传递下 去,使男性习得寻找年轻、有吸引力的女性的经验:使女性习得寻找年龄大一些的、 有经济保障的男性的经验。持社会学习观点的Domjan(1997),他持“白板”隐喻 假设,认为人类的天性就像白板,无所谓先天的心理择偶机制,男性寻找年轻、有 吸引力的女性,而女性寻找年龄大一些的、有经济保障的男性,这些只都是后天社 会化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文化之间会存在择偶标准上明显的、甚至是“质”的差别。 2.3.5 Murstein的SVR理论 以Murstein(1980)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家对择偶过程进行了研究,其中较 6⑧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认为,人类的择偶标准、择偶观和择偶行为具有进化基础。最有代表性的是Buss (1993)提出的性策略理论(Sexual strategies theory。SST)。该理论认为,在 历史发展过程中,男性、女性为了获取资源或配偶而赢得最终的生育成功,他们各 自面临着不同的“适应性问题”,在解决各自不同的问题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择 偶偏好或行为方式。从理论上讲,男女分别进化了不同的“性策略”,有短期性策 略(short—term sexual strategy)或长期性策略(10ng—term sexual strategy)。 Buss等人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种族和人群 中,尽管存在着地理位置、文化、种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所有的男性 比女性更强调未来配偶的身体吸引力和较年轻的,而女性比男性则更重视未来配偶 的经济能力、雄心和勤奋等特征(王娟,2005)。 2.3.3 Edward的交换理论 Edward(1969)发表了一篇名为《作为社会交换的家庭行为》的文章,此理论认 为择偶也是一种交换行为,交换或选择发生在个体层面,双方将自身的资源与对方 交换,以期望得到最大的回报(Reward)。社会交换理论者Pawlowski(1999)还基 于交换理论的逻辑假设,研究分析了异性恋通过报纸择偶启事来交友及择偶这一社 会现象中所包含的交易过程及交易原则。他们发现择偶者总是试图通过“展现个人 的正面形象”来将婚配利益最大化(Pawlowski,1999)。 2.3.4 Hayes的社会学习理论 在择偶研究领域当中,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Hayes(1995),他认为:不 同性别人群对于择偶的选择都源于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同以及社会化的力量。在男权 社会中,处于优势社会经济地位的男性,比女性具有更大的自由选择在生育力和性 上使自己满意的女性,而相对处于劣势地位的女性则很难独立地生存,因而会寻找 资源丰富、年纪大些的男性以求得社会经济地位上的依附,因而她们在择偶中不太 在乎男性的外貌特征。而这一社会现实一经社会确认,便会以社会化的力量传递下 去,使男性习得寻找年轻、有吸引力的女性的经验;使女性习得寻找年龄大一些的、 有经济保障的男性的经验。持社会学习观点的Domjan(1997),他持“白板”隐喻 假设,认为人类的天性就像白板,无所谓先天的心理择偶机制,男性寻找年轻、有 吸引力的女性,而女性寻找年龄大一些的、有经济保障的男性,这些只都是后天社 会化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文化之间会存在择偶标准上明显的、甚至是“质”的差别。 2.3.5 Murste;n的SVR理论 以Murstein(1980)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家对择偶过程进行了研究,其中较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