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十课:海国记(节选)/沈复 自古以来,苏州与海,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水为邻的苏州人相信,是大海恩赐的 千万细流,滋润了这座千年古城。而苏州历代的文人墨客笔下,也不乏描述大海的笔墨,其 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争议与惊艳并存的《海国记》了 苏州人沈复的《海国记》 世人知道沈复,皆因《浮生六记》,其实仔细计较起来,世人知道的不过是《浮生六记》 的前四卷而已。《浮生六记》中,“六记”分别为:卷一《闺房记乐》、卷二《闲情记趣》 卷三《坎坷记愁》、卷四《浪游记快》、卷五《中山记历》和卷六《养生记道》。清朝王韬 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1936年,林语堂将《浮 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并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 2008年6月,山西收藏家彭令发现了沈复同时代人钱泳《记事珠》一书的手稿,并从 中寻找到重要文献依据:一、该书《册封琉球国纪略》一篇抄录自《浮生六记》之《中山记 历》初稿本《海国记》:二、该书有“浮生六记”一条,专门谈及沈复及其创作。 《海国记》的重见天日,让我们得以了解到这位苏州先辈眼中的大海之美 沈复笔下的那片海 《海国记》主要记叙了《浮生六记》沈复出使途中的见闻。“嘉庆四年,岁在己未,琉 球国中山王尚穆薨。世子尚晢先七年卒,世孙尚温表请袭封。中朝怀柔远藩,锡以恩命,临 轩召对,特简儒臣。”沈复的旧识赵介山先生充正使,约沈复偕行,沈复的思量很有点苏州 人的小心思:“余以高堂垂老,惮于远游。继思游幕二十年,遍窥两戌,然而尚囿方隅之见 未观域外,更历瀴溟之胜,庶广异闻。禀商吾父,允以随往。”自此,沈复与大海的亲密接 触开始了 “五年五月朔日,随荡节以行,祥飙送风,神鱼扶舳,计六昼夜,径达所届。”“初 二日,午刻,移泊鳌门。申刻,庆云见于西方,五色轮困,适与楼船旗帜上下辉映,观者莫 不叹为奇瑞。或如玄圭,或如白珂,或如灵芝,或如玉禾,或如绛绡,或如紫綻,或如文杏 之叶,或如含桃之颗,或如秋原之草,或如春湘之波。向读屠长卿赋,今始知其形容之妙也。” 寥寥百余字,沈复当年所见的海上美景便历历展现与读者眼前。 “初四日,亥刻起碇,乘潮至罗星塔。海阔天空,一望无际。余妇芸娘,昔游太湖,谓 得天地之宽,不虚此生,使观于海,其愉快又当何如?”这里将大海与太湖相比,颇有趣味, 恐怕也有沈复这样的苏州文人,才对这样的对比有深刻的感悟吧!1 第十课:海国记(节选)/沈复 自古以来,苏州与海,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水为邻的苏州人相信,是大海恩赐的 千万细流,滋润了这座千年古城。而苏州历代的文人墨客笔下,也不乏描述大海的笔墨,其 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争议与惊艳并存的《海国记》了 苏州人沈复的《海国记》 世人知道沈复,皆因《浮生六记》,其实仔细计较起来,世人知道的不过是《浮生六记》 的前四卷而已。《浮生六记》中,“六记”分别为:卷一《闺房记乐》、卷二《闲情记趣》、 卷三《坎坷记愁》、卷四《浪游记快》、卷五《中山记历》和卷六《养生记道》。清朝王韬 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1936 年,林语堂将《浮 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并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 2008 年 6 月,山西收藏家彭令发现了沈复同时代人钱泳《记事珠》一书的手稿,并从 中寻找到重要文献依据:一、该书《册封琉球国纪略》一篇抄录自《浮生六记》之《中山记 历》初稿本《海国记》;二、该书有“浮生六记”一条,专门谈及沈复及其创作。 《海国记》的重见天日,让我们得以了解到这位苏州先辈眼中的大海之美 沈复笔下的那片海 《海国记》主要记叙了《浮生六记》沈复出使途中的见闻。“嘉庆四年,岁在己未,琉 球国中山王尚穆薨。世子尚哲先七年卒,世孙尚温表请袭封。中朝怀柔远藩,锡以恩命,临 轩召对,特简儒臣。”沈复的旧识赵介山先生充正使,约沈复偕行,沈复的思量很有点苏州 人的小心思:“余以高堂垂老,惮于远游。继思游幕二十年,遍窥两戌,然而尚囿方隅之见, 未观域外,更历瀴溟之胜,庶广异闻。禀商吾父,允以随往。”自此,沈复与大海的亲密接 触开始了。 “五年五月朔日,随荡节以行,祥飙送风,神鱼扶舳,计六昼夜,径达所届。” “初 二日,午刻,移泊鳌门。申刻,庆云见于西方,五色轮囷,适与楼船旗帜上下辉映,观者莫 不叹为奇瑞。或如玄圭,或如白珂,或如灵芝,或如玉禾,或如绛绡,或如紫紽,或如文杏 之叶,或如含桃之颗,或如秋原之草,或如春湘之波。向读屠长卿赋,今始知其形容之妙也。” 寥寥百余字,沈复当年所见的海上美景便历历展现与读者眼前。 “初四日,亥刻起碇,乘潮至罗星塔。海阔天空,一望无际。余妇芸娘,昔游太湖,谓 得天地之宽,不虚此生,使观于海,其愉快又当何如?”这里将大海与太湖相比,颇有趣味, 恐怕也有沈复这样的苏州文人,才对这样的对比有深刻的感悟吧!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