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和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 作出的。他们在开始投入社会斗争洪流的时候,就明确地意识到不能抽象地、随意地谈论 未来社会,不应该到哲学家们的书桌里去寻找谜底,而应该首先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 研究,“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马克思明确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 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 从历史上看,人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往往起因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批判。正因为 阶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剥削和压迫,人们才设想未来社会没有剥削和压 迫:正因为现实中有种种苦难,才诱发人们渴望未来的新世界没有苦难,并促使人们思考 现实苦难的实质及根源。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不是只看 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进一步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 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以此作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 预见。 (三)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 预见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既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找灵感,更从社会主义社 会的建设与发展中寻找启示。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本来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虽然它距离未来社会的高级阶段即典型的共产主义社会尚远,但从社会性质上来说是一致 的。因此,在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上,从社会主义社会中得到的启示应该比从资本 主义社会中得到的启示更多、更直接、更有教益。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还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他们只能通过分析考察资本主义社 会及其运动规律来求得预见未来社会的启示。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并探索了在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预见未来社会的实践经验。他 将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作了区分,这本身就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新认识。从那时 以来,社会主义社会已有百年历史,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其中就蕴含着对我 们把握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深刻启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有60多年的历史,党 领导人民满腔热情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 有经验,也有教训。社会生活中共产主义因素的不断增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由于一度4 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和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 作出的。他们在开始投入社会斗争洪流的时候,就明确地意识到不能抽象地、随意地谈论 未来社会,不应该到哲学家们的书桌里去寻找谜底,而应该首先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 研究,“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马克思明确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 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 从历史上看,人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往往起因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批判。正因为 阶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剥削和压迫,人们才设想未来社会没有剥削和压 迫;正因为现实中有种种苦难,才诱发人们渴望未来的新世界没有苦难,并促使人们思考 现实苦难的实质及根源。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不是只看 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进一步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 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以此作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 预见。 (三)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 预见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既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找灵感,更从社会主义社 会的建设与发展中寻找启示。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本来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虽然它距离未来社会的高级阶段即典型的共产主义社会尚远,但从社会性质上来说是一致 的。因此,在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上,从社会主义社会中得到的启示应该比从资本 主义社会中得到的启示更多、更直接、更有教益。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还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他们只能通过分析考察资本主义社 会及其运动规律来求得预见未来社会的启示。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并探索了在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预见未来社会的实践经验。他 将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作了区分,这本身就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新认识。从那时 以来,社会主义社会已有百年历史,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其中就蕴含着对我 们把握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深刻启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有 60 多年的历史,党 领导人民满腔热情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 有经验,也有教训。社会生活中共产主义因素的不断增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由于一度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