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能力。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 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大力改善农 业农村发展条件,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农村公共 服务能力。 (17)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粮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稳定发展粮食 生产,大力实施“米袋子”工程,确保省内粮食总量平衡、基本自给。严格保护 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依托 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加快现代畜牧业、林业、水产等产业基 地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发展都市农业、观 光休闲农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转化,推 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培 育龙头企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 化、规模化、集约化。 (18)加快新村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着眼引导农 村人口适度集中居住,因地制宜搞好新村规划建设,配套抓好产业发展、基础设 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综合体,统筹农村居住与生产 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综合配套,形成人口集聚适度、产业支撑有力、功 能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的农村新型社区。 (19)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挖据农民 增收潜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 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 民转移就业,提高劳务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积极推进农村产权 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20)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规划,健全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 促进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和生态涵养等协调统一,引导产 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转移集中。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加快形成农业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生产服务关联发展的 格局,促进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完善衔接配套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体系,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大统筹城乡 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五、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1)优化主体功能区布局。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坚持分类指导,明确 主体功能定位,逐步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重点开 -6- - 6 - 能力。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 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大力改善农 业农村发展条件,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农村公共 服务能力。 (17)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粮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稳定发展粮食 生产,大力实施“米袋子”工程,确保省内粮食总量平衡、基本自给。严格保护 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依托 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加快现代畜牧业、林业、水产等产业基 地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发展都市农业、观 光休闲农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转化,推 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培 育龙头企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 化、规模化、集约化。 (18)加快新村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着眼引导农 村人口适度集中居住,因地制宜搞好新村规划建设,配套抓好产业发展、基础设 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综合体,统筹农村居住与生产 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综合配套,形成人口集聚适度、产业支撑有力、功 能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的农村新型社区。 (19)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挖掘农民 增收潜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 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 民转移就业,提高劳务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积极推进农村产权 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20)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规划,健全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 促进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和生态涵养等协调统一,引导产 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转移集中。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加快形成农业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生产服务关联发展的 格局,促进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完善衔接配套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体系,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大统筹城乡 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五、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1)优化主体功能区布局。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坚持分类指导,明确 主体功能定位,逐步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重点开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