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行分杯、研究、设计、实施并不断优化,这样一套科学方法和工作供序,就是植保系绕工程”, 丁岩软(1993)提出了“害虫种群的生态控制(Ecological management)”概念,指出店虫 种群生态控制的指导思想是用“泼控”代替现行的“功治”。即在生态系绕整体水平上,利 用切可利用的条件(或因素),对害虫危害进行调控,达到优化生态系统结构的目的,以 逐北代替现行的“综合防治”。随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绕工程等逐步被纳入到害虫 综合治理中,加之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害虫的科学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提供了强有 力的工具,使有害生物综合治甲理论与实践得到巨大的充实 四、我国农业害虫发生的新动向及特点 尽管我国在农业害虫研究和防治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时代在前进,条件在变化, 农业害虫的防治问恶仍然是农业生产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害虫对农业生产的威胁并未从根 木上消除。随耕作栽培制度的变化,品种的更换,农药的更新换代,以及农村经营管理体制 的改革,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农作物言虫的发生动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日前,农作物 害虫发生的总趋势是发生而积扩大,成火频率提高,危害损失加重,害虫防治工作在整个农 事操作管理和保证农业生产高产、稳产、高效、优质中的地位与作用愈来意重要 我国农业害虫发生的新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一些长期得到控制的历史性害虫再度猖撕。20世纪80年代中期,黄淮流域小麦主产 区麦红吸浆虫Si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的再度猖颗就是典型的一例。近年米,麦红吸浆 虫大范围内猖颗成灾的势头虽然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在局部地区知河北、河南北部等地仍然 造成严重危害,特别是重灾区北移的现象有待深入研究.此外,东亚飞蝗1 ocusta migratoria manitens店(M©y,)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天津、河北等许多地区都表现了耳猖颜的趋 势。 2.一些历史上的次要害虫上开为主要害虫。20世纪70年代以前,棉铃虫Hehcoverpa armigera Hubner、水稻褐飞虱N7 laparvata lugens(Slal)利白背飞虱Sogota fircifera Horvath、 麦长管斯Macrosiphm avenoe Fabricius、f稻级卷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ce 莱蛾imtella xylostelia(L)等都是农业生产中的次要害虫,但随农业耕作栽培制度和农田 生态环境的变化,上升为主要害虫,对农业生产构成了新的城胁。特别是棉铃虫(coom bollworm)和稻飞虱(rice planthopper)已分别成为贞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稻区 最楝手的害虫向。 3.以前未曾报道过或从因外传入的新害虫不断出现。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各地 6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