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中国盐史研究的理论视野和研究取向 丁办纳盐课;福建、云南地区更为特殊,福建实行以晒盐场地为核心的仓埕甲组织,云南则 是按照灶户所拥有的卤权以及卤权所在的灶来形成一种灶户组织。①这些细致的认识,大 都是在学者扎实的田野调查和对民间文献的分析的基础之上得出来的 其次,更重要的是,中国盐史的研究必须重视田野考察,从中获取历史的“现场感”,并 且将正史文献与民间文献、田野考察相结合,借助“现场感”以更好地解读历史文献。田野 调查的目的,还在于获得一种“文化体验”,在这种体验中捕捉解读文献的“灵感”,去培养 对历史过程的观察力和问题意识。②田野调查往往是在较小的地理单元(或称之为“区 域”)中进行,从这里,我们能够获取其整个文化的方方面面,通过我们多方面的考察和解 读,把握其文化的深层结构,最后将其与整个中国文化的建构过程联系起来。我们的研究 才能因此超越“鸡零狗碎”的地方史,实现对大历史的了解。举一个简单却很重要的例子。 两淮盐场产盐量居全国产量的大半,有“天下产盐之地九,而课额以淮盐为最多”之说。淮 盐之生产,“酌灶居远近,每场就便立舍数区,官置锅盘,安聚灶户,官给草荡,煎烧盐斤”。③ 仅就文献记载并结合《两淮盐法志》所录各盐场场图,我们容易得出两淮广袤之地区尽为 产盐地的直观印象。但当我们回到“历史现场”实地考察的时候,却会发现另外一番景象: 真正能够进行食盐生产的区域只有少数的临海地区,而隶属盐场范围的大部分地区是无法 煎制食盐的。这一令人震惊的事实除了纠正我们从文献中得到的错误认识外,还提出一个 新的思考方向,为何文献与田野间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徐靖捷结合正史、政书以及在田野 中搜集的各种民间文献与口碑资料,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揭示了随着海岸线迁移,盐场 人群自西往东分层的过程,这是一个发前人之所未覆的关于全国最重要盐区的新见解。④ 这样一种研究,是只在书斋中埋首苦读得不出来的 田野考察虽然直接面对的是下层的地方的历史,但在这种下层的历史中,却必然隐含 甚至反映着上层的历史。我们走到村庄里,往往可以发现村民怎样利用、诠释国家的制度 而这种诠释有时候会反过来影响国家制度的发展。这些认识,不经意间就能够颠覆我们从 通史认识中所建构起来的历史知识,从而深化我们对国家内在运作的结构认知。叶锦花关 于明清福建晋江浔美盐场的研究可视为中国盐史的历史人类学考察的一个实践。她选定 福建沿海的一个盐场作为研究区域,进行长期的田野考察,收集大量的民间文献,并在对当 地“历史现场”体验的基础上建立起她对明清灶户制度变迁的理解。她将对浔美盐场灶户 制度的具体运作和调适的考察,与建立在时间序列上的盐场地方社会的变迁过程结合起 来,展现了军、民灶多种户籍共存下的盐场地方,在与盐场改革、盐课改折赋役变革、食盐 ①徐泓:《清代两淮盐场的研究》;施沛杉:《清代两浙盐业的生产与运销》,暨南国际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未刊稿;段 雪玉:《(十排考)—清末香山盐场文化的文化记忆与权力表达》,《盐业史研究》2010年第3期;李晓龙:《宋以降 盐场基层管理与地方社会—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中心》,《盐业史研究》2010年第4期;叶锦花:《明清灶户制度的 运作及其调适——以福建晋江浔美盐场为例》,中山大学2012年博土论文,未刊稿;朱霞:《云南诺邓井盐生产民俗 研究》,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②黄向春:《文化、历史与国家—郑振满教授访谈》,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五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③《明穆宗实录》卷二十六,“隆庆二年十一月丁巳”条 ④2012年6月笔者等人在江苏东台、大丰等原两淮盐场地区的田野考察和相关讨论,并参见徐靖捷:《团、总、灶 —盐城地名中所反映的盐场基层组织变迁》(待刊稿)中国盐史研究 的理论视野和研究取 向 29 丁办纳盐课 ;福建、云南地区更为特殊,福建实行以晒盐场地为核心的仓埕甲组织,云南则 是按照灶户所拥有的卤权 以及 卤权所在的灶来形成一种灶户组织。① 这些细致 的认识 ,大 都是在学者扎实的田野调查和对民间文献的分析的基础之上得出来的。 其次,更重要的是,中国盐史的研究必须重视田野考察 ,从中获取历史的“现场感”,并 且将正史文献与民间文献、田野考察相结合,借助“现场感”以更好地解读历史文献。田野 调查的目的,还在于获得一种“文化体验”,在这种体验中捕捉解读文献的“灵感”,去培养 对历史过程 的观察力和 问题意识 。② 田野调查 往往是 在较小 的地理 单元 (或称 之为 “区 域”)中进行,从这里,我们能够获取其整个文化的方方面面,通过我们多方面的考察和解 读 ,把握其文化的深层结构 ,最后将其与整个 中国文化 的建构过程联 系起来。我们的研究 才能因此超越“鸡零狗碎”的地方史,实现对大历史的了解。举一个简单却很重要的例子。 两淮盐场产盐量居全国产量的大半,有“天下产盐之地九,而课额以淮盐为最多”之说。淮 盐之生产,“酌灶居远近,每场就便立舍数区,官置锅盘,安聚灶户,官给草荡,煎烧盐斤”。③ 仅就文献记载并结合《两淮盐法志》所录各盐场场图,我们容易得出两淮广袤之地区尽为 产盐地的直观印象。但当我们回到“历史现场”实地考察的时候,却会发现另外一番景象: 真正能够进行食盐生产 的区域只有少数的临海地区 ,而隶属盐场范 围的大部分地区是无法 煎制食盐的。这一令人震惊的事实除了纠正我们从文献中得到的错误认识外 ,还提出一个 新的思考方向,为何文献与田野间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徐靖捷结合正史、政书以及在 田野 中搜集的各种民间文献与口碑资料,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揭示了随着海岸线迁移,盐场 人群 自西往东分层的过程,这是一个发前人之所未覆的关于全国最重要盐区的新见解。④ 这样一种研究 ,是只在书斋中埋首苦读得不出来的。 田野考察虽然直接面对的是下层的、地方的历史 ,但在这种下层的历史中,却必然隐含 甚至反映着上层的历史。我们走到村庄里,往往可以发现村民怎样利用、诠释国家的制度, 而这种诠释有时候会反过来影响国家制度的发展。这些认识,不经意间就能够颠覆我们从 通史认识中所建构起来的历史知识 ,从而深化我们对国家内在运作的结构认知。叶锦花关 于明清福建晋江浔美盐场的研究可视为中国盐史的历史人类学考察的一个实践。她选定 福建沿海的一个盐场作为研究区域,进行长期的田野考察,收集大量的民间文献,并在对当 地“历史现场”体验的基础上建立起她对明清灶户制度变迁的理解。她将对浔美盐场灶户 制度的具体运作和调适的考察,与建立在时间序列上的盐场地方社会的变迁过程结合起 来,展现了军、民、灶多种户籍共存下的盐场地方,在与盐场改革、盐课改折、赋役变革、食盐 ① 徐泓 :《清代 两淮盐场 的研究》;施沛杉 :《清代两浙盐业的生产与运销》,暨南国际大学 2006年硕士论文 ,未 刊稿 ;段 雪玉 :《(十排考 )——清末香山盐场文化的文化记忆与权力表 达》,《盐 业史研究 ))2010年第 3期 ;李 晓龙 :《宋 以降 盐场基层管理与地方社会——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中心》,《盐业史研究))2010年第 4期;叶锦花:《明清灶户制度的 运作及 其调适—— 以福建晋 江浔美盐场为例》,中山大学 2012年博士论 文 ,未刊稿 ;朱 霞 :《云南诺 邓井盐生产 民俗 研究 》,云南 出版集 团公司 、云南人 民出版社 2009年版 。 ② 黄向春:《文化、历史与国家——郑振满教授访谈》,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五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③ 《明穆宗实录》卷二十六 ,“隆庆二年 十一月 丁巳”条 。 ④ 2012年 6月笔 者等人在江 苏东 台 、大 丰等 原两 淮盐 场地 区 的 田野 考察 和 相关 讨论 ,并 参见 徐靖 捷 :《团 、总、灶 、 — — 盐城地名中所反映的盐场基层组织变迁》(待刊稿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