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2012-420836唐萍【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 一、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模式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 行原则的特殊类型,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经济发 展模式是对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经济体制等方面的一种综合归纳。二战 过后,发展中国家在取得了政治独立之后的新目标就是取得经济上的独立和发展 ,开始开足 马力发展经济,并且进行了各种尝试。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中 国台湾、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束南亚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关健在于他们实施出口导向 型的工业化战略或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就是所谓的束亚模式。随者经济全球化和区域 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深化,各国都在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的同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即使是束 亚模式中的不同分支也有自己的特点,在此选择香港和新加坡进行讨论 二、战后香港、新加坡经济发展道路 (一)香港经济发展道路。香港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五十 年代早期心1966年)从“转口型”经济转向以纺业为主的“加丁型”经济。香港经济 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的第一次转型。大陆政局的变动,使得上海和华南地区的大量资本 机器设备、熟练工人流向香港,为香港制造业的腾飞创造了条件。1952一1960年年均名义 经济增长速度为8.9%,1961~1966年年均增长速度为10.9%。1961年制造业、批发零售进 出口餐饮服务业、交通仓储通讯业、金融保险业地产商业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为23.6: 219:96:153.制造业规横局大,而日相对模殊续增大。该时期是增长最快的时期之 1966年人均GDP达到中下等国家低位收入水平,在亚洲紧随日本之后. 位第一位 该阶 段香港制造业发展迅速,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主要角色,香港经济实现了“转 口型”经济向“出口加工型”经济的转变。 第一阶段(1967~一1975年),香港经济增长较为平稳,产业结构讲一步调整,主要表现 为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从“加工型”为主转向以“制造型”为主。1975年四大行业 的增加值比重为: 26.9·20. :72:17.0。制造业规模进一步增加, 其他行业变化不大 前 五年和后五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5.4%和6.4%:1975年人均GDP达到中下等国家和地区收 入的中位水平。制造业就业规模增长速度放慢,但是对香港经济的持续性发展起到关键支撑 作用,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第三阶段(1976~1985年),香港经济增长加速 、健康发展。20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发 达国家经历了黄金发展时期,需求不断上升,并且对外进行产业转移,香港及时采用出口导 向战略,在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前5年增长速度达到11.6%,后5年的增 长速度放缓,为5.5%。1985年人均GDP达到6375美元,达到中上等国家和地区中位收入 水平。产业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到阶段末的1975年零售批发酒店餐饮业比重略超过制 造业,出现并立局面」 选定行业增加值结构为: 22.0:22.8:81:16.1。香港产业结构实现 了多元化、高层级发展阶段,香港初步发展成为以制造业为基础,国际贸易和金融业为支撑 辐射周边国家和区域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人均GDP达到6,35美元,香港基本实现」 现代化。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2012-4-20 8:36 唐萍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一、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模式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 行原则的特殊类型,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经济发 展模式是对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经济体制等方面的一种综合归纳。二战 过后,发展中国家在取得了政治独立之后的新目标就是取得经济上的独立和发展,开始开足 马力发展经济,并且进行了各种尝试。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中 国台湾、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東南亚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关键在于他们实施出口导向 型的工业化战略或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就是所谓的東亚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 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深化,各国都在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的同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即使是東 亚模式中的不同分支也有自己的特点,在此选择香港和新加坡进行讨论。 二、战后香港、新加坡经济发展道路 (一)香港经济发展道路。香港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20 世纪五十 年代早期~1966 年),从“转口型”经济转向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加工型”经济。香港经济 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的第一次转型。大陆政局的变动,使得上海和华南地区的大量资本、 机器设备、熟练工人流向香港,为香港制造业的腾飞创造了条件。1952~1960 年年均名义 经济增长速度为 8.9%,1961~1966 年年均增长速度为 10.9%。1961 年制造业、批发零售进 出口餐饮服务业、交通仓储通讯业、金融保险业地产商业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为 23.6∶ 21.9∶9.6∶15.3,制造业规模最大,而且相对规模继续增大。该时期是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1966 年人均 GDP 达到中下等国家低位收入水平,在亚洲紧随日本之后,位于第二位。该阶 段香港制造业发展迅速,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主要角色,香港经济实现了“转 口型”经济向“出口加工型”经济的转变。 第二阶段(1967~1975 年),香港经济增长较为平稳,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主要表现 为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从“加工型”为主转向以“制造型”为主。1975 年四大行业 的增加值比重为:26.9∶20.7∶7.2∶17.0。制造业规模进一步增加,其他行业变化不大。前 五年和后五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 5.4%和 6.4%;1975 年人均 GDP 达到中下等国家和地区收 入的中位水平。制造业就业规模增长速度放慢,但是对香港经济的持续性发展起到关键支撑 作用,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第三阶段(1976~1985 年),香港经济增长加速、健康发展。20 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发 达国家经历了黄金发展时期,需求不断上升,并且对外进行产业转移,香港及时采用出口导 向战略,在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前 5 年增长速度达到 11.6%,后 5 年的增 长速度放缓,为 5.5%。1985 年人均 GDP 达到 6375 美元,达到中上等国家和地区中位收入 水平。产业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到阶段末的 1975 年零售批发酒店餐饮业比重略超过制 造业,出现并立局面。选定行业增加值结构为:22.0∶22.8∶8.1∶16.1。香港产业结构实现 了多元化、高层级发展阶段,香港初步发展成为以制造业为基础,国际贸易和金融业为支撑, 辐射周边国家和区域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人均 GDP 达到 6,375 美元,香港基本实现了 现代化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