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案 教学目标: 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读方法设计: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 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时数:3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 曲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 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一李 密》,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 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屏幕隐去“出师”二字,仅留“表”字)“表”是一种文 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 “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 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 即是李密的《陈情表》。(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整体感知课文: 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xi僩)兄弟 期功强(qi僩g)近 常在床蓐(r?/fon 猥(w喫)以微贱 岂敢盘桓(hu佣) 刘侥(j{)幸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学生回答后,投影
陈情表教案 教学目标 : 1 、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 、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 、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读方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 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 知。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时数: 3 课时 课前预习: 1 、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 、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 、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 曲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 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 — 李 密 》,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 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屏幕隐去“出师”二字,仅留“表”字)“表”是一种文 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 “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 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 即是李密的《陈情表》。(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 xi 僴 ) 兄弟 期功强( qi 僴 g ) 近 常在床蓐( r?/fon t> ) 猥( w 噄 )以微贱 岂敢盘桓( hu 俷 ) 庶 刘侥( ji 僶 )幸 2 、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 、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 )是谁陈情? 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 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 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 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 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 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 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析课文(一) 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 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 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 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 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 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 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 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 李密的态度 分析课文(二) 1、学生齐读第二段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 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 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 )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 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 )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 情。 4 、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 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 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 、齐读第一段。 2 、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 、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 、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 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 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 、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 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 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 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 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 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 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 、学生齐读第二段。 2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
影) 3、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 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 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 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 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 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 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岂敢盘桓)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教师范读第四段 6、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 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7、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 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孝顺之情,不 满之情,恭敬之情〉,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婉曲,屈伸遹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 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一词多义:(略) 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影) 3 、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 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 、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 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 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 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 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1 )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 )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 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岂敢盘桓) 3 )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4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 )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 、教师范读第四段。 6 、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7 、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 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1 、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 、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 、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 、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 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 、一词多义:(略) 2 、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 、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 四、口语训练: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 因家庭经济拮据, 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结合课后练习五,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 深入探讨。 六、结束本文学习。 附 1、谈谈孝道 作者:任继愈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 忠。几千年来,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 的。它是中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中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 条,要保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 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 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程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 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 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 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得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 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子孝慈的最高原则是“孝”。相传古代圣王多是造礻 氏族的领袖。国家组织被看作氏族组织的扩大。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 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 在《孝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 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思想体系。这种高度抽象概括意义的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 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几千年来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 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防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 当然也不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农,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安土重迁,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 的古训:古代职业世袭,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古人生活于家庭之内,子女对父母要“晨昏定 省”。古代父母与子女不是平等的地位,片面义务,所以“天下无不是父母”。古代婚姻不考虑子女双方 的感情因素,只凭父母之命即可组成婚配。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 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双 方的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
4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 、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 、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四、口语训练: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长 因家庭经济拮据, 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五、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五,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 深入探讨。 六、结束本文学习。 附: 1 、谈谈孝道 作者:任继愈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 忠。几千年来,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 的。它是中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中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 条,要保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 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 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程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 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 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 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得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 “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子孝慈的最高原则是“孝”。相传古代圣王多是造福 氏族的领袖。国家组织被看作氏族组织的扩大。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 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 在《孝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 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思想体系。这种高度抽象概括意义的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 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几千年来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 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 当然也不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农,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安土重迁,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 的古训;古代职业世袭,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古人生活于家庭之内,子女对父母要“晨昏定 省”。古代父母与子女不是平等的地位,片面义务,所以“天下无不是父母”。古代婚姻不考虑子女双方 的感情因素,只凭父母之命即可组成婚配。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 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双 方的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
完善,无论父母或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把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地培育起 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治乱,更关系到民族兴 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晋对李陈情李对晋 察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举臣 拜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除臣 责臣刘病日笃 告诉不许进退两难 催臣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 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 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緊,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 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 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完善,无论父母或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把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地培育起 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治乱,更关系到民族兴 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晋对李 陈情 李对晋 察臣 供养无主 辞不赴命 举臣 拜臣 具以表闻 辞不就职 除臣 责臣 刘病日笃 告诉不许 进退两难 催臣 ----------------------------------------------------------------------------------------------------------------------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 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 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 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 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 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 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 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 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 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 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 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 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 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 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 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 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 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 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 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 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 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 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 力量 、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 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 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 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 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 ,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 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 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 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 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 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 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 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 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 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 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 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 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 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 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 3-5 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 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 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 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 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 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 令人动容泣下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 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 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 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 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 “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 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 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 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一)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 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 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 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 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 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 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二)讨论: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忠”和“孝”或“义理”?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 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 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一)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 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 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 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 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 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 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二)讨论: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忠”和“孝”或“义理”?
(三)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 泪者,其人必不友 教案点评: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 感人力量。因此,本设计便从思考“情”之内涵出发,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 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课前预习指导 我们查找并印发了《陈情表》一课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历代名家的品评文字,让学生在真正接触课文之 前产生好奇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 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引导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时找出难点,分组归纳出公认的难解词语,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期功强近茕茕孑立除臣洗马猥以微贱责臣逋慢刘病日 笃犹蒙矜育宠命优渥日薄西山更相为命臣之辛苦生当陨首 苏轼:“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 必不友。”以忠情感人的《出师表》,今天学习以孝情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l、以齐读形式落实字音,完成第一段的音读。 教师:本段作者用在自己身上的形容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尽量用文章语句概括回答 学生:孤弱、孤苦伶仃,可以概括为“孤”字 教师:第一段的情感表现“孤苦”之情。找第一段中表现这种感情的语句。 学生:“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 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说明自己自幼失去父亲,不久,母亲改嫁,没有兄弟姐妹,孤苦伶仃 教师:一个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之所以能够平安成长,是因为祖母的呵护,大家可以从 第三段找到一句话,概括这一意思 学生:“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领悟,由于身世特殊,祖母的养育之恩就更加深重 教师:作者陈述自己的幼年丧父失母的“孤苦”,为了表现祖母养育大恩深似海:那么,作者在本 段后半部分提到自己无伯叔兄弟的“孤苦”,有无其它原因呢? 学生:“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母暮年无人能为作者分担赡养的任务,自己必须独力承担尽 孝的责任。 小结:第一段:孤苦之情。从纵横两方面分两个小层次: 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2、请一组同学齐读第二段,其他同学准备对齐读的情况进行点评。 学生点评:读得整齐,有节奏感,但是欠缺感情。 教师:这一段表现的情感不是平直的,前一部分急迫焦灼,后一部分辗转两难。诵读时要张弛有度 把握情感的焦急与沉重
(三)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 泪者,其人必不友。 教案点评: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 感人力量。因此,本设计便从思考“情”之内涵出发,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 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一、课前预习指导 我们查找并印发了《陈情表》一课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历代名家的品评文字,让学生在真正接触课文之 前产生好奇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 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引导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时找出难点,分组归纳出公认的难解词语,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期功强近 茕茕孑立 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 责臣逋慢 刘病日 笃 犹蒙矜育 宠命优渥 日薄西山 更相为命 臣之辛苦 生当陨首 苏轼:“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 必不友。”以忠情感人的《出师表》,今天学习以孝情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1、以齐读形式落实字音,完成第一段的音读。 教师:本段作者用在自己身上的形容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尽量用文章语句概括回答。 学生:孤弱、孤苦伶仃,可以概括为“孤”字。 教师:第一段的情感表现“孤苦”之情。找第一段中表现这种感情的语句。 学生:“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 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说明自己自幼失去父亲,不久,母亲改嫁,没有兄弟姐妹,孤苦伶仃。 教师:一个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之所以能够平安成长,是因为祖母的呵护,大家可以从 第三段找到一句话,概括这一意思。 学生:“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领悟,由于身世特殊,祖母的养育之恩就更加深重。 教师:作者陈述自己的幼年丧父失母的“孤苦”,为了表现祖母养育大恩深似海;那么,作者在本 段后半部分提到自己无伯叔兄弟的“孤苦”,有无其它原因呢? 学生:“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母暮年无人能为作者分担赡养的任务,自己必须独力承担尽 孝的责任。 小结:第一段:孤苦之情。从纵横两方面分两个小层次: 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2、请一组同学齐读第二段,其他同学准备对齐读的情况进行点评。 学生点评:读得整齐,有节奏感,但是欠缺感情。 教师:这一段表现的情感不是平直的,前一部分急迫焦灼,后一部分辗转两难。诵读时要张弛有度, 把握情感的焦急与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