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使M点降低,拉应力或单向压应力促进马氏体形成,使M点提高。 3奥氏体化条件 奧氏体化条件对影响具有双重性,加热温度高保温时间长,有利于C和合 金元素的原子充分溶入到奥氏体中(固溶强化),降低M点:但同时奥氏体晶粒 长大,缺陷减少,晶界强化作用降低,切变阻力减小,M点有提髙趋势。 4淬火速度—目前观点不统 般认为:淬火速度较低时,即淬火温度较髙,“C原子气团”可以形成足 够大尺寸并在缺陷处偏聚,强化奥氏体,使M点降低,淬火速度较髙时,即淬 火温度较低,抑制了“C原子气团”形成,对奥氏体强化作用降低,使M点升 高 也有人为:高速淬火M5点升高是淬火应力引起的。 5磁场 (1)增加磁场只是提高M点,对M点以下的马氏体转变和总的转变量无影 响。 (2)转变过程中增加磁场,转变量的增加趋势与未加磁场相同,撤去磁场 转变量又回到未加磁场状态 (3)磁场对M点影响与形变诱发马氏体影响相似,增加磁能补充了相变所需 的驱动力,使马氏体相变能够产生。 §12-5马氏体转变的动力学 马氏体相变是一个形核和核长大的过程,但是由于其具有转变速度快的特 点,研究其动力学转变特点很困难,可以将马氏体转变的动力学分成三种情况。 、马氏体降温形成(降温形核、瞬间长大)生产实际常见 这类马氏体降温形成,马氏体形成速度极快,瞬间形核,瞬间长大,可以认 为转变速度取决于形核率I而与长大速度无关。 (1)由于降温形成的ΔG很大,共格决定了相界面为弹性应变,且势垒低(相对非 共格),阻力相为界面能,很小,因此形核率I很大,转变速度极快,可以认为 仅取决于形核率而与长大速度无关:(2)爆发式转变如 Fe-Ni-C,当M点低于0℃, 爆发量达20%,深冷-100℃时,转变量可达70%;当M点高于0℃,爆发量达很 小,仅为总转变量的百分之几;(3)爆发式转变与温度无关一一自促发形核,瞬 时长大;(4)细晶粒爆发量较少,晶界是爆发传递的障碍。 二、等温转变(等温形核、矚间长大) 马氏体等温转变最初在0.7%C-65%Mn-2%Cu合金中发现,现在高碳钢或髙 碳高合金钢(轴承钢、高速钢)也发现马氏体等温转变。 (1)等温转变的动力学曲线呈“C”曲线,有孕育期,通过热激活成核一一热学性 转变;(2合金元素含量增加,“C”曲线右移,反之左移;(3)等温转变前预冷诱使 Ms 点降低,拉应力或单向压应力促进马氏体形成,使 Ms 点提高。 3.奥氏体化条件 奥氏体化条件对影响具有双重性,加热温度高保温时间长,有利于 C 和合 金元素的原子充分溶入到奥氏体中(固溶强化),降低 Ms 点;但同时奥氏体晶粒 长大,缺陷减少,晶界强化作用降低,切变阻力减小,Ms 点有提高趋势。 4.淬火速度——目前观点不统一 一般认为:淬火速度较低时,即淬火温度较高,“C 原子气团”可以形成足 够大尺寸并在缺陷处偏聚,强化奥氏体,使 Ms 点降低,淬火速度较高时,即淬 火温度较低,抑制了“C 原子气团”形成,对奥氏体强化作用降低,使 Ms 点升 高。 也有人为:高速淬火 Ms 点升高是淬火应力引起的。 5.磁场 (1)增加磁场只是提高 Ms 点,对 Ms 点以下的马氏体转变和总的转变量无影 响。 (2)转变过程中增加磁场,转变量的增加趋势与未加磁场相同,撤去磁场, 转变量又回到未加磁场状态。 (3)磁场对 Ms 点影响与形变诱发马氏体影响相似,增加磁能补充了相变所需 的驱动力,使马氏体相变能够产生。 §12-5 马氏体转变的动力学 马氏体相变是一个形核和核长大的过程,但是由于其具有转变速度快的特 点,研究其动力学转变特点很困难,可以将马氏体转变的动力学分成三种情况。 一、马氏体降温形成(降温形核、瞬间长大)——生产实际常见 这类马氏体降温形成,马氏体形成速度极快,瞬间形核,瞬间长大,可以认 为转变速度取决于形核率 I 而与长大速度无关。 (1)由于降温形成的 ΔG 很大,共格决定了相界面为弹性应变,且势垒低(相对非 共格),阻力相为界面能,很小,因此形核率 I 很大,转变速度极快,可以认为 仅取决于形核率而与长大速度无关;(2)爆发式转变如 Fe-Ni-C,当 Ms 点低于 0℃, 爆发量达 20%,深冷-100℃时,转变量可达 70%;当 Ms 点高于 0℃,爆发量达很 小,仅为总转变量的百分之几;(3)爆发式转变与温度无关——自促发形核,瞬 时长大;(4)细晶粒爆发量较少,晶界是爆发传递的障碍。 二、等温转变(等温形核、瞬间长大) 马氏体等温转变最初在 0.7%C-6.5%Mn-2%Cu 合金中发现,现在高碳钢或高 碳高合金钢(轴承钢、高速钢)也发现马氏体等温转变。 (1)等温转变的动力学曲线呈“C”曲线,有孕育期,通过热激活成核——热学性 转变;(2 合金元素含量增加,“C”曲线右移,反之左移;(3)等温转变前预冷诱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