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制度经济学讲义 制度是在人们趟利避害的过程中形成的行为规范 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关系,因而制度中经济制度是最重要的,其他一切制度都直接或 间接地决定于经济制度。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物质利益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动因。人类历史首先是一部物质生活资 料的生产史,而这一历史活动的动因是人的利益。 物质利益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目的和动力。生产产生于人的物质需要,因此,生产必须能够满 足人的物质需要即实现人的物质利益。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在利益的积极参与下进行的。思想 是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不仅如此,把思想变成物质力量也需要利益的帮助。利益渗透于 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它是经济、政治、法律和意识形态等一切社会生活领域发展的最终动力。 只有在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之后,人才能产生新的需要,进行新的再生产,才能有一部活生生的 人类发展史。当经济活动不能给人带来物质利益时,人们就会丧失从事经济活动的积极性。需要 和利益都离不开主体,都是一定主体的需要和利益 物质利益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源。社会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上层建筑是 为维护一定的物质利益关系服务的。物质利益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因利益的体现者和具体的社 会经济条件不同,它能够引起不同的社会后果,在社会发展方面既可以表现为积极的因素,也可 以成为消极的因素。所谓落后的生产关系之所以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就在于这种生产关系不能维 护、实现和増进人们的物质利益,或只能维护、实现和增进少数人的物质利益,从而不能调动绝 大多数人的积极性。所谓先进的生产关系则恰恰相反,它能维护、实现和增进绝大多数人的物质 利益,能够调动绝大多数人的生产或从事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得到人们的拥护。所谓生产关 系变革的实质是新的物质利益关系代替旧的物质利益关系,使人们获得物质利益的方式发生改变 也就是要将落后的生产关系改革为一种先进的、能够明显地、快速地维护、实现和增进人们的物 质利益,能够调动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积极性的生产关系。中国的改革之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根本的原因也在于此。总之,推动人们起来变革一种社会形态的是物质利益,而不是抽象的思想 原则;同样判断一种社会形态变革的成功与否也离不开物质利益。 综上所述,超利益的制度是不存在的。人们建立、维护、废弃某种制度,总是为了一定的利 益的,这包括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对任何个人或群体都无利的制度是绝不可能发生的。 制度是社会关系的定型表现和存在方式 实践活动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关系是制度的真正内涵,实践的变化导致社会关系的 变化,社会关系的变迁是制度创新的先导。社会关系不断重复,且对人们有利,那么,它逐渐就 会稳定下来,固定地成为人们交往的行为规则;这种稳定的、有序的社会关系,一开始表现为习 惯、习俗、不成文的约定等,以后慢慢发展为成文的制度。历以宁认为习惯是除市场和政府外地 第三种对经济活动的调节方式。人类社会的历史悠久,市场的出现要晚得多,至于政府的出现, 那就更晚了,在这样的社会里,难道人类社会就是完全无序的么?如果真是这样的,那么人类是 历以宁,《厉以宁九十年代文选》,第30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制度经济学讲义 - 7 - 制度是在人们趋利避害的过程中形成的行为规范 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关系,因而制度中经济制度是最重要的,其他一切制度都直接或 间接地决定于经济制度。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物质利益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动因。人类历史首先是一部物质生活资 料的生产史,而这一历史活动的动因是人的利益。 物质利益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目的和动力。生产产生于人的物质需要,因此,生产必须能够满 足人的物质需要即实现人的物质利益。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在利益的积极参与下进行的。思想 是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不仅如此,把思想变成物质力量也需要利益的帮助。利益渗透于 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它是经济、政治、法律和意识形态等一切社会生活领域发展的最终动力。 只有在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之后,人才能产生新的需要,进行新的再生产,才能有一部活生生的 人类发展史。当经济活动不能给人带来物质利益时,人们就会丧失从事经济活动的积极性。需要 和利益都离不开主体,都是一定主体的需要和利益。 物质利益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源。社会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上层建筑是 为维护一定的物质利益关系服务的。物质利益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因利益的体现者和具体的社 会经济条件不同,它能够引起不同的社会后果,在社会发展方面既可以表现为积极的因素,也可 以成为消极的因素。所谓落后的生产关系之所以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就在于这种生产关系不能维 护、实现和增进人们的物质利益,或只能维护、实现和增进少数人的物质利益,从而不能调动绝 大多数人的积极性。所谓先进的生产关系则恰恰相反,它能维护、实现和增进绝大多数人的物质 利益,能够调动绝大多数人的生产或从事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得到人们的拥护。所谓生产关 系变革的实质是新的物质利益关系代替旧的物质利益关系,使人们获得物质利益的方式发生改变, 也就是要将落后的生产关系改革为一种先进的、能够明显地、快速地维护、实现和增进人们的物 质利益,能够调动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积极性的生产关系。中国的改革之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根本的原因也在于此。总之,推动人们起来变革一种社会形态的是物质利益,而不是抽象的思想 原则;同样判断一种社会形态变革的成功与否也离不开物质利益。 综上所述,超利益的制度是不存在的。人们建立、维护、废弃某种制度,总是为了一定的利 益的,这包括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对任何个人或群体都无利的制度是绝不可能发生的。 制度是社会关系的定型表现和存在方式 实践活动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关系是制度的真正内涵,实践的变化导致社会关系的 变化,社会关系的变迁是制度创新的先导。社会关系不断重复,且对人们有利,那么,它逐渐就 会稳定下来,固定地成为人们交往的行为规则;这种稳定的、有序的社会关系,一开始表现为习 惯、习俗、不成文的约定等,以后慢慢发展为成文的制度。历以宁认为习惯是除市场和政府外地 第三种对经济活动的调节方式1。人类社会的历史悠久,市场的出现要晚得多,至于政府的出现, 那就更晚了,在这样的社会里,难道人类社会就是完全无序的么?如果真是这样的,那么人类是 1 历以宁,《厉以宁九十年代文选》,第 300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