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抵禦外侮、反抗強權的象徵,是人才培養基地、是知識分子的 序 庇護所,是民主堡壘,多年後三校師生仍以聯大為傲,自有其 緣由。易著《聯大》這本書,自「另一個長征」一一學校遷移 的故事說起,從蒙自、敘永到昆明,流亡教授的苦楚與美味, 在日常生活中一一呈現:陳寅恪上課要講「沒人講過的」,靠 的是功力;吳宓是外表古典主義而内心是浪漫主義者,形容贴 切動人。金岳霖與殷福生(海光)的師生情誼·在校園論辯中 早有呈顯:吳大猷在艱困中以簡陋分光儀進行拉曼效應的物理 實驗,戰爭反成為研究的動力。至於戰時聯大流亡學生的生活 酸、甜、苦、辣盡嘗,跑警報、火燒眉毛是許多人的經驗,吃 八寶饭、宿舍打雨傘·到茶館嗑書論政·苦中有樂。我們熟知 善於烹煮紅燒鲫魚的李定一教授,在聯大學生時代還曾靠走私 發過洋財,過去聞所未聞。昆明雖遠離政治中心,但當國是蜩 螗,師生也都曾掉入政治論辯與學潮的漩渦中。易教授對人、 對事均有相當平實的看法,陳雪屏、查良釗兼理大學黨團與副 導工作,虛心照顧學子·給了他們公允的評價:1941年年底 孔府洋狗事件,書中有所澄清和論斷,並不人云亦云,極屬難 得。學生在物質條件困難下,多能「共體時艱」,打下做學間 的基礎。1957年獲諾貝爾獎的楊振寧自認他對物理學中某些 方面的偏愛,是在昆明的歲月中形成。聯大學生生活剪影則在 鹿橋(吳訥孫)《未央歌》一書中有深刻的描箱。《聯大》這 本書引林語堂講當時學生生活是「物質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 得」,十分傅神。易社強教授著作的特色是不引理論,不唱高 調,從歷史事實中歸納出來的論點,有如畫龍點睛般地生動, 往往會引人會心微笑,教人擊節稱賞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