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农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2期 系。国际豆类产品市场价格主要参照期货市场价格来制定,一旦豆类产品期货市场规模足够大、市场 交易活跃,就有可能成为国际市场定价中心。当前,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豆 交易,与现货交易相呼应,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大豆价格形成以及利用大豆期货和现货两个市场规避 风险的机制。从而为把握世界大豆贸易价格走势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也为 其操纵控制大豆的国际价格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当前绝大多数商品的国际市场都不是完全竞争市场,而是寡头垄断市场,无论买还是卖,寡头垄 断的一方都掌握着定价的主动杈。高度分散的一方只能被动地接受价格。当前,国际大豆出口主要 集中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3个国家,而进口国中除了中国和欧盟两个最大进口国家和地区,其余的 国家进口量相对较少,并且地区分布也较分散。从数量上来看,进口国和出口国势均力敌,但是实际 情况并不是如此 全球豆类产品贸易主要通过跨国粮商这一媒介进行。全球大豆贸易的豆源一部分来自南美地 区。长期以来绝大部分南美大豆的生产和销售都被跨国粮商控制。他们在大豆播种前期,向南美农 民提供生产所需的资金、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并与其订立合同且在公证处登记,南美农民必须在大 豆收获之后交货,并将其所有的财产作抵押。如果大豆收获后不交货,跨国粮商就能够根据合同拿走 农民的全部财产。因此,跨国公司的大豆豆源能够得到保证。收获之后,干燥、储存、运输等工作也大 部分由这些跨国粮商控制,美国粮商不仅向南美农民提供大豆预付款,还在南美境内修建仓库,提供 公路、铁路运输,投资修建港口等。通过这些途径,在陆地运输成本方面,因为大豆通向港口的通道由 公路、铁路长期合同所担保,这样就保证了跨国公司拥有长期稳定且巨大的运费折扣,因此大大降低 了陆地运输成本。在港口方面跨国公司有自己的仓库,甚至有自己的货船作业泊位,使得他们的业 务可以自由运作,避免货物长时间滞港,从而可以充分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美国跨国公司首先从资 金的运作中不断扩张和获利,第二从以化肥、杀虫剂交换大豆的业务中获利,第三从公路、铁路和港口 的投资中降低大豆成本并卖到其他大豆进口国获利。可见,跨国粮商在南美地区将大豆从生产到出 港整个产业链的所有环节都控制在手中,并借此进一步掌控全球大豆贸易的定价权 对于大豆的主要进口国中国来说,跨国粮商采取的政策是通过合营与联营方式来控制大豆及其 产品的定价权。2004年中国发生大豆风波,国内大豆加工企业经过2003年的产能扩张,2003年底和 2004年初在大豆高价区疯抢大豆,随着2004年4月南美大豆进入国际市场,国际大豆价格急剧下 跌。巨大的价差最终导致了国内粮商普遍陷入困境,跨国粮商借此机会大举并购中国大豆油脂加工 企业,大型跨国粮商在中国97家大型油脂加工企业中的64家都有参股或控股现象。在大豆采购权 方面,跨国粮商拥有企业的所有者之一和进口大豆供应商双重身份,轻而易举垄断了中国80%的进 口大豆资源。跨国粮商利用其对原料采购的优势,使中国不仅在国际大豆市场上,而且在国内大豆市 场上也失去话语权,大豆进口时间、数量、价格被国外参股控股企业全面掌控(郭清保,208)。 显然,尽管中国的大豆进口数量占据了全球大豆进口总量的很大比例,但是在大豆及其制品的国 际市场上,中国对豆类产品的定价权仍然无法和跨国粮商抗衡。 关于期货市场如CBOT和DCE的定价关系,不少学者试图通过实证方法寻找两者之间的价格因 果关系,其中一部分学者得出的结论是两者之间有相互影响的关系,但没有对两者之间谁强谁弱做比 较,如夏天、程细玉(206)、吴虹生(2004)通过研究中美豆类农产品期货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两个 市场存在着相关关系,DCE和CBOT的价格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引导的关系。另一部分学者的结论是 两者存在整合市场关系通过比较研究,认为CBOT在全球大豆期货定价中处于主导地位,如武拉平 (2000)使用19%6年1月—1999年12月的月度数据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国际大豆市场是国内 大豆市场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国内大豆市场对国际大豆市场影响较小;周应恒、邹林刚(2007)和高 6 2 o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p: //wwcnki. net©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系。国际豆类产品市场价格主要参照期货市场价格来制定 ,一旦豆类产品期货市场规模足够大、市场 交易活跃 ,就有可能成为国际市场定价中心。当前 ,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豆 交易 ,与现货交易相呼应 ,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大豆价格形成以及利用大豆期货和现货两个市场规避 风险的机制。从而为把握世界大豆贸易价格走势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 ,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也为 其操纵控制大豆的国际价格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当前绝大多数商品的国际市场都不是完全竞争市场 ,而是寡头垄断市场 ,无论买还是卖 ,寡头垄 断的一方都掌握着定价的主动权。高度分散的一方只能被动地接受价格。当前 ,国际大豆出口主要 集中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 3个国家 ,而进口国中 ,除了中国和欧盟两个最大进口国家和地区 ,其余的 国家进口量相对较少 ,并且地区分布也较分散。从数量上来看 ,进口国和出口国势均力敌 ,但是实际 情况并不是如此。 全球豆类产品贸易主要通过跨国粮商这一媒介进行。全球大豆贸易的豆源一部分来自南美地 区。长期以来绝大部分南美大豆的生产和销售都被跨国粮商控制。他们在大豆播种前期 ,向南美农 民提供生产所需的资金、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 ,并与其订立合同且在公证处登记 ,南美农民必须在大 豆收获之后交货 ,并将其所有的财产作抵押。如果大豆收获后不交货 ,跨国粮商就能够根据合同拿走 农民的全部财产。因此 ,跨国公司的大豆豆源能够得到保证。收获之后 ,干燥、储存、运输等工作也大 部分由这些跨国粮商控制 ,美国粮商不仅向南美农民提供大豆预付款 ,还在南美境内修建仓库 ,提供 公路、铁路运输 ,投资修建港口等。通过这些途径 ,在陆地运输成本方面 ,因为大豆通向港口的通道由 公路、铁路长期合同所担保 ,这样就保证了跨国公司拥有长期稳定且巨大的运费折扣 ,因此大大降低 了陆地运输成本。在港口方面 ,跨国公司有自己的仓库 ,甚至有自己的货船作业泊位 ,使得他们的业 务可以自由运作 ,避免货物长时间滞港 ,从而可以充分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美国跨国公司首先从资 金的运作中不断扩张和获利 ,第二从以化肥、杀虫剂交换大豆的业务中获利 ,第三从公路、铁路和港口 的投资中降低大豆成本并卖到其他大豆进口国获利。可见 ,跨国粮商在南美地区将大豆从生产到出 港整个产业链的所有环节都控制在手中 ,并借此进一步掌控全球大豆贸易的定价权。 对于大豆的主要进口国中国来说 ,跨国粮商采取的政策是通过合营与联营方式来控制大豆及其 产品的定价权。2004年中国发生大豆风波 ,国内大豆加工企业经过 2003年的产能扩张 , 2003年底和 2004年初在大豆高价区疯抢大豆 ,随着 2004年 4月南美大豆进入国际市场 ,国际大豆价格急剧下 跌。巨大的价差最终导致了国内粮商普遍陷入困境 ,跨国粮商借此机会大举并购中国大豆油脂加工 企业 ,大型跨国粮商在中国 97家大型油脂加工企业中的 64家都有参股或控股现象。在大豆采购权 方面 ,跨国粮商拥有企业的所有者之一和进口大豆供应商双重身份 ,轻而易举垄断了中国 80%的进 口大豆资源。跨国粮商利用其对原料采购的优势 ,使中国不仅在国际大豆市场上 ,而且在国内大豆市 场上也失去话语权 ,大豆进口时间、数量、价格被国外参股控股企业全面掌控 (郭清保 , 2008)。 显然 ,尽管中国的大豆进口数量占据了全球大豆进口总量的很大比例 ,但是在大豆及其制品的国 际市场上 ,中国对豆类产品的定价权仍然无法和跨国粮商抗衡。 关于期货市场如 CBOT和 DCE的定价关系 ,不少学者试图通过实证方法寻找两者之间的价格因 果关系 ,其中一部分学者得出的结论是两者之间有相互影响的关系 ,但没有对两者之间谁强谁弱做比 较 ,如夏天、程细玉 (2006)、吴虹生 (2004)通过研究中美豆类农产品期货的关联关系 ,结果表明两个 市场存在着相关关系 ,DCE和 CBOT的价格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引导的关系。另一部分学者的结论是 两者存在整合市场关系 ,通过比较研究 ,认为 CBOT在全球大豆期货定价中处于主导地位 ,如武拉平 (2000)使用 1996年 1月 —1999年 12月的月度数据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国际大豆市场是国内 大豆市场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国内大豆市场对国际大豆市场影响较小 ;周应恒、邹林刚 ( 2007)和高 6 农业技术经济 2010年第 2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