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 四、口语训练: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 因家庭经济拮据, 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结合课后练习五,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 深入探讨。 六、结束本文学习。 附 1、谈谈孝道 作者:任继愈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 忠。几千年来,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 的。它是中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中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 条,要保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 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 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程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 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 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 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得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 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子孝慈的最高原则是“孝”。相传古代圣王多是造礻 氏族的领袖。国家组织被看作氏族组织的扩大。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 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 在《孝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 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思想体系。这种高度抽象概括意义的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 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几千年来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 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防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 当然也不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农,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安土重迁,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 的古训:古代职业世袭,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古人生活于家庭之内,子女对父母要“晨昏定 省”。古代父母与子女不是平等的地位,片面义务,所以“天下无不是父母”。古代婚姻不考虑子女双方 的感情因素,只凭父母之命即可组成婚配。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 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双 方的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4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 、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 、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四、口语训练: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长 因家庭经济拮据, 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五、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五,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 深入探讨。 六、结束本文学习。 附: 1 、谈谈孝道 作者:任继愈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 忠。几千年来,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 的。它是中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中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 条,要保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 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 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程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 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 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 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得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 “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子孝慈的最高原则是“孝”。相传古代圣王多是造福 氏族的领袖。国家组织被看作氏族组织的扩大。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 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 在《孝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 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思想体系。这种高度抽象概括意义的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 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几千年来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 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 当然也不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农,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安土重迁,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 的古训;古代职业世袭,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古人生活于家庭之内,子女对父母要“晨昏定 省”。古代父母与子女不是平等的地位,片面义务,所以“天下无不是父母”。古代婚姻不考虑子女双方 的感情因素,只凭父母之命即可组成婚配。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 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双 方的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