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朱信凯等:中美豆类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期货与现货市场价格关系分析 扩展模型,笔者对CBOT期货市场、DCE期货市场和国内现货市场1995年1月至2009年5月大豆价 格、2004年2月至2009年5月豆粕价格、2003年4月至2009年4月豆油价格进行实证研究。 豆类产品国际贸易与定价权 ()中国豆类产品国际贸易概况 中国豆类产品对外贸易主要表现为大豆进口量大,大豆出口量以及豆粕豆油的进出口量都相对 较小。2008年大豆进口量为3743.55万吨,而其他豆类产品的贸易量均在几十万吨左右,豆粕和豆 油的贸易量都无法和大豆的进口量相比。因此,可以说大豆进口是中国豆类产品贸易的主导力量,而 中美之间的大豆贸易又是大豆进口的主导力量 中美之间的大豆贸易总体看来可以定义为单向贸易,中国每年从美国大量进口大豆,2008年从 美国进口大豆1543.09万吨,而中国对美国每年几百吨到几万吨出口量相对进口量而言几乎可以忽 略不计。从单个国家来看,美国是中国第一大大豆进口国。阿根廷和巴西对中国的大豆出口量在 1995-2005年也大幅度增加,从1995年的4.65%增加到2008年的57.44%,其中,自2001年起,除 2004年,其余年份两个国家的合计进口量均超过美国。从数据上看,这两个大豆主要出口区域之间 有强烈的竞争关系,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应该具备在两个区域之间自由选择的权 力理论上应该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掌握大豆定价权。然而事实情况并非如此,这一点本文后面再进 步阐述 美国和南美洲地区转基因大豆相对国内非转基因大豆的优势体现在榨油品质资金周转、生产和 运输成本等各方面。从品质上看,转基因大豆产油量高、品质整齐,厂商采用进口大豆可以直接进入 生产链,而不需要对品质参差不齐的大豆进行筛选。在资金方面国产大豆也无法与进口大豆竞争:加 工进口大豆采用信用交易,加工一船进一船,每年资金周转可达8次以上,而国内大豆必须一次性储 备一个榨期的原料,每年资金仅能周转2次左右。国内大豆虽然有非转基因优势,但是这一优势对于 压榨用途几乎没有可取之处,而对于制作食品这一用途的需求基本已处于饱和状态,价格提升的空间 不大,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成本方面,美国大豆的单产水平比中国高60%左右,国内大豆 的种植成本明显高于美国,并且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国内厂商若选择国内大豆进行加工也会面临更 多税收上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运输方面,中国的物流运输也没有美国发达,东北大豆受运输成本限制 无法进入长江以南压榨市场,导致长江以南压榨企业基本依靠进口大豆满足生产需求。通过以上优 劣势比较,可以看到,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对国外大豆的需求难以平抑,对国内大豆需求难以提高,这 供需关系的畸形发展导致中国对国际大豆市场有较高依存度。 C二)竞争力与定价权 定价权直接体现了进口国或出口国对于国际市场大宗原材料价格的干预或控制能力。拥 有定价权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强势地位,并且很容易将强势地位转化为本国巨大的贸易利 益。目前世界大宗原材料基准价格的形成有两种最基本的机制:第一,对于有着成熟的期货品 种和发达的期货市场的初级产品来说,其价格基本上由著名的期货交易所标准期货合同的价格 决定;第二,对尚无期货品种和期货市场的初级产品而言,其价格基本上由市场的主要供应方和 主要需求方每年谈判达成。大豆作为一种重要的期货农产品,其价格形成以第一种形式的影响 力更强。 定价权获得的核心是在不同的定价机制下,提升影响或决定基准价格的能力。豆类产品期货市 场是进出口贸易基准价格形成的中心,期货市场是一个公开、集中以及近似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期货 市场上产生的价格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买卖双方对豆类产品价格的预期,能够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ww.cnki.ner©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扩展模型 ,笔者对 CBOT期货市场、DCE期货市场和国内现货市场 1995年 1月至 2009年 5月大豆价 格、2004年 2月至 2009年 5月豆粕价格、2003年 4月至 2009年 4月豆油价格进行实证研究。 二、豆类产品国际贸易与定价权 (一 )中国豆类产品国际贸易概况 中国豆类产品对外贸易主要表现为 :大豆进口量大 ,大豆出口量以及豆粕豆油的进出口量都相对 较小。2008年大豆进口量为 3743155万吨 ,而其他豆类产品的贸易量均在几十万吨左右 ,豆粕和豆 油的贸易量都无法和大豆的进口量相比。因此 ,可以说大豆进口是中国豆类产品贸易的主导力量 ,而 中美之间的大豆贸易又是大豆进口的主导力量。 中美之间的大豆贸易总体看来可以定义为单向贸易 ,中国每年从美国大量进口大豆 , 2008年从 美国进口大豆 1543109万吨 ,而中国对美国每年几百吨到几万吨出口量相对进口量而言几乎可以忽 略不计。从单个国家来看 ,美国是中国第一大大豆进口国。阿根廷和巴西对中国的大豆出口量在 1995—2005年也大幅度增加 ,从 1995年的 4165%增加到 2008年的 57144% ,其中 ,自 2001年起 ,除 2004年 ,其余年份两个国家的合计进口量均超过美国。从数据上看 ,这两个大豆主要出口区域之间 有强烈的竞争关系 ,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应该具备在两个区域之间自由选择的权 力 ,理论上应该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掌握大豆定价权。然而事实情况并非如此 ,这一点本文后面再进一 步阐述。 美国和南美洲地区转基因大豆相对国内非转基因大豆的优势体现在榨油品质、资金周转、生产和 运输成本等各方面。从品质上看 ,转基因大豆产油量高、品质整齐 ,厂商采用进口大豆可以直接进入 生产链 ,而不需要对品质参差不齐的大豆进行筛选。在资金方面国产大豆也无法与进口大豆竞争 :加 工进口大豆采用信用交易 ,加工一船进一船 ,每年资金周转可达 8次以上 ,而国内大豆必须一次性储 备一个榨期的原料 ,每年资金仅能周转 2次左右。国内大豆虽然有非转基因优势 ,但是这一优势对于 压榨用途几乎没有可取之处 ,而对于制作食品这一用途的需求基本已处于饱和状态 ,价格提升的空间 不大 ,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成本方面 ,美国大豆的单产水平比中国高 60%左右 ,国内大豆 的种植成本明显高于美国 ,并且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 ,国内厂商若选择国内大豆进行加工也会面临更 多税收上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运输方面 ,中国的物流运输也没有美国发达 ,东北大豆受运输成本限制 无法进入长江以南压榨市场 ,导致长江以南压榨企业基本依靠进口大豆满足生产需求。通过以上优 劣势比较 ,可以看到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对国外大豆的需求难以平抑 ,对国内大豆需求难以提高 ,这一 供需关系的畸形发展导致中国对国际大豆市场有较高依存度。 (二 )竞争力与定价权 定价权直接体现了进口国或出口国对于国际市场大宗原材料价格的干预或控制能力 。拥 有定价权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强势地位 ,并且很容易将强势地位转化为本国巨大的贸易利 益 。目前世界大宗原材料基准价格的形成有两种最基本的机制 :第一 ,对于有着成熟的期货品 种和发达的期货市场的初级产品来说 ,其价格基本上由著名的期货交易所标准期货合同的价格 决定 ;第二 ,对尚无期货品种和期货市场的初级产品而言 ,其价格基本上由市场的主要供应方和 主要需求方每年谈判达成 。大豆作为一种重要的期货农产品 ,其价格形成以第一种形式的影响 力更强 。 定价权获得的核心是在不同的定价机制下 ,提升影响或决定基准价格的能力。豆类产品期货市 场是进出口贸易基准价格形成的中心 ,期货市场是一个公开、集中以及近似于完全竞争的市场 ,期货 市场上产生的价格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买卖双方对豆类产品价格的预期 ,能够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 5 朱信凯等 :中美豆类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期货与现货市场价格关系分析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