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③光敏素活化某些酶类据统计,高等植物中受光敏素调控的酶有52种,如与花色素 合成有关的苯丙氨酸裂解酶,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的NAD激酶、硝酸还原酶、过氧化物酶、 核糖核酸酶等。有人认为,光敏素的原初作用在于活化有关调节开花的某些酶类。 (三)光敏素在成花诱导中的作用 使植物处于适合的日照条件下进行诱导,用各种单色光进行闪光间断暗期处理,几天后 观察花原基的发生,看出阻止短日植物(大豆和苍耳)和促进长日植物(冬大麦)开花的作 用光谱相似,以600~660mm波长的红光最有效。从实验结果还知道,这是一种红光远红 光可逆反应,并可反复逆转多次(表8-4)。根据光敏素的特性,表明这是光敏素参与的反 光敏素不是成花素,但在光周期影响开花过程中,光信号是由光敏素接受的。与开花的 关系 一般认为,影响成花刺激物质的形成不是光敏色素Pr和Pf的绝对含量,而可能是Pfr /Pr的比值。长日植物成花刺激物质的形成要求较高的Pf/Pr比值;而短日植物要求低的 Pfr/Pr比值。在光期结束时,光敏素主要呈Pr型,这时Pf/Pr比值高。进入暗期后,Pfr 逐渐逆转为Pr,或是P降解而减少,使Pf/Pr比值逐渐降低。在连续长暗期中,Pfr/P 比值降低到一定的阈值水平,就可促发短日植物成花刺激物质形成的代谢过程而促进成花: 对于长日植物成花刺激物质的形成要求高的Pf/Pr比值,因此长日植物需要短的暗期,甚 至在连续光照下也能成花。如果暗期被红光间断,Pfr/Pr比值升高,因此抑制短日植物成 花、促进长日植物成花(图8-14)。 研究还表明,无论是短日植物还是长日植物,都不仅是要求单一Pf/Pr比值的高或低 而是表现既要求“高Pf反应”又要求“低Pf反应”。在光期末照射远红光抑制许多短日植 物成花的现象说明短日植物此时要求高的Pf,而在暗期开始后的一定时间,又要求“低Pfr 反应”;对于长日植物,在暗期开始时照射远红光促进成花,而在暗期的后期照射红光能最 有效地促进成花,说明也有“低P反应”和“高P反应”。总的来说,长日植物对Pfr/ Pr比值的要求不如短日植物严格,有实验表明在适宜的R/FR混合照射时,长日植物开花 最迅速 已发现光下生长的植物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光敏素:光稳定型和光不稳定型光敏色 素,二者共同参与成花的光周期调控。光稳定型光敏色素在光下转化为Pfr型后负责持续的 Pfr反应;而光不稳定型的P负责测定由光到暗的转变。两种类型的光敏色素可使植物一 方面感知光暗转变,另一方面又可保持一定数量的Pf,引起相应的生理反应。 四、光周期理论的应用 植物的地理起源和分布与光周期适应 植物对光周期反应的类型是对该地区自然光周期长期适应的结果。低纬度地区不具备长 日条件,所以一般分布短日植物,高纬度地区的生长季节是长日条件,因此多分布长日植物 中纬度地区则长短日植物共存。在同一纬度地区,长日植物多在日照较长的春未和夏初开花 如小麦;而短日植物如菊花等则多在日照较短的秋季开花 事实上,由于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同一种植物可以在不同纬度地区分布。例如短日植 物大豆,在我国从东北到海南岛都有当地育成的品种,它们具有适应本地区日照长度的光周 期特性。如果将我国不同纬度地区的大豆品种都在北京地区栽培,因日照条件的改变会引起 它们的生育期随其原有的光周期特性而呈现出规律的变化:南方的品种北移至北京时,由于 得不到短日条件,致使开花推迟;相反,北方的品种南移至北京,因较早获得短日条件而使 花期提前。这反映了植物与原产地光周期相适应的特点 2.引种、育种 生产上常从外地引进优良品种,以获得优质高产。在同纬度地区间引种,只要土质、肥③光敏素活化某些酶类 据统计,高等植物中受光敏素调控的酶有 52 种,如与花色素 合成有关的苯丙氨酸裂解酶,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的 NAD 激酶、硝酸还原酶、过氧化物酶、 核糖核酸酶等。有人认为,光敏素的原初作用在于活化有关调节开花的某些酶类。 (三)光敏素在成花诱导中的作用 使植物处于适合的日照条件下进行诱导,用各种单色光进行闪光间断暗期处理,几天后 观察花原基的发生,看出阻止短日植物(大豆和苍耳)和促进长日植物(冬大麦)开花的作 用光谱相似,以 600~660nm 波长的红光最有效。从实验结果还知道,这是一种红光-远红 光可逆反应,并可反复逆转多次(表 8-4)。根据光敏素的特性,表明这是光敏素参与的反 应。 光敏素不是成花素,但在光周期影响开花过程中,光信号是由光敏素接受的。与开花的 关系: 一般认为,影响成花刺激物质的形成不是光敏色素 Pr 和 Pfr 的绝对含量,而可能是 Pfr /Pr 的比值。长日植物成花刺激物质的形成要求较高的 Pfr/Pr 比值;而短日植物要求低的 Pfr/Pr 比值。在光期结束时,光敏素主要呈 Pfr 型,这时 Pfr/Pr 比值高。进入暗期后,Pfr 逐渐逆转为 Pr,或是 Pfr 降解而减少,使 Pfr/Pr 比值逐渐降低。在连续长暗期中,Pfr/Pr 比值降低到一定的阈值水平,就可促发短日植物成花刺激物质形成的代谢过程而促进成花; 对于长日植物成花刺激物质的形成要求高的 Pfr/Pr 比值,因此长日植物需要短的暗期,甚 至在连续光照下也能成花。如果暗期被红光间断,Pfr/Pr 比值升高,因此抑制短日植物成 花、促进长日植物成花(图 8-14)。 研究还表明,无论是短日植物还是长日植物,都不仅是要求单一 Pfr/Pr 比值的高或低。 而是表现既要求“高 Pfr 反应”又要求“低 Pfr 反应”。在光期末照射远红光抑制许多短日植 物成花的现象说明短日植物此时要求高的 Pfr,而在暗期开始后的一定时间,又要求“低 Pfr 反应”;对于长日植物,在暗期开始时照射远红光促进成花,而在暗期的后期照射红光能最 有效地促进成花,说明也有“低 Pfr 反应”和“高 Pfr 反应”。总的来说,长日植物对 Pfr/ Pr 比值的要求不如短日植物严格,有实验表明在适宜的 R/FR 混合照射时,长日植物开花 最迅速。 已发现光下生长的植物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光敏素:光稳定型和光不稳定型光敏色 素,二者共同参与成花的光周期调控。光稳定型光敏色素在光下转化为 Pfr 型后负责持续的 Pfr 反应;而光不稳定型的 Pfr 负责测定由光到暗的转变。两种类型的光敏色素可使植物一 方面感知光-暗转变,另一方面又可保持一定数量的 Pfr,引起相应的生理反应。 四、光周期理论的应用 1.植物的地理起源和分布与光周期适应 植物对光周期反应的类型是对该地区自然光周期长期适应的结果。低纬度地区不具备长 日条件,所以一般分布短日植物,高纬度地区的生长季节是长日条件,因此多分布长日植物, 中纬度地区则长短日植物共存。在同一纬度地区,长日植物多在日照较长的春未和夏初开花, 如小麦;而短日植物如菊花等则多在日照较短的秋季开花。 事实上,由于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同一种植物可以在不同纬度地区分布。例如短日植 物大豆,在我国从东北到海南岛都有当地育成的品种,它们具有适应本地区日照长度的光周 期特性。如果将我国不同纬度地区的大豆品种都在北京地区栽培,因日照条件的改变会引起 它们的生育期随其原有的光周期特性而呈现出规律的变化:南方的品种北移至北京时,由于 得不到短日条件,致使开花推迟;相反,北方的品种南移至北京,因较早获得短日条件而使 花期提前。这反映了植物与原产地光周期相适应的特点。 2.引种、育种 生产上常从外地引进优良品种,以获得优质高产。在同纬度地区间引种,只要土质、肥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