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文气"论是中国古代文论独异于西方文论的一个重要理论。气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书 法、绘画、音乐理论及美学理论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气”本来是中国古代哲学、 医学、养生学理论术语,也是古代文艺学、美学理论术语,在不同的领域,气ν有不同的 理论内涵,而且常相互交叉影响。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亦包括书法、绘画、音乐等其它 艺术作品)生命力的内在基质,是“气"的基本内涵之一。而气的此一内涵又是在中国古 代文气论的历史发展中产生的 古代文气论源远流长,从先秦至清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理论家都有关于“气的论述,因 而 的内涵是一个不断得以丰富、加深、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一般认为,孟子的知 言养气说是古代文气论的滥觞。《孟子·公孙丑上》云 我知言,我善养吾洗然之气。 这种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配义与道”,是天地间的刚正之气。但孟子 又赋予它以“义、“道"的儒家政治内涵。孟子的观点对后世的文气论有三方面影响,一是 指出了养气与“知言"的关系,养气足,便善辨言,即所谓“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 隐,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孟子公孙丑上》)。二是指明了“养气之重要 由此,后来刘勰著《文心雕龙》专设《养气》篇,苏辙、陆游等提倡养气论。三是提 倡浩然之气”,影晌了后世的理论家们张扬“正气”、“骨气”、“义气”、豪气、“英雄气”, 反对邪气、淫气、“腐气、“俗气、“江湖气、酒肉气"等。汉代理论家多是从音乐理 论角度探讨气”,如《乐记乐象》篇云: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焉,"顺气成象,而和 乐兴焉。刘向《说苑·修文》云: 雅颂之声动人而正气应之;和成容好之声动人而和气应之;粗厉猛贲之声动人而怒气 应之;郑卫之声动人而淫气应之 期,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标志着文气论的正式产生,它所论 之“气”,指作家先天的气质个性。为勰的《养气》篇从作家的生理生命、生命状态与文学 创作规律之关系的角度,对气"展开了研究,又在其它篇中提出了一些重要命题,如"气 有刚柔”(《体性》)、“务盈守气”、“情与气偕”(《风骨》)等。但曹丕和刘勰都不是着 眼于作品生命的角度论气”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篇云: 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胸,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 气调即作家的气概格调,气调为筋骨”,是说气调对于文章就如筋骨对于人的身体 样,是支撑身体挺立的力量之所在,文章有了气调,也就好象人体有筋内,气调是文章 的内在力量。颜之推论涉及到了气气"与作品生命力的关系。这一时期的画论有很精彩的关 于气"的论述,如顾恺《魏晋胜流画赞》云: 《小列女》画如恨刻削为容仪,不尽(《画苑》与《书画谱》“尽作画”)生气。 谢赫《古画品录·第六品》评丁光云: 虽擅名蝉雀,而笔迹轻嬴,非为精谨,乏于生气 顾、谢二位大师提出“生气对于绘画作品非常重要,这实际是他们看出了缺乏“生气的作 品是没有生命力的。这对后来文学理论之重“生气”,深有影响。唐代李德裕提出“以气贯 文“说,《文章论》云 然气不可以不贯,不贯则虽有英词丽藻,如编珠缀玉,不得为全璞之宝矣。 作家生命之气灌注作品,并以“英词丽藻'传达表现之,这种文章有精神、有词采,“为全 璞之宝。“以气贯文说对于作品生命的熔铸十分重要。柳宗元有“昏气、矜气说,《答 韦中立论师道书》云 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以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驰而 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味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文气”论是中国古代文论独异于西方文论的一个重要理论。“气”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书 法、绘画、音乐理论及美学理论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气”本来是中国古代哲学、 医学、养生学理论术语,也是古代文艺学、美学理论术语,在不同的领域,“气”有不同的 理论内涵,而且常相互交叉影响。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亦包括书法、绘画、音乐等其它 艺术作品)生命力的内在基质,是“气”的基本内涵之一。而“气”的此一内涵又是在中国古 代文气论的历史发展中产生的。 古代文气论源远流长,从先秦至清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理论家都有关于“气”的论述,因 而,“气”的内涵是一个不断得以丰富、加深、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一般认为,孟子的“知 言养气”说是古代文气论的滥觞。《孟子·公孙丑上》云: 我知言,我善养吾洗然之气。 这种“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配义与道”,是天地间的刚正之气。但孟子 又赋予它以“义”、“道”的儒家政治内涵。孟子的观点对后世的文气论有三方面影响,一是 指出了“养气”与“知言”的关系,养气足,便善辨言,即所谓“ 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 隐,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孟子·公孙丑上》)。二是指明了“养气”之重要, 由此,后来刘勰著《文心雕龙》专设《养气》篇,苏辙、陆游等提倡养气论。三是提 倡“浩然之气”,影响了后世的理论家们张扬“正气”、“骨气”、“义气”、“豪气”、“英雄气”, 反对“邪气”、“淫气”、“腐气”、“俗气”、“江湖气”、“酒肉气”等。汉代理论家多是从音乐理 论角度探讨“气”,如《乐记·乐象》篇云:“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焉,”“顺气成象,而和 乐兴焉。”刘向《说苑·修文》云: 雅颂之声动人而正气应之;和成容好之声动人而和气应之;粗厉猛贲之声动人而怒气 应之;郑卫之声动人而淫气应之。 内容不同的音乐,引发人不同的精神之气与之对应。魏晋南北朝是文气论发展的重要时 期,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标志着文气论的正式产生,它所论 之“气”,指作家先天的气质个性。为勰的《养气》篇从作家的生理生命、生命状态与文学 创作规律之关系的角度,对“气”展开了研究,又在其它篇中提出了一些重要命题,如“气 有刚柔”(《体性》)、“务盈守气”、“情与气偕”(《风骨》)等。但曹丕和刘勰都不是着 眼于作品生命的角度论“气”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篇云: 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胸,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 “气调”即作家的气概格调,“气调为筋骨”,是说气调对于文章就如筋骨对于人的身体一 样,是支撑身体挺立的力量之所在,文章有了气调,也就好象人体有筋内,气调是文章 的内在力量。颜之推论涉及到了“气”与作品生命力的关系。这一时期的画论有很精彩的关 于“气”的论述,如顾恺《魏晋胜流画赞》云: 《小列女》画如恨刻削为容仪,不尽(《画苑》与《书画谱》“尽”作“画”)生气。 谢赫《古画品录·第六品》评丁光云: 虽擅名蝉雀,而笔迹轻赢,非为精谨,乏于生气。 顾、谢二位大师提出“生气”对于绘画作品非常重要,这实际是他们看出了缺乏“生气”的作 品是没有生命力的。这对后来文学理论之重“生气”,深有影响。唐代李德裕提出“以气贯 文”说,《文章论》云: 然气不可以不贯,不贯则虽有英词丽藻,如编珠缀玉,不得为全璞之宝矣。 作家生命之“气”灌注作品,并以“英词丽藻”传达表现之,这种文章有精神、有词采,“为全 璞之宝”。“以气贯文”说对于作品生命的熔铸十分重要。柳宗元有“昏气”、“矜气”说,《答 韦中立论师道书》云: 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以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驰而 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味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