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理或“天地之道”按照《易传》的解释是: 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 利”《系薛》上)也就是说,《易传》自信地认为用 性命之理,是以立天道曰阴与阳,立 《易》的方法—观象、揣辞(吉凶义理)、演 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 卦,就能够洞察天文、地理、鬼神之状、人世之 义。(《说卦》) 变,把握世界总体状况,达到“知命”、“天祐”。 这样,《易传》作者就认为,世界的总体的存在《易传》对儒学中“天命”这一超越性质的存在 状态和规律性,世界的一切可能性和必然性,的内涵的解释和提出的认识方法,在很在程 是可以通过《易》来认识和掌握的,在《易传》度上影响了此后儒学思想的发展和儒学基本 作者看来,也就是“知命”: 形态的确立。一方面,它使儒学对超越的追求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 始终保持着可在逻辑和智慧中实现的理性特 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质,因而不同于宗教;另一方面,在这种追求 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 中也有超理性的个人道德实践所产生的体验 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 的因素,所以儒学最终表现为或者说物化为 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 种以伦理道德的理性自觉为主要基础和内 违;知周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容的生活实践、生活方式这正是以儒学思想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 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根本特色。 土敦乎仁,故能爱。(《無辞》上 《易传》的这些论述表明,在若干主要之点上, ①如《老子》说:·者,万物之奂”(62章)“天地根”(6 《易传》充实发展了孔子儒学的“天命”观:“第),庄子》:逆者,万物之所由也”(《渔父》),②如《老 1i:“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39章),《庄子》 ,《易传》的“命”(“天命”)乃是一种包容阴 说:“关尹老聘…主之以太一”(《天下》),③《庄子》说:“夫 阳(天道)刚柔(地道)仁义(人道)的世界总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大宗师》).④庄于 体的存在,因而也是在任何个体之上的超越说:“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③如孔子说:“为仁由已” 性质的存在《易传》还说:“无妄之往何之矣?(《论语·颜渊》),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侧隐之 天命不祐行矣哉。”《彖·无妾》)“天命”也是 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⑥见《论语·颜渊》⑦ 种无法改变的必然性力量,这与孔子儒学 如《孟子》中说:“大人着,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离娄 下),“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尽心》上),等等。⑧《周 的“天命”的观念性质是相同的。但《易传》填书;有“若卜筮罔不是孚”(《君爽》“立卜筮人”《洪范》), 入了较清晰的、可作分析的观念内容。第二,《诗经》有“卜筮偕止,会言近止,征夫尔止”(《小雅·杖 《易传》的“知命”,是指一种“不违”、“不过”、杜》),“尔卜尔篮,体无咎言”(《卫风·氓》,《左传》中最 不忧”的极高的智慧程度和精神境界。这不 早出现以“周易筮之”者是庄公二十二年(前671年)“周史 仅是对孔子“五十而知天命”这个特殊的、孔有以周易》见陈者陈侯使筮之…”(《左传》庄公二十 年),⑩《荀子》中两次严谨概括儒家诸经典要旨时,只举 子个人的精神现象的内涵十分确切的揭示 出五经《诗》《书》、《礼》《乐》《春秋》而没有《易》(见 而且也可以一般地说是对作为儒学精神修养《劝学》、《髑效》),只是在《大略)篇出现一次将《易》与(诗》 最高境界的“知天命”的一个极为准确的界《礼》并列:“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善为礼者不 定。第三,《易传》的最为特出之处,是在于将相”此荀子弟子所录,《诗,《书)(礼《乐、《易)《春 孔子儒学“知天命”的理性过程具体化了,甚秋)六经并列始见于《庄子·天运)此庄子后学所作 至可以说是程序化、术数化了。《易传》说:“是 (责任编轷;人夫) 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象也,所乐而玩者 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理或 “ 天地之道 ” , 按 照《易传 》的解释是 昔 者 圣 人 之 作《易 》也 , 将 以 顺 性命之理 , 是 以 立 天 道 曰 阴 与阳 , 立 地之 道 曰 柔 与刚 , 立 人 之 道 曰 仁 与 义 。 《说卦 这样 ,《易传 》作者就认为 , 世界 的总体的存在 状态和规律性 , 世界的一切可能性和 必然性 , 是可以通 过《易 》来认识和 掌握 的 , 在《易传 》 作者看来 , 也就是 “ 知命 ” 易与天 地 准 故 能 弥 纶 天 地 之 道 , 仰 以 观 于 天 文 , 俯 以 察 于 地 理 , 是 故 知幽 明之 故 , 原 始 反 终 , 故 知 死 生 之 说 , 精 气为物 , 游 魂 为 变 , 是 故 知 鬼神之情状 。 与 天 地 相 似 , 故 不 违 知 周万 物 , 而 道济 天 下 , 故 不 过 旁行 而 不 流 , 乐天 知 命 , 故 不 忧 安 土 软乎仁 , 故 能 爱 。 系辞 》上 《易传 》的这些论述表 明 , 在若干主要 之点 上 , 《易传 》充实发展 了孔子儒学 的 “ 天命 ”观 “ 第 一 ,《易传 》的 “ 命 ” “ 天 命 ” 乃 是 一 种 包 容 阴 阳 天道 、 刚柔 地道 、 仁 义 人道 的世 界 总 体 的存在 , 因而 也是 在 任何个 体之 上 的 超 越 性质的存在 。《易传 》还说 “ 无妄之往何之 矣 天 命不佑 , 行 矣哉 。 ” 《象 无 妄 》“ 天 命 ” 也 是 一种无法 改变的必然 性 力 量 , 这与孔 子儒 学 的 “ 天命 ”的观念性质是相 同的 。 但《易传 》填 入了较清晰的 、 可作分析 的观念 内容 。 第二 , 《易传 》的 “ 知命 ” , 是 指 一 种 “ 不 违 ” 、 “ 不过 ” 、 “ 不优 ”的极高的智慧程度和精 神境界 。 这不 仅是对孔子 “ 五 十而 知天命 ”这个 特 殊 的 、 孔 子个人 的精 神现象 的 内涵 十分 确 切 的揭 示 , 而且也可以一般地说是对作为儒学精神修养 最 高 境界 的 “ 知天 命 ” 的 一个 极 为 准 确 的 界 定 。 第三 ,《易传 》的最为特出之处 , 是在于 将 孔 子儒学 “ 知天命 ”的理性 过 程具体化 了 , 甚 至 可以说是程序化 、 术数化了 。《易传 》说 “ 是 故君子所居 而安者 , 易之象也 , 所 乐而玩 者 , 艾之辞也 ,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 , 动 则 观 其 变而 玩 其 占 , 是 以 自天 佑 之 , 吉无 不 利 ”“ 系辞 比 也就是说 ,《易传 》自信地认 为用 《易 》的 方 法 — 观 象 、 揣 辞 吉 凶 义 理 、 演 卦 , 就能够洞 察天文 、 地理 、 鬼神之状 、 人世之 变 , 把握世界 总体状况 , 达到 “ 知命 ” 、 “ 天佑 ” 。 《易传 》对儒学 中 “ 天命 ”这一超越性质的存在 的 内涵 的解释 和提 出的认识方法 , 在很在 程 度上影 响 了此后 儒学 思想的发展和儒学基本 形态的确立 。 一方面 , 它使儒学对超越的追求 始终保持着可在逻辑和智 慧 中实现的理性特 质 , 因而 不 同于 宗教 另一 方 面 , 在这 种追 求 中也有超理性 的个人道 德实践所产生的体验 的 因素 , 所 以 儒学最 终表 现 为或 者说 物化 为 一种 以伦理道德的理性 自觉 为主要基础和 内 容的生活 实践 、 生活方式 。 这正是 以 儒学 思想 为主体的 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根本特色 。 ①如《老子 》说 ‘道 者 , 万 物之 奥 ” 章 , “ 天地根 ” 章 ,《庄子 》说 ‘道 者 , 万 物 之所 由也 ”“ 渔 父 》 。 ②如《老 子 》说 “ 昔 之 得 一 者 天 得 一 以 清 , … … ” 章 , 《庄 子 》 说 “ 关尹 老腆 … …主之 以太一 ”“ 天 下 》 。 ③《庄子 》说 “ 夫 道 … …在太极之先而 不为高 … …” 《大宗师 》 。 ④《庄子 》 说 “ 通天 下一 气耳 ” 《知北游 》 。 ⑤如孔子说 “ 为仁 由己 ” “ 论语 · 颜渊 》 , 孟 子 说 “ 人 皆有不 忍人 之 心 … …侧 隐之 心 , 仁之端也 。 ” 孟子 · 公孙丑 》上 。 ⑥见《论语 颜渊 》 。 ⑦ 如 《孟 子 》中说 “ 大 人 者 不 失其 赤子 之 心 者也 ” 《离 娄 》 下 , “ 居仁 由义 , 大人 之事备 矣 ” 《尽 心 》上 , 等等 。 ⑧《周 书 》有 “ 若 卜斌 阁不 是 孚 ” 《君 爽 ”“ 立 卜笼 人 ”“ 洪范 》 , 《诗经 》有 “ 卜笙 偕 止 , 会 言近 止 , 征 夫 尔 止 ” “ 小雅 · 杖 杜 》 , “ 尔 卜尔 斌 体无咎言 ” 《卫风 · 氓 》 ⑨《左 传 》中最 早 出现 以 “ 周易 笙之 ”者 是庄 公二 十二 年 前 年 “ 周史 有以《周 易 》见 陈侯者 , 陈侯 使筑 之 … … ” 《左 传 》庄 公二 十 二年 。 ⑩《荀 子 》中两次严谨概括儒家诸经典要 旨时 , 只举 出五经 —诗 》 、 ‘书 》 、《礼 》 、《乐 》 、《春秋 》 、 而 没有《易 》见 《劝 学 》 、 《儒效 ” , 只是在《大略 》篇出现一次将《易 》与《诗 》 、 《礼 》并列 “ 善为《诗 》者不说 , 善为《易 》者不 占 善为礼者不 相 ” 。 此荀子弟子所 录 。 《诗 》 、《书 、《礼 》 、 《乐 》 、 《易 》 、 《春 秋 》六经 并列始见 于《庄子 · 天 运 》 , 此庄子后学所作 。 责任 编样 人 夫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