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忧思与本真的追求 心灵的快乐。对此,有学者就认为庄子具有灵魂不死的思想。如张松辉先生在《论庄子灵魂不死思想》 中就提出了此观点,其理由有二:“一是他真的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死的;二是庄子如此讲可能是为了寻 求自我心理安慰。”0然而笔者看来这两种论点都缺乏有力的佐证性,难以说明灵魂不死,而只是作 者自我的一种简单推定。其实,庄子对传统的灵魂不死思想没有加以承继,反而是在破解传统上的灵 魂不死观念,彰显死是一种自然回归的思想。虽然,在《庄子》篇中有大量的关于“神人”、“至人”等的 神奇描述,如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可对于“神人”、“至人”的 神奇性,我们不能简单地从神话传说的角度来加以理解。因为,在庄子的思想里,他不是要描述神仙的 生活,而是要借“神人”、“至人”等名号来表达他心中的理想人格,即摆脱一切束缚,遨游于“四海之 外”,与天合一,而“莫之能伤也”的逍遥人格。 这种人格的获得,恰是要通过对世俗世界的超越来达到。在庄子看来,宇宙之“道”就蕴含在万物 之中,只要我们能破除各种人为设定的束缚与障碍,就能达到“道”的本真状态。如:“天下有常然。常 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經索。故天下诱然 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骈拇》)因而,庄子用“坐忘”之方式,即“堕肢体, 黜聪明,离形去知,”(《大宗师》)去直悟大“道”的存在。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彻底抛却形体、感性 以及理性认知的束缚,完全进入“吾丧我”的状态中,直至与“道”合一。陈鼓应先生认为庄子的“吾丧 我”不是消极没落,而是积极寻求真我。因为“人世上,一切的是非争论都由偏执的我见所产生。丧我 便是摒弃偏执的我。吾乃是开放性的、本真的自我。摒除了偏见与独断之后所呈现的真我,才能从狭 窄的局限性中提升出来,从广大宇宙的规模上,来把握人类的存在,来体悟人类自身的处境,来安排人 生的活动。”进一步说,通过“坐忘”,人不仅可以打破一切束缚把自我从世俗中提升出来,获得真我 的认识,而且人在提升的过程中也获得了与“道”合一的快乐。 这样的话,“庄子将个体存在和一种永恒的宇宙自然实在联结在一起,互相契合交流,人在自然中 被賦予超越与永恒的意义,使人从精神上得到了一种本原性的依托、慰藉和保证,因此,道的本体论意 义正是为人的个体存在提供了一个终极性的价值目标,道是一个终极性的存在,它是一切价值之 源。”12可见,在庄子那里,“道”的世界不仅是超越于经验的世界,也是本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万 物息息相连,不分彼此,融为一体,而世俗所设定的差异、束缚与困惑都将得到彻底消解,人从而获得一 个无比快乐的真我之境 参考文献: [1]郭仁成:《尚书今古文全壁》,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92页。 [2]郭庆藩:《庄子集释》,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183页。 [3]郑林选編:《智慧花园》,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319-320页。 [4]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六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5]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0页。 [6]崔大华:《庄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42页。 [冂]王先谦:《荀子集解》,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253页。 [8]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 [9]黄正雨:《自然的箫声〈庄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10]张松辉:《论庄子灵魂不死思想》,《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冂]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31页。 [12]郁建兴:《论庄子的人生哲学》,《浙江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编校:余学珍)生命的忧思与本真的追求 心灵的快乐 。对此 ,有学者就认为庄子具有灵魂不死的思想。如张松辉先生在《论庄子灵魂不死思想》 中就提出了此观点 ,其理由有二 :“一是他真的认为人 的灵魂是不死的;二是庄子如此讲可能是为了寻 求 自我心理安慰 。”I1。。然而笔者看来 ,这两种论点都缺乏有力 的佐证性 ,难 以说 明灵魂不死,而只是作 者 自我的一种简单推定。其实 ,庄子对传统的灵魂不死思想没有加 以承继 ,反而是在破解传统上的灵 魂不死观念,彰显死是一种 自然回归的思想。虽然 ,在《庄子》篇 中有大量 的关于“神人 ”、“至人 ”等的 神奇描述 ,如神人“不食五谷 ,吸风饮露 ;乘云气 ,御飞龙 ,而游乎 四海之外 。”可对于“神人”、“至人”的 神奇性 ,我们不能简单地从神话传说 的角度来加以理解。因为 ,在庄子的思想里,他不是要描述神仙的 生活,而是要借“神人 ”、“至人 ”等名号来表达他心 中的理想人格 ,即摆脱一切束缚 ,遨游 于“四海之 外”,与天合一 ,而“莫之能伤也”的逍遥人格。 这种人格的获得 ,恰是要通过对世俗世界的超越来达到。在庄子看来 ,宇宙之 “道 ”就蕴含在万物 之中,只要我们能破除各种人为设定 的束缚与障碍 ,就能达到“道”的本真状态。如 :“天下有常然。常 然者 ,曲者不以钩 ,直者不以绳 ,圆者不 以规 ,方者不 以矩 ,附离不以胶漆 ,约束不以绳索。故天下诱 然 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骈拇》)因而 ,庄子用 “坐忘”之方式 ,即“堕肢体 , 黜聪明,离形去知 ,”(《大宗师》)去直悟大“道 ”的存在 。其实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彻底抛却形体 、感性 以及理性认知的束缚 ,完全进入“吾丧我”的状态 中,直至与“道”合一 。陈鼓应先生认为庄子的“吾丧 我”不是消极没落 ,而是积极寻求真我。因为“人世上,一切 的是非争论都 由偏执 的我见所产生。丧我 便是摒弃偏执 的我。吾乃是开放性 的、本真的 自我。摒除 了偏见与独断之后所呈现的真我 ,才能从狭 窄的局限性中提升出来 ,从广大宇宙的规模上 ,来把握人类的存在 ,来体悟人类 自身的处境 ,来安排人 生的活动 。”l进一步说 ,通过“坐忘”,人不仅可以打破一切束缚 ,把 自我从世俗中提升出来 ,获得真我 的认识 ,而且人在提升的过程 中也获得了与“道”合一的快乐。 这样 的话 ,“庄子将个体存在和一种永恒的宇宙 自然实在联结在一起 ,互相契合交流 ,人在 自然 中 被赋予超越与永恒的意义 ,使人从精神上得到了一种本原性 的依托、慰藉和保证 ,因此 ,道的本体论意 义正是为人的个体存 在提供 了一 个终极性 的价值 目标 ,道是 一个终极 性 的存在 ,它是一 切价值 之 源。”¨ 可见 ,在庄子那里 ,“道”的世界不仅是超越于经验的世界 ,也是本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万 物息息相连 ,不分彼此 ,融为一体 ,而世俗所设定的差异 、束缚与困惑都将得到彻底消解 ,人从而获得一 个无比快乐的真我之境 。 参考文献 : [1]郭仁 成:《尚书今 古文全 璧》,岳麓 书社 2006年版 ,第 92页。 [2]郭庆 藩:《庄子 集释》,岳麓 书社 1996年版 ,第 183页。 [3]郑林选编:《智慧花园》,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319—320页。 [4]章 太炎:《章太 炎全集》(第六卷),上 海人 民 出版社 1986年版 ,第 3页。 [5]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 2001年版,第20页。 [6]崔大华:《庄 学研 究》,人 民出版社 1992年版 ,第 142页。 [7]王先谦 :《荀子 集解》,岳麓书社 1996年版 ,第 253页。 [8]葛兆光:《中国思想 史》(第一卷 ),复旦 大学 出版社 2010年版 ,第 7页。 [9]黄正雨:《自然 的箫 声(庄 子)》,云南人 民 出版社 1999年版 ,第 28页。 [10]张松辉:《论庄子灵魂不死思想》,《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 1期。 [11]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版,第 131页。 [12]郁建兴:《论庄子的人生哲学》,《浙江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编校 :余学珍 )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