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一单元解表药 1性能、功效与适应范圖:解表药多为辛味,其性发散。辛温解表药物主治风寒表证。辛凉解表药主治风热表证。此 外,以其发散表邪作用,部分解表药还能兼治水肿、咳喘、疹发不畅、风湿痹证等病症 2.配伍方法:表证兼虚证者,应随证配伍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药以扶正祛邪;辛凉解表药在用于温病初起时, 应适当配伍清热解毒药。 3.使用注意:解表发汗以微微汗出为度:使用发汗作用较强的解表药时,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耗阳伤阴, 甚至导致“大汗亡阳”、“大汗伤阴”:对于虚证兼表证者,应用解表药须慎,以防伤正:本类药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 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第二单元清热药 1.分类、功效与主治病症:清热药根据其性能,主要分为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虚热五类。 其中清热泻火药主治气分实热证及脏腑火热证,清热燥湿药主治湿热证,清热解毒药主治热毒证,清热凉血药主治血 热证,清虚热药主治虛热证 2.配伍方法:使用清热药,首先要辨别热证属气分或血分,属实热或虚热。有表证者,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气血 两燔者,宜气血两清:里热兼阴虚者,应兼以滋阴:里热积滞者,当配以泻下:兼脾胃虚弱者,应辅以补脾。 3.使用注意:本类药大多“苦寒伤阳”,易伤胂胃,脾胃虛弱证慎用;清热燥湿药易“苦燥伤阴”,热病津伤与阴虚 证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清热药:使用本类药物,中病即止,以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第三单元泻下药 1.泻下药的性能特点与临床应用;泻下药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峻下逐水药三类。其中攻下药多为苦寒,泻下通便 作用较强,主要用于肠道积滞及热结便秘;润下药多为种子、种仁类药物,富含油脂,泻下通便作用和缓,主要用于 年老体弱及产后、病后的虛弱便秘;峻下逐水药多具毒性,攻遂水饮与泻下通便作用峻猛,并对胃肠有较强刺激作用, 主要用于水肿、胸腹积水、痰饮喘满等证。 2.配伍方法:兼有表证者,当先表后里,或表里同治:兼有虚者,应攻补兼施,扶正祛邪,使祛邪而不伤正。 3.使用注意:里实兼表证者,当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里实兼正虛者,当与补虚药同用,攻补兼施,使攻里而不 伤正:泻下作用峻者,易伤正气与脾胃,故年老体虚、脾胃虚弱者当慎用,妇女胎前产后及经期应忌用;奏效即止, 慎勿过剂,以免损伤胃气 第四单元祛风湿药 1.配伍方法:根据痹证的寒热虚实性质及病程的新久选配相应药物。如病邪在表者,可配祛风解表药:病邪人络 血凝气滞者,可配活血通络药:寒湿偏盛者,配温经药:郁而化热者,配清热药:病久气血不足者,配益气养血药 肝肾亏损者,配补养肝肾药等等 2.使用注意:部分祛风湿药辛温香燥,易耗伤阴血,故阴亏血虚者应慎用。 第五单元芳香化湿药 1.性能特点、功效与适应范围:本类药辛香温燥,疏畅气机,宣化湿浊,健脾醒胃,主治湿困中焦的脘腹痞满、呕 吐泛酸、食少便溏之证,并可选用于湿温、暑温之证 2.配伍方法:湿有寒湿、湿热之分。寒湿证当配温里药同用,湿热证当配清热湿药同用:而湿性粘滞,湿阻气滞 行气有助于化湿,故化湿常配伍行气药:脾虚则生湿,因此,虚证又常配补土健脾之品以培其本。 3.使用注意:本类药物多属辛温香燥之品,易于耗气伤阴,故阴虛、血虚及气虚者宜慎用。本类药大多含挥发油 人煎剂宜后下,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 第六单元利水渗湿药 1.性能特点、功效与适应范围:本类药利水渗湿,通畅小便,并使小便增多,排除体内水湿,部分药物兼能清热利 湿,主要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痰饮、湿温、淋证、黄疸等水湿病症 2.配伍方法:须视不同病症配用有关药物。如水肿骤起有表证者,配宣肺发汗药:脾肾阳虚者配温补脾肾药:湿热 者配清热泻火药:热伤血络而尿血者,配凉血止血药等。此外,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故利水渗湿药与行气药配 ,可提高疗效。 3.使用注意:本类药物渗利,易耗伤津液,因此,阴虚津伤者应慎用1 第一单元 解 表 药 1.性能、功效与适应范围:解表药多为辛味,其性发散。辛温解表药物主治风寒表证。辛凉解表药主治风热表证。此 外,以其发散表邪作用,部分解表药还能兼治水肿、咳喘、疹发不畅、风湿痹证等病症。 2.配伍方法:表证兼虚证者,应随证配伍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药以扶正祛邪;辛凉解表药在用于温病初起时, 应适当配伍清热解毒药。 3.使用注意:解表发汗以微微汗出为度;使用发汗作用较强的解表药时,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耗阳伤阴, 甚至导致“大汗亡阳”、“大汗伤阴”;对于虚证兼表证者,应用解表药须慎,以防伤正;本类药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 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第二单元 清 热 药 1.分类、功效与主治病症:清热药根据其性能,主要分为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虚热五类。 其中清热泻火药主治气分实热证及脏腑火热证,清热燥湿药主治湿热证,清热解毒药主治热毒证,清热凉血药主治血 热证,清虚热药主治虚热证。 2.配伍方法:使用清热药,首先要辨别热证属气分或血分,属实热或虚热。有表证者,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气血 两燔者,宜气血两清;里热兼阴虚者,应兼以滋阴;里热积滞者,当配以泻下;兼脾胃虚弱者,应辅以补脾。 3.使用注意:本类药大多“苦寒伤阳”,易伤脾胃,脾胃虚弱证慎用;清热燥湿药易“苦燥伤阴”,热病津伤与阴虚 证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清热药;使用本类药物,中病即止,以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第三单元 泻 下 药 1.泻下药的性能特点与临床应用:泻下药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峻下逐水药三类。其中攻下药多为苦寒,泻下通便 作用较强,主要用于肠道积滞及热结便秘;润下药多为种子、种仁类药物,富含油脂,泻下通便作用和缓,主要用于 年老体弱及产后、病后的虚弱便秘;峻下逐水药多具毒性,攻遂水饮与泻下通便作用峻猛,并对胃肠有较强刺激作用, 主要用于水肿、胸腹积水、痰饮喘满等证。 2.配伍方法:兼有表证者,当先表后里,或表里同治;兼有虚者,应攻补兼施,扶正祛邪,使祛邪而不伤正。 3.使用注意:里实兼表证者,当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里实兼正虚者,当与补虚药同用,攻补兼施,使攻里而不 伤正;泻下作用峻者,易伤正气与脾胃,故年老体虚、脾胃虚弱者当慎用,妇女胎前产后及经期应忌用;奏效即止, 慎勿过剂,以免损伤胃气。 第四单元 祛风湿药 1.配伍方法:根据痹证的寒热虚实性质及病程的新久选配相应药物。如病邪在表者,可配祛风解表药;病邪人络, 血凝气滞者,可配活血通络药;寒湿偏盛者,配温经药;郁而化热者,配清热药;病久气血不足者,配益气养血药; 肝肾亏损者,配补养肝肾药等等。 2.使用注意:部分祛风湿药辛温香燥,易耗伤阴血,故阴亏血虚者应慎用。 第五单元 芳香化湿药 1.性能特点、功效与适应范围:本类药辛香温燥,疏畅气机,宣化湿浊,健脾醒胃,主治湿困中焦的脘腹痞满、呕 吐泛酸、食少便溏之证,并可选用于湿温、暑温之证。 2.配伍方法:湿有寒湿、湿热之分。寒湿证当配温里药同用,湿热证当配清热湿药同用;而湿性粘滞,湿阻气滞, 行气有助于化湿,故化湿常配伍行气药;脾虚则生湿,因此,虚证又常配补土健脾之品以培其本。 3. 使用注意:本类药物多属辛温香燥之品,易于耗气伤阴,故阴虚、血虚及气虚者宜慎用。本类药大多含挥发油, 人煎剂宜后下,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 第六单元 利水渗湿药 1.性能特点、功效与适应范围:本类药利水渗湿,通畅小便,并使小便增多,排除体内水湿,部分药物兼能清热利 湿,主要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痰饮、湿温、淋证、黄疸等水湿病症。 2.配伍方法:须视不同病症配用有关药物。如水肿骤起有表证者,配宣肺发汗药;脾肾阳虚者配温补脾肾药;湿热 者配清热泻火药;热伤血络而尿血者,配凉血止血药等。此外,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故利水渗湿药与行气药配 伍,可提高疗效。 3.使用注意:本类药物渗利,易耗伤津液,因此,阴虚津伤者应慎用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